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興文
本文是新編《湘西苗族舞獅》的概述部分,主要介紹苗族舞師的歷史沿革、重要意義和風格特點。
一、 苗族舞獅的歷史沿革
舞獅在湘西苗族地區最為盛行,是苗族廣大群眾最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優以花垣、吉首、鳳凰、保靖、古丈等苗區為甚。每逢「春節」、「四月八」、「趕秋」等重大節慶期間,湘西苗區都要在某村某寨舉行慶祝活動。而每次活動,舞獅是必不可少的活動項目,各村各寨的後生小夥和姑娘們都必組隊舞著獅子前去做熱鬧的地方。他們穿著盛裝,舞著形態各異的獅子,隨著簡潔明快的鑼鼓一路舞去。但見一隻只色彩斑瀾、威風凜凜、怒目而視的獅子或閃或撲,或趴或躍,忽而揚蹄嘶鳴,忽而齔牙裂嘴的獅子從四面八方趕到做鬧熱的地方,盛況非常。
舞獅不光在我湘西盛行,整個中國人都喜歡。那麼,舞獅是怎麼來的?要弄清這一問題,我們還必須知道獅子是怎麼來的。
在漢朝以前,中國境內本是沒獅子的,「獅子」、「龍」和「麒麟」一樣都只是人們神話中想像的吉祥動物。到了漢朝,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獅子和孔雀等物被一同帶回,它是西域各國的貢品。此後的歷朝歷代,中國繼續同西亞、印度等國之間進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獅子由各國使者源源不斷帶到了中國境內。這些獅子被放入深山老林之內,經過長年累月不斷的繁衍生息,獅子便布滿中國大江南北的山嶺中。
有了獅子,中國民間就一定舞獅嗎?不一定。舞獅的興起,而且遍及整個國家,必定有其根源的。其一說法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這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斷定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在宮廷、軍旅、民間盛行。唐代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裡。」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可見舞獅在那時已被中國人所喜愛。
中國人為什麼對獅子情有獨鍾?因為獅子體型威武,被譽為百獸之王,而中國一般不受獅患所害,因此民間對獅子有了親切感,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徵,並希望借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除邪,於是假造獅子形狀而舞之。
中國社會歷來以農為本,配合節氣變更、農事繁閒、生活張弛以及各種節日或迎神或喜慶大典應運而生。在這些節慶中,人們為了祈求生活平安祥瑞與安寧,常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這種形式,後來便漸漸演變成具有娛樂性質的民間活動。隨著人們對獅子的喜愛,就不滿足只立於門墩、屋簷、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藝術形象了,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於是先民們便創造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舞獅藝術。由此說來,中國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至少可以追索至一千九百年前,它是中國與西域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
