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圖書館 皆為同鄉人

2020-12-22 中國經濟網

疫情期間,深圳圖書館閉館了,但數字圖書館部的王豔卻格外忙碌——

從回復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上的讀者疑問,到開設數字圖書館「健康專欄」和線上「新型冠狀病毒防疫安全」公益課。因為「被需要」,在「不閉網」政策下,深圳圖書館並沒有真的閉館。

「圖書館是一個非常小眾的行業,只佔文旅業從業人數的1%,卻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省立中山圖書館館長王惠君說。

而在讀者吳桂春留給東莞圖書館的留言裡,宏大的社會效益則化為直抒胸臆的感慨——「想起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

圖書館好在哪裡?

好在城中心有勝地、吳桂春願下筆;好在無論你來自哪裡,走進圖書館的人,都會成為同鄉人;好在它隨著城市的發展,延伸著服務的觸角,慰藉更多人。

圖書館「轉行」?

自2015年起,廣州圖書館聯合暨南大學漢語方言研究中心,面向粵語零基礎的在穗務工者推出「公益粵語培訓班」,到2019年已有8期。通過2個月的集中訓練,結業時這些外來務工者都能開口講粵語。

圖書館為什麼要「轉行」辦起公益培訓?因為在這座城市裡生活的人有需求。

那是7年前,廣州圖書館語言培訓部的劉思佳注意到,越來越多的人來問粵語教學的書籍,「那時我在前臺值班,是些年長的叔叔伯伯來問得多。」

彼時,廣州圖書館語言學習館的教學讀物以英語和小語種為主,粵語教學的書籍不多。劉思佳意識到,因為語言無法融入到這座城市的人,並不在少數。「看著這些期盼的眼神,我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她萌生了開辦粵語培訓的念頭。

教粵語的老師不少,但難的是公益教學、集中開課,還要真的有效果。經過2年的尋覓洽談,廣州圖書館與致力於粵語保育與傳承的暨南大學漢語方言研究中心一拍即合。

2015年1月,第一期培訓班開招。計劃招生30人,但600多封報名信如雪花一般湧入,很多人在報名結束後還來詢問,「聽到的最多一句話就是『能不能把我的家人加進來?我們可以站著聽課』」,劉思佳很感慨。

第一期「公益粵語培訓班」最年長的學生有65歲,最小的只有9歲,他們要在連續兩個月裡的晚上7時到9時之間完成18次課程的學習,並通過「畢業考試」才能結業。

劉思佳一開始擔心這樣高強度的課程會讓很多人半途而廢,但還好,第一期培訓班的30個學生中,有27位都順利通過結業考。直至去年,8期粵語培訓班,讓200多位來穗務工人員融入了這座城市。

所有學生中,老師們印象最深的是來自侗族的護士仙芝。懷揣著「天使夢」來到廣州,這個年輕女孩對一些不會說普通話的爺爺奶奶總是束手無策。「看到他們失望的眼神,我心裡無比內疚。但自己學又總不得其法。」她咬咬牙,報了名。現在,她已經可以不用同事幫助,獨自完成基本的護理指示,也讓病人們為她豎起了大拇指。

「效果很好,但老實說,受場地空間和老師上課時間有限等因素影響,600份報名表,我們只能收30位學員。」劉思佳坦白,她手上還有3000份未入選的報名表,小班課程與龐大的需求相比杯水車薪。

在廣州圖書館館長方家忠看來,公共圖書館自誕生之初就具有公益性,它有責任最大限度地實現平等服務、保障公眾的平等權利。換句話說,在這裡,要人人都能平等地獲取知識。

因此,為惠及更多讀者,2019年「公益粵語培訓班」改版為「粵趣沙龍」。第一堂課「粵語字詞冷知識」吸引了500名讀者參加,「把報告大廳塞得滿滿當當」。

後來,廣州圖書館還將粵語課程的課件和對話錄音上傳雲端,30個人的小課堂變成了沒有邊界的「雲課堂」。

語言僅僅是融入城市的一個門檻。「我們對來穗人員的認識是否還停留在『基礎』教育?是否還能拓展更多的形式和內容?」廣州圖書館專題活動部的館員龍柳亭一直在思考這件事。

龍柳亭17歲從江西南昌來到廣州,同樣作為外來務工者的她認為,來穗人員的需求其實要複雜細緻得多。她回憶起,2019年廣州圖書館的一場本是針對成人的活動「我和朗誦有個約會」,現場卻來了十幾個小朋友——所有的家長都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指導,把他們都帶了過來。

