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爭在天下,君子之交無敵友,魯相孔子與齊相晏子誰更勝一籌

2020-12-17 騰訊網

孔子

孔子和晏子,想必大家都不會對這兩個名字陌生。一個是周遊列國的禮教君子,也是開創了帝王之術的儒家至聖;另一個是巧言善辯的治世能臣,其《晏子使楚》、《二桃殺三士》等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可以說,上述二位都是春秋戰國時期偉大思想、政治家的代表人物,而他們之間也發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思想交鋒。

君子三見,志合而道不同

據記載,孔、晏二人第一次相見是在公元前521年的齊王訪魯,屆時的孔子雖才而立之年便已是魯國重臣,而作為齊國丞相的晏子此時已經57歲了。

在這一次的齊魯會晤中,齊景公還向孔子討教了秦國強大的原因,而孔子"國雖小,其志大;處雖闢,行中正"的回答也獲得了晏子的認可。

齊國賢臣晏子畫像

齊魯會晤一別之後,二人再見已經是五年之後了。公元前516年魯國內亂,孔子不得不逃到齊國做了高昭子的家臣,在蟄伏了一段時間後,孔子開始與齊景公接觸並希望藉此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不過,這一次晏嬰卻站在了孔子的對立面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對於孔子的這個回答晏子給出了"詼諧而不行規法;倨傲自順,不行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行以為俗;遊說借錢,不行以為國"的激烈駁斥,無情的斷送了孔子在齊國的仕途。

晏子力諫齊景公

齊國一別,不歡而散,兩人最後一次見面則是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齊魯會盟上,不過這一次雙方卻劍拔弩張。盟會上,齊人希望劫持魯定公來要挾魯國,然而這一計劃在孔子"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的義正言辭下破產了,甚至到最後由於在道義上有愧,齊景公還將曾經侵佔的土地還給了魯國。就這樣,身為大司寇的孔子在盟會上據理力爭,而垂垂老矣的齊相晏子卻一言不發,君子終見,早已物是人非

齊魯會盟,孔子怒斥齊王

爭鋒相對卻惺惺相惜,君子之交無敵友

那麼,從之前所描述的三次相遇來看,孔子和晏子二人之間的關係貌似是在不斷惡化的,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是,但也不是,君子之交無敵友,大道不同不為謀。在筆者看來,他們之間的關係更類似於一種不斷深化的認知,二者在往復的交流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佩服對方,但同時也更加明白了他們本就不是一類人。

就如同雖然之前二人的關係似乎隨著齊魯兩國交惡而變得愈發對立,但是在晏子去世後,孔子依然對其有著極高的評價和懷念。可以說,他們之間的對抗是有相互認可的基礎,而他們的相互認可也愈發強化了這種對抗

認可並批判,二者相互辯證的看待對方。相傳晏子曾經冬季乘車渡河,途中他不忍看到老百姓們赤腳淌水受凍,便用自己的馬車來載那些老百姓,第一年冬天這樣做了第二年依然如此,於是晏子在齊國內獲得了極高的民間讚譽。

孔子知道了這件事情以後先是大加讚揚晏子的愛民,但隨後畫風一變開始批判起來。孔子認為晏子第一年這樣做是愛民,但第二年這樣做就是在愚弄大眾,沽名釣譽了,與其是去用自己的馬車作秀不如在冰河上修上一座橋,這樣才是真正的利國利民。

孔子出行圖

這樣看來,孔、晏二人的分歧到底在哪呢?於小於大?還是於公於私?亦或者是修橋和載民衝突嗎?準確來說都不是,他們兩人之間的根本差異就在於其不同的階級敘事

階級決定角度,格局決定高度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孔子和晏子難道不是一個階級的人嗎?是的,他們倆確實同屬於封建社會的士大夫階層,但是二者在其治理理念和政治傾向上卻是有些許不同的,而其中截然相反的便是二者的階級敘事。

春秋時期國君接待賢臣

君臣關係也是階級敘事的體現。首先是孔子,熟悉他的人都明白儒學的根本就是"禮教",是不可忤逆的"君君臣臣";是不可跨越的"長幼有序";同時也是不可多得的"入世大道"。為何後世帝王多尊儒術?

從根本上來說,孔子所提倡的禮教與秩序從出發點上就是基於統治階級的。他口中的有序本質上是一個階級壁壘極難跨越的封建社會,是一個人與人之間就是貴賤有別的等級森嚴的蜂巢。

可以說,孔子的道是君臣的道,他希望的天下是一個由明君賢臣治理的天下,而他所博愛的百姓則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一群需要由領頭羊約束帶領的羊群。這就是為什麼在齊魯會盟中,孔子會怒斥"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並將無辜的侏儒戲子斬首,無論是惹事的齊景公還是反擊的孔子,他們都表現出了對於階級劃分的敏感性,因為匹夫就是匹夫,諸侯就是諸侯。

