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探討特殊人群養老痛點:全方位優化服務,讓殘障老人晚年生活更...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本報記者文梅 見習記者 陳柯宇 北京報導

當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過程當中,殘疾人群體及其事業發展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從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精神來看,國家對於殘疾人的社會保障與殘疾人福利等方面給予了重點關注。

11月29日,第十四屆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論壇在京舉行,「面向十四五的殘疾人社會保障分論壇——暨社會保障專業委員會年會」作為分論壇於線上線下同步展開。浙江大學何文炯教授在會上致辭表示:「近年來,殘疾人的社會保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與國家發展的目標相比以及與殘疾人的需求相比仍有距離,所以我們要繼續推動殘疾人事業的發展,保障殘疾人項目的科學化,不斷提高殘疾人的保障水平。」

對此,華東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曹豔春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重,每個社區都有嵌入式的養老機構,庫點非常多,而殘障人群的康復醫療需求又比較大,根據他們趨同的需求,我建議對殘疾人和老年人群體開展服務和設施的共享互助。」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琳則建議:「應基於保障我們民族每一個普通公民的基本生存權利和社會保障權利的角度出發,以一個科學的模式對待殘疾人,在制度設計中使我們的養老服務制度更加具有人性化,更加有溫度。」

探索殘障老人的養老服務

殘障老人的養老服務是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發展養老服務是國家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老齡事業發展的戰略。據了解,中國是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殘障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我國有8000多萬殘障人士,其中老年殘障人口佔到了殘疾人的53.24%,佔全國老年人的四分之一。數量眾多的殘障老年人口成為了我國殘疾人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一個挑戰。

除此之外,就目前各地養老服務的總體發展來說,總的供給量不足、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差異較大,特別是對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的養老,是國家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和殘疾人事業發展當中的一塊明顯的短板。這勢必會影響到佔全國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影響到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對此,許琳認為,要想提高殘障老人的養老服務水平、提高養老服務的供給量,需要從殘障老人在養老服務需求的特殊性方面談起。

目前我國殘障老人家庭的照料資源極為短缺,包括經濟、物質方面的支持,生活照料方面的支持,心理支持以及積極的保健護理支持;此外,殘障家庭一般具有多重弱勢相互疊加的特徵,殘疾人由於受自身的殘疾所困,普遍具有受教育程度低、經濟收入低、社會地位以及社會參與度低的特徵,這使得殘疾人的擇偶面非常窄,形成了「殘殘結合」的對殘婚姻模式。

「因此,養老服務要更加貼近殘障老人的需求,使殘障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尊嚴,全方位優化養老服務。在養老服務的主體供給方面應多元化,服務層次上應全覆蓋,服務供給的個性化和精準化應協同發展,個性化和精準化要針對不同等級健康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居住方式等特點具體統籌。」許琳說到。

殘障老年人中還存在著部分貧困老年殘疾人群體,他們對收入保障的需求非常迫切。很多老年殘疾人沒有社保、養老保險或是養老保險很低,相比普通家庭來說缺少支付能力。

針對這樣的情況,許琳認為,由於養老服務的特點不同,政府各部門對養老服務的購買水平也不相同,有些需要居家安養,有些需要集中託養,有的需要家庭照顧,這些都要根據殘障老人的特殊需求來提供適宜的養老服務。

此外,殘障老人在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內容上也有特殊的需求,他們不僅需要時間照料、無障礙設施的改造,而且聾啞老人就醫還需要陪同,需要手術翻譯,出行需要適宜的交通工具等。他們對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很大,而且對創新服務,對家庭和社區的服務環境的要求很高。

對此,華東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曹豔春認為,應將社區養老與殘障人士的救助相結合,充分整合社區康復醫療資源和無障礙化設施資源,滿足老年群體和殘疾人群體的多樣化服務和情感需要的雙重需求。

農村殘疾人託養需求仍較大

除了殘疾人養老服務,殘疾人託養服務也是保障和改善殘疾人民生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何更有效推進殘疾人託養服務發展,是當前助推農村貧困殘疾人實現平等、參與共享、同步小康所必須破解的一個難題。

河北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李超對我國整體殘疾人託養情況進行了研究,她發現,目前我國殘疾人託養服務需求整體呈下降趨勢。經過對目前我國殘疾人是否有託養需求、託養服務是否得到滿足、託養服務價格是否過高等眾多方面進行的問卷調查,仍未有定論。

對此,李超表示:「此研究雖證明這目前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但它非常重要,能為殘疾人將來更好的享受相關的服務、保障提供支撐,因此我們要繼續了解這個需求、進行深一步研究。」

