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七宗六族」遷居湘西各地概傳

2021-02-07 三苗網X智慧苗族
 點擊三苗網X智慧苗族關注我們喲

苗族第一網際網路平臺:每天發布苗族資訊,宣傳苗族文化,建立無界交流與互助平臺,促進民族團結與民族復興。(廣告合作:18611701202)

水有源流樹有根,人有祖系居有域。湘西苗族是中國苗族的一部分,自稱「仡熊仡夷」,因主體的「五宗六族」(又稱「七宗六族」)中仡熊宗族民眾居多,又以「仡熊」代(簡)稱。族源多與有熊氏同,又和九黎蚩尤、三苗驩兜及東夷、南蠻族群有關。而每個宗族的各地始祖,漢籍缺少記載,好在苗族古老話多有傳頌。三十多年來,本人搜集到花垣幾個「巴江嘟」的口傳版本,匯總製圖於後。為助溯源,作下:

據苗語口傳:「古時神州荒蕪地,濮鬥娘柔是先人。古人住在原野闊地,傍居大江大河。男主有奶夔,生了仡熊仡夷,女主有王姬,養有仡顓仡愷。」由於經常受到「嫁狎嫁狔」的迫害,人們到處逃散。「仡熊仡夷、仡顓仡愷」才進五溪地區。「開天立地,開兵六裡(花垣)。五宗總議上來,六族總商上來,水邊跟魚上遊,陸地要遷上坡。到河灘從水下去,遇山谷隨砂下去。吉蹻(吳)才引保腳保角,大羋(龍)才引阿糯阿葉,讓僂(龍)才引高乍王保,仡沙(廖)引得沒紹儂加;仡驩(石)才引細嚨阿溪,仡軻(麻)引得細比女比,仡愷(楊)引得兵跟逵兵跟起。去到鬥奶的坡,上往王姬的地。先輩們從務攪希上來,從務攪沙上來,順著倒戎上來,朝著倒擺上來。從德攪完、個謀低擺走來,從砍攪完、個卵低擺上來。上到流機現,上至流機統。才來做鑼做鼓。

說明:苗族對各宗族的稱呼習慣在前面加上冠詞,以「仡」為尊稱,多用他稱;

以「代」為謙稱,多用自稱。此外,尊稱時有的用禾、果、沃等字,系隨方言,按史載以仡為準。對老人尊稱用共、果、普、濮等,方言所別。才又椎牛祭祖。他們商議相邀:水邊要撈得大魚,旱地要找大坪。再到瀘溪現,到了瀘溪董,去到七要河、裡亞河,到了力亞尾、七要尾。從芮麻善上來,自芮麻拐上來。從高芮社上來,從高立譜上來。才來分巴分瑪,才議婚嫁開親。五宗分往勾達,六族分住勾左。亮像巴圖稅(啟明星),明如巴掃乖(啟明月)。」這樣,湘西苗族才相對穩定,分支發派,人丁興旺。「如樹生來滿坡滿嶺,像竹發來滿坪滿寨。」

而依漢籍記載,洪荒時代以後母系部落叢生。後來年長日久,九熊九鬻,壯大成濮系的百濮,其中六蠻(12支)、七戎(7支)、八狄(8支)、盤瓠(2支)、諸越(數支),再擴大成百戎、百蠻、百越。而九顓九愷,繁衍成仡顓(乍)、仡愷、仡鯀。數千年的世事滄桑,出現了黃河上遊部落集團對黃河中下遊部落集團的衝撞交融:即華夏對熊夷,黃炎對蚩尤(戎夔),帝嚳對戎吳,堯對南蠻,舜禹對共工、三苗、驩兜、鯀的長期徵戰。特別在「涿鹿之野」,濮戎濮夔(漢籍貶為蚩尤)族被黃炎族打敗,周末後的濮人後裔---三苗之仡僮、仡驩等與人夷、苴人結合,在「左洞庭右彭蠡」區域建立「三苗國」。按《古老話》記載,三苗時有148個姓(氏),參加武王伐紂的八民族「皆蠻、夷、戎、狄也」,苗族先民後被周封了許多蠻夷諸侯國,如巴、楚、庸、蜀、羌、盧、彭、濮等。三苗於「丹水之浦」失利後,部族隨驩兜遷至祟山湘西及黔東北、川東南,即《傳》記「濮在江漢之南」和《正義》「濮在楚西南」。春秋時期問鼎中原的楚國楚族,是以三苗後裔為主體新的「苗蠻集團」。北方史載為「蠻族」(荊蠻、楚蠻、苗蠻、南蠻、蠻夷、群蠻),其中「蠻夷」是對散入武陵西南黎民的統稱(長沙蠻、蒼梧蠻、武陵蠻、零陵蠻、漊中蠻、澧中蠻、合浦蠻、巴郡南群蠻、南郡漏山蠻、巫蠻、板凳蠻等),戰國後部分再西移散居川中、黔西及滇東,《華陽國志》載:「其屬有濮、賨、苴、共、奴、羻、夷、蜑之蠻」。

