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長沙一所學校召開一場特殊的家長會,引起網絡一片熱議。
46位爸爸穿西裝打領帶組成「爸爸天團」,在教室聽講記筆記,「名場面」十足。
組織家長會的賀老師說,進入青春期後,孩子有很多想法,很多家庭都是媽媽在陪伴,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時候力量比較單薄,這個時候就需要爸爸的支持。
為什么爸爸們都穿西服、打領帶?賀老師說,生活需要儀式感,從著裝就讓家長感受到家長會的重要性。有媽媽說爸爸回家之後改變很大,更多地參與家務等。
對於這場家長會,網友們的也是紛紛點讚:
「這樣的家長會可以多一點,本來教育孩子就不是媽媽的專屬工作,爸爸不可缺位。」
「爸爸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媒體報導後希望爸爸們對於家庭教育的參與要常態化。」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父母的角色都缺一不可,都有著不同的分工。
有些事,應該爸爸做。
爸爸陪孩子玩耍
現在很多家長過於在乎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運動發展,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33%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隱患,小眼鏡、小胖墩、小糖人等情況突出。
所以孩子運動成長,刻不容緩。
而媽媽相對於爸爸來說,更為細心,所以在運動這種需要更粗狂的行為,爸爸有時候更適合。
前段時間,有一位爸爸因為「要求兒子每天戶外玩2個小時,沒玩完不準做作業」,而登上微博熱搜。
當同齡的孩子奔波在各個補習班的時候,9歲男孩小羅漢卻在爸爸的帶領下,掌握了皮划艇、滑雪、野外生存等各項技能。
在羅爸爸眼裡,「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即使工作壓力大,每個禮拜抽半天時間來高質量地陪伴孩子,還是可以做到的。」
這個做法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而小羅除了學習各種各樣的運動外,文化課成績也並不差,一直在班級裡保持中上水平。
心理學研究曾發現:孩子所有的智力發展、心理的發展其實都是建立在身體發展的基礎上。
也就是說,適當的運動,能提升孩子大腦能力和學習成績。
健全的心智,寓於健康的身體。
哪怕工作再忙,爸爸每天也要安排時間和孩子一起運動。
既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也能增進親子感情。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
著名的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這種特別的力量,不僅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對孩子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性也十分重要。
著名作家、戲劇家、翻譯家,也被億萬人士尊稱為「先生」的楊絳,是很多眼中的才女。
當談及對她影響最大的人時,她說:「是我的父親」。
在她的《回憶我的父親》裡,父親楊蔭杭剛正不阿,不妥協,卻又用自己的行動影響了子女的一生。
他鼓勵子女養成自力更生的習慣,又教會孩子選擇人生能力;
他告訴子女應該擁有「說不」的勇氣,卻也選擇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做好榜樣作用;
父親和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各不相同,孩子在媽媽和爸爸身上的收穫也是完全不同的。
根據某調查研究表明,經常和父親相處的孩子,在社交上更具優勢,性格也會更加自信、活潑。
父親應怎麼更好的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
多陪伴
陪伴是親子關係建立的基礎,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要想和孩子建立比較親密的親子關係,都離不開陪伴。但是在現在這個大環境中,男性確實承擔了更多的經濟壓力,在陪伴孩子上可能會稍有欠缺。
再加上傳統的大男子主義思想作祟,讓他們拉不下自己作為「一家之主」的架子和孩子進行溫和親密的互動,最多也就偶爾過嘴問幾句。
這樣是不行的,孩子需要母親的陪伴,同樣也需要父親的陪伴。倘若父親總是以工作忙的藉口來推脫他,那麼久而久之他就會與父親有了隔閡感。
多溝通
如果說陪伴是基礎,那麼溝通就是維繫關係的橋梁,很多親子之間的矛盾之所以會鬧到不可調節的地步,最重要的還是缺乏溝通。
兩個人的思想都沒有很好地傳達到對方那裡,產生了誤解,矛盾自然無法調和。而溝通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大多數所謂的親子談話,只是父親單方面的訓斥。
這同樣達不到有效溝通的目的,要想和孩子進行一場高效的溝通,那麼父親就要學會傾聽、表達、尊重這三個詞。
鈞媽總結
在孩子的世界中,如果母親代表了感性和樂園,那麼父親就代表了理性和圖書館。孩子在樂園中得到了母親的溫柔關愛,得到了快樂。而在父親的圖書館中,孩子能夠學到秩序和規矩,習得對問題的理性思考。
家庭教育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所以誰都不要在教育中當甩手掌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