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趙云為救幼主,在長坂坡殺了個七進七出,曹操愛才,派人問來將姓名,趙雲回道:「吾乃常山趙子龍!」張飛每次出戰,都會高喊:「燕人張翼德在此!」地名+字名,這樣的通明方式很多人用,但有一人卻不用,那就是關雲長!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良(山西運城)人。其報名號與眾不同:本應稱「解良關雲長在此」,或「河東關雲長在此」。然而自稱「關某在此」,即使見了曹操、諸葛亮也自稱關某,這是為何?
01、第一個原因就是關羽是個逃犯!
當年的關羽也是一個良民只不過後來為了打抱不平然後殺死了人,被迫四處的逃難後來才和劉備結為了兄弟,然後一起東徵西討的漸漸的有了自己的名氣。
隨著關羽的名氣越來大所以關羽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還有一段這樣的汙點,就從來沒有在人前提過自己的名諱。而以前身為逃犯四處逃亡的時候自然而然的不敢用自己的名字到處的打喊,這樣以來關羽就養成了自己不報名諱的一種習慣!
02、解良不出名,沒有威懾力!
張飛自報家門的方式是地域(燕人)+名字(張翼德),類似於現在的我是東北XXX,意思是爺打架厲害,識相的趕緊下馬受降。
張飛這麼說是有道理的。他老家涿縣屬於幽州,古稱燕地,是東漢最北邊的一個州,和遊牧民族控制區接壤。在長期和遊牧民族的對抗中,幽州人普遍習武強身,隨便拉出來一個都是很能打的。
03、關羽性格使然!
關羽和趙雲、張飛不同,他熟讀春秋,是個知曉大義的「讀書人」,性格較內斂,不喜歡整帶地域色彩的。所以在沒有官職的時候,就直接以名字自報家門,如「關雲長在此!」言簡意賅。
當他被迫降於曹操的時候,均以「關某」自稱,不張揚,也不自卑,有理有節。當他被封為「漢壽亭侯」後,便以「漢壽亭侯關某」自稱,頓覺高大上。乃至後來關羽坐鎮荊州,成為一方「諸侯」時,關羽也仍以關某自稱,這不僅符合關羽的性格,也符合關羽身份的變化。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