受此啟發,龍柳亭邀請了20組來穗人員家庭參加「愛上圖書館」專場活動,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俄語系教授郭麗,嘗試進行俄羅斯藝術文化啟蒙——唱俄羅斯傳統兒歌、遊覽冬宮藝術博物館……生動的畫面和平實的語言把他們的視野帶到千裡外神秘而遼闊的西伯利亞。對於其中很多孩子而言,那是他們第一次聽到俄語的發聲。

活動結束之後,一位家長連聲稱讚,說「還好把孩子帶來了。」

從提供粵語書籍到開辦粵語培訓班,再到升級為「雲課堂」,圖書館開始越來越不「圖書館」了。

「活著」的空間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年代,圖書館的工具理性正在被弱化,作為公共文化空間的價值理性則正在被彰顯。」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肖希明認為,圖書館不再僅僅是一個借書的地方,而成為了一個滿足讀者精神和文化需求的「活著」的空間。

「在圖書館,我簡直可以待一整天。」讀者何淑婷告訴記者,以前想看展覽,只能去展覽館或者往其他城市跑,「現在在家門口的圖書館也能看到。」看完展,她通常還會在圖書館裡的書店、咖啡廳逛逛,或是參加感興趣的講座、課程,增加某方面的知識。

線下活動多了,這是她近幾年在東莞圖書館感受到的最大變化。

以東莞圖書館為例,2016年至2019年間,該館年均策劃舉辦公益講座、館內外展覽各百餘場,受眾讀者近60萬人次。還有書展、表演、競技、體驗各種類型的活動,市民接受度很高。而在廣州圖書館,僅2019年共舉辦線下活動4360場,惠及211.5萬人次。

據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圖書館學會發布的《2019廣東省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報告》顯示,去年廣東省各公共圖書館共舉辦讀者活動48394次。

「我們通過一場場公眾活動,鼓勵讀者營造社群感、歸屬感。」東莞圖書館學習中心推進部主任奚惠娟說,圖書館做線下活動的意義在於,鼓勵人們走進來——「無論你來自哪裡,無論你是南腔還是北調,每一個走進圖書館的人,都會成為同鄉人。」

「東莞的外來人口佔常住人口的近3/4,而圖書館館員中,近一半是外地人。」東莞圖書館館長李東來認為,這就是東莞圖書館面對的需求,是圖書館應該承擔的使命——做屬於大家的圖書館。為此,東莞圖書館不僅讓讀者參與活動,更邀請他們主導活動,讓他們成為圖書館的主人翁。

因此,讀者何淑婷後來有了另一個身份——圖書館粵語課堂《粵講粵正》的老師。

漢語言文學專業出身的她,在某次自習後看到圖書館的志願者招募廣告,懷著提升自己講課水平的一點點「私心」,報名成為一名志願老師,轉眼已有7年時間了。

「我一直都很享受把自己的知識分享給其他人。」但收穫不僅僅於此,她在課堂內外還結識了各行各業的朋友,其中不乏至交好友、人生導師,圖書館在她心目中的分量更重了。

東莞圖書館館員梁麗珍負責少兒活動和閱讀推廣志願者培訓,她告訴記者,自從2012年組建少兒活動的報名讀者群後,她意外發現其中「臥虎藏龍」——家長們各有特長,如朗誦、彩泥、瑜伽、品酒、烘焙等,覆蓋面極廣。

因此,她時常邀請有才藝的家長擔任志願老師,將各自的技能「交換」出來,凝聚成一股豐富不重樣的讀者力量,「無論作為『參與者』還是『主導者』,每一名讀者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與體驗。」

維護好「粉絲」

根據廣州圖書館公開資料,與往年相比,2019年廣州市公共圖書館外借文獻量、新增註冊讀者量同比呈下降趨勢;舉辦公眾活動場次、數據資源下載瀏覽量則大幅增長。

深圳圖書館數據顯示,僅1月24日—2月4日,數字資源館外訪問同比去年春節期間上漲11.6%,讀者館外借數字資源26258人次,在線辦理虛擬讀者證400餘張。

究其原因,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智慧型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網際網路技術改變了讀者閱讀方式;另一方面信息技術也促進圖書館服務環境的改善和服務方式的改變。

