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太史慈,常山趙子龍,關羽為何從來不自稱河東關雲長?

2020-12-11 流雲天下

《三國演義》裡不少大將陣前交鋒或向對方喊話時都喜歡自稱自己是某某某,這種自稱大都是自己的籍貫加上姓名或者表字:比如張飛就喜歡自稱「燕人張飛」或「燕人張翼德」,又比如趙雲經常自稱「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再比如太史慈神亭嶺大戰孫策時也是自稱「我便是東萊太史慈也,特來捉孫策!」

除了張飛、趙雲、太史慈等人外,演義裡也有一人經常自稱,不僅次數多自稱的稱呼也不止一個,此人就是關羽。演義裡關羽的自稱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漢壽亭侯關某,一個是用得最多的「關某」或「某」,前者是他的爵位,後者雖然簡單但是透出來的卻是掩飾不住的傲氣;當然關羽也曾自稱過關雲長,比如「關雲長在此,龐德何不早來受死!」

按說自稱最為常見的就是常山趙子龍和東萊太史慈這種籍貫加姓名或表字的自稱,關羽是司隸州河東郡解縣人,自稱河東關雲長是順理成章之事,可是奇怪的是演義裡你卻看不出關羽哪怕一次這樣自稱過自己,那麼關羽為何從來不自稱河東關雲長?可能有三大原因,我們分析一下。

第一,演義中桃園三結義前劉關張三人在幽州涿縣相遇時,關羽是這樣介紹自己的:「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

這句話有兩個要點:首先,關羽是個逃犯,而且是個殺人犯,逃亡之時連表字都改了當然也不願提及籍貫,後來雖然說亂世之中也許已經沒人在意這個,但是逃犯這樣的身份很敏感關羽熟讀春秋心中自然有所衡量,這可能是關羽不願以河東關雲長自稱的重要原因。

其次,關羽在家鄉殺人是因為當地豪強倚勢凌人,也許河東帶給他的回憶並沒有那麼美好,所以關羽也不願提及家鄉。

第二,關羽自稱「漢壽亭侯關某」是因為這個爵位是漢獻帝封的,關羽很在意,劉備稱帝後雖然當時關羽已死,但是劉備也沒有追封關羽新的爵位,是因為劉備不願追封嗎?顯然不是,要麼是關羽明確表態過他要保留漢壽亭侯的爵位,要麼是劉備明白關羽的意願。

關羽顯然是以漢壽亭侯為榮所以才會如此自稱;至於「關某」或「某」雖然簡簡單單,但是卻非常和關羽孤傲的性格相吻合,顯然比河東關雲長這樣的自稱更有氣勢。

第三,也許和關羽偌大的名聲有關,太史慈和孫策大戰時沒什麼名氣所以強調自己來自東萊;趙雲長坂坡大戰和赤壁之戰前後其實也沒什麼名氣,要不然曹操也不會讓曹洪特意來問他叫什麼名字。

關羽顯然不同,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萬軍中絕殺顏良名冠天下,所以他也不需要以河東關雲長這樣的稱呼來自稱自己。

