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今天有朋友跟我說:「你不是在語言機構工作嘛,你幫我分析一下我家孩子的情況。孩子現在兩歲多了,不像其他孩子那樣成天說個沒完,這位少爺一天也說不了幾個詞,而且還說不清楚。」
「寶貝第一次說話的時間也比別的孩子晚上四五個月,孩子他姥說這叫『貴人語話遲』,讓我們不用擔心,你說我是不是得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啊?」
面對這樣的問題,家長的心裡總是糾結得很,一方面認為老人說的有些道理,孩子的問題還不至於到要去醫院的程度。另一方面,不做個全面檢查確實讓人不放心,總感覺孩子身上的「疑案」沒有得到解決。小編我倒是認為還是去醫院做個檢查好,有沒有問題一目了然,也省得整天提心弔膽了。
小編這位朋友最後還是選擇到醫院給孩子進行全面檢查,結果一出來全家都傻眼了,孩子居然患有輕度聽力障礙。朋友跟我打電話時說「難怪總感覺孩子不聽話,平時夫妻倆說十句孩子能聽到兩句然後照做就不錯了。可我不明白孩子出生時聽力沒問題,怎麼長著長著就聾了呢?」
輕度聽障難查清,聽覺能力是基礎
像朋友家孩子這種情況在聽障個案中算是比較常見的,輕度聽力障礙本就不容易在新生兒檢查中檢測出來,這些沒有被檢查出來的聽覺系統問題,就是日後孩子罹患語言發育遲緩的基礎。不只是聽力障礙,很多由不明顯的生理異常引發的語遲都曾經被家長僅僅看作是「說話晚一點」而已。
把孩子生理原因引發的語言發育遲緩只看作是稍微晚些說話是非常危險的,不僅導致孩子的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發育受挫,語言發育遲緩所引起的「併發症」更是不容忽視,兒童的學習、社交、心理和認知的發展都將落後於人。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聽力,這是由生理構造和語言特性決定的。凡是和聲音掛鈎的技能都是要先從聽到模仿,然後才是創造性運用,音樂如此,語言當然也是如此,我們經常在一些影視劇中看到的摩斯密碼就是通過音節不同的組合來傳遞信息的。
語言的獲得其實從妊娠期6個月左右就開始了,這時還在媽媽肚子裡的嬰兒的聽覺系統幾乎發育成熟了,隔著肚皮就能察覺外界的聲響了。胎教可以給胎兒期的大腦新皮質輸入最初的語言印記,為後天的學習打下基礎。
如果兒童的聽覺受到損傷,尤其是語前聾,即語言習得期前就存在的聽力障礙,那麼兒童的語言發育必定會受到影響。幼兒在1-3歲處於一個叫做仿音期的階段,他們會通過模仿和不斷重複周圍人的話來學習語言。聽障兒童是非常吃虧的,他們聽不清甚至聽不見聲音,也就沒有正確的模仿了。
判斷依據很明顯,提前發覺是關鍵
一般父母都應該知道語言發育遲緩的一些徵兆,網上的很多文章都有詳細介紹,主要是從詞彙量、構句能力、語言邏輯和語言理解等幾方面來評判的。聽力障礙和一般的語言發育遲緩不同,它更強調聽覺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以下幾條可以幫助父母很好地判斷孩子是否為聽力障礙:
1.15個月不會叫爸爸媽媽
2.18個月時,仍不能理解最基礎的指令,對父母的呼叫缺少反應
3.2歲時不能運用2個字以上組成的短語,只憑聽覺不能對父母的指令有很好的執行
4.2歲半時有明顯的語言障礙,發音不準、邏輯不清
5.3歲時不能說出基礎的短句(5個字左右)
2019年陝西省殘聯發布了《2-3歲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家庭康復指導》,指導中提出的語言發育遲緩篩查標準明確寫到2歲幼兒的詞彙量不足50個、30個月兒童短語或句子的表達量最低指標(男童少於3個,女童少於5個)即可判定為語言發育遲緩。聽力障礙導致的語遲兒童的指標一定比這個要更少。
聽障兒童即使在幼時便佩戴助聽儀器補償聽力後,語言能力的發展也不會如健康人一樣順利,滯後是肯定存在的,語音、語法、詞彙組成的語言形式和表述、情感、邏輯組成的語言功能發展的不同步不是一時三刻就能補習回來的。
想要把聽力障礙對孩子的危害降到最低,及早發現無疑是最可行的辦法。但是,輕度聽力障礙的隱蔽性不僅讓父母無法察覺,就連經驗老到的醫生都不能在新生兒時期就發覺。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語言發育初期不斷用聲音來進行測試,以檢驗出孩子對聲音的敏感度是否符合健聽兒童的標準。
雖然作為語言機構的一員,小編也要說一句公道話:並非所有的聽力障礙兒童都需要語言矯正,一些聽障兒童的症狀比較輕微,聽力損失對語言發育的影響也比較小,父母可以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家庭訓練。但症狀過於明顯的孩子一定要進行語言矯正,把可預見的損傷控制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