「90後」讀者李子欣高中時,曾設想過上大學後把圖書館的書都讀一遍。但上大學以後,隨著書籍逐步數位化,閱讀習慣也轉移到電子平臺——有更便捷的查詢、閱讀甚至互動功能,適合進行目的性、功利性較強的閱讀。當她比較急切地以問題驅動閱讀時,相比於電子檢索,紙質書籍愈發「落伍」。

正因如此,各地市圖書館均在發展線上圖書館。但是,如何讓讀者更容易抵達?渠道仍然是問題。

因為讀者呼聲強烈,3月中旬,深圳圖書館上線了「數字閱讀館」小程序。「讀者只需要從小程序進入,就能在手機上享受到深圖豐富的數字資源。大大縮短了獲取信息的鏈條。」王豔介紹。

「這像一座沒有圍牆的『大學』,無論是洋車華服,還是布衣粗衫,它都一視同仁。在這所大學裡畢業的人比比皆是。」聊起圖書館,讀者管啟富便想到了高爾基把社會當成了「我的大學」,寫下的經典名篇。他說自己常常在深圳圖書館流連忘返,有時看得入神了會情不自禁地構思出一篇小說,「我的好多作品就這樣寫就發表,這算不算深圖的饋贈?」

深圳圖書館負責新媒體運營的李軍鋒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與線上讀者互動、答疑解惑。2014年至今,他收集的讀者原創留言,都記錄在深圖內刊《深圖周報》上,如今已精選了1500多條讀者原創留言——

「每逢佳節必泡館」「深圳圖書館激起了我對閱讀的高濃度貪念」「圖書館的吸引力是城市吸引力的觸角」……這些讀者發自內心的感慨深深打動了李軍鋒:「大家真心地認為,圖書館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大學』,而我希望,每個讀者都能在我們的線上平臺發出自己的聲音。」

如何維護好這些讀者粉絲?李軍鋒和同事們常常坐在一起「頭腦風暴」,策劃出一場場趣味性強的活動。多年積累下,深圖兩個公眾號的粉絲總數超過70萬。

說到底,更多元的公共圖書館只是為了能夠滿足讀者的需要——不僅在館內,「不問籍貫、不問年齡、不問教育程度、不問入館目的、不問姓名」;在館外,圖書館仍會盡其所能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用免費且平等的服務,也用真情與尊重。

「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深圳圖書館館長張巖提到,吳桂春留言東莞圖書館的故事,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它只能從開放、包容、務實、溫暖的城市土壤中孕育」。