劉邦稱帝建漢以後,國人隨大流皆入漢族。特別是秦統一六國到唐朝施以「羈縻」,湖南各地蠻民紛紛易族改姓。再到明洪武元年,朱元璋血洗湖南,以及大槐樹移民而到解放前,全國基本上漢化。而居於湘西及西南的苗蠻,大部分族姓致死不改。朝廷為了「治苗」,根據苗族各宗族的特性「賜」了漢字姓氏而編冊入籍,從便統計人口、徵收賦稅,苗民代延歲久後便在書寫時逐步使用。如今湘西苗族共有40多個姓氏,常以「壩巴找瑪」(漢譯為「五宗六族」)統稱,六族是指仡熊、仡夷、仡顓、仡萊、仡愷、仡鯀。五宗就是五部族:仡蹻吳姓、仡羋龍姓、仡沙廖姓、仡驩石姓、仡軻麻姓,湘西各縣市都有分布。《辰州府志》:「瀘溪在唐初建縣時,唐王朝即封吳、龍、廖、石、麻五姓首領為都頭,統其部族」。而古代苗族椎牛大典有七個宗族,即五宗加上仡愷楊姓和仡萊田姓。因之,人們也把「七宗六族」代稱湘西苗族。七宗之外,湘西苗族還有:劉滕李張、王易錢常、陶金滿戴、譚賀何方、洪符隆庹、謝宋彭向、肖施段舒、歐熊袁唐、龔羅危伍、陸姚徐尚等姓。他們有的是正宗的九黎之後,如劉姓是出於黎或犁之音轉;有的是仡顓族漢人(客人)、仡佬族散居苗區而融入苗族,如花垣縣龍潭鎮現在的古老寨原先就是仡佬人居住的寨子;有的雖同源於苗蠻,因定居用語不同而登記為苗族或外族:如由瀘溪大小章、大西老、煙竹坪、洞庭山及乾州下溪口、鐵枕巖、把布把金等百十寨落多居張氏,為宋時江西仡夷章氏兄弟落業繁衍並改為張氏。他們遷花垣後「慶弔猶相通雲」,定居團結鎮老王寨講苗語的成了苗族,而定居麻慄場鎮尖巖寨講漢話的自定為土家族;其後裔散居各地因通婚而成土家族、苗族、侗族和漢族,如在保靖、永順的張氏為土家族,在龍山的張氏有苗族。現將湘西苗族七宗姓氏的族屬及源流、堂號、字派等簡述如下:

仡蹻:為「六族」中的仡熊族。宗名亦稱驩幾削、吉削、代蹻、仡僰戎誤、吉削幾張總,俗稱小吳,漢字姓主要是吳、巫、武、洪、滕、劉、譚、賀; 還有仡弄一支即驩吳家,俗稱大吳,漢字姓是伍、歐。他們雖用不同漢字姓卻是同宗,所以不能通婚。仡蹻從濮僮子孫中分出,取其遠祖仡僰戎誤的「誤」音而賜以漢字吳姓。湘西苗語對稱水為「誤」與吳姓稱謂同音,印證古老話傳頌苗族源於遠古時的大「水鄉」,即漢籍記載的黃、淮流域及戰敗後南遷的長江流域一帶。《史記》苗裔楚威王使莊蹻將軍引軍萬人經夜郎入滇在牂牁等地開闢疆域並建屬國,先前退軍時因楚被秦滅,莊蹻餘部或併入湘西民眾,苗民因以「仡蹻」為這宗的稱謂。湘西苗族各姓中以吳姓居多,懷化地區和邵陽城步及貴州等地也有分布。苗族吳氏在元代時已存在,如元至正年間湖南靖州苗民起義,其首領是吳天保,明代有苗族教育家、詩人吳鶴。解放前湘西的苗族吳姓,乾城(今吉首)的主要集中在坪壠、犁口嘴、三岔坪、地嶺波等地,鳳凰縣的以阿拉營、鴨堡寨、(木暴)木營、沙坪一帶為多,永綏(今花垣)的主要居住于吉峒、瓦水、窩必、鉛藏、隆團等地,保靖的集中在水田河中壩、茅坪,古丈縣的巖頭寨鎮、坪壩鄉、斷龍山鄉有分布。他們在開闢湘西時人多勢眾打先鋒並建功勳,排為五宗之首。吳姓堂號用「延陵堂」。字派有①國正天興盛,世永紹宗清。②德興楚正昌,大坤化文慶,宗良成盛世,永待登朝邦。③登佔延顯光,季賢世澤長,再周官盛德,永遠慶其昌。④宏本朝北先,國家吉德元,楚南凱慶仕,昌興達通成。⑤賀志立忠憲,朝國永安邦。⑥紹仕林忠選,榮發富貴長。⑦正仕從文,才方大成,光宗有志,進登善廷,寶達昌國,顯學維興,祿渠優施,克朝明真。⑧再正通光昌勝秀,永紅萬代發。伍姓堂號用「安定堂」。字派:正啟乾坤,茂秀髮興。

