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註:本文作者是電子籤約公司上上籤創始人、CEO萬敏。在這篇文章中,她指出電子籤行業一些普遍的造假與注水行為,而這些行為現象,應該並不局限在電子籤這個垂直行業。值得關注,值得一讀。
最近,兩家分別在去年宣布融了近4億和5億人幣的電子籤廠商又要逆勢融資。
按正常估算,4、5億的資金儲備足以讓一家業務健康發展的2B創業企業,哪怕是習慣花錢大手大腳,也至少可以悠然活四五年以上。不應該是一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迫不及待等米下鍋的樣子。
事出反常必有妖。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兩家是趁著疫情帶來行業需求激增的利好,和資本市場對賽道的看好,儲備資金以擴大優勢。但若這其中摻雜著業績造假、投資人甩鍋呢?
作為在電子籤約行業浸淫多年的業內人,我將給出當下市場真實的業績數據、運營狀況,孰是孰非,孰真孰假,大家一看便知。
我對電子籤這個行業Q1的判斷
1. 疫情會加速教育市場,但收割不在Q1
疫情爆發,各企業線上簽約的需求激增,但這並不會帶來中國電子籤約市場Q1回款立竿影的增。以上上籤來說,今年Q1現金回款首次同比小幅下降。
疫情讓電子籤約行業銷售線索激增。根據上上籤的真實數據,銷售線索同比增長5倍,但一半以上帶來的是自主線上充值的小微客戶。
具體而言,小微企業客戶230+家,充值 431次(已剔除和直銷團隊籤署過合同的客戶),自主充值帶來Q1總回款為9.24萬,平均線上充值客單價為400元+。
可見,這部分小微客戶大多是臨時救急,充值金額非常小。對於2B企業來說,通常大中客戶有各種不同需求,不可能通過線上自主充值的方式來購買;線上類似C端/小微企業的充值總額佔比極低,一直以來都是忽略不計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幾家電子籤約廠家在Q1均推出過免費贈送活動。上上籤推出的是為所有新老客戶免費贈送200份合同,截止時間是2020/3/15;要再次融資的兩家分別宣布贈送1,000萬份電子合同和1,500萬份電子合同,結束時間皆為2020/5/1。
如果這兩家的贈送合同份數不是造假,原則上,他們的Q1回款幾乎為0。而且這些免費線索帶來的多為小微企業,參考上面給的數據,不可能支撐業務回款大幅上揚。
再考慮到,電子籤約行業的平均銷售周期為4個月左右,Q1猛增的線索大概只有20%是大中企業,經過銷售漏鬥最後成單的回款大概率都將會落在Q3。
據上述邏輯,各家的Q1業績很難逆勢上漲,除非造假。
2. Q1國內企業停擺,給回款造成巨大挑戰
復工復產是每家企業在Q1思考的首要問題,Q1電子籤約行業也沒有任何項目開標。目前電子籤約廠商回款主要是1月份及以前跟進的單子。
按照月份展開來看,雖然春節假期在1月份,但相比2月疫情造成的停擺,至少還有73%的工作時間;3月份有部分企業復工,但數量有限,且都不接受業務人員的到訪,電子籤約跟進基本靠電話,新增回款也非常困難。
或許有人會問,難道沒可能是去年Q4的項目沒有回款,而在今年Q1回了嗎? 答案是不可能。
中國所有的2B公司Q3和Q4都是旺季,尤其Q4要衝全年業績,所有能追回的款基本都拼命追回來。就算真有款項是去年Q4漏下,實際Q1也很難回款,因為很多企業沒有復工復產,無法支付。我們還有客戶在Q1想支付寶給我們付帳的呢,就是因為財務沒法回去上班。
當然合同量可以猛增。依然以上上籤的真實數據來看,在線充值業務模式(前述的小微企業線上充值)整體活躍度上漲近6倍(Q1發送合同數同比增522%);整體的合同量Q1同比增66%(截至FY20 Q1末,累計付費合同籤署量為88.4億次;單在FY20 Q1的付費合同籤署量為16.1億次)。
可以說,疫情加速了電子籤約行業許多大中客戶項目上線的進程,但合同猛增不等於Q1回款猛增。
原因很簡單:因為電子籤行業是SaaS訂閱的商業模式,客戶會預付一年費用。合同量同比高速增只會加速客戶對已經購買的合同數量的消耗。
不過,客戶今年提前續約、續費的概率迅速提升,這也是我們預判中期行業肯定利好的原因之一。
另外,電子籤約行業的發展曾受益於網際網路金融興起,分散的投資人和借款方產生了大量而分散的籤約需求。但近幾年國內互金行業萎靡不振,再次分享上上籤Q1回款數據來作為參考:FY20Q1互金行業回款同比下降達到67%,非互金同比下降僅為2%。如果電子籤廠商未能提早開拓其他客戶類型進行轉型,此次疫情衝擊下,Q1回款必產生很大阻礙。
電子籤約行業內五花八造假的方式
到此,有必要向大家介紹下行業內的業績造假的幾種方式。
1. 線上充值部分刷單
這個和刷票一樣,通過刷單做大流水,很好理解。