來源:南方日報

相關焦點

  • 書香潼南·閱讀相伴 潼南區圖書館流動圖書服務走進壽橋 為讀者...
    {"title":"書香潼南·閱讀相伴 潼南區圖書館流動圖書服務走進壽橋 為讀者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tongnan/tongnanxinwen/2020-06-02/2471562.html", "image":"", "smalltext
  • 「夢想圖書館」走進合肥特教中心
    在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來臨之際,12月2日,合肥市圖書館「公益有聲 書香助殘」盲人聽書機捐贈儀式暨「夢想圖書館」走進合肥特教中心活動圓滿舉行。本次活動由合肥市圖書館聯合合肥市殘聯,為合肥特教中心的孩子們贈送了100臺盲人聽書機、近千冊圖書以及近萬元的文體用品,希望孩子們可以通過讀書認識這個世界,了解未知的領域,學習更多的知識,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用好書豐盈童年,用知識照亮夢想。
  • 共沐青山雨,我們都是同鄉人
    共沐青山雨,我們都是同鄉人2月14日 陰雨早上,鹹寧飄了幾絲細雨。今天在鹹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會有一臺特殊的手術,一位新冠肺炎的孕婦目前即將剖腹產,我們早早地趕到醫院。而我看到這句話時,心裡想起的是,雲南的山,鹹寧的雨,共沐青山雨,我們都是同鄉人。這樣的同鄉情,從我來到鹹寧就一直縈繞在我身邊。我們剛到醫院,就見到兩輛大貨車滿載貨物緩緩停進院子,一看車身上「雲南大理」幾個字,讓我恍然覺得似乎不是身在湖北。
  • 書香氣+煙火氣 長沙圖書館走進火宮殿夜市「擺地攤」
    長沙圖書館書香夜市走進火宮殿據了解,為了推廣全民閱讀,推介長沙地方文化,讓優質的閱讀資源走進市民身邊,長沙圖書館推出「夏之戀·閱長沙」活動品牌,在全國首創了「書香夜市」,牽手長沙「中華老字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餐飲名店」火宮殿,將「書香氣」與「煙火氣」創新結合,充分利用熱門的「擺攤」
  • 三亞市圖書館「領航鯨」科普活動走進三亞南繁院
    活動一開始,市南繁院工作人員為大家介紹了三亞南繁事業發展歷程、當前南繁科學技術的應用等,同時參觀「組織培養實驗室」,認識蝴蝶蘭、地瓜苗等各種植物的組培苗。  接著,孩子們都穿上實驗服,變身「小小科學家」,在組培實驗室進行火龍果組培實驗。市南繁院研究員李可貴說:「之所以需要組培火龍果苗。一是對火龍果果樹進行復壯。
  • 吸引400萬人次走進圖書館 最是書香能致遠
    工作5年後,沈紅梅考上了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圖書館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又回到原單位。彼時,現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為圖書館行業吹來一陣春風。  藉助讀書時學到的專業知識,沈紅梅和同事們一起,利用新興技術將原本紙質書目錄錄入電腦,建立起書目和讀者信息庫。1999年,嘉興市圖書館開出了全市首家電子閱覽室,這也成了當地百姓首次接觸網絡世界的「窗口」。
  • 「敦煌」樂器走進非洲,精彩亮相世界古老圖書館
    埃及亞歷山大市2018年8月9日電 /美通社/ -- 埃及當地時間2018年8月8日下午2:00,中國傳統藝術國際巡展(亞歷山大站):「文化越古今 -- 生活中的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世界古老的圖書館 -- 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拉開帷幕。
  • 60餘名師生走進圖書館感受中華文化
    為進一步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認知、文化自覺、文化實踐和文化創新能力,近日。虎臺中學初二(12)班的60餘名師生前往青海省圖書館開展「走進文化場所、培育文化自信」活動。活動當天,測溫進入場館後,學生們們被館內豐富的藏書量、寬敞舒適的閱讀環境、貼心多元化的服務所吸引。
  • 朔州市圖書館走進朔城區特殊教育學校「 留」住書香,匯愛前行
    12月16日,朔州市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服務中心朔州市圖書館聯合朔州市婦女聯合會走進朔城區特殊教育學校,開展 「『 留住』書香,匯愛前行」——關愛特殊兒童活動,流動圖書館「讀者1號」也駛進學校提供相關閱讀服務。屋外瑟瑟寒風、屋內濃濃暖意,朔州市圖書館為學生們帶來了「量身定製」的文化服務。
  • 以讀者為中心的智慧圖書館應當是什麼樣的?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發展,智慧圖書館可通過利用這些新技術以及產品,為讀者提供創新便捷的服務。讀者可以自助獲得圖書館的服務,在獲取服務時間和空間上受到的限制正在逐漸減少。智慧圖書館以滿足讀者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結合新的科學技術,保持可持續發展。
  • 「走進德企」德國品牌文化展在寶安圖書館開幕!
