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文梅 見習記者 陳柯宇 北京報導
當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過程當中,殘疾人群體及其事業發展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從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精神來看,國家對於殘疾人的社會保障與殘疾人福利等方面給予了重點關注。
11月29日,第十四屆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論壇在京舉行,「面向十四五的殘疾人社會保障分論壇——暨社會保障專業委員會年會」作為分論壇於線上線下同步展開。浙江大學何文炯教授在會上致辭表示:「近年來,殘疾人的社會保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與國家發展的目標相比以及與殘疾人的需求相比仍有距離,所以我們要繼續推動殘疾人事業的發展,保障殘疾人項目的科學化,不斷提高殘疾人的保障水平。」
對此,華東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曹豔春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重,每個社區都有嵌入式的養老機構,庫點非常多,而殘障人群的康復醫療需求又比較大,根據他們趨同的需求,我建議對殘疾人和老年人群體開展服務和設施的共享互助。」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琳則建議:「應基於保障我們民族每一個普通公民的基本生存權利和社會保障權利的角度出發,以一個科學的模式對待殘疾人,在制度設計中使我們的養老服務制度更加具有人性化,更加有溫度。」
探索殘障老人的養老服務
殘障老人的養老服務是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發展養老服務是國家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老齡事業發展的戰略。據了解,中國是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殘障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我國有8000多萬殘障人士,其中老年殘障人口佔到了殘疾人的53.24%,佔全國老年人的四分之一。數量眾多的殘障老年人口成為了我國殘疾人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一個挑戰。
除此之外,就目前各地養老服務的總體發展來說,總的供給量不足、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差異較大,特別是對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的養老,是國家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和殘疾人事業發展當中的一塊明顯的短板。這勢必會影響到佔全國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影響到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對此,許琳認為,要想提高殘障老人的養老服務水平、提高養老服務的供給量,需要從殘障老人在養老服務需求的特殊性方面談起。
目前我國殘障老人家庭的照料資源極為短缺,包括經濟、物質方面的支持,生活照料方面的支持,心理支持以及積極的保健護理支持;此外,殘障家庭一般具有多重弱勢相互疊加的特徵,殘疾人由於受自身的殘疾所困,普遍具有受教育程度低、經濟收入低、社會地位以及社會參與度低的特徵,這使得殘疾人的擇偶面非常窄,形成了「殘殘結合」的對殘婚姻模式。
「因此,養老服務要更加貼近殘障老人的需求,使殘障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尊嚴,全方位優化養老服務。在養老服務的主體供給方面應多元化,服務層次上應全覆蓋,服務供給的個性化和精準化應協同發展,個性化和精準化要針對不同等級健康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居住方式等特點具體統籌。」許琳說到。
殘障老年人中還存在著部分貧困老年殘疾人群體,他們對收入保障的需求非常迫切。很多老年殘疾人沒有社保、養老保險或是養老保險很低,相比普通家庭來說缺少支付能力。
針對這樣的情況,許琳認為,由於養老服務的特點不同,政府各部門對養老服務的購買水平也不相同,有些需要居家安養,有些需要集中託養,有的需要家庭照顧,這些都要根據殘障老人的特殊需求來提供適宜的養老服務。
此外,殘障老人在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內容上也有特殊的需求,他們不僅需要時間照料、無障礙設施的改造,而且聾啞老人就醫還需要陪同,需要手術翻譯,出行需要適宜的交通工具等。他們對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很大,而且對創新服務,對家庭和社區的服務環境的要求很高。
對此,華東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曹豔春認為,應將社區養老與殘障人士的救助相結合,充分整合社區康復醫療資源和無障礙化設施資源,滿足老年群體和殘疾人群體的多樣化服務和情感需要的雙重需求。
農村殘疾人託養需求仍較大
除了殘疾人養老服務,殘疾人託養服務也是保障和改善殘疾人民生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何更有效推進殘疾人託養服務發展,是當前助推農村貧困殘疾人實現平等、參與共享、同步小康所必須破解的一個難題。
河北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李超對我國整體殘疾人託養情況進行了研究,她發現,目前我國殘疾人託養服務需求整體呈下降趨勢。經過對目前我國殘疾人是否有託養需求、託養服務是否得到滿足、託養服務價格是否過高等眾多方面進行的問卷調查,仍未有定論。
對此,李超表示:「此研究雖證明這目前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但它非常重要,能為殘疾人將來更好的享受相關的服務、保障提供支撐,因此我們要繼續了解這個需求、進行深一步研究。」
儘管總體上的殘疾人託養需求呈下降趨勢,我國農村地區的殘疾人託養需求仍然較大。來自武漢理工大學的研究生許嚴曉聚焦於我國農村殘疾人的託養服務工作,以湖北省子狼、鎮子、郎坪等村為例進行了研究,他發現當地建立的殘疾人自強互助服務社滿足了殘疾人生產就業的多樣化需求。
這個服務社將缺乏自主創業就業能力、處在低保邊緣以及無房、危房的農村貧困殘疾人組織起來,通過託養、土地流轉、合作社,建立了村集體創業大戶,因地制宜的扶持山雞、土雞、山羊、生豬等養殖產業,種植了蔬菜、香菇等適合高山氣候的植物,幫助當地殘疾人集中勞動、抱團取暖。
針對這樣一個成功案例,許嚴曉從中總結經驗,提出了對農村殘疾人託養進一步發展的建議。她認為,首先應強化政府職能部門對農村殘疾人託養工作的職責,殘疾人撫養服務作為一個公共服務,需要政府調用各單位的積極性,形成齊抓共管、高效運作的工作機制。其次應堅持分類施策,精準發力,各地要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制定本地的相關政策,精準把握和識別當地殘疾人的群體狀況。最後,應加強殘疾人託養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對殘疾人託養服務的資金保障。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