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不開家長會,對孩子有這麼多負面影響

2020-12-26 北京日報客戶端

近來,寧波一小學召開家長會,別出心裁地提出「讓爸爸參加」,引發人們對這種家校溝通方式的一系列思考:參加家長會的媽媽為何會比爸爸多?爸爸的缺席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嗎?「祖輩家長」與老師難溝通的問題該怎麼化解?傳統的到校參加家長會是不是過時了?

【問題一】

學校為什麼要召開家長會?

家長會是一種傳統家校溝通方式,延續多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有家長認為,當下通訊手段這麼發達,孩子在學校的事情老師可以隨時與自己交流,沒必要讓家長專門到學校去開會,何況有的學校家長會一開幾個小時,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學校為什麼要召開家長會,這種形式是不是過時了?

幫助家長了解自身教育得失

人大附中豐臺學校教師李建軍

對於家長會,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態度和感受。孩子優秀的家長喜聞樂見,積極看待;孩子成績差一些的家長心中往往忐忑不安,擔心自己和孩子會受到批評。事實上,家長們應該放平心態,因為家長會是一次難得的家校交流的契機,是了解孩子和調整親子教育方向的獨特平臺。

首先,家長可以更充分地了解班主任和班級體的風貌。平時,家長們忙於工作,不一定能及時全面掌握孩子的在校情況,家長會可以讓家長近距離地了解和認識孩子的學習環境。班主任是一個班的主導人物,通過交流,家長可以更好地了解班主任的帶班風格、對學生的日常要求等信息,從而配合老師的工作。班主任也是班級信息中樞,掌握孩子全面的學習、生活、紀律、衛生、習慣及心理信息,家長可以通過班主任來全面了解孩子的狀態。

其次,家長可以通過各科老師的家長會分享,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水平、優缺點、改進方法,整體把握孩子學習狀況,及時科學地制定下一步學習計劃。在家長會上,各科老師還會介紹學科特點、要求以及如何學習好該科目的方法,可以說是乾貨滿滿。比如老師會向家長分享如何聽課、記筆記、做作業和審題答題,以及升學政策的變化等,家長聽後可以做到心中有數,積極應對。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家長可以通過家長會了解自己作為家長在教育方面的得失,更好地認識自己和改變自己。我們常說,孩子是家長的鏡子,通過孩子的優劣得失,我們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孩子的成長過程也對家長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更好地幫助和改善孩子學習和成長狀況,家長需要以身作則,不斷完善自我。我也是個班主任,每次學校召開家長會時,我都會邀請部分優秀家長進行親子教育經驗分享和交流,主題涉及「與孩子共同成長」「學會傾聽」「親子教育小妙招」等,這些活動能夠幫助家長提高教育水平和能力,效果非常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養,那麼不管老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學校裡的一切問題,都會在家庭裡折射反映出來,而學校複雜的教學過程中產生的一切困難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總而言之,孩子健康良好地成長需要家長、孩子和學校的密切配合,三者方向越一致,力量越強大,孩子的成長進步才會越高效。而家長會就是這樣一種總結經驗、克服難題、明確方向、加強合作的重要契機。

【問題二】

應該「召喚」爸爸來參加家長會嗎?

近年來,中小學、幼兒園家長會一般都是孩子媽媽參加得多,孩子爸爸常常因為各種原因缺席,這種現象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現狀。教育孩子的重任為何多落在媽媽肩上?爸爸的缺位會不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被缺失」的爸爸應該正位

北京小學首席班主任馬蘭

近年來,家長會大多是媽媽參加,而爸爸會有各種理由缺席,或者說「被缺席」。參加家長會的媽媽比爸爸多,已成為當今中小學家長會的一種常態。在我25年班主任生涯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家長會,全班只有一位爸爸參加,當時我們還一起為這位「偉大」的爸爸鼓掌。

有句話這樣說:母愛是「滴水穿石」,父愛是「點石成金」。在我看來,父愛更須「滴水穿石」,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同樣重要。人們在歌頌母愛事無巨細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父愛應有的細膩,從而讓爸爸們心安理得「退居二線」,這實在不應該。

