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星河動力CEO劉百奇:中國商業航天行業不會出現「泡沫化」

2021-01-11 鈦媒體APP

11月7日,星河動力研製的「穀神星一號(簡陽號)」商業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從公司成立到『穀神星一號』發射入軌只花了一個億。在全球航天企業中,我們經費最節約、人員最高效、用時也是最少的。」在2020年12月的T-EDGE全球創新大會後臺,民營火箭企業星河動力創始人兼CEO劉百奇接受鈦媒體採訪時這樣說。

後來,他又把這句話在圓桌論壇上重複說了一遍。(詳見鈦媒體前文:《商業航天企業展現中國力量 | 2020 T-EDGE全球創新大會》)

劉百奇認為,相較於2015年第一批成立的同行來說,研發打造「高性價比」商業運載火箭是星河動力最核心的競爭力。

星河動力成立於2018年,公司創始人兼CEO劉百奇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光電學院。2008年獲得博士學位後,他本人留校任教3年。2011年,他進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擔任總體設計職位。

2014年11月底,國家下發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相關政策,中國商業航天開始破冰。(詳見鈦媒體前文:《中國版SpaceX為何還沒有誕生? | 鈦媒體深度》)

當時,劉百奇身邊有不少同事開始參與到民營航天創業中去,彼時的他認為,談創業之前,需要先想清楚商業火箭的商業化邏輯,以及發展模式等問題。直到2018年2月,他同夏東坤等幾位創始合伙人在詳細分析市場需求、國內外商業航天企業發展前景、技術路徑等後,制定出了一條最為符合當下衛星發射市場需求的火箭研製戰略,於是便開啟了屬於他自己的創業之旅。

「在行業的最早期,大家的想法和對公司的規劃不一樣,這是正常的,沒有什麼對錯之分,都是在摸索。」劉百奇對鈦媒體App表示,「我認為創業這件事需要深思熟慮。第一步先做什麼,第二步要做什麼,我們都要把機遇和風險想清楚,並在可控範圍內解決好,這是創業初始的思考與想法。」

據星河動力官網介紹,公司定位於研發打造高可靠、低成本的新一代可重複使用商業運載火箭,為全球太空運輸產業提供更加靈活、快捷和經濟性的商業發射服務解決方案,滿足微小衛星或試驗載荷的發射任務需求。

過去兩年多時間,星河動力一直專注於產品的研發工作。劉百奇表示,星河動力的實際開發節奏和最初的規劃基本一致,「受外部因素變化的影響,最大的偏差也不會超過三個月」。

去年11月,劉百奇和他的星河動力終於迎來了高光時刻。

在這個月裡,這家公司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11月3日宣布完成A輪2億元融資,從而實現4.7億元人民幣總籌資額;二是在11月7日成功發射了其首枚自主研製的「穀神星一號(遙一)」商業運載火箭,並順利將載荷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成為繼星際榮耀之後,第二家成功實現火箭入軌的中國商業航天公司,同時也是首次進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的中國商業火箭公司。(詳見前文:《商業火箭提供商「星河動力」完成A輪2億元融資|鈦媒體首發》)

不過,鈦媒體了解到,在「穀神星一號」順利升空背後,其實經歷了發射多次推遲的狀況。

劉百奇表示,延期發射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受去年新冠疫情影響,上下遊產業鏈復工推遲;其次就是2020年中國航天面臨的嚴峻質量形勢,以及發射窗口的天氣原因,讓本次任務變得更加嚴謹。

「主要還是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在疫情期間,不僅很多工廠復工困難,同時很多試驗也無法按時開展。」

但他也同時表示,雖然經歷了很多挑戰,但最後一刻火箭還是順利發射升空,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讓行業內看到了星河動力火箭產品在市場中的潛力,並將為2021年星河動力執行的兩次商業發射任務提供更多期望空間。

劉百奇參加由鈦媒體和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聯合主辦的「2020 T-EDGE全球創新大會」

事實上,與外界對中國民營航天「綠葉」認知不同的是,劉百奇認為,商業航天不僅要補充國家發射需要,還要吻合更多商業化發射市場需求。

在他看來,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發射市場都會處於一個「星多箭少」的狀態,民營火箭公司需要把握這一重要機遇,滿足市場和商業需求。

在採訪中,劉百奇把民營火箭公司面向的航天市場分為以下三大類:

第一類是完全商業化市場,滿足包括民營衛星公司、科研院所、高校、地方政府等客戶的微小衛星零散發射需求;第二類是部分商業化市場,是低軌衛星網際網路巨型星座建設的批量發射需求;第三類是非商業化市場,即國家隊肩負的探月、探火等引領前沿科技探索的大型載荷發射需求。

目前星河動力擁有兩大核心產品:「穀神星」系列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發射服務和「智神星」系列中型重複使用液體運載火箭發射服務。