那麼,我們湘西苗族舞獅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湘西苗族的舞獅活動流傳久遠,由於沒有文字記載,無從可考,只能從民間傳說中追根索源。逐鹿之戰失敗後,蚩尤部落的其中一支從黃河流域一路南遷,經過艱辛跋涉遷徙至武陵山區。苗族古歌是這樣唱的:
嗬——嗬啊——嗬啊——嗬哦——
兜你阿柔濃來——勾柔——
西昂朗濃噢——
倍梅德熊朗剖朗娘噢——
倍梅德詠龍來龍芒噢——
立不龍單龍鬥朗地噢——
立冬龍單龍且朗見哎——
同都發龍白夯白果噢——
同農發龍白高白絨嗡——
幾呀呀啊——
嗬——嗬啊——嗬啊——嗬哦——
歌詞大意是:在那遠古的日子裡,我們苗族的阿公阿婆們,帶領兒子兒孫吃粗咽菜一路遷徙,隊伍日夜兼程,建村來到龍鬥(湘西古地名)的地方,立地來到龍且(湘西古地名)的美麗山川。人丁像樹發得滿溝滿谷,像葉發得滿山滿嶺。此歌詞說明,湘西苗家自古遷徙至湘西深山老林中居住後,靠狩獵為生,狩獵是他們十分重要的生產活動。他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當然在生產活動中,我們的先人難免遭遇危險。相傳有一次,一位老獵戶帶領幾位青年獵手上山打獵,在密林中突然遇上一群猛虎兇猛地向獵手們撲來,他們立即放箭。箭射完了,群虎並沒有被嚇退,反而迅猛逼至眼前,獵手們來不及抽出身上的護手刀,只能徒手同猛虎相拼。在這十分危急的關頭,突然從林中跳出一對獅子朝群虎衝過去。獅子幾個縱跳翻撲,鳴聲如雷。瞬間,群虎有的被咬死了有的帶傷逃走了。獵人以為雄獅驅趕了猛虎回頭要來傷害他們性命,一個個懼怕得不知所措,瑟瑟而抖。誰知這獅子還會人語,它們驅趕了惡虎後,回身來安慰獵人,還送給他們一張獅皮,並囑附他們今後但凡遇到猛虎和妖魔,只要披著這獅皮,學著它們的模樣騰跳、怒吼,災難自會消免。獵人回家後將奇遇向眾人述說,大家將信將疑。可是,獅子所說一點不假,獵人們後來每試都靈驗,妖魔鬼怪一見獅子模樣都嚇得遠遠逃遁,不辯真假。從此,湘西苗家人視獅子為神物。平時每逢喜慶節日,那些體強力壯的青年人,就自製獅子皮,並穿在身上學著獅子的樣子翻騰跳躍,嘶鳴怒吼,串鄉走寨,用以驅妖除怪,祝賀節日快樂,苗家因此家家幸福安康。
又相傳在遠古的時候,苗家從黃河邊遷居到湘西武陵大山來。那時候,湘西是一片原始洪荒,妖魔鬼怪出沒,毒蛇猛獸橫行。特別是八魔嶺上,有八個魔怪吞雲吐霧,噴灑病疫瘴氣,呼風喚雨,暴漲洪水,殘害苗家人畜性命,不少苗家遭到摧殘。後來,文殊菩薩知曉苗家的災難便騎著金獅下凡,到苗山來為苗家除魔滅害。金獅得了菩薩旨意,駕著彩雲,降落苗山,住在金碧洞裡。那時,苗家人從來沒見過獅子,一見金獅來到他家,不知道是哪樣怪物,更加嚇得不敢走出木樓了。過了一段時間,苗家看見金獅不但不殘害人命,不傷害牲畜,相反把八魔嶺上的八個妖魔鬼怪攆走了,把孽龍關鎖到禁龍堂裡了,為苗家除害滅禍,賜福降瑞。從此,湘西苗疆家家喜愛獅子,戶戶敬奉獅子,逢年過節要焚香點燭,搭彩敬酒,奉請金獅蒞臨,消受供品,增添吉祥。這樣,獅子就成了苗家進奉的「神獅」了。一年又一年如此過去了,八魔嶺上的妖魔鬼怪,見金獅坐在苗山不走了,非常惱恨,便與禁龍堂裡的孽龍暗暗商量,欲把金獅攆走,好重回苗山吃人飲血。禁龍堂裡的孽龍自然對金獅也恨得咬牙切齒,它最奸詐,便出了個壞主意,八魔聽後喜歡顛了,決定照孽龍的計謀辦。一天,八魔中的小妖魔化裝成小羅漢,拿個紅布扎的繡球,到金碧洞口把金獅引了出來。金獅見了繡球財寶,搖頭擺尾抖鬃擦毛,跳躍打滾,歡喜的追著玩,小妖魔拿著繡球又逗又惹,忽拋忽滾,一步一步把金獅引到河邊。這時,小妖魔突然把繡球往河裡一甩,金獅為了搶繡球玩,不顧一切,瞪圓眼睛,豎起鬃毛,一聲長嘯,四腳騰起,踏波踩浪去追趕繡球。波推浪湧,繡球漂到了海裡,金獅也就追到了海裡,忘記了回歸苗山來了。