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無需言說,卻是人性深處的稟質

2020-10-18 人間是劇場


電影《奪冠》如同是條寬闊的大河,講述中國女排從過往悠悠而來的三十年。漫長的時空中,太多的人物、太多的起伏都化為歲月之流上的點點碎波,偶爾閃亮,隨之沉寂,然而,這條壯闊的河流卻讓人每次矚目,都是心潮澎湃,因為溯源而上,可以找到中國人精神的原鄉。

與製造了情緒燃點的《八佰》相比,《奪冠》的反響偏於平淡,這與擅長文藝片的導演陳可辛執導風格有關,陳導的電影一向是靜水流深,就算是一部體育電影,《奪冠》也試圖去解惑和反思,比如,作為運動員,到底為了什麼打球?為什麼中國人把一場比賽的輸贏看得那麼重要?什麼是女排精神以及當今的中國是否還需要女排的精神?

浮躁的觀影心理,很容易對於一部好電影進行誤判

這種偏於內斂的人文氣質,是附著在陳可辛導演血脈中的高貴,他不想故意用比賽的輸贏去故意營造熱血氛圍,不想用出其不意的結果來完成一個驚天結局,這樣的處理方式,對於試圖在《奪冠》中尋找到嗨點的觀眾來說,可能確實不夠過癮,然而,這種浮躁的觀影心理,很容易對於一部好電影進行誤判。

在當今的社會中,情緒主控一切,而理性的思考卻成為了「沉默的大多數」,這種失衡往往讓人忽略了《奪冠》中思想的精妙之處,未免太可惜了。

《奪冠》的拍攝難度是相當大的,它的先天不足就在於,影片的拍攝處於「夾縫之中」,第一,時間跨度大;第二,必須貼合現實。

時間跨度大就必須有串接的點,郎平和陳忠和教練「相伴相殺」的友誼成為了一條主線,兩人一起經歷了老女排的輝煌時期、女排的彷徨期和新女排的再度崛起。而郎平更是在這三十年中完成了從女排運動員到中國女排主教練的轉變,她是中國女排的「活歷史」,這兩個人物作為主線的串接使得《奪冠》成為了渾然一體的完整敘事,避免了影片成為了歷史段落的短視頻拼接,導演的功力可見一斑。

有些觀眾認為影片變成了《郎平傳》,那請問有誰更適合在影片中承前啟後?他們是被導演「選擇的人」,是一種視角、一種代言,而不是搶功。何況,黃渤的表演也是非常精彩的,他演出了陳忠和的幽默、智慧、氣度。

影片的最後,陳忠和穿著老女排給他織的毛衣看比賽,接到了郎平打來的電話,裡面傳來的是中國女排奧運奪冠後,賽場上國歌奏響的聲音,兩位教練就是以這樣的惺惺相惜來致敬彼此,致敬中國女排的一路走來的艱辛,以及他們青春時代的奮鬥與夢想,這樣的處理,令人雋永回味,如果過於狹隘地去計較誰的鏡頭太多了,那只能說,有些人的心靈能夠容納的東西太少了。

《奪冠》其實是在負重跳舞,要避免拍成紀錄片,避免喊口號

而《奪冠》對於現實的契合也是非常努力的,而且手法非常巧妙。《奪冠》其實是在負重跳舞,它要避免拍成紀錄片,避免喊口號、避免歌功頌德,但是,又要遵從於女排真實發生的一切。所以,這也是它在春節檔上映之前遭受的波折的原因,因為方方面面都需要考量和平衡,就算以藝術之名並不能脫離現實的羈絆。

《奪冠》在最短的時間內呈現出了最多的內容,很多精彩的細節都呈現在話語中,片中吳剛與李現的幾句對話,就體現了中國隊與國際上的其他球隊在硬體上的差距。

李現說,國外計算機能夠掌握每個隊員的優勢,未來的體育之爭也是科技之爭,吳剛得知中國並沒有能夠能供女排使用的計算機後,毅然決定把網口加高15cm,並且用更刁鑽的擊球角度去磨練隊員,他問:「這樣還能算出來嗎?」

