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巴代揭秘》出書啦

2021-02-10 苗族巴代

公號:41

書訊

期盼已久的《湘西苗族巴代揭秘》終於在2019年6月出書了,並且還是獲得「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讀物出版資助項目」基金資助、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書共分五章,80萬字,標價是78元,由湖南省新華書店經銷。這還真是「苗族巴代」這一省級「非遺」保護項目的一件大事,也是苗族文化陣營中的一件大事。為了讓大家較為細緻地了解此書的內容,特將此書序文轉載於下。如有需要購買此書的,請與作者聯繫,電話是15200751489,地址是花垣縣雙龍鎮洞衝村。

 

20168月,「苗族巴代」獲批為湖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使得巴代文化能夠名正言順地在學術界取得了合法的平臺和地位。由於此前對於苗族的巴代披露的較少,使得人們對巴代特別是巴代文化的了解不多。在本著尊重傳統、敬畏傳統、激活傳統、優化傳統、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為主旨的前提下,筆者在本家32代祖傳所集累豐厚資料的基礎上,又通過近50多年以來對貴州、四川、湖南、湖北、重慶等省市邊區苗族巴代文化資料的挖掘、搜集、整編譯註,到目前已形成了70集、2500多萬字、4000餘幅儀式彩圖的《巴代文化系列叢書》有待出版。建立起了8000多分鐘的儀式影像、238件套的巴代實物、1000多分鐘的儀式音樂以及《叢書》的巴代文化資料資料庫。本集《湘西苗族巴代揭秘》為這70集《叢書》中基礎篇的第一集。

本書共分開篇·苗族巴代在傳承苗族文化中的作用以及各種類科儀概述和巴代基本常識·基礎篇簡介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巴代在苗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論述。第二部分為巴代科儀概述,涵苗師「巴代雄」45堂科儀概述、客師「巴代札」174堂科儀概述、道師繞棺戲171堂科儀概述三大類別。第三部分為沒有講完的話題·巴代基本常識——基礎篇各書簡介。

本書共分五章。

第一章為巴代文化理論探索部分。由於篇幅的制約,只能收入本人此前所發表的、有關巴代文化論文48篇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篇。從不同的角度、場合、層面對苗族巴代文化的源頭、根基、內在、實質和表象進行剖析和研討,使讀者閱讀之後能大體上對苗族巴代文化深層次的內涵實質有所了解,走出歷史上給苗族巴代所劃定巫鬼文化的誤區,還苗族祖先以本來面目,從真正意義上了解苗族巴代文化。

第二章為苗師「巴代雄」科儀概述。閱讀後讓我們能具體地了解到在苗師「巴代雄」所主持的椎牛「能尼」、吃豬「能琶」、招新亡入祖籍「土昂」、敬家祖「西向」、敬日月神「不青地力」、祭雷神「出棍聳」、接龍「然線」、巴代古歌等九大祭祀及苗祀45堂祭祀的原因、供品、場地、作法等等內容,除了大規模、高級別的九大祭祀之外,尚有主持古代苗族社會治安如「村規寨款」、治安公斷如「誓盟、咒血」、和古代苗族的各種社會活動、軍事等如「公祭始祖、公祭村祖」等等科儀內容。

第三章為客師「巴代札」所主持的儺祭儺儀等大小科儀摡述。把苗族客師「巴代札」所主持的祭祀儀式、習俗儀式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儀式的大體概念、作法與內容給讀者展示出來,使讀者閱讀之後能大體上對苗族巴代儀式的內容、表象、行為和作用能有所了解,能夠窺視到苗族遠古時代的社會背景、生存環境、生活方式、生產狀況等原生形態的畫面。

第四章為苗道「巴代年」繞棺戲科儀概述。概述具體而細緻地向讀者展示了苗族地區千百年以來苗族喪葬文化的源頭、基礎、發展、變革的實質、內容、形式與作法。深刻地向社社揭開了從俗及道、由道及佛相互滲透、容納到有機整合的全過程,將其莊嚴肅穆的表象形式到深層內在的神秘實質公之於眾。

