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全稱為社會交往,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個體之間相互往來,進行物質、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人類是群居動物,社交在我們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沒有和他人的溝通,我們就會與世界脫節,成為別人眼中的「怪人」。
萬事總有例外,一些孩子在嬰幼兒時期表現出來的特性註定他們和別人的不同。這種不同在初期只有父母能發現,如若不採取適宜的行動,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走向。不過,初次育兒的父母因為沒有經驗,經常忽視了這種變化,引起了很多意料不到的後果。
自打出生開始,孩子就在不斷地接收來自外界的各種聲音信息,並在聲像結合的過程中逐漸明白不同語言的不同意義。從1歲張口說話開始,孩子語言學習的旅途算是正式啟程了。
然而,就在應該是孩子語言最密集、說話興趣最濃厚的3歲時,孩子和父母卻出現了溝通障礙,誰也不理解對方的話,並時常出現家長責罵、孩子哭鬧得不愉快景象。孩子這是怎麼了?難道真的只是想法和立場不同導致的無法互相理解?
一般來說,溝通障礙並不是一種很嚴重的問題,只要有辦法打破溝通者之間的牆就沒有問題了。問題在於,還處於語言發育期的孩子並不明白他們和父母之間是否在思想上不統一,也不明白父母為什麼總是阻礙他們的行為。
可是,父母與孩子間出現溝通障礙是必然的,這是人類成長規律導致的。家長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溝通障礙的主因是語言問題,而不是思想。何出此言呢?在孩子嬰幼兒期間,所謂的溝通障礙其實是寶貝不完整的語言狀態導致的。
完美的溝通依賴於良好的語言發育,孩子的語言發育出現問題,必然會導致溝通障礙的產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語言發育遲緩兒童所表現出來的情況。語言發育遲緩是最常見的兒童發育性問題之一,普遍存在於2-4歲的兒童之中。
在我們所接觸過的許多語言發育遲緩學員中,孩子與父母的溝通問題已經成了家長的一塊心病。無論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始終學不會聽從父母的指令,父母也無法正確地理解孩子的想法。這就是語言發育遲緩帶來的問題。
語言發育遲緩有兩大表現——語言表達困難和語言理解能力缺乏。正是由於這兩點,家長才對孩子的語言障礙束手無策,只能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父母為什麼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這是兒童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導致的。孩子為什麼不能聽從家長的指引?這是兒童語言理解能力缺乏引起的。
有些家長會問:如果孩子不是語言發育遲緩,而是更嚴重的交流障礙或自閉症呢?其實,語遲和自閉症等大腦發育性疾病有著本質的區別。語遲兒童不會出現諸如興趣狹窄、刻板行為、共濟失調和攻擊行為等問題,而自閉症是會出現的。
二者最大的一點不同,就是語言發育遲緩兒童是保留社交傾向的。雖然他們可能和他人的語言溝通並不順暢,但還是有和他人交流的欲望。交流障礙和自閉症則不同,它們是不存在社交興趣的,患兒始終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說了這麼多,小編的意思其實是奉勸家長不要和孩子置氣,也不要把責任都歸咎於孩子的不聽話。我們可以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孩子本身出現的問題上,而不是責怪寶貝故意惹我們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