相關焦點

  • 趙雲自稱常山趙子龍,張飛自稱燕人張翼德,那關羽的自稱是什麼?
    而在演義中趙雲曾自稱常山趙子龍,張飛自稱燕人張翼德,按照這種取名號的方法,關羽豈不是可以叫河東關雲長?但是這個名號我們似乎沒怎麼聽過啊!那麼在演義中,關羽對陣一般是自稱什麼的呢?
  • 吾乃常山趙子龍,吾乃燕人張翼德,關羽自報家門為何只用2字?
    熟讀《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趙云為救幼主,在長坂坡殺了個七進七出,曹操愛才,派人問來將姓名,趙雲回道:「吾乃常山趙子龍!」張飛每次出戰,都會高喊:「燕人張翼德在此!」地名+字名,這樣的通明方式很多人用,但有一人卻不用,那就是關雲長!關羽字雲長,河東解良(山西運城)人。
  • 我乃常山趙子龍,我乃燕人張翼德,關羽自報家門為何只用2字?
    如僅按作者的思路,關羽之所以要自稱關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關羽不與劉備起事前,年少時便與同鄉發生口角,殺了人後被通緝,因此改名或隱名避罪。但是關羽是一個有傲骨的人,大丈夫可以改名換姓,絕不可以改姓。
  • 趙雲號常山趙子龍,張飛號燕人張翼德,關羽如何稱呼自己?
    趙雲號常山趙子龍,張飛號燕人張翼德,關羽如何稱呼自己? 《三國演義》中也有湧現出了許多令人敬佩的英雄豪傑。「吾乃常山趙子龍」。這就是我們十分熟悉的常勝將軍趙雲的開場白。其實常看三國的人都應該知道每個人出廠的時候都會自報家門,張飛自稱燕人張翼德,關羽如何自稱?
  • 吾乃常山趙子龍,吾乃燕人張翼德,關羽自報家門為啥僅用2字?
    例如當初趙雲七進七出曹操大軍的時候就報上了自己的姓名,曹操問來將何人,趙雲回答:常山趙子龍。張飛每次被問到是何人時,他都會回答:燕人張翼德。從上面我們就能看出來,地名+人名是三國中通用的報上姓名的方式。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那麼關羽在報上姓名的時候也應該是地名+人名,例如解良關雲長。可是關羽卻並沒有這樣報上姓名,他每次介紹自己的時候都是稱自己為關某。
  • 常山趙子龍,在現在應該叫什麼趙子龍?詳談三國時期地名之現稱
    經典事件之地名 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之「華容」 大意失荊州之「荊州」 大意失荊州指的是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之際,關羽自大,認為東吳沒有能力也不敢攻打荊州,最終東吳呂蒙乘虛偷襲並攻破荊州三郡。那時的荊州現在仍叫荊州,是湖北的一個地級市。
  • 一條鐵路讓小村莊成為省會城市,常山趙子龍成了石家莊趙子龍!
    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河北省會石家莊和常山趙子龍的非常有趣的歷史變遷。受《三國演義》小說、影視作品等影響,大家對於「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等說法肯定一點都不陌生。趙云為何自稱常山趙子龍呢?這還要從趙雲的家鄉常山郡真定縣(今河北正定縣)說起,真定縣在秦朝的時候叫東垣縣,漢初沿用了這一叫法。
  • 張飛叫燕人張翼德,趙雲叫常山趙子龍,那關羽叫什麼,你知道嗎?
    但其實這種意識早在三國時期,人們就已經具備並且可以熟練運用了,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大將們在對敵時報名號的時候,都會有一個足夠響亮霸氣的名號,如張飛、趙雲、關羽。 比如三國時期最愛自報家門的人物就是趙雲,他一出場就高喊一聲:「吾乃常山趙子龍也」!由於他在三次自報家門的時候都取得了不錯的戰績,所以後來別人一聽常山趙子龍的名號,心情就不由自主的緊張起來。
  • 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常山是中國現在的哪裡,子龍是不是常山人?
    「古來衝鋒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得益於《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如今的人們對於蜀漢的大將如數家珍。但說起人們心中最為欣賞的人物,少不了山趙子龍的名號。 每當作戰之時,趙雲都會說:「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對於趙雲而言,常山這個地方似乎對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 七進七出敵軍中的絕世猛將,驚死晉景皇帝司馬師,不是常山趙子龍