仡羋:為「六族」中的仡熊族。宗名亦以大羋讓壟統稱,包括12支:仡羋(大羋)、仡僂(讓壟)、仡僚、仡聾、仡讓、仡著、仡本、仡卞、仡伶、仡擺、仡夔、仡盧。其中11支俗稱大龍,都用漢字龍、雷為姓。而仡卞為族內婚分出,俗稱小龍,用漢字隆、唐、譚為姓。以夏代時楚人祖先羋姓季連為祖而稱「仡羋」;又傳古代神話人物降龍的雷神共工,史稱應龍,苗語稱為「大戎大索」;加之古人臆念龍鳳同源,與鳥同名的大羋讓壟等支崇鳥尚鳳降龍,以鳥形創飾衣裝「備尤壟系」,在《山海經》記為羽民、卵民。概而因賜大羋讓壟這族以漢字龍姓。開闢湘西時仡羋龍氏的人數最多並建功勳,有「龍家滿天星」之稱,排為五宗第二。鹹豐年間(1851-1861年),今花垣縣麻慄場鎮清代同治甲子科並補行鹹豐辛酉科舉人龍正升撰譜,為1卷10頁線裝草紙楷體墨書抄本,內涉家事世系,附有數篇試文、古詩及貼批,記其原籍為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龍姓居江西時堂號用「敦原堂」,在湘西用「武陵堂」。字派有①朝廷文武壽,正大通光明。②江湖生白浪,長光正朝廷。③德正通光昌順秀。④再正朝應科,文明道德先,學興啟生秀,樂善開國昌。⑤文應開國相,照上學恩澤,利承顯輔弼,世德渙宗榮,滕輝彭汝澤,啟瑞根家聲,徐慶芳名遠,武陵萬代興。⑥長元祖宗洪緒,大啟世代文人,子有全良欽壽,官佔鼎新灰雲。⑦正大通光盛太,文廷應有益子南。隆姓堂號用南陽堂。字派有①清國常元祖宗信(獻)。②發國盛慶興,再正成光榮。③成(陳)光耀祖宗,文應啟衡(亨)通。

仡沙:為「六族」中的仡夷族。宗名亦稱普沙普少、仡沙仡廖。包括廖、劉、包、蘇、萬等姓。其為濮系之後,系春秋時祝融八姓的蓼國之裔,是夏朝立國的堅強支柱之一,舊族在江漢間的江西嵐城,融入中原各族時進入苗蠻集團。苗民以廖姓是由共工部分支出來的,第一個祖宗叫濮沙,稱其後裔為「仡沙」。漢語從其俗稱「仡沙仡廖」賜以漢字廖姓。他們英勇善戰開闢湘西建立功勳,而在五宗中排列第三。古書載周文王有一個兒子叫伯廖,周武王滅商而建周朝立,封他為伯爵,後代以伯廖的名為姓。又說周文王還有一個叫召公爽兒子,是周武王的同父異母兄弟,其後裔召伯廖也是廖姓的始祖。召伯廖的先人是封地在召,建周朝後被封於北燕,後來下傳至召穆公即召虎(也稱召伯虎)再到召伯廖,後人取「廖」字為姓。先秦時期,廖姓主要在黃河流域的陝西、河南、河北一帶分布。史因楚人滅蓼、晉時「五胡亂華」、宋時「靖康之變」,廖姓在兩漢、三國時期多到長江流域,隋唐以後到了南方。湘西廖姓主要居住於鳳凰、吉首,如三金塘、廖家橋、筸子坪等地。在鳳凰縣廖家衝一帶稱為仡驩的廖姓,系其一先祖以苗族石氏為繼而繁衍,因而不能與石氏通婚。該支應為仡顓族。花垣廖姓不多,有從四川酉陽的梅樹龍潭來花垣,有從江西嵐城市橋頭堡始遷秀山清溪、再遷石耶司、龍公、貴鄧來龍潭雞科坪和團結吉峒坪。堂號用「汝南堂」。字派有①明慶世光有,文才仁順洪,正義興國茂,永昭萬代成。②世正名揚天下顯。