八魔見金獅追繡球追到海裡去了,趕快跳起來,放聲獰笑,鼻孔噴出烏煙瘴氣,回到八魔嶺來了。被關鎖到禁龍堂裡的孽龍,也掙斷了繩索,抬頭翻身與八魔狼狽為奸,興妖作怪。這時,苗山烏雲遮蓋,歌場聽不到木葉聲,木樓看不見炊煙飄。整個苗家又陷入了水深火熱、血淚橫流的苦難之中。金獅到哪裡去了?苗家到處祭神祈求金獅回來,苗家到處奔走尋找金獅。人們聚集到金碧洞前,又是點燭,又是焚香,又是祭酒,三天三夜也沒見金獅身影。頭人慌亂了,說若再找不到金獅,就得帶著苗家逃離湘西。這時有個人說:一天,看見金獅由一個笑羅漢耍著繡球,引玩到河邊,笑羅漢把繡球拋到河裡,金獅踏破踩浪,追趕繡球去了。大家覺得一定是八魔嶺的魔怪化裝成笑羅漢,故意把金獅引到海裡去了。一個苗家小夥子欲去尋回金獅,有的人卻說:「路上有好多妖魔鬼怪啊,怕去不得!」
還有人擔心說:「就是到了海邊,又怎麼把金獅請回來呢?」
那個苗家小夥子說:「不迎請金獅回來,我們苗家就無法安身了。不管路有多遠,路上有什麼妖魔鬼怪,我都要去!我有辦法把金獅迎請回來!」
頭人見他這樣勇敢膽大,態度堅決,就叫大家給他預備草鞋上路,準備好乾糧路上吃。這個苗家小夥子就是追蒿苗家的後代,叫柯巖,他是這裡有名的獵手。他打獵不但能用毒箭射野獸,還能放各種各樣的套來套野獸,上山打獵時看山看路,機警靈活。他把草鞋乾糧備足帶好,按照老人們說的,太陽是從海裡升起來的,就朝著大太陽升起的地方走去。一路上,柯巖起早貪黑,餓了就吃幾個苞谷粑粑,渴了就喝幾口泉水,累了就背靠大樹閉目養神。不知走了好多天,柯巖來到了一個村寨,他向當地人打探到海邊還有多遠?有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對他說:「苗家後生,到海邊究竟有好遠,我也說不清,只知道海邊就在那一眼望去不見山的天邊邊。」
柯巖放眼望了望那無邊無際的雲海山濤,充滿信心地說:「老爺爺,感謝你啊,不管有好遠,走一天近一天,總會走到天邊邊的!」
這個白髮老人,撂了撂鬍鬚,點一點頭說:「嗯,說的對!就是路上不好走啊。」
柯巖問道:「有那樣不好走?」
老人回答說:「我們這裡有四句話,要走大海去,路遠十萬搭八千,縱使英雄和好漢難過三座山。」
「哦,哪三座山?」
老人說:「聽阿爸的阿爸,阿爺的阿爺說頭座鑽天山,半截升到天中間,哪個想過去除非是神仙。」
柯巖又問「第二座?」
老人回答說:「二座老虎山,老虎坐山間,哪個想過去,骨頭嚼稀爛。」
柯巖又問:「第三座?」
老人想了想說:「三座蟒蛇山,天燈掛兩盞,只見人過去,不見人迴轉!」
柯巖聽老人講了這三座山,不覺沉思起來,老人在一旁,自言自語地說:「從我生下地,到鬍鬚飄胸前,還沒見人去過,別白白的去送命吧!」
柯巖把腳上草鞋紮緊說:「不把金獅迎請回來,我們苗家就脫離不了災難。感謝阿剖的指教,我就此告別上路了。」柯巖披星戴月,風餐露宿,送走了月亮,迎來了太陽,走了三天三夜,果然來到鑽天山。柯巖抬頭一看,懸崖峭壁高不可測,路無可尋。柯巖站在巖壁腳下,仰著頭,他從背簍裡的刀匣子抽出長把勾勾刀,砍來茶樹做鉤子,砍來古藤搓成索子,索子捆在勾勾上,然後,把茶樹鉤子往巖坎的松樹甩去鉤子牢牢的勾在松樹枝上,柯巖攀著古藤,輕捷如猿猴一樣,幾梭幾梭的就爬上去了。到了頭級梯坎上,他又把茶樹鉤子往二級巖坎上的樹甩去,在掛緊掛牢後,柯巖又攀著古藤索,嗖嗖的爬上去了。柯巖逐級往上爬,也不知道甩了多少次茶樹鉤子,爬了多少次巖壁坎,只曉得越爬山霧越濃,再爬離青天越近了,再爬陽光便燦燦爛爛,涼風徐徐,爽快怡人。最後,柯巖終於登上了鑽天山,行走在雲層之上,翻過了重重峰巒,又來到了老虎山。遠在三裡之遙,柯巖就聞到了虎嘯之聲,柯巖忙從刀匣子裡抽出長把鉤鉤刀,坎了一根羊角硬木做叉,叉中間綁上煮過的毒箭,做成一把老虎叉,他扛著老虎叉,一步步向山間爬去。剛要爬到坡頂,一隻吊睛白額虎攔路坐在那裡,好像在等柯巖到來一樣。柯巖沉著的選好了一塊能攻能守的廊場,故意把老虎逗惹過來,老虎眼睛一鼓,鬍子一翹,嘴巴一張,牙齒一磨,前腳一縱後腳一蹬,長嘯一聲,跳起了個天篷罩。