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的發源地。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管你是文人墨客、諸子百家還是鄉野挑夫、市井小販,無不以茶為好。人們常說,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已經深入到日常生活中,而常見的茶也被分成六大系,分別為綠茶、紅茶、黑茶、白茶、黃茶和烏龍茶,除了六大系外,還有以上述茶為原料而製作出的加工茶,比如花茶、緊壓茶等。
正如中國的地大物博,中國的茶文化也是源遠流長,多姿多彩。中國的茶不止可以泡著喝,還可以打著「吃」,涼拌著「吃」,擂著「吃」,茶不僅有本味,還可以混合著米油鹽醬的味道。中國的花樣吃茶絕不是衝泡著喝那麼簡單,比如恭城的油茶,一碗「打」出來的可以加入蔥花、香菜、大蒜,花生米、炒米花、油果、饊子等各色小吃的特色茶,有祛除溼氣、提神醒腦的功效;還有蒙古的奶茶,這種茶用的就是上述花茶中介紹的緊壓茶中的一種青磚茶,體積小巧,方便攜帶,十分適合遊牧生活,蒙古奶茶不比我們平常所喝的奶茶,它是鮮鹹味的,而一旦加入了鹽,那自然也會往主食的方向發展,配上奶皮、奶豆腐、炸果子、炒米、牛肉乾等,就成了蒙古人一頓營養豐富的午餐。
在飲茶文化流行的廣東潮汕一帶,除有著精緻講究的功夫茶遠名在外,同時也有一種類似蒙古奶茶可用作主食的吃茶文化,被稱為「擂茶」。擂茶也稱客家擂茶,是熱情好客的客家人用來待客的傳統禮節,比如家裡有婚嫁喜事或有親朋好友到訪時,都會請喝擂茶。擂茶擂茶,自然精髓就在於「擂」。擂,即研磨的意思。製作擂茶就必須用到「擂茶三寶」,即帶有紋路的陶製擂體,擂棍,撈瓢。製作中將所有食材倒入擂體中,坐在凳子上,用雙腳固定住擂體,順時針用擂棍一直擂,順時針一圈後再逆時針一圈,重複擂,直至擂成糊狀,再倒入燒開的開水中,便可以直接喝,這便是最原始的清擂茶。
除了食清擂茶,後面也慢慢演變出了可以加料吃的擂茶,擂茶的包容性特別強,一份擂茶中加入十幾二十幾種配料是常見的事。加料擂茶按吃法分為葷素擂茶,葷擂茶會加入豬油、肉絲、小腸、粉幹、豆子、香蔥等等,而素擂茶則會加入素茶油、花生、綠豆、粉幹、還有當地的風味辣蘿蔔等等;按地域分為「鹹茶」、「菜茶」,比如海陸豐、潮汕地區多以這兩種做法,還可分為「粥茶」,清遠、英德兩處比較喜歡此吃法。料加得多了,可以變成擂茶拌飯,成為客家人主食中的一部分,這也是比較傳統的一種吃法,就是在加料的基礎上再加入米飯或炒米,拌著吃,也可以將茶湯和飯分開吃。但不管哪種方法,擂茶的精髓—湯汁,配料一定是多於米飯的,這才是正確的吃茶姿勢。
擂茶可以說是至今保存的最具原始形態的飲茶方式,被稱中國茶文化中的「活化石」。客家人獨具特色的擂茶文化,當地人食之如蜜糖,外地人卻見之如砒霜,直呼吃不慣。這主要是因為接受不了它的味道,說是喝茶,結果入口卻是鹹的,想當個湯來喝,結果裡面又有好多配料,重點是還漂著一層綠色的沫,整體的視覺和味覺沒有吸引力。儘管如此,喝擂茶的人口也約有600萬人,不僅是潮汕地區,擂茶風俗在中國華南六省都有保留,有廣東、湖南、江西、福建、廣西和臺灣等地,都保留著當地的擂茶特色。
你們有吃過擂茶嗎?覺得味道能接受嗎?其他地方的擂茶又是怎樣的特色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喜歡阿詹的朋友也可以點個關注,阿詹一直在路上等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