仡驩:為「六族」中的仡顓族。宗名亦寫仡瓜、仡歡。分驩那西家(兄)和驩勾巴嘌(弟)兩支,兩人比賽開荒時因飲水矛盾而使巴嘌一支的火坑易向安在進屋左間。漢字用「石」,俗稱大石,包括席、易、餘、史、時等姓。「時」氏因其祖的族內婚而另立,俗稱小石。施姓本為仡軻一宗仡夷族,然有的因傍石氏寨落而書為「石」或「石」「施」至今共用。仡驩因其始祖是驩兜(苗民稱為驩兜驩柔)而有宗名,苗語的「兜、柔」譯成漢語是指「土、石」,漢賜姓時忌驩兜字意而用「石」姓。要指出的是:有人認為石姓源於「西家」音轉而著書出版,實為杜傳而已。仡驩族眾忠勇禦敵,善戰建功,在五宗中排第四。《史記》載:「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 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 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 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驩兜的「三苗之國,左洞庭而右彭蠡。」《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載:「而今此五溪又距洞庭最近,彼必為三苗之裔而系漸由洞庭遷居於此五溪者也。」《永綏廳志》直謂「彼為三苗之裔焉」。仡驩主要是隨「放驩兜於祟山」來開赴湘西。而花垣縣龍潭鎮板塘村清末秀才石皇璽(號板塘),於1920年撰石氏家譜,傳仡驩石氏是晉朝開國功臣石守信之後石宗萬由江西吉安進湘西平苗時,石可仁隨徵有功封官瀘溪,其後遷至壩仁夯圖才有西家和巴嘌。堂號用武威堂和萬石堂。字派有①開國成家遠,盛舉茂永長。②開國成家遠,順基茂永長,業興昭祖賢,洪福萬世昌。③正庭(連)萬世興,國獻永(英)達文。④有如成名典,蘊含祖見榮,高貴享通達,忠孝信仁慈。⑤應夢才漢文,宏世永昌宗,維邦登盛化,正世易興隆。⑥乾盛紹光,源遠澤長,文臣(成)祖佑,定克連(聯)芳。⑦孟憲(憲夢)才漢文,洪仕永昌宗,維邦登盛化,正世欲(師易)興隆,毓秀成三(山)慶,家榮啟萬鍾(重)。⑧清正光皇國,忠真保聖朝,文章經濟大,道德謨獻高。