柯巖用木叉晃了幾下,機智的躲過了老虎撲人的一連三個蓬罩。老虎撲了個空,威風氣力就減掉一半,在第四個天篷罩撲來之時,柯巖將叉往地上牢牢的一豎,人往旁邊一閃,老虎的頸項撲落到木叉上,鋒利的毒箭穿透了老虎的咽喉。柯巖不等老虎前腳落地,來了一個擋堂刀,把老虎前腳砍斷,木叉咔嚓一聲,也隨著斷成了兩截,老虎摔落在地上,柯巖眼尖手快,迅猛跳到老虎背上。由於老虎前腳斷了,掙扎不起來,柯巖揮刀猛砍老虎前額,砍得腦漿崩裂。柯巖打死了老虎,爬過了老虎山,又走了十來天,來到了蟒蛇山。天黑下來了,柯巖怕黑夜不好對付蟒蛇,便坐在蟒蛇山對面山坡上休息,觀察蟒蛇山險勢。蟒蛇山是個開裂的巖石山,山裂口冒著一束火焰,兩邊點著兩盞綠茵茵的天燈,灰白色的巖坎路,從絕壁腳直通到山頂,有一百多級。山上山腰山腳,一株樹木也沒有,光禿禿的,巖壁像魚鱗碎塊,重疊而生,上面覆蓋著焦黃的苔蘚,真是少見的怪巖山啊!柯巖驚奇的看著想著,到半夜的時候,他忽然發現山裂口冒著的火焰熄滅了,綠茵茵的天燈也不見了,整個山好像搖動了一下,接著火焰又冒了,天燈又亮了,真是稀奇古怪!他猜想蟒蛇山會不會是蟒蛇精變成的呢?於是,柯巖從背上取下鋒利的毒箭,對著綠茵茵的天燈試射兩箭,天燈爆炸開裂,火星四濺漫天飛灑,接著轟隆一聲巨響,對面巖壁崩塌,一條眼睛流血的巨蟒轟然躺倒在柯巖站立的山腳下,柯巖頓時驚嚇得全身冒出虛汗來。這天燈,果然是蟒蛇精變成的啊!那灰白的巖坎,就是巨蟒肚皮變的,那綠茵茵的天燈,就是蟒蛇的眼睛,那巖壁裂口冒的火焰就是蟒蛇伸出的舌頭,一般人發覺不了,誤以為是開裂的巖山。如若沿著巖坎上去,到巖壁裂口處就會被蟒蛇吞到肚裡去。柯巖心想,好險啊,難怪老人說,天燈掛兩盞,只見人上山,不見人迴轉啊!受傷的蟒蛇精身尾亂擺,嘴張著呼呼地噴瘴氣,柯巖又連射幾箭,沒多久,箭毒迸發,蟒蛇翻滾了幾下,躺著不動了。過了蟒蛇山,柯巖又奔走半月,來到碧浪滔滔的海邊了。這一眼望不到邊,天連水水連天的大海,到哪裡去找金獅呢?柯巖心想,不管海有多寬,也要來個戽海尋獅,海水戽幹了,金獅也就出來了吧?於是他扯海草做瓢戽水,邊戽海水邊喊:「海龍王你聽著,金獅跑到海裡來了,不曉得在哪裡玩,你怕我把海戽幹,就請金獅出來回苗山吧!」戽了三天三夜,驚動了海龍王,海龍王問鯉魚宰相,海螺大將,是什麼人鬧海?海螺大將奏道:「柯巖戽海尋獅。」海龍王深受感動,便命海螺大將協助柯巖,尋找金獅,海螺大將領旨出了龍宮,給柯巖出主意,叫柯巖裝扮成笑羅漢,手拿龍宮珍珠繡球,站在海岸,要他聽到海角響時,就亮寶逗引金獅。柯巖答應了,站在海岸等待海螺大將吹海螺。海螺大將得命便取出海螺放到嘴邊吹起來,海螺於是嘟嘟一叫,金獅一聽到海螺聲突然從睡夢中驚醒,跳出海面,看見柯巖假扮笑羅漢搖耍著閃光的珍珠寶貝,就踩著浪尖上岸來了。為了把金獅接回苗山,海螺大將送了柯巖一個海角,叫柯巖邊吹邊耍寶,讓金獅跟著走,柯巖就這樣吹一陣海螺耍一陣寶,把金獅逗引回苗山了。柯巖把金獅引回苗山來了,八魔嶺上的八個魔怪和孽龍,又被金獅驅逐和關鎖起來。苗家人民怕金獅又走掉,便防照金獅模樣,紮起了金獅頭,繡好獅子皮,學著獅子的動作,逢年過節舞起來。舞獅時,還要吹海角和化妝成笑羅漢,耍繡球,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舞獅子就成了苗家驅邪除害的風俗習慣了。
傳說故事雖可以說明一些歷史,但不能完全代表現實社會的真實性。就以上兩個傳說故事來說,湘西苗族舞獅起源於人化的神獅,我以為那是藝術性的化身,不是事物起源的本真。因為傳說故事本是民間文學作品,作為文學作品,她來源於生活應該高於生活的。所以,獅子能驅邪除害只能算是人們的一種願望和期許,一種常見的藝術誇張手法罷了。我以為,古時候湘西苗族先民在打獵的過程中,必然獵獲過獅子,他們在剝皮食肉之後,用獅子皮作衣穿在身上去打獵時,無意發現豺狼虎豹見之而遠遁的現象,便造形模仿,每試皆有效,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地傳播經驗,漸漸形成一種社會生存技能。隨著社會的進化,簡單的社會生存技能已不能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人們於是將這種社會生存技能進行演化,用布縫製假獅子以舞之,藉以驅邪除害。到此層面上的湘西苗族舞獅,已由原始的技能演化為意識形態了。