要知道,老女排時代,袁偉明教練就是這樣兼具謀略與雄心,中國女排就是這樣靠拼才在不可能之中創造了奇蹟般的勝利。而在影片的最後段落,郎平在第二局時靠迅速掌握的數據分析,及時地調整戰略,封殺對方的斜線扣球,這無形中呼應著老女排時代的樸素艱澀,科技的進步,時代的進步,競技體育的發展已經無需贅言。

再比如,郎平對於新女排的所有打造過程都是在國家體委的會議中快速呈現,她的建議與新女排組合訓練的畫面,整個過程同步完成,高效而簡潔,但能夠體現出國家體委對郎平的支持與配合,這段路的重點放在了年輕球員的內心動力,你要明白為誰打球,就像是郎平對朱婷所說:「你不用成為我,你要成為你自己」。

女排精神是凡人的神跡,《奪冠》並沒有去把女排精神定義化

影片所講述的三個階段各有挑戰,各有呼應,有郎平和陳忠和的個人成長,也有不同時期女排所需要面對的不同的挑戰,在每個階段都可以感受到女排的精神,感受到時代對於個人的召喚。這種精神在電影中並非是如同白熾燈一樣人造的耀眼明亮,而是混雜在朦朦迷霧之中,需要靠一次次的深蹲、一滴滴的汗水、一次次的扣殺才能見到的勝利之光,那種磨練是把自己的膝蓋磨平,折骨為刀的絕然。

女排精神是凡人的神跡,《奪冠》並沒有去把女排精神定義化,但看完影片能夠感受到自己心境中的膜拜與慚愧,這才是一部電影對於人之為人的最好詮釋。

中國女排在現實中的徵戰還在繼續,而影片則不得不結束,所有的話似乎還沒有講完,但是,又讓人隱隱地明白了一切,《奪冠》是用結果反推過程,觀眾理解起來沒有任何難度,但是,裡面的深意,藏匿的細節,遙遠的呼應,恐怕還是需要觀眾多留意一分才能去更好地理解,而不是僅僅從表面看了一番熱鬧就匆匆地忽略。

