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星河動力研製的「穀神星一號(簡陽號)」商業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從公司成立到『穀神星一號』發射入軌只花了一個億。在全球航天企業中,我們經費最節約、人員最高效、用時也是最少的。」在2020年12月的T-EDGE全球創新大會後臺,民營火箭企業星河動力創始人兼CEO劉百奇接受鈦媒體採訪時這樣說。
後來,他又把這句話在圓桌論壇上重複說了一遍。(詳見鈦媒體前文:《商業航天企業展現中國力量 | 2020 T-EDGE全球創新大會》)
劉百奇認為,相較於2015年第一批成立的同行來說,研發打造「高性價比」商業運載火箭是星河動力最核心的競爭力。
星河動力成立於2018年,公司創始人兼CEO劉百奇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光電學院。2008年獲得博士學位後,他本人留校任教3年。2011年,他進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擔任總體設計職位。
2014年11月底,國家下發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相關政策,中國商業航天開始破冰。(詳見鈦媒體前文:《中國版SpaceX為何還沒有誕生? | 鈦媒體深度》)
當時,劉百奇身邊有不少同事開始參與到民營航天創業中去,彼時的他認為,談創業之前,需要先想清楚商業火箭的商業化邏輯,以及發展模式等問題。直到2018年2月,他同夏東坤等幾位創始合伙人在詳細分析市場需求、國內外商業航天企業發展前景、技術路徑等後,制定出了一條最為符合當下衛星發射市場需求的火箭研製戰略,於是便開啟了屬於他自己的創業之旅。
「在行業的最早期,大家的想法和對公司的規劃不一樣,這是正常的,沒有什麼對錯之分,都是在摸索。」劉百奇對鈦媒體App表示,「我認為創業這件事需要深思熟慮。第一步先做什麼,第二步要做什麼,我們都要把機遇和風險想清楚,並在可控範圍內解決好,這是創業初始的思考與想法。」
據星河動力官網介紹,公司定位於研發打造高可靠、低成本的新一代可重複使用商業運載火箭,為全球太空運輸產業提供更加靈活、快捷和經濟性的商業發射服務解決方案,滿足微小衛星或試驗載荷的發射任務需求。
過去兩年多時間,星河動力一直專注於產品的研發工作。劉百奇表示,星河動力的實際開發節奏和最初的規劃基本一致,「受外部因素變化的影響,最大的偏差也不會超過三個月」。
去年11月,劉百奇和他的星河動力終於迎來了高光時刻。
在這個月裡,這家公司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11月3日宣布完成A輪2億元融資,從而實現4.7億元人民幣總籌資額;二是在11月7日成功發射了其首枚自主研製的「穀神星一號(遙一)」商業運載火箭,並順利將載荷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成為繼星際榮耀之後,第二家成功實現火箭入軌的中國商業航天公司,同時也是首次進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的中國商業火箭公司。(詳見前文:《商業火箭提供商「星河動力」完成A輪2億元融資|鈦媒體首發》)
不過,鈦媒體了解到,在「穀神星一號」順利升空背後,其實經歷了發射多次推遲的狀況。
劉百奇表示,延期發射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受去年新冠疫情影響,上下遊產業鏈復工推遲;其次就是2020年中國航天面臨的嚴峻質量形勢,以及發射窗口的天氣原因,讓本次任務變得更加嚴謹。
「主要還是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在疫情期間,不僅很多工廠復工困難,同時很多試驗也無法按時開展。」
但他也同時表示,雖然經歷了很多挑戰,但最後一刻火箭還是順利發射升空,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讓行業內看到了星河動力火箭產品在市場中的潛力,並將為2021年星河動力執行的兩次商業發射任務提供更多期望空間。
劉百奇參加由鈦媒體和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聯合主辦的「2020 T-EDGE全球創新大會」
事實上,與外界對中國民營航天「綠葉」認知不同的是,劉百奇認為,商業航天不僅要補充國家發射需要,還要吻合更多商業化發射市場需求。
在他看來,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發射市場都會處於一個「星多箭少」的狀態,民營火箭公司需要把握這一重要機遇,滿足市場和商業需求。
在採訪中,劉百奇把民營火箭公司面向的航天市場分為以下三大類:
第一類是完全商業化市場,滿足包括民營衛星公司、科研院所、高校、地方政府等客戶的微小衛星零散發射需求;第二類是部分商業化市場,是低軌衛星網際網路巨型星座建設的批量發射需求;第三類是非商業化市場,即國家隊肩負的探月、探火等引領前沿科技探索的大型載荷發射需求。
目前星河動力擁有兩大核心產品:「穀神星」系列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發射服務和「智神星」系列中型重複使用液體運載火箭發射服務。
劉百奇將兩個系列所處的市場比作「巴士」和「計程車」。其中,「智神星」液體火箭運載能力強,單次發射可攜帶多顆衛星,就像是大巴車,適合大規模的星座組網;「穀神星」固體火箭運載能力相對較小,但發射更加靈活、快捷,就像招手即停的計程車服務,適合微小衛星零散發射或星座補網。
而固、液搭配的組合,也讓星河動力能基本滿足接下來航天市場的各類發射需求。
另一方面,在商業航天賽道融資金額節節攀升形勢下,隨之而來的「泡沫化」、「虛高估值」問題也甚囂塵上。
甚至有投資人直言,一旦今年有民營航天企業到科創板上市,會讓其真實情況公之於眾。屆時,商業航天賽道「蒸蒸日上」局面或將戛然而止。
對此,劉百奇認為,商業航天產業並不會出現「泡沫化」問題。
「我倒覺得沒有泡沫化。因為這個行業裡的人相對比較考究、比較認真,甚至很多人都是做科學研究出身的。我們這樣一個群體都是邊學習、邊成長,不會存在泡沫膨脹問題。」劉百奇對鈦媒體表示,「我是覺得,每一個人進入航天這個領域,都會對中國航天存在敬畏心理,同時也會存在一份責任。泡沫或許只是表面現象,我們依然要相信航天人對待民營企業的經營態度。」
劉百奇對鈦媒體App表示,現階段星河動力團隊主要做兩件事:一是積極籌備2021年中的最新商業發射任務;二是要計劃進行下一輪融資,加大對液體火箭研發的資金投入力度。
對於公司未來的上市規劃,劉百奇向鈦媒體App獨家透露,星河動力計劃在未來兩年啟動科創板上市。
不過劉百奇也強調:「上市並不是企業最重要的目標,星河動力還是會繼續沉下心來,做好自己的工作,夯實科技研發的基礎,力爭為全球太空運輸產業提供更加靈活、快捷和經濟性的商業發射服務解決方案。」(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