苗族舞獅。龍恩澤 攝
二、 苗族舞獅的意義
湘西苗族舞獅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一種很久遠的民族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無論他存在形式和功能怎樣,她能夠存在一兩千年而經久不衰,自然有她存在的理由。縱觀古今湘西苗族舞獅的發展歷程,我認為具有以下歷史和現實意義。
1、原始宗教意義
從上節所述傳說中我們知道,湘西苗族舞獅最初的目的是假借獅子的威猛驅邪除害。驅邪除害,這是一種最為原始的宗教思想。原始的宗教思想,是原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以反映人和自然矛盾為主要內容的初期狀態的宗教。原始宗教在學術界一般被理解為近存原始社會的宗教,其研究即根據對近存原始民族之宗教崇拜的考察分析;而通過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在成文歷史出現之前就已存在的遠古原始宗教則被稱為史前宗教。但二者實質相同,其基本特點都包括對食物、繁殖、祖先、死亡、自然萬物、以及社會群體的神秘觀念和祈求敬拜,並由此發展出對超自然體之神靈的信仰及崇拜。這種思想從落後的社會形態萌芽後,歷經一兩千年而不消失,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是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在寧靜的鄉村,人們都相信舞獅能具有那種驅邪除害功能。這種原始的宗教思想,甚至還影響到現在文明發達社會的人們。每逢過年過節,湘西苗族人們依舊渴望看見舞獅,依舊相信舞獅可以驅邪除害,由此可見其社會根基的深厚和內在的強大磁性引力。原始的東西,往往是最樸素也最為珍貴的。在古時候,由於科學技術的落後,人們在與天鬥與地鬥與大自然鬥失敗的時候,沒有找出符合科學的原因,一概歸結為惡魔鬼怪作祟。以至於在與兇惡的豺狼虎豹鬥失敗的時候,人們所想出的唯一辦法也只是如此而已。
2、威猛精神的崇拜
湘西苗族是蚩尤的後裔,蚩尤與黃帝、炎帝並稱為中國三大人文始祖。在五千年前,蚩尤部落首先開發中原,在黃河流域與來自蔥嶺的黃帝和來自渭河的炎帝發生爭戰,蚩尤氏首將「角牴」術運用於戰場,「蚩尤氏頭有角,與黃帝鬥,以角觸人。」漢書所說的蚩尤氏頭有角,不是蚩尤說祖頭上長角,而是說蚩尤氏已能利用牛角製作作戰服裝,將牛角製成頭盔戴在頭上,從而增加進攻的點,蚩尤因此而所向披糜,無人能敵,被後人尊稱為戰神。後來,黃帝和炎帝聯合攻擊蚩尤,三大部落在中原逐鹿之野決戰,蚩尤氏不幸戰敗被殺,部落中的其餘倖存者只好四處遷徙逃命。歷史上,苗族是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幾千年來的生存史幾乎是在遷徙、戰爭中度過。歷朝歷代都欲置苗族滅種滅族而後快。然而,苗族卻堅強地生存至今,其後代且布滿了全世界。苗族沒有因此被亡族滅種,全賴苗族子孫秉承了蚩尤祖威猛的精神。尤其是遷徙到武陵山區的湘西苗族後代,他們不但傳承了蚩尤的角牴術,還在此基礎上發展創造形成了湘西苗族蚩尤拳,將蚩尤祖威猛的精神發揚光大了。同時,湘西苗族先民在與人鬥與大自然鬥和與野獸鬥的過程中,發現了百獸之王的獅子很威猛,他們非常崇拜,於是披其皮仿其形而舞之。因此,湘西苗族人民的舞獅,不是偶然的,也沒有任何人強制,是一個民族內在對威猛精神崇拜的結果。