陳可辛導演的此番功力恰在某些無形之中,就像是女排精神,無需言說,卻是人性深處的稟質。

相關焦點

  • 《奪冠》票房已突破億元大關,女排精神引熱血沸騰
    盼了十個月,終於盼來了《奪冠》的上映,《奪冠》這是一部特別戳心的影片,熱淚盈眶的看完全片,這種觸達內心深處的感受,是從未有過的,不愧是陳可辛多年磨一劍的作品,中國女排精神在這部影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 NBAlogo——不能言說的秘密
    NBAlogo——不能言說的秘密談起NBA的logo,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NBAlogo的圖案是一名側身控球的籃球運動員的剪影;整個標誌由紅、白、藍三種顏色構成,這和MLB(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的配色一樣,西格爾解釋說是為了「在兩個聯盟的標誌之間營造一種視覺上的和諧」(說白了其實就是山寨MLB,蹭點人氣和流量,因為當時NBA實在是太垃圾,幾乎沒人觀看)。
  • 又見女排魂!女排精神注入新時代內容
    又見女排魂!女排精神注入新時代內容郎平率領的中國女排在裡約奧運會四分之一決賽中,在先失一局的情況下,與兩屆奧運會冠軍巴西隊苦戰 5 局,以 3:2 險勝東道主,挺進半決賽。這場盪氣迴腸的逆戰之戰,讓萬裡之外的中國觀眾不能不動容,她們每每在關鍵時刻的吶喊,臨危之時的爆發,時時喚起多少國人內心熟悉感覺:女排精神,女排魂。
  • 「女排精神」,點燃一個時代的激情
    正如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儘管導演費盡心機,將所有現代化的攝影技術發揮的淋漓盡致,但這部電影給人們最大的啟示:就是追求人性的自由。當你躋身於熱血沸騰的賽場時,當你親眼觀看中國女排奪冠的場景時,你的心情會是怎麼樣呢?
  • 《奪冠》,配不上女排精神
    鞏俐的演技、女排姑娘們真人出鏡,本就吊足了胃口,再加上女排故事本身足夠燃情,背後還承載著熱烈洶湧的時代記憶——女排精神,本身就是一部史詩。中國女排這一次的勝利,既是一次亮相,也是一種證明。「敢打、敢拼、敢贏、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振奮了一代中國人。
  • 《奪冠》:你或許不了解女排,但一定可以了解「女排精神」
    這其中有鞏俐、黃渤、陳可辛的明星效應,更有中國女排和「女排精神」的巨大感召力。在中國體育各路勁旅中,女排是最特別的存在。在不同的時代,「女排精神」以不同的方式,激勵和鼓舞著全國人民。用今天的話說,女排是最早出圈的球隊,且一直出圈,這一點,甚至連世界大賽成績最好的國乒也難以望其項背。
  • 影評 |《奪冠》——從未遠離的女排精神
    」這是女排精神,更是國民精神,它過去影響激勵了無數人,如今依然鼓舞著我們。,運用創新性的現實主義表達方式,將女排精神再度呈現到觀眾面前。往事歷歷在目,中國女排堅韌不拔、永不言敗的精神成為一個時代烙印,深深地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
  • 中國女排「朱袁張」組合攜手出鏡,一人代表一種女排精神
    近日,攝影師鄒曉在自己的個人社交平臺曝光了一組由他掌鏡,拍攝的一組中國女排白金一代現役隊員的照片。參與本次拍攝的有中國女排隊長朱婷,中國女排第一高度袁心玥,以及中國女排的魔球手張常寧。攝影師本人表示本次的作品就是為了映照出被國人追捧的女排精神,並表示女排精神不是勝利時才有,它早已深入到一代代中國女排的骨髓之中。
  • 《奪冠》女排精神,電影演繹了兩代女排對待排球的態度!
    奪冠一上映我就去電影看了,我想很多人就和我一樣聽到「中國女排」這幾個字就都值得我們去電影院走一圈了!2019年中國女排在9.18日送上了一份最好的禮物!在賽場上以11連勝奪得榮譽!而這背後真的是無數的付出與努力!
  • 「女排精神」.中國精神!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一顆不滅的火種,民族精神的傳承,我們永駐心中。在《奪冠》上映的同時,我們期待這種真實的女排精神,能帶給我們的力量。《奪冠》展示的是國民電影,是屬於我們中國人每一個人的一份情懷。我相信觀影的朋友們,每個人的心中都對女排精神,有了不同的想法和感悟。
  • 女排精神就是這麼「燃」
    影片以中國女排傳奇人物郎平為主線,再現了從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奪冠期間,幾代中國女排不同階段的狀態與精神風貌。中國女排一路成長的經歷是幾代中國人共同見證的,要把這樣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拍成電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 《奪冠》:時代變了,女排精神的內核會變嗎?