劉百奇將兩個系列所處的市場比作「巴士」和「計程車」。其中,「智神星」液體火箭運載能力強,單次發射可攜帶多顆衛星,就像是大巴車,適合大規模的星座組網;「穀神星」固體火箭運載能力相對較小,但發射更加靈活、快捷,就像招手即停的計程車服務,適合微小衛星零散發射或星座補網。

而固、液搭配的組合,也讓星河動力能基本滿足接下來航天市場的各類發射需求。

另一方面,在商業航天賽道融資金額節節攀升形勢下,隨之而來的「泡沫化」、「虛高估值」問題也甚囂塵上。

甚至有投資人直言,一旦今年有民營航天企業到科創板上市,會讓其真實情況公之於眾。屆時,商業航天賽道「蒸蒸日上」局面或將戛然而止。

對此,劉百奇認為,商業航天產業並不會出現「泡沫化」問題。

「我倒覺得沒有泡沫化。因為這個行業裡的人相對比較考究、比較認真,甚至很多人都是做科學研究出身的。我們這樣一個群體都是邊學習、邊成長,不會存在泡沫膨脹問題。」劉百奇對鈦媒體表示,「我是覺得,每一個人進入航天這個領域,都會對中國航天存在敬畏心理,同時也會存在一份責任。泡沫或許只是表面現象,我們依然要相信航天人對待民營企業的經營態度。」

劉百奇對鈦媒體App表示,現階段星河動力團隊主要做兩件事:一是積極籌備2021年中的最新商業發射任務;二是要計劃進行下一輪融資,加大對液體火箭研發的資金投入力度。

對於公司未來的上市規劃,劉百奇向鈦媒體App獨家透露,星河動力計劃在未來兩年啟動科創板上市。

不過劉百奇也強調:「上市並不是企業最重要的目標,星河動力還是會繼續沉下心來,做好自己的工作,夯實科技研發的基礎,力爭為全球太空運輸產業提供更加靈活、快捷和經濟性的商業發射服務解決方案。」(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