儘管總體上的殘疾人託養需求呈下降趨勢,我國農村地區的殘疾人託養需求仍然較大。來自武漢理工大學的研究生許嚴曉聚焦於我國農村殘疾人的託養服務工作,以湖北省子狼、鎮子、郎坪等村為例進行了研究,他發現當地建立的殘疾人自強互助服務社滿足了殘疾人生產就業的多樣化需求。

這個服務社將缺乏自主創業就業能力、處在低保邊緣以及無房、危房的農村貧困殘疾人組織起來,通過託養、土地流轉、合作社,建立了村集體創業大戶,因地制宜的扶持山雞、土雞、山羊、生豬等養殖產業,種植了蔬菜、香菇等適合高山氣候的植物,幫助當地殘疾人集中勞動、抱團取暖。

針對這樣一個成功案例,許嚴曉從中總結經驗,提出了對農村殘疾人託養進一步發展的建議。她認為,首先應強化政府職能部門對農村殘疾人託養工作的職責,殘疾人撫養服務作為一個公共服務,需要政府調用各單位的積極性,形成齊抓共管、高效運作的工作機制。其次應堅持分類施策,精準發力,各地要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制定本地的相關政策,精準把握和識別當地殘疾人的群體狀況。最後,應加強殘疾人託養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對殘疾人託養服務的資金保障。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文梅