    中國女排曾經是他們的偶像,心中存有那個時代的情懷,「女排精神」也深入老媽這一代人的人心。散場後老媽告訴我五連冠的那幾年,她們單位的業餘活動以排球為主。有一場戲,吳剛主演的主教練給女排姑娘講述他第一次出國的感受,他說:「我第一次看見高樓大廈,冰箱、空調我哭了,中國太落後了。」那個瞬間我看見老媽也在用紙巾拭淚,因為她也是經歷中國落後那段時間的一個普通人。吳剛的演技沒的說,那個畫面傳遞出一種力量,一種民族倔強,看懂了才能理解那個年代一個世界冠軍對女排意味著什麼?對中國意味著什麼?與今天體育競技場上的一個世界冠軍、科學領域中的一個全球領先不一樣。
  • 《中國女排》闡釋女排精神
    本網訊(記者王坤寧)9月29日,正值中國女排勇奪女排世界盃冠軍加冕十冠王一周年紀念日之際,由北京日報出版社策劃組織的《中國女排:一種精神的成長史》新書發布及籤售會在北京圖書大廈舉行。本書作者、京報集團體育新聞部高級記者孔寧,以及中國女排隊員曾春蕾、劉曉彤等在現場分享了她們對女排的熱愛以及對「女排精神」的理解。
  • 《血戰鋼鋸嶺》,人性的光輝,靈魂深處不滅的信仰
    影片塑造了一個平民化的英雄形象,以他的人道主義精神,呼喚人們對和平的思考。電影延續了導演梅爾吉·布森一貫的風格,在恢宏的戰爭場面下,又閃耀著人性的關懷。戴斯蒙德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成為救死扶傷的軍醫應徵入伍。
  • 《奪冠》郎平對女排說的這話被刷屏 女排精神:頑強拼搏、不畏艱辛
    1、作為女排隊員,在戰場的主要任務就是跳高。2、作為團隊,她們在往更高的方向努力,或者說為了恢復往日的光耀。3、作為女排精神,那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已經深深紮根於中國人的骨髓中,我們是頑強拼搏,不怕犧牲,勇於奮鬥的偉大中華民族。
  • 論女排,論女排精神!
    <>論女排,論女人!作為男性來說,之前的我並未過多觀注過女排,只是在每次大賽的時候會偶爾觀看,如奧運賽等,對於女排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記憶當中,直到2019年的女排世界盃,這一年的女排世界盃讓我印象深刻,這次世界盃女排全勝奪得冠軍,成就世界盃十冠王偉業,舉世矚目,為國爭光,讓國人驕傲,這一次,也是我唯一一次全程觀看的女排賽事項目,緊張,激動,興奮,開心!
  • 中國精神,女排精神
    1中國精神1952年人類歷史上,首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在莫斯科舉辦,沒有邀請中國。此時在女排競技領域,中國隊就是一個不被人正眼瞧的小孩子,積極跑去參加各種比賽,在被虐的同時只為了多些經驗。這兩個中國女排史上最輝煌的時刻都有著同一個人——郎平彼時的郎平,不僅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主攻手,更被印上郵票成為女排精神的象徵。從1981年的1986年五年世界級賽事,中國女排稱霸世界包攬所有冠軍。然而歲月無情,再強的運動員也總會迎來退役。頂著冠軍光環的郎平本可在系統內取得一份不錯的工作。
  • 從集體回憶到人性思考,陳可辛的《奪冠》有內味
    ,她站在了中國女排對立面。這位曾經為中國女排帶來輝煌榮譽的戰神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人人罵她拜金,說她是個叛徒。真的是這樣嗎?陳可辛導演的答案是,時代變了,郎平和中國女排都需要新的改變。郎平意識到了這一點,回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帶隊,賦予女排人性。那些人還不知道,這位鐵榔頭年輕時候為了國家榮譽已經成為了殘疾人,脖子以下沒有一塊骨頭是好的。那麼新時代,榮譽是否可以無需帶血,這就是她要做的努力。
  • 什麼是女排精神?
    什麼是女排精神?這是我們的女排精神,也是我們的民族精神。」述評在中國體育的發展史上,中國女排一直是中國體育人精神傳承的傑出代表,「鐵榔頭」時代的五連冠,完美地詮釋了「女排精神」,激勵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 女排精神=中國精神
    而代表著「中國精神「的」女排精神」卻成為如今,我國三大球的唯一支柱。反觀對比女排和男籃及男足的薪資,簡直天壤之別。國家對排球協會的投入也遠遠不及CBA和中超。如今女排世界盃的比賽進行得如火如荼,中國女排正朝著九連勝前進,世界各國的媒體對中國女排是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