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山西日報
從2009年4月,太原市開始籌劃地鐵建設,到2012年6月,太原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獲批,再到2016年3月,2號線一期工程全線開工建設……太原地鐵建設吸引了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
作為太原城建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城市基礎設施單體項目,太原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學習借鑑國內其他城市的成功經驗,廣泛應用新技術、新產品,凸顯後發優勢。
而今,地下蛟龍風馳電掣,不僅為廣大市民帶來綠色、便捷的出行體驗,還將為城市發展增添紅利。
2號線即將開通,太原闊步邁入地鐵時代,並以此為起點,加快1號線建設,早日「連線成網」,形成以軌道交通為骨幹、地面公交為支撐的綜合公共運輸服務體系,不斷提高城市品質和綜合承載能力。我們相信,只要一步一個腳印接續奮鬥,美好願景就會早日變成現實。
這幾天,太原市民紛紛沉浸在地鐵2號線即將開通的喜慶氣氛之中,不少市民的朋友圈被地鐵刷屏。
12月21日至23日,太原地鐵開展了為期3天的乘車測試活動。在省中研工作的許珍玉幸運地領到了一張22日的測試券,一下班就直奔地鐵體驗了一把:「以前到外地旅遊好羨慕人家的城市有地鐵,如今咱在家門口也坐上了地鐵,鬧得真是不賴!」
築夢 先期構建「力」字形交通骨架,未來太原軌道交通線網將呈五縱七橫、方格網形格局
「1700個日日夜夜,我們在汗水中見證了太原地鐵一步步從紙上走到現實!」連日來,中鐵六局晉陽街地鐵站項目部常務副經理劉大鵬以及同事們的心情格外激動。作為一名太原人,劉大鵬心中更有幾多自豪,「能參與家鄉首條地鐵的建設,我感到很榮幸,充滿幹勁。未來,我還會繼續從事地鐵建設,為家鄉作出更大貢獻。」
從2009年4月太原市政府成立「太原市軌道交通建設領導組」,到2016年3月挖下第一鏟,太原的「地鐵夢」就此埋在了400多萬市民的心中。
如今,夢想成為現實,太原地鐵2號線一期宛如一條巨龍縱貫城市南北。23.647公裡的長度、23座車站,40分鐘即可跑完全程。
施工建設期間,省委、省政府給予極大支持和有力指導,相關部門和建設單位積極配合,太原市軌道公司克服了地質複雜的施工難題,嚴把質量安全卡控驗收關,實現安全生產「零事故」。
太原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概算總投資208.64億元,採用了「A+B」PPP模式,即A部分為土建部分,以政府主導,採用自建模式;B部分為機電設備部分,採用政府與社會資本方合作模式。
根據規劃,太原市軌道交通總體布局8條線路,總長度266.2公裡。其中1、2、3、4、5、6號線為中心城區的軌道交通線路,7、8號線為市域軌道交通線路。
2019年12月30日,太原地鐵1號線破土動工。一期工程從西山礦務局站至武宿機場站,途經萬柏林區、迎澤區、小店區三個行政區,全長28.575公裡,預計2024年底通車運營。
根據太原市南北狹長的地形特徵和主要客流分布情況,經專家論證,先期建設的1號線一期工程和2號線一期工程,將形成「力」字形的軌道交通基本骨架。未來,太原市軌道交通線網將呈五縱七橫、方格網形格局,不僅能實現太原市域的快速通行,還將延伸至榆次、陽曲、清徐等地。
鑄夢 盾構機作業克服土質疏鬆、地下水位較高、雜填複雜等難題,基本實現「太原地鐵太原造」
2019年5月,通過盾構作業,太原地鐵2號線一期體育館站至大南門站區間成功穿越迎澤湖底,這個全線技術難度最大、安全風險等級最高的重點控制性工程順利完工。
不抽水、不設圍欄,地面景觀與遊客一如往常,但在地下17米處,「龍興一號」盾構機卻悄悄作業了兩個月。「我天天來公園散步,就沒聽到一點兒動靜,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家住小南關街的居民趙保平至今說起仍是連連稱奇。
當時負責施工的中鐵三局太原地鐵項目部項目經理羅百勝介紹說,為保證盾構機順利下穿迎澤湖,各參建單位精心組織,整體使用盾構法下穿迎澤湖技術。針對下穿湖上單孔石拱橋建築難題,採用了精準跟蹤注漿加固技術,確保了老舊石橋的安全穿越;針對長距離穿越湖水的難題,將盾構機尾部的鋼絲刷更換為36層薄鋼板組裝而成的鋼板刷,再根據湖底的地質條件,反覆試驗,最終順利穿越迎澤湖。