爸爸「被缺失」,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導致家庭教育失衡。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母愛和父愛就像鳥兒起飛的兩個翅膀,都是孩子健康成長所必須的條件。依然記得很清晰,我幾年前教過的一個女孩,因家庭問題有三年多時間沒有和爸爸相見,導致這個女孩敏感、衝動、愛動手打人,尤其是和男生發生矛盾時會顯得脆弱而暴躁。熱播電視劇《都挺好》中,就有著一位強勢的母親和一位習慣逃避的懦弱的父親。於是,劇中女主人公用了20年拼命逃離這個家庭。現實生活中,問題較多的學生背後往往也可能有著問題家庭。「不行,他爸還不夠添亂的呢」「他爸根本不懂」……記得我與一位媽媽談話,引導她讓孩子的爸爸加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來,而她都在向我描述一個啥也不會的父親的樣子。其實,孩子的父親很想參與孩子的教育,但常常因為和妻子教育觀念不一致發生爭吵,父親為了躲清靜,索性放手不管了。於是,這個孩子在缺失父親的管教、約束和引導的家庭教育下,成了班中問題最多的孩子。

從實踐來看,父親的教養態度以及教養方式對孩子個性、學習成績、性別角色的形成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缺失」的爸爸一方面是孩子生活中的缺失,每天忙碌的父親披星戴月地回到家,孩子早已經睡了;一方面是情感的缺失,勞累一天的爸爸癱在沙發上看手機,很少與孩子進行情感上的互動。家長會讓爸爸們來參加,不如說是一種號召,一種邀請,讓爸爸們走進孩子的世界,用坐下來聆聽的方式開啟陪伴之旅。「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教育從來都是父母雙方的事情,爸爸的愛同樣要「滴水穿石」。希望更多的爸爸加入到合力育子的隊伍,那些「被缺失」的爸爸都早點兒正位吧!

【問題三】

「祖輩家長」適合參加家長會嗎?

在參加家長會的家長中,不乏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樣的「祖輩家長」。據說,有的老師在開重要內容家長會時,並不希望「祖輩家長」參加,比如,老師要跟家長交流孩子學習英語的事,而「祖輩家長」年輕時沒學過英語或學的是其他語種,可能會導致不知老師所云。對此,有些「祖輩家長」認為自己被歧視了,無奈之中也很不服氣。對於這種矛盾,應該如何化解?

根據不同情況「對症下藥」

牛欄山第一中學教師楊劍鋒

的確,有的老師在開重要內容家長會時,並不希望「祖輩家長」參加。在此,我們需要弄清兩個問題。「重要內容」指的是哪些?老師不希望「祖輩家長」參加的原因是什麼?我覺得,「重要內容」可能涉及學校的相關規定與要求、孩子在校的學習成長狀況等方面。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教師與「祖輩家長」之間存在著年齡、教育理念上的差異,兩者溝通有代溝,不利於「重要內容」的傳達與落實,給後續的教育管理帶來諸多的不便。

我自己就是一名班主任,從我帶班的經驗來看,對於「祖輩家長」是否適合給孩子開家長會這個問題不可一概而論,教師如果機械地讓「祖輩家長」一律不得參加家長會,有可能激化家校矛盾,從而達不到育人的效果。我的做法是:在開家長會之前對學生的家庭背景作一些具體了解、分析,根據「祖輩家長」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綜合考量後再採取相應的策略,「對症下藥」,巧妙化解問題。

通過與學生長期間接或直接地溝通、了解,我將「祖輩家長」分為兩類:一類起著主導作用,一類起著次要作用。主導作用,比較特殊,「祖輩家長」起著監護人的作用,一般來說,這類學生有的是單親兒童,有的是留守兒童;次要作用,「祖輩家長」目前和子女、孫輩生活在一起,學生的父母承擔著監護人的角色。在開家長會之前,我不會直接在家長微信群(或手機簡訊息)裡刻意提到「祖輩家長」等類似的字樣,我會提前了解哪些家長能夠參加家長會,同時也為「祖輩家長」參加家長會做好相應的準備。

若「祖輩家長」在家庭中起著次要作用,那麼學生父母要儘可能地參加家長會。「祖輩家長」有豐富的生活知識和深厚的人生閱歷,對孫輩有著慈愛之心,但是育人觀念與子女有著較大差異,主要體現在過分地溺愛孫輩,包管孫輩生活之事,還有重視物質給予,輕視精神養育。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孩子自理、獨立能力的弱化,加深了孩子與父母的情感隔閡,從而不利於孩子個性化成長。學生的父母參加家長會,有利於其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表現,可以進一步加強親子關係,也有利於家校溝通、家校共育。

