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號:41
書訊
期盼已久的《湘西苗族巴代揭秘》終於在2019年6月出書了,並且還是獲得「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讀物出版資助項目」基金資助、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書共分五章,80萬字,標價是78元,由湖南省新華書店經銷。這還真是「苗族巴代」這一省級「非遺」保護項目的一件大事,也是苗族文化陣營中的一件大事。為了讓大家較為細緻地了解此書的內容,特將此書序文轉載於下。如有需要購買此書的,請與作者聯繫,電話是15200751489,地址是花垣縣雙龍鎮洞衝村。
序
2016年8月,「苗族巴代」獲批為湖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使得巴代文化能夠名正言順地在學術界取得了合法的平臺和地位。由於此前對於苗族的巴代披露的較少,使得人們對巴代特別是巴代文化的了解不多。在本著尊重傳統、敬畏傳統、激活傳統、優化傳統、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為主旨的前提下,筆者在本家32代祖傳所集累豐厚資料的基礎上,又通過近50多年以來對貴州、四川、湖南、湖北、重慶等省市邊區苗族巴代文化資料的挖掘、搜集、整編譯註,到目前已形成了70集、2500多萬字、4000餘幅儀式彩圖的《巴代文化系列叢書》有待出版。建立起了8000多分鐘的儀式影像、238件套的巴代實物、1000多分鐘的儀式音樂以及《叢書》的巴代文化資料資料庫。本集《湘西苗族巴代揭秘》為這70集《叢書》中基礎篇的第一集。
本書共分開篇·苗族巴代在傳承苗族文化中的作用以及各種類科儀概述和巴代基本常識·基礎篇簡介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巴代在苗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論述。第二部分為巴代科儀概述,涵苗師「巴代雄」45堂科儀概述、客師「巴代札」174堂科儀概述、道師繞棺戲171堂科儀概述三大類別。第三部分為沒有講完的話題·巴代基本常識——基礎篇各書簡介。
本書共分五章。
第一章為巴代文化理論探索部分。由於篇幅的制約,只能收入本人此前所發表的、有關巴代文化論文48篇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篇。從不同的角度、場合、層面對苗族巴代文化的源頭、根基、內在、實質和表象進行剖析和研討,使讀者閱讀之後能大體上對苗族巴代文化深層次的內涵實質有所了解,走出歷史上給苗族巴代所劃定巫鬼文化的誤區,還苗族祖先以本來面目,從真正意義上了解苗族巴代文化。
第二章為苗師「巴代雄」科儀概述。閱讀後讓我們能具體地了解到在苗師「巴代雄」所主持的椎牛「能尼」、吃豬「能琶」、招新亡入祖籍「土昂」、敬家祖「西向」、敬日月神「不青地力」、祭雷神「出棍聳」、接龍「然線」、巴代古歌等九大祭祀及苗祀45堂祭祀的原因、供品、場地、作法等等內容,除了大規模、高級別的九大祭祀之外,尚有主持古代苗族社會治安如「村規寨款」、治安公斷如「誓盟、咒血」、和古代苗族的各種社會活動、軍事等如「公祭始祖、公祭村祖」等等科儀內容。
第三章為客師「巴代札」所主持的儺祭儺儀等大小科儀摡述。把苗族客師「巴代札」所主持的祭祀儀式、習俗儀式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儀式的大體概念、作法與內容給讀者展示出來,使讀者閱讀之後能大體上對苗族巴代儀式的內容、表象、行為和作用能有所了解,能夠窺視到苗族遠古時代的社會背景、生存環境、生活方式、生產狀況等原生形態的畫面。
第四章為苗道「巴代年」繞棺戲科儀概述。概述具體而細緻地向讀者展示了苗族地區千百年以來苗族喪葬文化的源頭、基礎、發展、變革的實質、內容、形式與作法。深刻地向社社揭開了從俗及道、由道及佛相互滲透、容納到有機整合的全過程,將其莊嚴肅穆的表象形式到深層內在的神秘實質公之於眾。
第五章為沒有講完的幾句話。主要是介紹以巴代基本常識為內容的各文稿之概述,這些文稿都基本上獨立成篇,比如在第一集的《巴代查病書》一書介紹有查病方法47種;在《巴代願標》一書中介紹有叩許神願的26種標誌(簡稱「願標」)及其作法和還願概況;在《巴代神符》一書中介紹有關常用神符137道的符式、作用、用法和相關咒語;在《巴代道具法器》一書中介紹了巴代平時常用的道具法器149件套,各套的圖片、名稱、規格、材質及原根等;在《巴代法水》一書中介紹了常用法水117碗的神咒、畫符及作法、效果等內容;在《巴代神咒》一書中介紹了巴代最常用的神咒367宗;在《巴代文疏表章》一書中介紹了巴代在各種祭祀中所用的疏文、表文、牒文、申文等180道;在《巴代紙紮紙剪》一書中介紹了巴代在各種祭祀壇場中的紙剪、紙紮99樣式;在《巴代手訣》一書中介紹了巴代在祭儀中所打的各種手訣1275種,其每種手訣的名稱、手法、圖片等都有詳實的介紹。將以上的這些各集書稿的概述匯集入《巴代文化揭秘》一書中,讓讀者閱後能從頭至尾、從表至裡較能全面、深入、細緻地了解苗族巴代文化的基本情況。
本書的出版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面深入地揭秘湘西苗族鄉土文化。將會極大地促進對少數民族歷史與文化傳統資料的搜集整理,研究考證、傳承保護工作,對我國少數民族特別是對苗族文化的研究保護傳承產生極積的影響,以及為一大批熱衷於苗族文化的研究者,攝影者發掘科研苗族文化打下堅牢的基礎和創造濃厚氛圍和優良的條件,對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多樣性、振興鄉土文化,繁榮民族文化以及「非遺」保護傳承和導正研究、提取升華傳統文化的正能量,為進一步澄清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發展產生積極向上的強大作用。
這種從理論體系資料到文字體系資料的全面披露,在中外學術界實屬前所未聞,史無前例,絕無僅有。此書將為研究苗族文化、苗族巴代文化學、中國民族學、民俗學、民族宗教學以及苗族地區攝影專家、愛好者們提供線索與方便、搭建平臺與鋪設道路。願此書能使廣大讀者們喜聞喜閱、喜欣喜愛;願此書能給苗族歷代祖先們籍以欣慰。
石壽貴
2018年於中國和合文化研究院苗族代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