仡軻:為「六族」中的仡夷族。宗名亦寫仡卡、仡佧,純為記音。因祖先名軻並在遷徙時乘車與「騎黃馬白馬上來」,苗語宗名應寫「仡軻」。先祖五個:軻仁(軻盤)麻姓、軻夯(軻道)梁姓、軻潕施姓、軻戎、軻夔。軻戎軻夔的數百後嗣因遷到好居處而被仡羋中一部忌恨謀害。而仡軻能說會道,顧大局識大體,人多勢眾講團結,艱苦創業有成效。漢字姓還有秧、洪、馮、章、張、符、胡、王、陳等姓。史上在麻陽與楊姓拜為族兄弟共建大業,老人至今不許兩姓通婚。苗族古老話傳為「麻家麻大度,九個仡熊靈嘴巴,不如一個軻嘴巴」,「九個背籠背草鞋,九個背籠背柴刀,白天九個樓門出,晚上九個樓門歸」,因而排進湘西苗族五宗。仡軻始祖與周前後的且(祖、沮、徂)人有關,夏初且人睢鳩尚鳥居於徂徠、沮水、鉏城等雲貴高原方域,首先將祭祖的野生社樹培植成家生脂麻(苴麻)而稱苴人,周初東遷與人夷等歸屬東夷;又首先種糧(粱)而轉入農耕定居,周末後融進三苗及楚而遷湘西。以其種麻、種粱及紡織刺繡之能而賜麻、梁等姓。到矮寨前後,梁姓由重潕、德夯進入保靖縣呂洞山的水田河至花垣縣長樂窩勺區域,苗語因名軻夯軻道;堂號安定堂;字派:開國成家遠,洪大光祖暨,榮華慶盛世,興隆時永輝。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從北地郡劃地設置安定郡,西漢末年梁氏始祖子都、橋父子率族人遷入,後世在唐末遷移中原,以安定為郡望,尊梁子都為安定梁氏太祖,尊梁橋為開基一世祖。嗣後子孫繁衍逐漸外遷,以其祖祠「安定堂」為堂號。秧姓居於保靖花垣毗鄰區域,民國7年一梁氏在水田鎮的馬尾寨混入插秧民眾中躲過追殺而改姓分出;字派:文大玉茂,錦正國家,秀明啟開,萬代榮華,福祿壽考,百世永昌。施姓沿大小龍洞河流域定居,因名軻潕軻刀。字派:朝勝紹光元遠發(澤)長。堂號恭敬堂,典出漢代順帝時太尉施延,東漢沛國蘄人。少為諸生,明於五經,兼通星官風角。事親恭敬,其後人緬懷先澤,傳承家風,即用「恭敬」為堂號。麻姓再爬山越嶺到崇山衛城周邊定居,因名軻芮軻不;花垣及周邊麻姓其本上是由今吉衛鎮遷移。麻姓堂號上谷堂。古籍《風俗通》載:「麻氏,齊大夫麻嬰之後。」秦嘉莫《世本輯補》稱:「則麻氏蓋齊同姓也」《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載:「易州上谷郡六姓有麻氏。」《通志•氏族略》載:「麻氏望出上谷。」湘西麻姓字派①國正天興盛,官清民自安,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後二句為家訓)。②文成世才紹開遠,光宗耀祖永年芳。③世龍聖祖高開國,光寶明紹秀連芳,榮華富貴洪福智,藝文倬著耀朝邦。④元大興洪應志先,譽成耀祖正民權,拜願文章法國事,子孫世代坐朝廷。

仡愷:史前屬王姬的一派,為「六族」中的仡愷族。仡愷宗以楊姓為代表,包括陽、羊、歐等姓。《太平寰宇記》載唐末諸郡世族郡望曰:「虢州弘農郡五姓,楊姓居其首」。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漢武帝在函谷關因澗水設置弘農縣,次年置弘農郡,治所在弘農即今河南靈寶市東北故函谷關城。唐以前的弘農楊氏散居此域,兩漢時始弘農郡望楊氏,有楊震一家「四世三公」,到北魏有「三楊」和楊播一家,到唐代則成為宰相世家。古代的楊越人大部留在中原而加入漢族,其中一部加入東夷並與苴人(麻氏)仡軻遷至湘西湘南,融入驩兜為首領的三苗國中成了苗族。並與麻氏在麻陽結為兄弟(老人至今不許兩姓開親),團結合作開基立業、建設疆域成效顯著。舜「放驩兜於崇山」隨遷湘西時仍堅持與仡軻團結合作。唐末漢人楊再思自稱為誠州刺史,影響較大,有十多個民族(包括苗族)的楊姓都認為是他的後裔。湘西楊姓多在乾城(今吉首)的阿嶺、寨陽、矮板、陽孟寨、洞上、排補兄一帶,鄰近的花垣縣補抽鄉高巖等寨亦有聚居。1863年,今吉首市寨陽鎮曙光村楊嶽斌撰楊氏族譜,線裝刻本37頁。記述楊氏家族的形成、發展及分布狀況。曾國藩親筆為此族譜作序,筆力雄渾、灑脫,有書法研究價值,苗民至今仍把仡愷楊氏與漢族連稱為「仡顓仡愷」。但以其建功顯著列為七宗之一。楊姓堂號為弘農堂。字派:再正通光昌勝秀。

