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在今河北正定,這個地方或許很少人記住,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五嶽之一「北嶽恆山」,恆者,常也,據說是為避漢文帝趙恆的諱而改名常山。但是要說到渾身是膽的常山趙子龍,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今天我們要說的常山,卻不是趙子龍,而是一種渾身是寶的植物「常山」,看來名山不光出風流人物,也孕育了數不盡的珍奇草木。
據說常山,最早可能是產自常山此地,故而得名,但李時珍在考查其名時也有凝惑,所以我也不能下結論,但有故事記錄了關於常山名字的由來:
從前有座山,名叫常山。山上有座破廟,廟裡住著個窮和尚。這個和尚因為生活沒著落,每天下山化緣討飯吃。有一回,和尚得了瘧疾,一到下午先發冷後發熱,每天都會犯一陣。瘧疾的滋味可真難受,窮和尚被折騰得身上無肉,皮包骨頭,人形兒都變了。可是,每天連飯都不一定能吃上,哪有銀子去治病呢?他只好這麼活受著。
一天,和尚又下山化緣,快晌午了,還沒討來一口飯,餓得肚子咕咕直叫。和尚心想,說什麼也得弄點兒東西吃,否則下午一犯瘧疾,肚子裡沒食怎麼能撐得住?於是,只好硬著頭皮去討。他來到一窮人門前,主人說:「我們也吃不上飯,剛煮了半鍋野草根稀粥,誰吃了誰吐。你要是胃口好,就吃吧。」討飯的哪兒敢挑食啊!和尚餓得實在受不住了,一氣之下吃了兩碗。說來也怪,他吃了這種野草根子,一口也沒吐。和尚吃飽了肚子,來到一個大草垛旁邊,躺在那兒曬太陽,等著瘧疾發作。誰想,直到太陽落山也沒犯病,還感到渾身舒服多了。
幾天過去,瘧疾病都沒發作。和尚以為病好了,挺高興。可是,一個月後,他又發病了。和尚想:「上回吃了那種野草根煮的粥,病就不發了,是不是那種草根能治瘧疾呀?」他急忙去找那位施主,見面就問:「我上次在你家吃的那種草根,是在哪兒挖的呀?」「那是我家不懂事的二呆子挖來的,有毒,一吃就吐。」二呆子是這家的兒子,看著有些傻氣。他領著和尚上了山,找到一種開藍花的野草,這種草的葉子是長圓形的,邊上還有鋸齒。和尚挖了許多,栽在廟前廟後的空地上。和尚一連吃了一段日子,瘧疾病就這麼根除了。
從此,和尚化緣時遇到瘧疾病人,就用這種草根給人醫治,治一個好一個。於是,一傳十,十傳百,都說:「常山破廟裡的和尚會治瘧疾。」一時間,方圓幾十裡的人,都跑到破廟裡來求藥。有的人還打聽:「治瘧疾的藥草叫什麼名字呀?」和尚一想,這藥草出在常山,那就叫它「常山」吧。
常山,又稱蜀漆、土常山、黃常山、白常山等,為虎耳草科常山屬植物,廣泛分布全國各地,常生長在丘陵山坡或陰溼林中。中醫認為:常山苦寒,以根入藥,截瘧除痰,解傷寒熱,支氣管炎,為抗瘧疾要藥,嫩葉稱「蜀漆」,亦供藥用,蜀漆功能主治與常山略同,但作用稍差。秋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曬乾。枝葉夏季採集,曬乾。
關於常山就介紹到這了,你認識了嗎?此常山不是趙子龍,而是一味治病良藥,請您識別,若山上遇見,別當雜草。
常山縣,隸屬於浙江省衢州市,位於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西部、錢塘江上遊,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8°41′51″~118°56′50″、北緯28°49′47″~29°11′49″之間,與柯城區、衢江區、江山市、開化縣、杭州市淳安縣、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接壤,素有「四省通衢,兩浙首站」之稱;截至2018年末,全縣總面積1099.07平方千米,轄6鎮5鄉3個街道(天馬街道、紫港街道、金川街道、招賢鎮、輝埠鎮、芳村鎮、球川鎮、白石鎮、青石鎮;東案鄉、何家鄉、同弓鄉、新昌鄉、大橋頭鄉, 8個城市社區),180個行政村,人口34.42萬。 東漢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建縣,始稱定陽;唐朝鹹亨五年(674年),分信安在原定陽縣地置常山縣,以縣治南有常山(又名長山,即今湖山)命名,以常山縣為名自此始;常山縣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38個品種,其中石灰石、石煤、瑩石礦儲量和品位均居浙江省首位。2018年,常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0.41億,財政收入完成17.09億元; 同年11月,常山縣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內容來自網絡
有常山人的地方,就有常山信息網
業務聯繫號碼:13867010686(662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