若「祖輩家長」在家庭中起著主導作用,那麼「祖輩家長」可以參加家長會,但教師要學會正確地與他們溝通。首先,無論「祖輩家長」的學識如何,教師都應以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多聆聽「祖輩家長」對孫輩的講述,對於「祖輩家長」的嘮叨與固執要寬容對待,以此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成長,為今後的教育工作提供參照。其次,教師給「祖輩家長」開家長會時不可長篇大論地講道理,而是要結合學生的表現將教育原理鑲嵌在故事中,注意語氣與措辭,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祖輩家長」能夠理解、支持教師的工作。

任何一個教育問題的背後都暗含著深層的原因,這需要教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智慧來巧妙地化解問題,從而彰顯立德樹人的育人思想,不可盲目、一刀切。

【專家觀點】

讓家訪成為家長會的有益補充

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謝春風

新時代的教育面臨著難得機遇,但也面臨著更加複雜的環境和嚴峻挑戰,育人的要求更高了,難度更強了,風險更多了。這要求學校和家庭在共育方面大膽創新,邁出新步伐。

學校作為國家設立的教育專業機構,在家校協同協作育人方面必須發揮主導作用。長期以來,中小學為完成好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職責,採取家長會、家委會、家長講堂、家長教師協會、家長學校等形式,努力做好學校指導服務家庭教育,開展家校協同育人,積累了不少好經驗,共育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在組織家長會時,要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做好同心同德育人的大文章,而以下幾種關係需要進一步處理好:

第一,情與理。中小學和幼兒園召開家長會,要把尊重、理解、感謝和虛心求教之情感體現出來,把育人中的問題解決以及對家長的教育要求放在第二位,使情理有機統一。在育人方面,學校和家庭是平等的,父母和老師承擔著相同的任務。家長應該尊重、信任和支持學校老師,學校領導和老師更應該在組織家長會時體現出對家長「孩子第一任教師和終身教師」的敬畏和尊重,絕不能是單向的問題通報、任務要求甚至是對孩子「罪錯」的「討伐」。互尊、互信、互助的家長會,才有好的效果。

第二,多與少。家長會是一種傳統的家校溝通方式,延續了很多年,對育人來說不可或缺、無可替代。在網際網路時代,線上溝通形式多,但見面溝通意義更加重要。學校組織家長會時要處理好多與少的關係,涉及全體學生和家長的家長會,要充分準備,慎重召開,一個學期至多一次。而涉及班級教育問題的家長會可以形式靈活,適當增加次數,每個學期應該保持兩次到三次。

第三,長與短。每次家長會的時間應該適度,過長和過短都會影響教育效果。我曾經參加過多個學校的家長會,對學校召開家長會的不易感同身受,家長會持續時間往往很長。建議校級和年級層面的家長會應該控制在一個半小時以內,而班級層面的家長會應該在一個小時左右。家長會重在聚焦,開會時間過長,積極效果將消減。家長們和老師們一樣,都很不易,超過兩個小時以上的家長會應該避免。

第四,形與神。家長會要形神具備。現在,孩子父母作為職場的主角,非常忙碌,特別是孩子的父親,往往成為家長會中的稀客,缺位家長會成為常態。甚至一些父母因自身忙碌而讓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甚至保姆代替參加家長會,這必然導致家長會有形而無神。教師與孩子父母、監護人的直接溝通交流,是家長會的本質特徵,父母缺位或父親缺位,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成長。這個問題需要家校共同解決,學校應該主動想辦法。

第五,舊與新。新時代中小學、幼兒園的家長會必須與時俱進,有所創新,但更需要堅守教育真義。家長會創新除了體現在形式上以外,更應該在育人理念和實踐上求得突破。網絡技術使溝通日益便捷,但大大消解了人際交往的親密性和深刻性。網上家長會、微信群等形式的積極意義應該肯定,但傳統的直接見面溝通的家長會舊而珍貴,不可替代。把家長請進學校開會固然重要,但學校領導老師特別是班主任主動走進學生家庭,把微型家長會開到家裡,意義更加重大而急迫。教師家訪是最溫暖、最神聖的教育事件,能夠使家校共育妙筆生花。

目前教育問題依然存在,形式主義、急功近利的幹擾不少,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學生的發展才會順利。家校協同要將心比心,互相理解,更要包容別人,反省自己。一味抱怨是非理性行為,傷害的是我們的孩子。所以,在共育方面,家校和全社會必須達成和解。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賈曉燕