孔子傳授學術

孔子的道是君臣的道,是禮教的道

說完孔子我們再來說晏子,那麼,對於這位齊國三代賢臣來說,他的道又是怎麼樣的呢?相比於儒家的君臣禮教,晏子的理念更像是一個實用主義者,同時他的敘事手段也更加貼近生活,接地氣。

與其他大儒名士的天下之言、宏觀敘事不同,晏子的角度往往是以小見大。晏子使楚的時候,楚王百般刁難藉機挑釁侮辱,但晏子巧用比喻:狗走狗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等巧妙而直白的比喻回嗆楚王。景公問政時,晏子則把把憂患比喻為鼠權勢者比喻為狗,旁敲側擊的諫言。

晏子使楚

對於晏子而言,施政的核心是仁政愛民,與儒家的仁政愛民不同,他的愛民更是一種站在農民階層上的天下觀,一種站在百姓視角考慮百姓利益的實用主義。晏嬰為人節儉,行事低調,更有甚者將自己的錢財散給百姓,或是像之前提到的他讓馬車載民渡冰河一樣,晏子對於百姓的愛是貼近而真切的,但是這種角度往往也是短視的,格局是狹隘的

在孔子看來,禮教和大道是精英主義和階層分明等級森嚴的社會,這雖略帶殘酷,但是卻符合當時的社會結構並契合古代的生產力。晏子雖出發於民,格局略小並沒能形成一種體系和價值取向,並且由於缺乏上層建築的支撐,晏子的仁政也在其逝世後人走燈滅了。

影視劇中的齊國國君

孔、晏相爭,皆志天下,為君為臣亦為民

不過,即便二者政治理念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不同,也不妨礙二人的遠大抱負不謀而合。孔子雖然提倡禮教,重視階級有別,但實際上孔子重視的也是秩序,一個充滿人倫道德的社會不僅給統治階級帶來了方便,同時也給百姓帶來了安寧。

晏子的角度則更加貼近生活,不過實際上在對於社會道德層面的期許上,他和孔子是一致的。曾經由於齊景公貪圖享樂,晏子更是由人與禽獸之間的對比來批判其無禮無道的行為,並且從"禮者,所以御民也……無禮而能治國家者,嬰未之聞也"中可以知道,晏子對於部分禮教是讚許的。

百姓安居樂業

其實,孔、晏二人的相愛相殺正是因為他們都是彼此的影子,孔子有著晏子的希望的格局高度,晏子有著孔子認可的市井地氣,二者爭而不鬥,相互監督批判,就像一個出生貴族但心系底層的革命者,他們將和自己的影子戰鬥,而他們的思想也因此生生不息。