仡萊:為「六族」中的仡萊族。苗民對融入苗族中田姓的稱呼,田姓雜居於湘西苗族、土家族之中而融入兩族。對融進苗族地區講苗話的苗族田姓,列入七宗,被苗族世稱為「怪萊」,意即做官的「徠人」。如春秋末年,齊康公被其臣田氏所取代,之後仍稱齊國,為戰國七雄之一,傳齊王建時才被秦始皇所滅。劉邦建漢後田氏一支遷向西南,部分進湘西。隋朝時田氏來湘西乾州為官,後裔繁衍為大族。部分遷居鳳凰沱江、上五峒、溪口、筸子坪等地,田興恕官至貴州提督。始祖宗顯,隋開皇元年(581)授黔州刺史;十五世宋祐恭知思州軍民事;又八世至明儒銘,以徵十五峒功封定蠻威武大將軍而任沱江宣撫使。瀘溪田氏,祖籍溯山東青州府益都縣、南京十字街洗馬巷、江西吉安府大慄樹、石門磨市,至明永樂間,樂熙三兄弟遷居湖廣辰州府瀘溪縣三都撫路坪。保靖田氏,於明末志明與志仁、志義兄弟,由四川酉陽秀山縣遷入,土司授志明把總。居花垣臘乙坪的田氏,今為苗族,始祖即祖成。其遠祖宗顯為黔中太守,居巴峽;四世克昌,唐高宗時卜築思州。相傳以前有人要謀殺田姓,二祖因在寅時分別聽到雞鳴狗叫而發覺,遂率子孫迅速躲開,後人以為是雞狗提醒救命而忌食雞肉、狗肉。田氏在花垣主要居於麻慄場、雅橋、民樂等地。田氏郡望雁門郡,秦漢時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南善元,中堂號是雁門堂。字派:①仁宏大(祖)宗慶,興應景維茂。②仁洪太宗慶,興應景維茂。③祖(宜)宗慶興應,景儒茂仁宏。

花垣是湖南省苗族人口及比例最多的縣,苗族人口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多以一姓或兩姓為一村(寨)。以姓氏分,石、龍、吳、麻、梁為五大姓,佔全縣人口的半數以上;伍、秧、歐、施、隆、廖、田幾姓局限在一定地區;其他姓氏多為通婚、少為逃生而加入苗族。花垣縣的漢族主要姓氏,在花垣鎮有宋、梅、童、戴,茶洞有萬、方、莫、侯、曾,團結有明、陸、趙、姚、謝,龍譚有陶、韓、康、崔、饒,民樂有鄧、顏、孫、方、任,麻慄場有陳、李、羅、唐、鄧,吉衛有周、王、李、曾、冉、羅。花垣縣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花垣、團結、茶洞,主要姓氏有向、田、彭、覃、賈等姓。

上述苗族遷徙定居湘西的簡述明顯殘缺,特別是各宗族姓氏的源流、祖名、居所,也不可能從漢籍中得到準確答案。而苗族口頭傳頌的古老話可予補缺。為減少篇幅,一目了然,本人依收集到的幾個版本進行綜合整理,將苗族七宗如吳、龍、廖、石、麻、楊、田等祖先名字和居地以圖分示於後,供大家參考。當然這些資料在花垣也不全,周邊縣很少涉及,但總不失其價值所在。至於起到多大的拋磚引玉之效,在於有識之士的探究和人們的重視程度。

 

參考史料:上文選用龍炳文、石昌美和隆國賢部分生前傳述,後圖以搜集吉衛、麻慄場、貓兒、排碧、董馬庫、兩河、民樂等口傳資料匯總。

文章來源:麻明進

圖片來源:網絡

歡迎投稿,稿費50-500元

投稿:158636984@qq.com

諮詢:13595041021

十年如一日,三苗網致力於搭建苗族地區與外面世界的橋梁,為民族團結復興、民族地區發展服務。是開通最早、影響力最大、宣傳效果最好的苗族主題新媒體。服務範圍:文化旅遊、品牌形象的宣傳與推廣、特產電商、智慧農業等。歡迎關注和聯繫。