第五章為沒有講完的幾句話。主要是介紹以巴代基本常識為內容的各文稿之概述,這些文稿都基本上獨立成篇,比如在第一集的《巴代查病書》一書介紹有查病方法47種;在《巴代願標》一書中介紹有叩許神願的26種標誌(簡稱「願標」)及其作法和還願概況;在《巴代神符》一書中介紹有關常用神符137道的符式、作用、用法和相關咒語;在《巴代道具法器》一書中介紹了巴代平時常用的道具法器149件套,各套的圖片、名稱、規格、材質及原根等;在《巴代法水》一書中介紹了常用法水117碗的神咒、畫符及作法、效果等內容;在《巴代神咒》一書中介紹了巴代最常用的神咒367宗;在《巴代文疏表章》一書中介紹了巴代在各種祭祀中所用的疏文、表文、牒文、申文等180道;在《巴代紙紮紙剪》一書中介紹了巴代在各種祭祀壇場中的紙剪、紙紮99樣式;在《巴代手訣》一書中介紹了巴代在祭儀中所打的各種手訣1275種,其每種手訣的名稱、手法、圖片等都有詳實的介紹。將以上的這些各集書稿的概述匯集入《巴代文化揭秘》一書中,讓讀者閱後能從頭至尾、從表至裡較能全面、深入、細緻地了解苗族巴代文化的基本情況。

本書的出版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面深入地揭秘湘西苗族鄉土文化。將會極大地促進對少數民族歷史與文化傳統資料的搜集整理,研究考證、傳承保護工作,對我國少數民族特別是對苗族文化的研究保護傳承產生極積的影響,以及為一大批熱衷於苗族文化的研究者,攝影者發掘科研苗族文化打下堅牢的基礎和創造濃厚氛圍和優良的條件,對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多樣性、振興鄉土文化,繁榮民族文化以及「非遺」保護傳承和導正研究、提取升華傳統文化的正能量,為進一步澄清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發展產生積極向上的強大作用。

這種從理論體系資料到文字體系資料的全面披露,在中外學術界實屬前所未聞,史無前例,絕無僅有。此書將為研究苗族文化、苗族巴代文化學、中國民族學、民俗學、民族宗教學以及苗族地區攝影專家、愛好者們提供線索與方便、搭建平臺與鋪設道路。願此書能使廣大讀者們喜聞喜閱、喜欣喜愛;願此書能給苗族歷代祖先們籍以欣慰。