3、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
湘西苗族人民的舞獅,是一門歷經一兩千年積澱下來的民族文化,也是一門系統的民間藝術。苗族舞獅,不是簡單的舞獅子,就其動作來說,他模仿了獅子的形態、舉動和生活習性為一體,是實實在在的仿生學;其獅子頭,製作很不簡單,有模型製作,有竹藝製作,有紙紮技藝,有繪畫技巧等等,很複雜。獅子身的製作也不簡單,不是隨便扯塊布就能解決的,首先布料的的選擇就是門學問,不能太花也不能太土,其色必須與獅子頭諧調。另外,還有縫製、編扎等複雜的手工藝,也不簡單。尤其是獅子脊背和獅子尾的編扎,如不合理,則舞獅人穿起來彆扭,甚至一動就出這樣那樣的問題,醜態百出,舞獅人還怎麼舞得動呢?光一頭獅子就有那麼多的藝術門類,還有引獅人的藝術,羅漢的藝術,鑼鈸樂器相互配合的藝術,獅子爬桌子應具有的沿邊沿角踩樁等絕技。每一支獅子隊,還必須是個武術隊,每個隊員都必須是武術行家,因為個隊獅子如相聚在一起的時候,不光比舞獅子技巧,還要比各種技藝,武術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藝。當然,還有其他技藝的掌握,比如陣法、禮儀等等,作為一支合格的獅子隊,都必須諳熟能祥。所以,傳承了舞獅技藝,就是傳承苗族的文化和藝術。
4、和諧社會的象徵
湘西苗族人民的舞獅,最大的特點就是講究團結,講究和諧。每個舞獅隊,在技藝上都要求精益求精,但在每支舞獅隊相遇的時候,他們則是相互學習,取張補短的。他們從來不爭強好勝,從來不以強壓人。尤其是在春節的時候,各村各寨的獅子隊還會相互邀請,共搓技藝。他們相互邀請的方法非常獨特有趣,那就是「搶獅子」。「搶獅子」不是真的搶獅子,而是用看似魯莽卻滿含熱誠的方法。這樣說吧,如某村獅子隊看上了另外一村的獅子隊,他們想請他們去村裡相互交流,又怕別人不願意,所以就叫村中靈活敏捷的小夥暗中窺視,等到那村的獅子放在地下且放鬆看管的時候,他就毫不猶疑上前抱著就跑。當那村舞獅人發現獅子被搶時忙去追趕,搶獅的村子早有準備,一大潑高大力壯的年輕人在必經路上有意攔阻,好讓搶獅者安全逃脫。眼看追回無望,被搶的那支獅子隊只好簡單準備點禮物去搶獅人的村莊會客。而搶得獅子的那個獅子隊,全村異常興奮,他們馬上全村動員起來,殺豬宰羊,做好迎接客人的準備。晚間,兩支獅子隊在山村裡吃飽喝足後,滿村點起燈籠火把,各自展示自己的技藝,氣氛非常融恰,這是一幅人間非常和諧美好的社會圖景。春節期間,每支獅子隊還走鄉竄寨到每家每戶人家拜年,給主人送去新年的祥瑞祝福,送去人間美好的友情。所以,湘西苗族人民的舞獅,不光是傳承苗族的文化和藝術,更是和諧社會的象徵。
和諧象徵著什麼?「和諧代表幸福生活的開始,代表著人類史上不停的進步,代表著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和平的社會。團體和諧證明團隊的精神很好,社會和諧代表人文歷史的與人類素質的進步,國家和諧代表著人民人生的安定,社會科技的發展觀進行得很好,地求的的諧代表著各國人民的友好相處。」所以,湘西苗族人民的舞獅是文明和進步的。
5、群眾性健身強體的需求
湘西苗族人民的舞獅,除了傳承苗族的古老文化和藝術,感受古老文化和藝術的魅力,接受古老文化和藝術的薰陶外,還可以強身健體,活躍群眾業餘活動,增強村民的凝聚力。在農村,尤其是在古時候的農村,由於交通閉塞的緣故,信息很不靈通。加之民族仇視,湘西苗族與外界的溝通幾乎沒有。所以,那時候的湘西苗族各村寨,群眾文化非常落後,人們在勞累之餘能用以打發日子的文化活動,也就是一些人圍在火塘裡擺古,坐在山坡上唱苗歌,在坪場上舞獅子了。舞獅子是項群體活動,一人或少數人是無法完成的,必須一二十人以上。有時候,人越多越好,甚至要全村人參與,比如上文說到的搶獅就是如此。現如今,社會雖然進步了,而農村群眾業餘活動依然單一,依然相對落後。所以,無論是過去或是現在,湘西苗族人民的舞獅,依然具有強身健體,活躍群眾業餘活動,增強村民的凝聚力的功能,這是任何人都無法質疑的。