    「走進德企」德國品牌文化展在寶安圖書館開幕12月2日下午,由深圳市寶安中德(歐)產業發展合作聯盟、中國德國商會聯合主辦的「走進德企」德國品牌文化展開幕儀式在深圳市寶安區圖書館南廣場順利舉行開幕式上,烏夫代表中國德國商會對本次活動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對長期以來給予「走進德國」系列活動支持的朋友表示感謝。
  • 書路計劃走進大涼山 建立Kindle電子書圖書館
    【PConline資訊】近日,亞馬遜中國、中國扶貧基金會、接力出版社走進大涼山,共同探訪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梅雨鎮的多所「書路計劃」公益項目受益學校,通過剛剛建成的Kindle電子書圖書館與當地學生一起分享數字閱讀的新體驗。
  • 你是否還願意走進圖書館?
    圖書館規模不一、形式不同,有的宏偉典雅,有的小巧精緻;有的是路旁的一排自助借書機,有的是一輛移動大巴車。它們共同的,是為人們持續提供汲取知識的場所,成為儲存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之一。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所講的,圖書館是「各地通向知識之門」。
  • 「走進「重要窗口」」布料圖書館:把知識裝進一塊布裡
    黨建好故事創作編輯研究中心(數位化中心)蔣鑫富組稿 浙江省錢塘江文化研究會會長胡堅特稿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裡,在江幹區幹部的陪同下,我走進了位於江幹區浙寶大廈的布料圖書館。我大學學的專業是紡織,對布料有特殊的感情,在這裡我還真的看到了不一樣的布料,一個把布料作為知識和藝術進行收藏、整理、展示,更是為設計師們提供獨到服務的布料圖書館。我們一走進大廳,就看到正在舉辦一個展覽,標題是《一塊布的誕生》。展板上寫的是一段充滿詩意的介紹:「布料圖書館創立至今舉辦多場展覽,嘗試將布料魅力用更獨特的方式傳達給大眾。
  • 圖書館徵文 | 圖書館,遵義的文化自信符號
    圖書館工作無疑是一個陌生天地,張貴淮雖然來了,但他還是重新給自己定了位——要懂得對書的管理。他放下了藝術,邊工作,邊修完電大「圖書館學專業」的全部課程,進行圖書館學的理論學習和圖書館的工作研究。張貴淮到任一年後,遵義市圖書館從後進一躍成為全省「優質服務圖書館」,受到省文化廳嘉獎,並被省文化廳行文指定為「行使地區圖書館的業務指導職能」,為圖書館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水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走進首都圖書館 漫步魅力中軸線
    12月15日,由首都圖書館主辦,北京市東城區第一圖書館協辦的「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主題展」在首都圖書館B座第一展廳開展。展覽以首都圖書館和北京市東城區第一圖書館館藏文獻為依託,採取實物與文獻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視頻、音頻、展牆、觀眾互動等多種形式呈現。展覽包括 「中軸線變遷」「中軸線遺產點」「中軸線藝術」「中軸線生活」和「中軸線申遺」五部分內容,同時展出攝影作品130餘張,圖書27種,地圖14幅,拓片8張,繪畫、實測圖17幅,非遺展品5件。
  •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舉辦2020年圖書館服務宣傳月活動
    本網訊(記者徐平 通訊員陳佩湘)記者從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獲悉,該館於5月31日至6月30日,以「e起讀,更精彩」為主題,舉辦2020年圖書館服務宣傳月系列活動,讓廣大讀者在文化的滋養中享受美好生活,增強復工復產信心。
  • 文化警營|「鄭州圖書館」走進高速警營
    為進一步加強警營文化建設,著力打造學習型警營和知識性警營,結合正在開展的營造「三個氛圍」創建模範機關活動,河南省公安廳高速交警總隊與鄭州圖書館攜手開展警民共建,8月28日鄭州圖書館駐高速交警總隊十支隊圖書閱讀站正式掛牌成立。
  • 今麥郎涼白開走進角樓圖書館 中外傳統養生都青睞熟水
    日前,角樓圖書館入選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推薦的"2020年首屆北京網紅打卡地"榜單,新晉成為展現首都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網紅打卡地。12月8日,由角樓圖書館、今麥郎飲品股份有限公司等聯合舉辦的"涼白開健康飲水知識普及"活動走進角樓圖書館,為崇尚健康生活的人們奉獻出一場中醫養生與印度瑜伽相互貫通的健康飲水文化套餐。
  • 石家莊市裕華區大馬社區圖書館開館啦
    大馬社區小朋友和家長走進圖書館。記者杜慧攝8月1日,石家莊市裕華區大馬社區圖書館正式開館。開館當天,社區許多小朋友和家長朋友走進圖書館,津津有味地讀書寫字。大馬社區圖書館於大馬莊園大馬社區居委會8樓活動室,周一到周日全天開放。圖書館內設有展覽區、閱讀區、練字區、電子書刊閱覽區及電腦設備等,本社區居民均可進館看書,也可通過辦理借書證來免費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