     石壽貴

2018年於中國和合文化研究院苗族代文化研究中心

相關焦點

  • 為你詮釋湘西苗族巴代文化
    【正文】一、巴代一詞的含義巴代,在其他省份和地區有稱為「刀香、江香、刀沙、巴眉、鬧莎」等,而湘西絕大多數地方都稱為巴代,這些都是苗族特有的原始名詞,其「巴」者為陽性、為上、為主、為剛,為主流之意。 「代」者,為兒、為下、為從、為傳承接代之意,兩字合為主流文化的傳承者。
  • 揭秘|吳曦雲會長揭秘湘西苗族自治區如何變成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55年4月28日,因新頒布的憲法規定區為省級自治單位,湘西苗族自治區更名為湘西苗族自治州。現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把它曾屬苗族自治區的歷史概略掉了。好在它的大事紀在1952年8月25日的記述後,有這麼一句:「是月,縣城集會,慶祝湘西苗族自治區成立。」《團結報》2016年4月10日晚報版刊出一篇文章,標題是《清明憶將軍》,在述及湘西苗族自治區成立時,該文寫道:「1952年湘西自治州成立」。
  • 苗族「巴代」的功法
    因為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甚至連語言都極不統一的散居民族,在古時就有散居於黃河流域71個灘, 82道灣的諸多部落。當時就有71腔,82調之多的音符。可到了崇山峻岭的湘西這一邊陲寒地之後,如今只剩下56腔,43調了。在巴代所最常用的這56腔、43調裡,每腔則傳承了一支或一系之音腔,每調則取用了一處或一地之音調。這些腔調概由巴代統承下來,成為祭祀中所吟唱的基本腔調。
  • 虔誠——巴代
    「巴代」是苗族祭祀儀式、習俗儀式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儀式這三大儀式的主持,更是苗族文化的傳承者。也就是說,巴代是一個人物,並且是一個極具威望,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是祭師?是法師?老司?鬼師抑或巫師?
  • 祖傳苗師「巴代雄」第 32 代掌壇師,帶你走進神秘湘西!
    為了進一步做好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搜集、整編譯註、研究利用、保護傳承工作,石壽貴日前申請了「苗族巴代」微信公眾號,並於6月19日發布了第一篇推文《「苗族巴代」公眾號開篇辭》。石壽貴計劃在「苗族巴代」公眾號發布有關巴代文化圖文並茂的文章500篇以上,供大家關注、閱讀、掌握和了解。石壽貴 石壽貴,男,苗族, 1951 年生,花垣縣雙龍鎮洞衝村人。為本家祖傳苗師「巴代雄」第 32 代掌壇師,客師「巴代扎」第 11 代掌壇師,民間正一道第 18 代掌壇師。
  • 苗族文化中最神奇的——巴代水【探秘】
    你若是湘西人,你一定知道或者親身感受過這種文化魅力。既便你不是湘西人,相信,你也想了解這種神秘的苗族文化。苗族巴代現今傳承下來的法水共有七碗:化刺水、鎮痛水、武打水、鎮宅水、洗手水、敬壇水、止血水。這些法水有什麼作用?大致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治療疾病,如化刺水,專幫飲食人不幸被魚刺類硬物卡在喉嚨,吞不進吐不出時,巴代便用此水為其化掉,消除痛苦;鎮痛水,專幫疼痛難忍的人化解疾病;武打水,是指人們在練武過程中(或戰鬥中)受傷了,巴代便用此水為其治療;止血水,是指人們受傷流血不止,巴代便用此水為其止血。
  • 湘西苗族舞獅的傳說和由來
    作者:石興文本文是新編《湘西苗族舞獅》的概述部分,主要介紹苗族舞師的歷史沿革、重要意義和風格特點。一、 苗族舞獅的歷史沿革舞獅在湘西苗族地區最為盛行,是苗族廣大群眾最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歷史上,苗族是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幾千年來的生存史幾乎是在遷徙、戰爭中度過。歷朝歷代都欲置苗族滅種滅族而後快。然而,苗族卻堅強地生存至今,其後代且布滿了全世界。苗族沒有因此被亡族滅種,全賴苗族子孫秉承了蚩尤祖威猛的精神。尤其是遷徙到武陵山區的湘西苗族後代,他們不但傳承了蚩尤的角牴術,還在此基礎上發展創造形成了湘西苗族蚩尤拳,將蚩尤祖威猛的精神發揚光大了。
  • 苗族「七宗六族」遷居湘西各地概傳
    而居於湘西及西南的苗蠻,大部分族姓致死不改。朝廷為了「治苗」,根據苗族各宗族的特性「賜」了漢字姓氏而編冊入籍,從便統計人口、徵收賦稅,苗民代延歲久後便在書寫時逐步使用。如今湘西苗族共有40多個姓氏,常以「壩巴找瑪」(漢譯為「五宗六族」)統稱,六族是指仡熊、仡夷、仡顓、仡萊、仡愷、仡鯀。五宗就是五部族:仡蹻吳姓、仡羋龍姓、仡沙廖姓、仡驩石姓、仡軻麻姓,湘西各縣市都有分布。