在太原建設地鐵,建設者面臨的難題不止於此。
太原地處黃土高原,黃土遇水強度急劇降低,對於基坑邊坡穩定和隧道圍巖穩定非常不利,極易造成坍塌事故;而且太原土質疏鬆,地下水位較高,雜填複雜,因此地鐵修建難度非常大。為了確保工程質量,太原選用的施工單位大多是擁有豐富地鐵建設經驗的「中」字頭國有企業。
「在施工過程中,我們首先通過精心勘察,把不良地質的特性研究清楚,為設計施工提供準確的資料。其次,在設計過程中,採用地層加固、地下水控制、加強支護等針對性措施確保施工安全。再次,引進第三方監測機制和風險管控機制,促進信息化施工和各種加固措施的落地,發現異常及時預警,保障地鐵建設順利進行。」太原市軌道交通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梁波說。
與此同時,太原市注重利用本土資源,基本實現了「太原地鐵太原造」,帶動我省軌道交通全產業鏈發展:隧道作業使用的盾構機,有8臺來自太重生產。A型不鏽鋼電客車車體全部採用太鋼產品,齒輪箱、車軸來自太重,牽引系統來自永濟電機廠。
在科研院校學科建設合作方面,太原市軌道公司與太原理工大學合作建立軌道交通全域安全體系,與同濟大學和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共建「BIM技術創新應用中心」,帶動了學科建設;與8所高校開展運營訂單生培養,為本地生源就業作出貢獻。
中車太原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總經理段雲龍在接受採訪時說:「以地鐵車輛本地化生產豐富我省軌道交通產品譜系,可以進一步打通鋼材、車輛牽引系統、車輪、車軸、鑄鍛造等上下遊產業鏈條,促進省內企業轉型升級和改革創新,深化高端裝備製造優勢,擴大省內工業消費需求,形成經濟內循環良性運轉,進而促進形成以太原市為中心輻射整個華北地區的軌道交通產業格局。」
逐夢 113個出入口以「太」字為基本造型,文化風、簡潔風、工業風,座座地鐵站都很養眼
「外觀氣派,又很符合太原這座城市的文化韻味,這也是城市一景啊。」望著在藍天映襯下愈紅漆柱、黃頂棚、雕花、鏤空、彩繪……古色古香的大南門地鐵站出入口讓人眼前一亮。遠遠望去,輝煌氣派的古典風格讓這個出入口充滿了歷史色彩,也和迎澤公園的仿古建築遙相呼應。
「外觀氣派,又很符合太原這座城市的文化韻味,這也是城市一景啊。」望著在藍天映襯下愈發雋秀的建築,剛從迎澤公園遛彎出來的王慶年大爺讚嘆道。
太原地鐵2號線一期全線共有出入口113個。地面出入口在結構上採用了「鋼結構+玻璃幕牆」的簡約組合,在造型上採用了與太原地鐵標誌一致的以「太」字為基礎的「平頂四柱」造型。「『太』字除了是一種骨架,還是一種裝飾構件,可以展現出結構美、力量美,同時展現我們山西人的堅韌、信義、圖強、創新的文化精神。」北京城建太原分院負責人逄顯昱說。
其中,府城內「一站一景」,文化氣息濃鬱。如開化寺街站與開化寺街相呼應,融入了雕花、窗欞等元素;府西街站與督軍府相呼應,融入了雀替、百級碎等元素;緝虎營站與圓通寺相呼應,融入了鬥拱、飛簷等元素;大北門站與鎮遠橋相呼應,融入了磚雕、石柱等元素……
2號線一期全線車站造型則提取了中國古建築造型和色彩元素,以暖黃灰的色彩格調,打造出大氣、舒朗的空間氛圍。
龍興街站是一座地下兩層結構的島式車站。1600餘平方米的站廳層內,黃色的吊頂、白色的牆壁、灰色的地面,雅致大方。龍興街站設計主題為「風流人物」,採用動態投影和名人牆組合,展示山西歷代風流人物的事跡典故。
「龍興街站的設計風格屬於特色站,在裝修上非常注重細節,比如牆壁採用了白色的烤瓷鋁板,不僅美觀,而且光滑、耐用。」中鐵電氣化局機電裝修項目部副經理儲會臣介紹道。記者看到,站廳層的中央立柱也是由鋁板、不鏽鋼板、大理石等幾種材質搭配,立體感更強,也更具視覺衝擊力。地面鋪設了大理石,縫隙不超過1毫米,且鋪設了盲道磚。
太原地鐵2號線車站裝修設計總體負責人李志陽告訴記者,沿途23座車站的裝修設計分為三種風格:一是特色站,共有10座,一站一景,賦予具有山西特色、太原特色的文化主題;二是標準站,共有9座,提取了中國傳統建築坡屋頂的造型元素,以土黃和淺灰作為空間色調,強調標準化,便於建設和維護。三是裸裝站,共有4座,運用混凝土設計裝修技術,展現都市工業本色風格。
追夢趕上了地鐵高質量發展期,凸顯後發優勢,閘機1分鐘可通過40人
全國第一個首條線路即採用全自動運行的城市;
全國首條線路所有進出站閘機全部採用基於人工智慧的人臉識別技術;
全國首例以運營為導向的全生命周期BIM技術應用;
……