    《三國演義》裡到處都是猛將,但是猛將貴在猛,出其不意的敵友,做著常人意想不到的事,三國鼎立最正確的時間是220-280,曹丕篡漢為始,晉為終,東漢末年,三國前期,呂布、馬超、關羽、張飛、太史慈等人最為兇猛,今天說的是七進七出敵軍中的絕世猛將,驚死晉景皇帝司馬師,不是常山趙子龍。
  • 數不著趙子龍!
    三國是一部講帝王術和萬人敵的書,但是,它卻不能脫離舊小說的窠臼,開篇第一句云:「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據這位老漢講,三國功夫最好的當屬常山趙子龍,隋唐功夫最好的當屬衛懷王李元霸。這兩人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可以在萬馬軍中橫行無忌的。老驥和一幫小朋友都跑去他家裡聽講,如痴如醉,頗以為然。後來老驥系統學習了文史知識,才知道不但這老漢覺得趙子龍是三國第一位英雄,就是歷來群眾性文藝作品,如三弦大鼓,都是如此。
  • 瞎改地名,常山趙子龍變成石家莊趙子龍?真的不是這樣
    的說法,其中提到古代的【常山】被改成了【石家莊】,導致威風凜凜的【常山趙子龍】變成了【石家莊趙子龍】,讓人啼笑皆非。很多人信了這個說法。其實,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因為【石家莊】和【常山】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事物。秦漢時期,中國的行政區劃從郡、縣兩級制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秦始皇滅趙國後,設立了【恆山郡】。
  • 太史慈死亡真相
    太史慈(166—206),字子義,東萊黃(今山東龍口)人。
  • 三國第一武將,五虎上將,常山趙子龍到底是怎麼死的?
    常山趙子龍之死,有三種說法,我將其分為民間傳說、正史記載、神話故事三類,接下來呢,咱們就好好的分析一下。民間傳說民間傳言,趙雲乃是上界燈籠星轉世,他武藝高強,身經百戰之下卻從來沒有過一點傷痕,據傳趙子龍一生之中百戰不敗,故被稱為「常勝將軍」。
  • 為什麼趙子龍每次出場都要帶上「常山」兩個字?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三國時期有一位驍勇善戰的能人,他的「常勝將軍」形象在後世廣為流傳,而這個人呢就是常山趙子龍,七進七出,從來沒有打過敗戰。那為啥這位常勝將軍每次出場都要帶上「常山」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廣大網友們怎麼評說的。
  • 常山,我不是趙子龍,而是治病良藥,清熱除痰,治瘧疾、支氣管炎
    但是要說到渾身是膽的常山趙子龍,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今天我們要說的常山,卻不是趙子龍,而是一種渾身是寶的植物「常山」,看來名山不光出風流人物,也孕育了數不盡的珍奇草木。他領著和尚上了山,找到一種開藍花的野草,這種草的葉子是長圓形的,邊上還有鋸齒。和尚挖了許多,栽在廟前廟後的空地上。和尚一連吃了一段日子,瘧疾病就這麼根除了。
  • 幫太史慈打孫策的曲阿小將,不是黃忠趙雲會是誰?他怎麼消失了?
    漢獻帝興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5年,發生了很多事情:李傕、郭汜、樊稠、張濟攻陷長安;劉備在陶謙病死後取得了徐州又被呂布搶走;江東小霸王孫策跟東萊太史慈進行了一對一單挑
  • 常山除了趙子龍,還有個土匪王,曾參與討伐董卓,最終被拜將封侯
    趙雲是《三國演義》塑造的完美武將之一,他有一句很出名的口頭禪「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常山真定是趙雲的老家,大概位置在今天的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由於《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一說起來常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趙子龍。
  • 蜀漢第一猛將張飛若與太史慈交手,結果如何
    即便有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此等良才,也都是長於謀略而於單兵作戰能力十分差勁。不過東吳將領戰鬥力整體水平的渣,並不能掩蓋一兩員虎將的耀眼之光輝。江東基業的實際奠定者孫策孫伯符、威震江南的太史慈戰鬥力放在當時,均遠高於平均水平。尤其是太史慈,算得上東吳歷史上戰鬥力最高的武人。太史慈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戰績有二:北海救孔融和酣戰小霸王。當初北海太守孔融遭到黃巾軍餘孽管亥的攻擊,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