  • 【夜潭】《湘西神秘事》系列:趕屍和另一個世界
    · 夜潭 · 12期 |《湘西神秘事》系列:趕屍和另一個世界 文 / 龍書春  自  序在鍵盤上敲打「揭秘湘西」這四個字時,我心裡有些顧忌,因為我擔心這樣的「文章」配不上「揭秘」這個詞,反而褻瀆它的神聖。
  • 尋找「消失的」花垣苗族古歌
    花垣縣的苗族古歌2011年進入國家非遺擴展項目名錄。 苗家山寨,隱匿在層層山巒中,伴隨著湘西冬季溼冷的空氣,我們踏上了探尋苗族古歌的路程。 從廣州乘坐五個半小時高鐵到達懷化,再驅車兩個半小時,穿過一座座橋梁。隧道串聯起的高速路,時值深冬,溼冷的空氣激起一路的山中水霧。我們來到了湘西深處的花垣縣,尋找「苗族古歌」的音律。
  • 【分享】湘西苗族巴代遷徙古歌
    石壽貴作為國家級非遺苗族古歌傳承人,目前已出版發行《湘西苗族古老歌話》、《湘西苗族巴代古歌》等4本書籍。為了便於社會各界分享其《湘西苗族遷徙古歌》,現發布於此。圖4.石壽貴在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進行《苗族古代遷徙歌》專題講座湘西苗族巴代遷徙古歌石壽貴  高英倫遷徙歌第一首【苗歌】洞餵夠漢莎忙容,埋洞幾剖苟薩出
  • 苗族並巴代文化富有立體多向的意識崇尚
    如今湘西苗族具有神秘精深的社會意識,多與巴代文化緊密連結,使民間及巴代的一些物質文化現象,時而交錯在一起,時而有所分開展現,不免令人眼花瞭亂,難辯是非,思緒不定。因此,對巴代及古巫等代表的苗族意識崇尚作些疏理和了解,是有益的。這裡依史順及,以祭記巫,作些淺見。
  • 湘西苗族祭神巫儺文化歷史博覽
    作者:張林豐在湘西苗族村寨流傳著這樣一句謎語:「頭頂官帽不像官,右拿彎刀左拿糧。瘋瘋癲癲寨寨走,五穀粑粑幾籮筐。」說的便是跳香祭神。湘西苗族跳香祭神歷史悠久,是湘西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祭祀活動之一,流行於辰溪、湘西吉首、古丈、花垣、鳳凰等縣市苗族聚居區。
  • 湘西苗族飲食習俗
    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湘西苗族人民,擁有大自然最豐富的饋贈。他們在這個茂密富饒的自然樂園裡,取山之產,吃山之珍。春暖花開時節,男人三三兩兩上山打柴,村姑邀伴結夥出門割草,總忘不了要在荊棘叢中採摘一些三月泡、龍船泡,小心翼翼地用桐樹葉包好,捎給家裡孩子。等到種包穀的時候,茶泡脫去了外層包皮,露出乳白色的泡肉,變得鵝蛋般大小。
  • 石壽貴——一位研究苗族巴代文化的董馬庫鄉大洞衝村村民
    石壽貴仍然在演練著苗族古歌,他的面前橫放著一架竹柝(演奏古歌的打擊樂器),右手拿著打擊棒輕輕敲擊,左手握著鍾鈴(苗族樂器)慢慢搖動,口中則念念有詞地吟唱著苗族古歌。  他說:「我現在每天都在研究苗族古歌,要趕在有生之年完成錄入、整理,讓苗族古歌永世相傳。」作為一個農民,石壽貴不需「上班」,但他卻每天堅持工作10小時,這位65歲的老人,向我們道出了箇中原因。
  • 湘西方言東部土語苗族文化漫談
    這裡面把東部次方言苗族叫「章籍」、「犵狫」、「熟苗」,並說他們是漢族。2、《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石啟貴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記錄為「仡佬苗」、「土蠻苗」、「熟苗」。二、宗教東部次方言區稱呼苗族宗教傳承人音譯為「巴麥」,盛行跳香舞,其他在信仰方面與西部次方言差別不大。
  • 湘西苗族豎屋上梁歌
    整理撰文:石正武 圖片攝影:歐勇 湘西苗族歷史習俗,夫婦生育數個兒子,長子次子等分家另居,滿崽繼承祖房,贍養雙親。因此有句俗語,男人分家立業,難辦兩件大事,即「難豎一棟屋,難娶一配偶。」所豎木質結構房屋需花大量木材和人力財力,一旦建成,都要上梁請客慶賀。
  • 揭秘湘西趕屍,是真實?還是騙局?
    趕屍,屬苗族蠱術,是楚巫文化的一部分,亦說與茅山術祝由科有關,又稱移靈,發源於古辰州沅陵、瀘溪、辰溪、漵浦四縣。清朝就廣為流傳湘西"趕屍人"的傳聞,即趕屍人利用"秘術",將客死異鄉的人的屍體帶回家鄉,讓他們入土為安,林正英電影裡的殭屍原型大都出自於趕屍文化。
  • 揭秘湘西最恐怖的三大「邪術」膽小勿看!
    當今不少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苗族是最早發明兵器、刑法、巫術的民族;其中趕屍作為一種民俗事項,是巫術的一部分。我們研究趕屍,對於從中了解苗族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應該說具有多重學術價湘西的「蠱術」和泰國的「降頭術」被稱為東南亞兩大邪術。湘西的蠱術和湘西的趕屍一樣,到現在也沒有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