遠來看,突增加的流水只會破壞財務指標,使回款、利潤、毛利率、續約率、續費率等數據非正常的波動,且不說一個謊言需要用更多的謊來圓,單看暴雷的瑞幸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
2. 直銷籤署部分左手倒右手
這個操作難度稍大點。找幾家關係好的公司,謹慎的話,至少3家以上,越多越難被盡調出來。彼此倒數據。
比如A公司買了B公司100萬憑空的「產品」,B公司留下1萬,支付C公司99萬(平進平出很容易被查出,據說各家留點手續費也是業界常態),C公司再支付A公司98萬元。98萬元的回款就這麼輕鬆回入囊中。
不過這樣「倒」來的直銷數字,回款是瞬間做大了,淨利潤卻上不去。
行業專家教我如何打假時是這麼說的: 「虛增回款,一定會帶來淨利潤下降。但凡是沒有利潤的商業行為就是不正常的。投資人可以查淨利潤。」
但是,精明的造假老手們怎麼會想不到這些呢,只要ABC幾家公司關係好、利益談得攏,A公司支付給B公司的錢可以等投資人DD結束後再支付, 這樣投資人DD時就只能看到C公司和許多類似C公司這樣的客戶「採購」了。
3. 渠道籤署部分造假
渠道的水就更深了。類似硬體行業所謂的「壓貨」,找一些渠道來配合,先把錢從夥伴處收上來騙騙投資人,之後再想辦法把錢和提前談好的佣金,直接或者間接退給渠道。
4. 回款可以造假,真正使用產品的付費頭部客戶卻難以造假
對2B企業SaaS的商業模式,續約率和續費率是公司的生命線。如果續約續費很差,意味著生意模式無法成立,完全無法覆蓋企業服務較高的獲客成本。相比抗風險弱的小微企業,抓住大中客戶更為重要。
以此推導,在全國99%企業Q1同比幾乎都是負增的情況下,宣稱自己Q1逆勢反增(同時前兩年業績極差)的電子籤約廠商,應該籤了很多知名企業客戶才對。
但是現在行業裡服務了多家世界五百強、中國五百強的電子籤約廠商目前只有上上籤一家。
5. 財務專業「兩本帳」造假
這個需要投資人更多的洞察,我非財務專業出身,就不多做分析。
綜上所述,識別造假關鍵是看投資人DD做得是不是足夠仔細、審得足夠嚴格、尋訪調研的真實客戶夠多。
投資者的「最大笨蛋理論」
在有網絡賽道的行業,只有第一名能夠存活下來。如同阿里再砸重金也不可能砸出一個微信,因為微信的網絡效應已經生成。
在電子籤約行業,同樣是會形成贏家通吃的局面。美國電子籤約賽道中,明星企業DocuSign佔據市場70%的份額,最新市值已達187億美元(2020/4/24),中國也進入到優勝劣汰的階段。
資源都在向頭部企業聚集。以客戶資源來說,如果是GE(通用電氣)、中國電信、海爾等這些大客戶選型了某家電子籤約廠商,他們的上下遊供應商大概率也只能選擇同一家電子籤約廠商。
類比釘釘,小學生即使給釘釘打一星也不得不用,因為學校老師要求用,學校成為釘釘的客戶,那麼學校和老師就是關鍵節點。沒辦法,關鍵節點就是強勢。
以上上籤來說,僅海爾集團就帶來了近一萬家的供應商企業客戶,僅是美團就帶來了百萬級別的中小商戶。
所以,在此關口,如果有公司連續兩年同比負增,公司經營者對接下來企業自身造血信心幾乎為零,老股東看到真實數字,著急找接盤俠也就可以理解了。
最近,電子籤行業的早期投資者、信天創投的合伙人蔣宇捷在一篇名為《深度|來自企服投資人對To B企業的評估邏輯》文章中,對電子籤行業有幾處不負責任的判斷、失實的數據,在此不一一列舉了,他在文中指稱投資界有很多噪音,其中一個聲音是「最大笨蛋理論」。
「因為你預期有人會花更高的價錢從你那兒把它買走。投資大師馬爾基爾把凱恩斯的這一看法歸納為「最大笨蛋理論」,如果找不到最大笨蛋來接盤,那你自己就是那個最大的笨蛋。」
我看到這句話時都笑出聲來了。
對於業務極度不健康、有數據造假的黑歷史、內心被恐懼填滿的從業者來說,目前創始人和老投資人的最「優」決策就是:藉助疫情對我們這個行業是促進的這個基本邏輯與事實,覺得此時造假數據增很容易被新投資人所接受,所以做一些漂亮的數據摻水,試圖忽悠新投資人。
這樣他們才能不成為「最大的笨蛋」。
就如同瑞幸咖啡在紙快包不住時,造假猛衝業績的心態一模一樣。
諷刺的是,我們從事的電子籤約行業本應該誠信為本,視誠實、正直為企業經營的生命線,可惜現在行業卻造假為當然,我因此感到很羞恥。同時也感到孤獨。在作弊的大行業環境下,劣幣常能因此得利,我們顯得格格不入。不過不論賽道環境如何,我們都會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渾水的創始人Carson Block評價瑞幸造假事件曾說:「這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錢呢?如果這家公司的管理層都在造假,我認為這家公司的價值就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