相關焦點

  • 福祉科創·金色年華「關愛老人 智慧康養 」研討交流會順利舉行
    來自浙江大學-福祉智能養老產品聯合研發中心主任劉濤教授,國家康復輔助中心專家張秀峰教授,浙大機械工程學院金林飛教授,浙大醫學院朱俊紅教授,浙江金色年華養老服務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小英女士與相關工作人員,福祉科創相關技術人員等近30位與會人員,共同探討養老模式的革新,展望智慧養老發展新格局。
  • 哺恩養老:網際網路時代下,老人們要如何才能克服孤獨、安享晚年?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際網路世界佔據了我們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手機叫車、行動支付、網絡購物……在年輕人越來越多地通過網絡享受公共服務的同時,很多老年人卻無法充分享受這些便捷的服務。當我們在用一個手機就搞定衣食住行時,還有很多老人不會連接WIFI。
  • 「十三五」以來我國養老服務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
    完善養老護理體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缺失的一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養老事業多元化、多樣化發展,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大力發展老齡事業,讓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十三五」以來,我國養老服務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
  • 80後人群如何退休養老,大家嚮往什麼樣的晚年生活?
    80後的人群該如何退休養老呢?大家都嚮往什麼樣的晚年生活呢?作為1980年出生的人群,實際上到今年為止也就是今年是2020年,僅僅不過只有40周歲。就算是作為最早女性的法定退休年齡,50歲就可以辦理退休,那麼至少還需要10年的時間,所以對於80後的人群來講幾乎是對於退休的問題,可能還有很遙遠的路要走。
  • 足力健老人鞋不斷升級產品及服務 致力於提升老人晚年生活質量
    足力健老人鞋不斷升級產品及服務 致力於提升老人晚年生活質量 時間:2020-09-23 13:59:05 來源:北國網 近些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到來,針對如何應對老齡化的討論始終熱度不減
  • 浙江杭州:養老產業有補貼 老人生活更方便
    原標題:為老有所養提供法治保障(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地方立法新實踐⑥) 90周歲以上老年人享受每月不少於6小時的免費居家養老服務。 從事居家養老服務的各類主體平等享受政府給予的政策扶持。 每天中午11點半,繆梅芳老人總能準點拿到送餐員送來的營養餐。
  • 12元就能吃飽吃好,還有關愛服務送到家!普陀這裡的老人太幸福了!
    基於這一社會現狀,宜川路街道在社區養老上下功夫,逐步建立以社區服務為依託,專業化服務為依靠,不斷想新招、出奇招,從關注老年人的「胃」到貼近老年人的「心」,為社區老年人打造宜居舒心的生活環境,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娛樂。
  • 2020養老服務企業排行榜
    由於我國人口老齡化增速快、峰值提前、快於社會現代化進程等特點,使我國養老服務仍未形成較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需要養老服務企業的不斷創新與完善。養老服務特殊且不簡單由於老年人的特點,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物質層面都有一定的特殊要求,除此之外,在精神層面也需要有相對應的娛樂與教育等服務,所以在養老服務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特殊需求,提供適合的養老服務。
  • 西湖區:福利中心加速優化,凸顯養老服務「本色」
    該如何做好養老服務,實現福利中心養老服務從「有」走向「優」,在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礎上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質量,加深公辦養老機構的社會影響力,成為福利中心新時代的新命題。  以「吃」為例,老人們對「一日三餐」都很重視,為了做好中心食堂供餐,福利中心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了老人膳管會,發揚民主自治;堅持套餐制與點餐制並行,推出「少油」、「 少糖」 等多種個性化飲食;開展「廚藝大賽」,邀請老人擔任品鑑嘉賓;對護理人群,全部送到樓層用餐;入冬時期對餐車進行改造,增加保溫保鮮功能,由食堂配備專人跟進到樓層點餐,縮短餐飲服務最後一百米…
  • 「福利整合」與「福利分置」:老年殘疾人與殘障老年人的福利治理
    「殘障老年人」是指因各類老年性疾病或其他因素致使身心功能退化而喪失自主行動能力、自我照料能力的60周歲以上人士,即因失能而引致殘障的「老年人」,如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失智老人等。老年殘疾人與殘障老年人的區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群體歸屬差別。
  • 蘇州相城:打造「醫養融合」的智慧化養老城市
    除了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關懷,近年來,相城還積極探索實踐從傳統養老向現代化養老轉型升級路徑,圍繞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三個層面,精準發力「優化養老環境,完善服務鏈條,提升養老品質」,打造了一座生有希望、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智慧化養老城市。醫養融合 打通養老和醫療脫節的「痛點」「好婆,您今天血壓有點高,降壓片吃了嗎?」
  • 民樂:全方位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通訊員 竇斌  建成縣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完成養老服務信息平臺上線工作。
  • 晚年生活的理想國——建邦·悠然亭頤養中心
    建邦·悠然亭頤養中心立足品質,打造高端養老機構運營品牌,旨在為長者創造「品質養老,悠然自得」的晚年生活。在悠然亭,愛老情懷與專業技術的結合,讓每一位入住長者都能得到全心呵護。風險防控體系、護理工作體系、綜合管理體系、智能化體系、多彩活動體系——悠然亭5大服務體系,全面打造幸福晚年生活。
  • 用前瞻性設計解決服務用戶痛點,百度史玉潔獲光華龍騰獎
    今年疫情爆發之初,百度第一時間上線疫情信息服務平臺,設計團隊深度參與,準確,及時,全面,關懷的核心設計理念貫穿疫情地圖、疫情闢謠、同乘查詢、新冠肺炎自測小程序等內容板塊,用戶全方位了解各地疫情防控進展的同時,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安心
  • 在家門口安享有溫度的晚年 浦東塘橋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
    記者了解到,隨著塘橋養護院正式啟用、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創建收尾、以及社區養老體系的不斷完善,塘橋「15分鐘養老服務圈」即將完成,讓老人能夠在家門口安享有溫度、高質量的晚年。圖說:塘橋養護院。塘橋街道供圖。
  • 居家養老更貼心,瀋陽人可以樂享晚年
    針對瀋陽市98%的老年人更傾向於選擇社區和居家養老的特點,2020年,瀋陽市政府將「新建100個區域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改造300個社區養老服務站」列為12項民生實 事之一重點推進,旨在打造老年人家門口的養老服務陣地。
  • 南湖新區首家醫療+養老服務中心來了!
    走進這家位於聖安寺腳下的聖安醫養中心,有種身在旅遊景區星級酒店的既視感,這裡裝修古樸典雅,舒適清幽,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更有專業化的養老團隊和醫療團隊,24小時不間斷為前來入住的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 德商·德恩堂養老護理中心榮獲四川品質養老服務稱號
    活動現場圖本次論壇中,養老行業主管部門、專家學者、從業大咖等就新時代四川養老服務發展新方向、中國養老版圖的西南市場與機會、養老產業的智慧化發展趨勢進行展望;並對企業如何創新養老模式,加快推進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建設
  • 烈山區民政局舉辦養老專家受聘儀式
    為進一步加快融入長三角養老服務一體化,提升我區養老服務質量,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促進養老事業發展,11月24日上午,烈山區民政局隆重舉行授聘儀式,聘請王春先生為「淮北市烈山區民政局資深養老專家顧問」,聘請彭亞男女士為「淮北市烈山區智慧養老顧問」,聘期為三年。
  • 讓晚年生活更有尊嚴,他們為失智老人獻上這份愛
    自7月份以來,她加入到「一家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公益機構,成為廣州市「攜手同行,憶路相伴--失智長者家庭關愛計劃」公益項目中的一員。該項目聯合康復醫院與養老服務機構,為家庭困難的失智老人提供打掃衛生、送餐配餐、陪伴就醫、生活護理等服務,並通過在社區宣傳相關知識,開展技能培訓,為家屬提供技術指導,提高失智老人的生活質量,舒緩家庭照護者的照護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