聯繫:18985533350

識別二維碼,發現苗疆優品

相關焦點

  • 「苗族」如何從「蠻族」中脫離出來,單獨成為了一個民族的稱謂?
    都知道,苗族是我國有著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古老民族,曾被稱作「三苗」、「南蠻」、「荊蠻、「武陵蠻」等,但實際上,這些稱呼卻把苗和其它族稱混在一起了。 直到宋朝之後,「苗」才從混稱的「蠻」中脫離了出來,單獨成為了一個民族的稱謂。
  • 揭秘|吳曦雲會長揭秘湘西苗族自治區如何變成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湘西苗族自治區成立,代表們在認真填寫選票,陳庭茂 攝民國時期有漢、滿、蒙、回、藏、苗的說法,在中國各民族中苗族排位第六。因孫中山提出五族共和,民國打出五色旗,至使苗族沒了席位。對此,當時在貴州苗族地區傳教的英國傳教士伯格裡,向國民政府外交部長伍廷芳提出質疑,洋教士問:「西南各族同居中華領土之上,亦應有一色列為國旗之上,今僅五色代表五族,而苗、彝反非國民乎?」國父孫中山一言九鼎,於是後來苗族在官方文件裡成了漢族集團中的特種部族。歷史範疇中的東西是難以改變的,在實際生活中,苗族還是苗族。
  • 湘西苗族舞獅的傳說和由來
    作者:石興文本文是新編《湘西苗族舞獅》的概述部分,主要介紹苗族舞師的歷史沿革、重要意義和風格特點。一、 苗族舞獅的歷史沿革舞獅在湘西苗族地區最為盛行,是苗族廣大群眾最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從此,湘西苗家人視獅子為神物。平時每逢喜慶節日,那些體強力壯的青年人,就自製獅子皮,並穿在身上學著獅子的樣子翻騰跳躍,嘶鳴怒吼,串鄉走寨,用以驅妖除怪,祝賀節日快樂,苗家因此家家幸福安康。又相傳在遠古的時候,苗家從黃河邊遷居到湘西武陵大山來。那時候,湘西是一片原始洪荒,妖魔鬼怪出沒,毒蛇猛獸橫行。
  • 【分享】湘西苗族巴代遷徙古歌
    石壽貴作為國家級非遺苗族古歌傳承人,目前已出版發行《湘西苗族古老歌話》、《湘西苗族巴代古歌》等4本書籍。為了便於社會各界分享其《湘西苗族遷徙古歌》,現發布於此。圖4.石壽貴在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進行《苗族古代遷徙歌》專題講座湘西苗族巴代遷徙古歌石壽貴  高英倫遷徙歌第一首【苗歌】洞餵夠漢莎忙容,埋洞幾剖苟薩出
  • 杜鋼建;印第安犬戎族部落源於大湘西
    人身狗頭和人身狗尾巴的犬戎族部落曾經從大湘西地區遷徙到世界各地。北魏時期惠深和尚在美洲見到的人身狗頭的部落是說人類語言的部落。關於犬戎人族群達到美洲的歷史後來幹寶的《搜神記》、南朝宋時範曄的《後漢書》有同類記載。中國古籍記載的「人身而狗頭」的動物應當屬於人類的一種即犬戎人。《梁書》記載的女國與犬戎族人有關。女國位於扶桑國以東。
  • 杜鋼建:犬戎族人源於大湘西,古羅馬人多犬戎族後裔
    《水經注》關於湘西沅水部分記載:「盤瓠死,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裁製皆有尾。其母白帝,賜以名山,其後滋蔓,車曰蠻夷。武陵郡夷即盤瓠之種落也。」帝嚳依靠女婿盤瓠討平犬戎族叛亂,封盤瓠為南蠻王。《玄中記》記載:「高辛時,犬戎為亂,帝之狗曰盤瓠,去三月而殺犬戎,以其首來,帝以女妻之,不可教訓,浮之會稽東海中,得地三百裡,封之,生男為狗,女為美人,是為犬封氏。」
  • 湘西苗族祭神巫儺文化歷史博覽
    作者:張林豐在湘西苗族村寨流傳著這樣一句謎語:「頭頂官帽不像官,右拿彎刀左拿糧。瘋瘋癲癲寨寨走,五穀粑粑幾籮筐。」說的便是跳香祭神。湘西苗族跳香祭神歷史悠久,是湘西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祭祀活動之一,流行於辰溪、湘西吉首、古丈、花垣、鳳凰等縣市苗族聚居區。
  • 《湘西苗族巴代揭秘》出書啦
    公號:41書訊期盼已久的《湘西苗族巴代揭秘
  • 湘西苗族飲食習俗
    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湘西苗族人民,擁有大自然最豐富的饋贈。他們在這個茂密富饒的自然樂園裡,取山之產,吃山之珍。春暖花開時節,男人三三兩兩上山打柴,村姑邀伴結夥出門割草,總忘不了要在荊棘叢中採摘一些三月泡、龍船泡,小心翼翼地用桐樹葉包好,捎給家裡孩子。等到種包穀的時候,茶泡脫去了外層包皮,露出乳白色的泡肉,變得鵝蛋般大小。
  • 七集自然人文紀錄片《湘西》
    《湘西》宣傳片湘西位於湖南西北部,全稱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處,現轄7縣、1市、1個經濟開發區,國土面積1.55萬平方公裡,總人口298萬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佔80%。
  • 中國苗族支系大全
    >「苗族環球視野」,屬於苗族老百姓的視野,歡迎來稿來信,投稿個人微信:wdxczq(長按複製)點擊觀看《爭奇鬥豔之苗族》目前,國內苗族主要分布於西南和中南的個省區市。其中,貴州最多,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各地,而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內為最多,其餘分布在畢節地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順地區、銅仁地區、六盤水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陽市、遵義市。苗族在湖南有1557073人,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以及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和綏寧縣,湘西北和湘西南其它各縣也有部分苗族。