相關焦點

  • 《劍來·第1章驚蟄》:小人之爭,君子之爭,以及君子不爭
    02趙繇:君子之爭,只在技藝上爭高低,但是爭勝之心一旦慘敗,又容易消沉墮落既然我們了解到,小人之爭,往往輸不起,哪怕是耍陰謀使手段也要贏回來,這絕對不可取。那麼,怎麼才算是君子之爭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小鎮的另外一個讀書人,一個真正的君子——趙繇。
  • 《論語》|君子一般不與人爭,爭也要有君子之風度
    「爭」,本作「爭」,上為「爪」,代表的是一隻手覆在上面;下為「又」,代表右手;中為「丿」,代某事物。「爭」是一個會意兼指事字,表示兩人兩手在爭奪同一件物品,相持不下。「爭」,是人佔有欲的一種表現。孔子認為,「君子無所爭」,作為君子,心中有崇高的追求,有遠大的目標,在大事上下功夫,在日常繁瑣的小事上沒有什麼可與人計較的,在眼前的蠅頭小利上沒有什麼可與人爭的。
  • 王安石與政敵司馬光的「君子之交」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王安石和司馬光本來是朋友,彼此之間甚為緊密。北宋年間,王安石為了更好地推動改革,準備實行新法,這一舉動遭受了司馬光的抵制。司馬光曾三次寫信王安石,例舉出了變法中一系列的缺點,希望王安石廢止興新,修復舊法。而王安石則通過回信,將司馬光的所列見解一一辯駁,希望司馬光思路更開闊、見解更深刻一些。
  • 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第三篇第7章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爭:會意字,甲骨文和金文都似兩手爭奪一物的樣子。「爭」的原義就是爭奪,如《墨子-公輸》:「殺所不足而爭有所餘,不可謂知。」意為「犧牲本來就很少的百姓,而去爭奪過剩的土地,不算聰明」。
  • 《論語》第20講 君子之爭
    內容簡要:孔子說君子很少去爭,人與人之間相處,你開始與別人爭的時候,一定是把自己與別人分得很死,一定是皆盡全力保護自己,此時仁愛之心、禮讓之心就都沒有了。所以孔子說君子是不與人相爭的,如果有爭也是有禮節性的爭。
  • 「君子之爭」——小組競賽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3.7(譯文:孔子說:「君子對什麼事都不爭。
  • 論語簡說|君子之爭(3-07)
    禮讓的「讓」,與爭是相反的,所以儒家不講爭。【射】六藝之一,自古戰陣所必需,平時則有射藝比賽,講求射禮。君子不與人家爭奪任何東西,如果一定有什麼要爭的,那就是射箭了。這是回答一般人的疑問,一般人的看法是,可能也會有要爭的事情吧。【揖】作揖之禮。
  • 君子無所爭
    釋義:孔子說:「君子沒有可爭的事情。要爭的話,就像射箭比賽:賽前互相行禮,賽後互相致敬。這樣的競爭,具有君子風度。【1】既稱「君子無所爭」,又何言「其爭也君子」耶?其癥結在於「爭」字。段玉裁先生《說文解字注》曰:「凡言爭者,皆謂引之使歸於己。」
  • 古人交友:肺腑之交 君子之交 刎頸之交
    古代交友習語有許多,包括肺腑之交、君子之交、刎頸之交等。每一個交友習語背後,都能找到出處或者典故,蘊藏了豐富的歷史內涵。透過這些交友習語,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在對待交友問題上的獨特眼光,對於今人交友有著重要的啟迪。
  • 中小學競賽,需要「君子之爭」
    充滿「君子之爭」的競賽,才能讓中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復歸其位,幫助一株株新苗茁壯成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 孔子講: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 論語八佾之君子無所爭
    5.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孔曰:言於射而後有爭。】揖讓而升,下而飲。【王曰: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讓而相飲。】其爭也君子。」【馬曰:多筭飲少筭,君子之所爭。】【鳳麟按:謂競爭之前行禮,既爭之後行禮,勝者對負者行禮。君子之爭,爭的是本事,不爭的是閒氣。】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其爭也君子」
    登堂而射,射後計算誰中靶多,中靶少的被罰飲酒。錢穆先生講,古代射禮有四:一曰大射,天子諸侯卿大夫,當時之貴族階層,用於選擇其治下善射之士而升進使用之之禮也。二曰賓射,貴族相互間,朝見聘會行之。三曰燕射,貴族於平常娛樂中行之。四曰鄉射,行於平民社會,以習射藝。此章所講應當指大射。
  •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其爭也君子.」
    又曰:「先禮而後財,則民作敬讓而不爭矣。」坊記:「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不爭。」又曰:「故君子不以菲廢禮,不以美沒禮。以此示民,民猶爭利而忘義。」又曰:「君子不盡利以遺民。以此坊民,民猶忘義而爭利,以亡其身。」聘義:「勇敢強有力而不用之於禮義戰勝,而用之於爭鬥,則謂之亂人。刑罰行於國,所誅者亂人也。」此即「君子無所爭」之義也。衛靈公篇:「君子矜而不爭。」苞鹹註:「矜,矜莊也。」
  •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邢疏:此章言射禮有君子之風也。「君子無所爭」者,言君子之人,謙卑自牧,無所競爭也。「必」,大意是「一定要講一個的話」。「必也射乎」,夫子說,你若是一定要說君子之間有爭的話,那也就只有射禮。孔安國曰:「言於射而後有爭。」「揖讓」。
  • 人生,擇善而處,擇君子而交
    選擇跟什麼樣的人交往,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與心善者交,苦澀的生活也能變甜;與品正者交,自己也能光芒四射;與君子交,人生也會充滿溫暖和希望。一生不長,選擇跟誰在一起,真的很重要。人生路上,這三種人最值得深交。
  • 《論語》精華|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01、別以為泰山之神不懂禮數原文3.6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対曰:「不能。」子曰:「嗚呼!曽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譯註: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阻止他去祭祀嗎?」冉有回答說:「不能。」孔子說:「唉!
  • 讀論語:八佾第三·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孔子說:君子不爭強好勝,如果有那就是射箭了,登臺前作揖謙讓,下臺後舉杯同飲,這種爭也是君子之爭。】 孔子拿射箭舉例說明君子之爭,射是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而且在當時社會,精通六藝是一個人有才能的標準之一。拿掉案例,這句話可以簡化成「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稱「射」之「其爭也君子」,崇禮也;然「君子無所爭」之由,究竟不在於揖讓之文,而在於存心之實。前賢僅以禮解「君子無所爭」,愚意或有所未盡耳。故愚意僅以禮解「無所爭」,有所未安。進而言之,君子無所爭,蓋不爭於名、利也。然於仁、道、義,非唯當爭,且當以生死力爭。「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8」,「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泰伯13」,「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盡心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賽時,相互作揖謙讓後上場。射完後,登堂喝酒。這是一種君子之爭。」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孔子說:君子不爭強好勝,如果有那就是射箭了,登臺前作揖謙讓,下臺後舉杯同飲,這種爭也是君子之爭。】孔子拿射箭舉例說明君子之爭,射是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而且在當時社會,精通六藝是一個人有才能的標準之一。拿掉案例,這句話可以簡化成「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有人斷章取義,只用前面君子無所爭來自我安慰,是一種逃避,這是讀論語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