相關焦點

  • 中國版「馬斯克」?成都商業航天飛出「新高度」
    本次發射順利將國電高科天啟11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星河動力公司實施的首次發射任務,也是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是中國商業航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劉百奇創立星河動力時,其實是國內商業航天發展的第二階段。 從2014年開始,翎客航天、藍箭空間等一批民營商業火箭公司陸續成立。但2018年則被認為是全球商業航天發展全面加速的一年。
  • 中國第二枚民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創始人:不要急著當馬斯克
    這是星河動力首次發射任務,也是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穀神星一號(遙一)運載火箭成為繼藍箭航天朱雀一號固體運載火箭、零壹空間OS-M固體運載火箭、星際榮耀雙曲線一號遙一固體運載火箭後,中國第四枚挑戰入軌發射的民營火箭,也是繼雙曲線一號遙一之後中國第二枚成功入軌的民營火箭。「每一個公司打首枚火箭的初衷都不一樣。」
  • 成立兩年成功首飛,這家公司能成為「中國的SpaceX」嗎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的話音剛落,現場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很多星河動力的團隊成員激動地當場落淚。在中國商業航天興起的5年間,十餘家民營火箭公司成立,但嘗試發射者寥寥無幾。在星河動力此次實現成功首飛前,僅有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發射入軌成功。而在更早之前,藍箭航天、零壹空間的嘗試均遺憾地以失敗告終。
  • 成立兩年成功首飛,這家火箭公司能成為「中國的SpaceX」嗎?
    在中國商業航天興起的5年間,十餘家民營火箭公司成立,但嘗試發射者寥寥無幾。在星河動力此次實現成功首飛前,僅有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發射入軌成功。而在更早之前,藍箭航天、零壹空間的嘗試均遺憾地以失敗告終。這意味著,目前,2歲的星河動力是第二個成功實現火箭入軌的民營火箭公司,也是首個將火箭送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的中國民營商業航天公司。
  • 航天科技月報|星河動力完成A輪2億元融資,長光衛星完成24.64億元...
    編者按:行業月報,縱覽本月商業航天遙感行業焦點。本月商業航天遙感領域火熱,國內商業航天領域投資出現井噴,單月出現3筆過億元的融資。其中,長光衛星的24.64億元Pre-IPO輪融資,引起行業的廣泛關注。研發投入、遙感影像質量、影像銷售收入是商業遙感企業的三大齒輪,一旦形成飛輪效應,加上衛星軌道資源先佔先得的壁壘,將形成巨大的競爭優勢。
  • 西安航天基地舉辦「PITCH@SPACE」資本對話航天活動 商業航天未來...
    4月25日下午,由西安航天基地管委會主辦的「『PITCH@SPACE』資本對話航天」活動成功舉辦。多家商業航天創業公司與資本機構,就商業航天產業發展進行了深度交流,各方解析當前市場現狀,共同探索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之路。
  • 賦能百業·澎湃未來 ——航天馭星與武漢大學圓滿承辦2020雲天大會...
    作為「2020雲天大會」的特色和重要組成部分,航天大數據產業峰會旨在聚焦我國航天大數據產業發展情況,通過主旨演講、專家報告、行業分享、圓桌對話等形式,展現了航天大數據產業的最新發展成果,探討了航天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前景。 14:15.峰會在《雲天中衛》視頻中拉開了帷幕,中衛市人大委員會副主任萬克軍和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副主任張如生分别致辭。
  • 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如何「殺出重圍」?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2021伊始,中國航天正在步入「商用時代」第二個五年的新徵程。對於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什麼是最重要的一環?2020年,中國商業航天在火箭領域中有哪些技術取得關鍵性的突破?2021年,商業航天領域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 誰將成為中國SpaceX?聽幾家頭部民營航天公司怎麼說
    在太空探索之路上,除了「國家隊」,近年來民營商業航天正在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除了美國的SpaceX,中國也誕生了一大批民營企業涉足商業航天領域,比如星際榮耀、藍箭航天、零壹空間、星河動力等等,他們之中,有的已經將火箭發射至太空。中國的民營航天賽道中,每一個投資人都會問的一個問題,誰最可能成為下一個SpaceX?
  • 集結資本優勢力量 對話商業航天創新經濟
    原標題:集結資本優勢力量 對話商業航天創新經濟 記者獲悉,2020年絲路國際商業航天產業聯盟大會於日前在西安航天召開,大會特設「資本對話航天」商業航天投融資路演分論壇,旨在集結優勢力量,搭建商業航天創新經濟的投融資平臺。
  • 商業航天行業深度報告:誰能成為中國的SpaceX
    投資摘要商業航天的市場在哪裡 傳統的航天應用以衛星為主,包括通信、導航、遙感、科研四大方向。隨著商業航天的興起,產生了新的方向,在衛星通信領域出現了衛星網際網路,以及太空旅行、太空採礦、深空探測等。誰有可能成為中國的 SpaceX 中國企業在商業航天上的探索,主要分為商業衛星和商業火箭。商業衛星按應用領域來分,包括通信、遙感、導航等。衛星通信:星鏈(Starlink)是泡沫還是革命?
  • 公司融資動作頻頻潛在價值大 商業航天產業有望迎來「大年」
    在國外不少商業航天公司宣布裁員甚至申請破產的背景下,九天衛星、微納星空等國內商業航天初創公司近期卻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有報告認為,2020年我國低軌衛星通信發展將邁出實質性步伐,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有望迎來「大年」。
  • 嫦娥五號成功作業,中國商業航天還有多遠?
    嫦娥五號的成功在對外宣揚了國內技術實力的同時,也釋放了一種信號,中國商業航天的腳步也正在向世界強國所靠攏。在「十三五」期間,中國更是誕生了像是藍箭航天、星際榮耀等優秀的商業航天企業。
  • 火箭民企星河動力「穀神星一號」火箭完成整流罩分離等試驗
    星河動力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3日電 (郭超凱)記者3日從中國民營航天企業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獲悉,該公司「穀神星一號」遙一火箭近日陸續圓滿完成火箭整流罩分離試驗、慣組精振試驗、軌姿控上面級全系統冷試等地面試驗,繼續為火箭首飛提供堅實的地面考核驗證支撐。
  • 【原創】聚焦|4000萬直播賣火箭屬商業炒作?記者對話航天科工相關負責人
    據公開信息,上述火箭型號為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由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航天科工」)生產,買方為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長光衛星」)。航天科工是國內首家商業火箭公司,中國航天三江集團公司持有前者近70%股份,而航天三江集團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其他股東包括湖北長江航天產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中車股權投資有限公司等。
  • 銀河航天獲2020全球創投峰會、商業評論、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國際產業論壇等獎項
    9月17日,商業評論首屆「中國新銳企業創新榜」榜單在2020雲棲大會上盛大發布,候選企業一共有836家,創新榜的評選主要依據兩個維度:創新能力和創新價值,具體指標包括行業顛覆性或者重大改進、市場認可度銀河航天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鳴獲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年度人物獎銀河航天獲最具商業價值企業獎、最受媒體關注企業獎9月19日,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在福州市圓滿舉辦。
  • 中國的SpaceX商業航天民間多強,看重慶北京深圳長沙武漢長春等
    藍箭航天是全國首家取得全部準入資質的民營運載火箭企業,並於2018年10月27日完成中國首次民營運載火箭發射,這是民間航天科技公司的先驅企業。2,零壹空間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市、重慶市零壹空間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商業航天先鋒企業,火箭技術公司,現擁有3家研究院,2個研究中心。
  • 中國商業航天發射場的出路在哪?
    各地興建發射場對國家、對行業又可能意味著什麼?中國應當如何建設和運營商業航天發射場?中國商業航天發射場的出路在哪?作者 | 宇宙人在我國,商業航天才剛剛起步,前途未卜;商業航天產業生態也還遠遠沒有建成,雖然我們鼓勵一波又一波青年才俊投身商業航天創業,但迄今還沒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這樣的龍頭企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