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寶寶出生後,父母都期望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然而現實是骨感的,有沒有想過,20年後孩子真的會按照我們設想的方式成長嗎?
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註定有些孩子會被淘汰,如果想要孩子在18歲前跟得上同齡人的腳步,那麼一定要提早關注他們的語言發展。
語言發育遲緩讓孩子停下發展的腳步
語言發育遲緩是幼兒發育障礙中常見的一類,發生率一直居高不下,不僅表現在語言交流能力的落後,在語言功能的各方面如:聽、說、讀、寫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又會繼發二次障礙諸如:心理、智力、社會適應能力等,很多孩子的語言問題都是在成為事實後,才被父母重視,接下來的矯正總是與學習時間發生衝突,影響了孩子發展的腳步。
我們在對父母進行的科普培訓講座時,很多現場答疑,值得分享。
答疑分享
家長問:
我女兒現在3歲半。會說的話除了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其他說的很少,在幼兒園幾乎不能與同齡小朋友溝通,生活自理能力差,上幼兒園每次都多帶幾條褲子,多準備很多零食,因為老師說孩子經常尿完褲子才告訴老師,吃飯很少,沒有規律性。從體格上就明顯比同齡孩子小,是典型的發育遲緩,其中語言發育遲緩突出。
為了孩子的語言發展,特意買過相關的幼兒科普書,教孩子學習,但是效果不大,是不是我們用的方法錯誤?
老師答:
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的語言什麼時候開始落後?從孩子的語言發育規律來說,一般在18個月到24個月之間,孩子是能夠理解並聽從兩步指令的,也就是我們讓寶寶同時做兩件事情,寶寶是能夠聽懂並完成的。比如我們教孩子扔東西,這叫一步指令;我們教孩子拿起東西扔到房間的垃圾桶,這就叫兩步指令了。孩子聽指令的能力,稱為感受性的語言。語言發育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孩子說話的能力,我們叫表達性語言。
一般來說18個月的孩子,是會有意義的說話——就是看到相應的人才叫、看到相應的物件才說。到24個月的時候,慢慢能說50個詞、能說兩個詞語的短語。如果我們按照新版(2016年版)《0到6歲兒童發育行為評估量表》評估語言能力,21個月的孩子要求能說三到五個字的句子。這樣看來,寶寶的語言相對於同齡孩子確實可能會落後些。
家長如何做得更專業?
綜合提供的情況,孩子有社交合作和聽從指令的能力。在表達性語言的能力上面,孩子知道一些常見的人稱和一些表達動作的詞彙。但需要有更細緻的評估,比如她知道大概多少詞彙?在出現這些詞彙的時候,有沒有一些詞組出現?這樣的話,我們能更具體地去判斷孩子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