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超全約新書》中,上帝的女兒將每個人的壽命時長以簡訊的方式發送給所有人。壽命可以被計算的場景讓人覺得編劇的想法真是天馬行空。
但跑步愛好者李女士驚訝地發現,在一次跑步後,手機軟體上竟然顯示了此次運動給她「延長的壽命」。
這讓她不禁產生疑問,跑步是否可以「續命」?壽命的延續真的可以被精準計算嗎?
一位讀者向瀟湘晨報反映,她在一次跑步後,發現手機上某跑步軟體顯示「延長壽命5.49小時」,這讓她既興奮又疑惑。記者查詢該軟體發現,不同的跑步距離,軟體上會顯示不同的延長壽命時間。
那麼,跑步真的能延長壽命嗎?是否有科學依據存在?記者就此採訪相關專家。
軟體跑步7公裡,延長壽命5.49小時
李女士提供的跑步記錄截圖顯示,6月14日晚9點左右,李女士通過悅動圈APP記錄跑步裡程,7.03公裡,平均配速6分41秒,運動時長49分1秒,延長壽命5.49小時。
此前李女士的多項跑步記錄顯示,跑步7.05公裡,延長壽命5.72小時;跑步5.03公裡,延長壽命3.69小時,這個延長壽命的時長,究竟是怎麼算出來的呢?
記者查閱到,2017年4月,新浪體育曾發布相關報導,在ProgressinCardiovascularDiseases(美國醫學行業期刊)上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跑步是延長壽命的關鍵因素。但是,跑步到底能讓你延壽多久?這項研究指出:根據相關公式可以計算得出,每運動1小時,將延長壽命7小時。
看起來,悅動圈「延長壽命」數據,似乎採用的是以上理論。針對李女士提供的三份跑步數據,記者嘗試計算分析後,得知悅動圈APP採用的算法是每運動1小時延長壽命7小時。
那麼,不同身高、體重、年齡的人,是否跑步後,會對延長壽命數值有所影響?記者從悅動圈網友曬出的跑步截圖看到,跑步4.22公裡,平均配速5分19秒,耗時22分30秒,延長壽命2.63小時。對於這份結果,記者套入公式後,發現依然是同一個算法。
專家脫離運動強度談延壽,有點兒戲
針對以上結果,記者邀請了相關專家進行解讀,是否具有科學依據。
「如果這個運動時間缺了配套的運動強度,去評估運動後延長多少壽命,有點兒戲。」針對運動強度,北京馬拉松協會會長趙福明指出,單依靠填寫的基本資料(身高、體重)這些數值去簡單估測,並不科學。他舉例,如果一個跑者,每次用高強度去跑步,那麼會對心臟造成負面影響的概率會越來越大。比如每周高強度運動400分鐘,不僅對心臟造成大壓力,也會對肌肉和骨骼關節造成損傷風險。「這種情況下,其實是減壽。」
趙福明認為,脫離運動強度談延長壽命時長,可能會誤導公眾。運動強度如何能檢測?「運動強度又和心率相關,軟體截圖並沒有抓取到心率數據,也就是套不出運動強度。如果沒有這個最關鍵的數據,數據模型是有缺陷的。」
「我個人認為直接把跑步時長和延長壽命掛鈎,有點玄。」物理治療碩士、康復治療師胡越空說,國外有這樣的報導,具體來說不是算法,應該是一項跟蹤性研究,然後得出對比結論。他認為,健身,尤其是有氧運動確實能降低許多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風險和壽命還是兩碼事。
趙福明提到,針對普通人,每周強度運動一般不要超過150分鐘,比如按照心率算的話,超過150以上就開始有一定強度了。
跑步愛好者不在意結果,只想一直跑
今年55歲的溫彩峰,跑圈裡人稱「虎嫂」,她從48歲起,開始跑步鍛鍊,一直堅持到今天。
熱衷於跑步的溫彩峰,平時記錄跑步多用悅跑圈。當記者給她展示悅動圈上延長壽命的截圖時,她說軟體鼓勵人們跑步的初衷是好的,但跑步鍛鍊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
溫彩峰說,為了健身,她從2011年開始走路鍛鍊。「當時擁有第一個計步器,比BB機還小,雖然計數誤差達到了10%,但依然新鮮,每次走路都戴著。」她說,因為計步器沒有公裡數,但一圈走1100步,六圈是極限,合計6600步。「走了一年左右,身體大有好轉。」
2014年北京馬拉松,溫彩峰用了5小時32分鐘拿下全馬,這場比賽是她人生第一個全馬,極大鼓勵了她的信心。2015年,溫彩峰報名參加北京長跑節。當時組委會規定,70分鐘跑完十公裡。而溫彩峰全程配速都在6分鐘上下,「我一個人奔跑。最後一公裡,第一次跑進了6分以內,以5分30秒跑完,全程用時61分鐘。」
溫彩峰現在擁有66塊獎牌,全馬22塊,半馬28塊,十公裡,越野賽等……55歲的溫彩峰直言,她並不那麼在意所謂的跑步「延長壽命」,只想跑到生命的最後時刻。
瀟湘晨報記者李瓊皓長沙報導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