三、苗族舞獅的風格特點
湘西苗族人民的舞獅,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民族特質和不同尋常的民族經歷,造就了他們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民族個性,也造就了他們舞獅的與眾不同。縱觀整個舞獅過程,這一民間藝術具有廣泛、系統、禮儀、方正、和諧、祝福與娛樂性等風格和特點。
1、廣泛性
什麼是廣泛性?形容涉及面廣、範圍大的就叫廣泛性。在湘西苗區,幾乎每村每寨都有一個舞獅隊。通常情況下,一個舞獅隊都要數十人以上,有的甚至百多人。當舞獅隊邀請別村舞獅隊來村中交流的時候,全村男女老少還會主動行動起來接待客人。他們中許多人儘管不愛好舞獅,但依然積極參與進來。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是主人,不能虧待客人,更不能讓客人因他們的冷漠而鄙視全村人。如果那樣,就會損毀整個村子的名譽。名譽對於苗族人民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有時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苗族人民熱情好客,這是他們良好的傳統,也是優秀的品質和美德,任何人都不能踐踏的。所以,湘西苗區的舞獅有紮實的群眾基礎,參與的人眾多而且涉及面廣大,是一個很具廣泛性的群眾運動。
2、系統性
湘西苗族人民的舞獅,是很有系統性的。一個完整的舞獅隊,除了兩三組舞獅人員外,還必須有引獅人、樂師隊、武術隊、絕技隊和陣法等人員。舞獅人只負責舞獅子,有幾組人員可輪換。引獅人則負責逗引獅子進場,尤其是在大群廣眾中,舞獅人和引獅人的和諧配合,使獅子的表演妙趣橫生,給觀眾一個非常好的視覺盛宴。樂師隊則是在獅子旁奏鑼和鈸助興,舞獅人根據鑼鈸的節奏翩翩起舞,時起時伏,時慢時急。所以,舞獅人要表演好舞獅,樂師隊的樂曲很重要,節奏要明快準確。否則,舞獅人無法表演下去。就像跳舞,樂曲一亂,舞蹈者就無法跳舞一樣。
湘西苗族人民的舞獅,通常是在重大節慶期間在室外舉行的民間活動,獅子在操場上畫圈舞了一陣後就休息了,餘下的時間則是留給武術隊和絕技隊的人員了。每個獅子隊的武術隊和絕技隊紛紛上場表演,向觀眾展示他們的才藝。才藝絕佳者,贏得觀眾陣陣不絕於耳的掌聲,從而也為他們的村子贏得了名譽。除此之外,武術隊和絕技隊在室內還有用武之地。每逢春節期間,每支獅子隊都會走出寨門到各村各寨的每戶人家拜年。獅子,被苗族人民視為吉祥動物,向來喜愛。新年一見到獅子來家祝福非常高興,打開六扇大門迎接,還在自家堂屋橫梁上懸掛一禮品,讓獅子攀爬上去取下。這時候,武術隊和絕技隊就有用武之地了,他們立即架起人字梯,讓敏捷者帶著獅子一路攀爬上去完成使命。至於擺陣法,這是深層次的文化交流。這種交流一般也在室內,主人用木椅等簡單道具擺出一字長蛇、二龍金鎖等陣法,要來訪舞獅隊破陣。此時,深諳陣法人員就會毫不猶豫地站起來引著獅子破陣。
湘西苗族人民的舞獅,內容寬泛,含介各種技藝,是一個系統性的民間組織。
苗族舞獅。圖源於花垣視窗
3、講究禮儀
湘西苗族人民的舞獅是很講禮儀的,從此折射出湘西苗族是個很有禮儀的民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兩隻獅子相遇的時候,歡蹦跳躍,且頸項相交耳鬢廝磨,相互親吻,表示彼此喜愛。
2、獅子到哪家民戶拜年,進屋前先朝屋內探頭探腦三次,看了又退看了又退,反覆三次,表示對主人的敬畏,也表示一再向主人請示能不能進,歡不歡迎進屋裡去。
3、得到主人許可後,獅子才從正大門進繞從左側門出,又從正大門進繞從右側門出,最後才從正大門進到堂屋內。這一禮節,表示對主人家門庭的誇讚。其意是說,你家深宅大院門庭輝煌,羨慕不已。