錯過了全國地鐵高速發展期,太原趕上了地鐵高質量發展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創新為抓手,太原地鐵走出一條太原特色的發展道路。
太原市軌道交通發展有限公司機電設備部部長郭建偉頗為自豪地說:「太原地鐵實現了全自動運行,即實現了列車的自動喚醒、出庫、運行、進站、開關車門、離站、折返、洗車、回庫、休眠等功能,工作人員只起監視和管理的作用,既可有效提升運行組織的靈活性和運能,還能降低人工與運營成本。」
就列車而言,目前國內地鐵列車的主流車型分為寬度為2.8米的B型車和寬度為3米的A型車,太原地鐵列車採用的是乘坐體驗感更好的A型車。列車車體材料選用了不鏽鋼車體,與傳統的鋁合金車體相比,不鏽鋼車體不僅具備更高的抗腐蝕性,而且運營維護成本更低,具有低碳環保、安全可靠、乘坐舒適等特點。
在太原地鐵各個車站,均設有進出站閘機。記者做了一個測試,進站時將臉部對準閘機上的人臉識別設備,稍作停頓便可迅速通過。據測算,無論持有哪種票,一個人最多1.5秒就能通過閘機,1分鐘即可通過40人。
太原市軌道交通發展有限公司雲平臺、清分系統工程師劉海川介紹,2號線開通時即實現了全通道人臉識別乘車功能,通過後臺AI算法的迭代優化,不斷提升人臉識別的速度和準確率,可支持乘客戴口罩刷臉乘車,不僅為乘客提供了多元化的乘車支付方式,也能夠有效減少接觸,提高防疫能力。
在購票方式上,乘客除了可以在App上註冊,開通二維碼電子票及人臉電子票功能,也可以在車站通過自動售票機和人工售票窗口購買紙質二維碼單程票及人臉單程票。全線所有車站均支持上述所有乘車方式,這在國內尚屬首例。
「乘客無論在線上App,還是在線下自動售票機和人工售票窗口購買車票,都可以使用微信、支付寶、雲閃付等網際網路方式進行票款支付。」劉海川說。
圓夢 地鐵時代呼嘯而來,不僅使市民出行更快捷,更為城市發展增添紅利
在省城五一路上班的太原市公安局技術民警任飛家住龍城大街,從南到北十幾公裡的距離,開車需要半個多小時。遇到上下班高峰,還要再堵半個小時。2號線還沒開通,任飛就規劃好了新的出行路線:「家門口就是地鐵站,一路坐到大南門,再蹬輛公共自行車去單位,20分鐘搞定!」
地鐵通了,改變的不僅是交通,更是生活。當市民在家門口坐上地鐵的那一刻,有激動,更有自豪。
12月19日,21名身披紅綬帶的全國勞動模範及先進工作者、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太原市勞動模範和「晉陽工匠」代表,應太原市總工會和太原軌道交通發展有限公司之邀,體驗了一趟即將開通運營的地鐵2號線。「寬敞明亮,美觀大方。太原終於有地鐵了,開心得很!」太原市特級勞模陰劍兵豎起大拇指,難掩激動之情。
地鐵的到來,必將有效緩解市民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和有限的公共運輸能力間的矛盾,讓市民出行變得更加快捷、更加方便、更加舒適。
不僅如此,地鐵作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公共產品,對於完善城市功能、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帶動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太原市委黨校張清雅教授就地鐵對城市未來發展的影響,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一方面,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是一個輻射性很強的產業,它可以影響到城市區域內各個產業的發展。特別是通過軌道交通改變了區域通達性,既可以聚集人口,也可以集聚相關產業的經濟要素,從而促進城市經濟的良性發展。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不斷推進,城市軌道交通作為城市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成為促進城市經濟現代化的積極因素。
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城市的不懈追求。隨著地鐵時代的呼嘯而來,我們相信,新的都市商圈、新的城市格局、新的交通模式,必將牽引著太原駛向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