  • 湘西苗族豎屋上梁歌
    整理撰文:石正武 圖片攝影:歐勇 湘西苗族歷史習俗,夫婦生育數個兒子,長子次子等分家另居,滿崽繼承祖房,贍養雙親。因此有句俗語,男人分家立業,難辦兩件大事,即「難豎一棟屋,難娶一配偶。」所豎木質結構房屋需花大量木材和人力財力,一旦建成,都要上梁請客慶賀。
  • 為你詮釋湘西苗族巴代文化
    【正文】一、巴代一詞的含義巴代,在其他省份和地區有稱為「刀香、江香、刀沙、巴眉、鬧莎」等,而湘西絕大多數地方都稱為巴代,這些都是苗族特有的原始名詞,其「巴」者為陽性、為上、為主、為剛,為主流之意。 「代」者,為兒、為下、為從、為傳承接代之意,兩字合為主流文化的傳承者。
  • 湘西方言東部土語苗族文化漫談
    這裡面把東部次方言苗族叫「章籍」、「犵狫」、「熟苗」,並說他們是漢族。2、《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石啟貴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記錄為「仡佬苗」、「土蠻苗」、「熟苗」。二、宗教東部次方言區稱呼苗族宗教傳承人音譯為「巴麥」,盛行跳香舞,其他在信仰方面與西部次方言差別不大。
  • 非遺藝術「乘風破浪」,阿朵傳承苗族鼓舞武術鼓獲關注
    作為苗族鼓舞武術鼓的非遺傳承人,她的音樂和舞蹈都讓人耳目一新,在年輕受眾中引起了巨大反響,讓人讚嘆非遺藝術強大的生命力和傳承活力。  阿朵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的初衷是推廣非遺藝術,湘西苗族鼓舞武術鼓非遺傳承人的身份也讓她顯得與眾不同。湘西苗族鼓舞流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的吉首市和鳳凰、瀘溪、保靖、花垣、古丈等縣。據記載,該舞源於漢代以前,產生在苗族祭祀活動中。
  • 走進中國傳統村落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中黃村
    中黃村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鎮,地處吉首市、花垣縣、保靖縣兩縣一市交界地帶,距吉首市中心15公裡。峒河支流洽比河穿村而過,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德夯風景名勝區一山之隔,毗鄰山舞銀蛇的矮寨公路奇觀、矮寨特大懸索橋。
  • 中國苗族支系大全,你要看的都在這裡啦……
    其中,貴州最多,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各地,而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內為最多,其餘分布在畢節地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順地區、銅仁地區、六盤水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陽市、遵義市。苗族在湖南有1557073人,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以及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和綏寧縣,湘西北和湘西南其它各縣也有部分苗族。
  • 凱迪拉克CT6降9.00萬 12月3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降價排行
    那麼為了讓大家能及時了解自己購車所在地的行情,本次為大家奉上 12月3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優惠幅度較大的車型,其中包括凱迪拉克CT6,凱迪拉克CT4,凱迪拉克XT4,凱迪拉克XT5,凱迪拉克CT5。因為每年的每個時期根據市場變化,車商的優惠也會存在不少的變化。
  • 巫蠱是如何跟苗族關聯起來的?
    從公開信的內容來看,引起苗族同胞抗議的言論主要集中在兩點,第一點,是對苗族遷移歷史的錯誤認識(「苗族是被攆跑過去的嘛!所以,才跑到了國外」),以定居文化的視角來評判不同的生活方式。第二,是對苗族文化的誤解(「苗族巫文明是很恐懼的」),將其與並不存在的「巫蠱」習俗聯繫在了一起。
  • 全球最大苗帽亮相張家界魅力湘西 重達600公斤
    華聲在線7月19日訊(通訊員 鄧道理 石贊)近日,張家界魅力湘西文化廣場北端入口處,立起一頂銀光閃閃的苗帽。帽子名為「瑪汝黛帕」(苗語指美麗姑娘),高9.9米直徑3.5米,重600公斤,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苗帽。苗女出嫁,必佩銀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