4、獅子進入堂屋後,不是直接表演而是進入堂屋正中進退三次作三個揖,表示向主人家的列祖列宗敬禮。
5、表演結束後,獅子再次進退三次朝主人家先敬禮,然後依式屁股朝外頭朝內緩緩後退,直退到大門外方能轉身。這一禮節,是獅子對主人的熱情接待表示一再感謝。
4、講究方正
湘西苗族人民的舞獅是很講方正的,具體表現在所表演的套路上。所表演的套路有小四方、大四方、斜角四方、五方五位、六方等,每個套路都很講究方正。舞獅的這些套路編排,為什麼都離不開方正呢?她究竟包含什麼文化元素?我們通過無數的採訪和深入研究,認為有一下幾個因素:1、代表湘西苗族人民為人的剛正性。湘西苗族人民為人正直,剛正不阿。為了在外觀上能體現他們的這一個性品質,便在舞獅套路上也添加這一文化元素。2、代表湘西苗族人民原始的自然認識觀。在遠古的時候,人們認為自然界是由四極組成的,所以編排舞獅套路時,自然離不開這一認識原則。從這一點上來說,湘西苗族人民的舞獅歷史久遠,同時也說明湘西苗族人民自從中原遷徙到武陵山區後,受整個中國大區文化影響很小,他們的認知水平還一直停留在原始的狀態。3、代表湘西苗族人民為人處世講究內園外方的原則。
5、團結和諧
湘西苗族人民的舞獅,是一種團結和諧的象徵,是團對精神。首先,表現在團隊上的相互協作。湘西苗族人民的舞獅,是一個團隊活動,少則十多人,多的一兩百人。這麼多人的一個團對,如果不團結和諧,各唱各調,各跑各套,那就亂套了,是搞不好的。所以,對於一個舞獅隊來說,團結和諧尤為重要。其次,湘西苗族人民舞獅的團結和諧還表現在與其他舞獅隊的團結和睦相處上。兩隻或兩隻舞獅隊相遇的時候,他們相互以禮相待,除了技藝展示拼命盡力外,隊與隊之間的相處不會引起任何不愉快的糾紛。有時隊友之間難免會出現一些矛盾,但他們都會冷靜處理,把事情化解至無。第三,湘西苗族人民的舞獅在團結和諧上還表現得非常有趣,舞獅隊與舞獅隊之間會用一種看似野蠻但卻充滿友情的「搶獅」來邀請對方,以此表達對被邀舞獅隊的敬重與傾慕。關於這一點,我們將在後面會作詳細的講解,在此不再贅述。
6、表示祝福
獅子,自古被湘西苗族人民所喜愛,被視為一種吉祥動物,由此而演變成為舞獅。舞獅是湘西苗族人民最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體育活動,舞獅的到來,湘西苗族人民視為活獅子的化身到來,他們會馬上燒香燒紙或燃放鞭炮迎接。因為舞獅的到來,是帶著美好的祝福而來的。新年有獅子登門祝福,這一年全家就會無災無難,就會風調雨順豐衣足食,滿門幸福安康。所以,在湘西苗族人民的眼裡,舞獅是一種民間有趣健康的活動,更是一種美好的祝願。
7、娛樂性
湘西苗族人民的舞獅,是一種民間有趣健康的活動,更是一種美好的祝福。在很大程度上,湘西苗族人民的舞獅沒有攜帶任何政治性,純粹是娛樂性的。辛苦一年之後,尤其是到了過年期間,人們沒有多少農活,為了表示對一年辛勞的祝賀,表示對新春的期待,表示對美好未來的祝福,勤勞善良聰明的苗族人民便用舞獅來表達心願。舞獅可以增強體魄、學會技能、增進感情、懂得禮儀,好處太多了。所以,苗族人民都很喜愛。同時,由於獅子的威武、強健、勇敢和多變性,讓苗族人民深深喜愛。再加上樂曲、羅漢和猴子的配合,增加了娛樂的成分,更使舞獅的娛樂色彩十分的濃厚了。現如今,各級政府在各個時候舉行各種活動時也不忘邀請舞獅隊前去參加,雖然多少也摻雜一點政治色彩,但她的娛樂本真依舊保存著,沒有多大的改變。
苗族青獅。圖源於花垣視窗
來源:苗疆拾趣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儘快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hy0743@foxmail.com
·END·
監製/角角
主編/麻麻
編輯/王向遠 李艾家 黃沙沙
審核/石群方 尚欣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