編輯 徐慧瑤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湖南這場只有爸爸參加的家長會,教育孩子,父親不可缺席
    組織家長會的賀老師說,進入青春期後,孩子有很多想法,很多家庭都是媽媽在陪伴,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時候力量比較單薄,這個時候就需要爸爸的支持。 為什么爸爸們都穿西服、打領帶?賀老師說,生活需要儀式感,從著裝就讓家長感受到家長會的重要性。有媽媽說爸爸回家之後改變很大,更多地參與家務等。 對於這場家長會,網友們的也是紛紛點讚: 「這樣的家長會可以多一點,本來教育孩子就不是媽媽的專屬工作,爸爸不可缺位。」
  • 爸爸的「缺席」,對孩子影響究竟多大?有個方面,女兒往往更受傷
    從而導致父親對孩子教育的缺席,而「爸爸」代表著整個家庭的核心結構組成,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於父親要不要加入「帶娃大軍」,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爸爸的「缺席」,對孩子影響究竟多大?
  • 「最美爸爸」穿工作服去家長會,卻遭人議論,老師一句話全場安靜
    因為妻子臨時有事,時間又來不及,所以亮亮的爸爸穿著工作服去參加了他的家長會。亮亮爸爸是一名建築工人,從農村到城市裡打工,基本上沒有休息的時間,為了參加家長會,他犧牲了幾個小時的工作時間,沒想到還是因為服裝被門衛誤會了。
  • 傳統家長會過時了?「祖輩家長」適合參加嗎?聽聽老師和專家怎麼說
    近來,寧波一小學召開家長會,別出心裁地提出「讓爸爸參加」,引發人們對這種家校溝通方式的一系列思考:參加家長會的媽媽為何會比爸爸多?爸爸的缺席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嗎?「祖輩家長」與老師難溝通的問題該怎麼化解?傳統的到校參加家長會是不是過時了?
  • 爸爸去哪兒啦?爸爸來開家長會了!
    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開展「爸爸來開家長會」活動,旨在讓爸爸們更多地了解孩子、關心孩子,讓父愛和母愛都不缺失。(11月19日《寧波日報》)稀缺而清新的「爸爸來開家長會」,說到底是對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缺位某種意義上的糾偏。
  • 爸爸專屬家長會召開,場面難得一見。你家爸爸參加過家長會嗎?
    長沙的長郡雙語實驗中學為了讓家長意識到爸爸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便特別舉辦一場家長會,要求只能爸爸來參加,而媽媽是在線上觀看。主持這場家長會的班主任覺得孩子在升了初二後,有了更多的想法,雖然有媽媽的陪伴與支持,但是有些情況媽媽的力量比較單薄甚至是無法參與的,此時爸爸的參與就非常重要。
  • 這所中學召開「爸爸去哪兒」家長會,場面難得一見,效果立竿見影
    據一位90後小學老師闡述,家長會約有30%是爺爺奶奶參加的,約有60%是媽媽參加的,而只約有10%是爸爸參加的,還有個別家長會因為記錯家長會時間、走錯教室來晚或者直接缺席家長會的。
  • 「西裝革履,霸總出街」:湖南這所中學開家長會,只準爸爸參加
    一、「西裝革履,爸爸們霸道出街」網絡上有所學校召開的家長會爆火,只因為這場家長會的特殊之處在於「只準爸爸參加」。要知道,但凡學校開會或者和老師交流談心,出席的人多是媽媽,而爸爸的身影則少之又少。為了防止「隱形爸爸」的產生,這所學校特意強調爸爸們盛裝出席,而且媽媽不能參加!
  • 爸爸去哪兒?爸爸在孩子教育中的缺失,對孩子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確實是,在我國帶孩子、教育孩子好像一直都是媽媽在做的事情,大部分爸爸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的付出都是沒有媽媽多的。喪偶式育兒因為在傳統觀念裡面,人們都是秉持著」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的,男人總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的工作和事業上,認為家裡的一切事物都應由媽媽來負責。
  • 爸爸參與育兒,對孩子影響有多大?科學數據來告訴你答案,聽好了
    「爸爸,你今天這麼早回來了?」「爸爸,那你吃完飯可以陪我玩會拼圖嗎?」「爸爸,爸爸,我還要騎大馬。」.........爸爸參與帶娃,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相關研究數據表明,在孩子成長的某些方面,爸爸的作用不可代替。①運動能力一般爸爸會比較喜歡運動,爸爸帶娃時會更喜歡帶孩子進行各種體能訓練,比如跑步,打球,踢球等。一旦孩子運動的多,孩子的免疫系統得到增強,體格也得到鍛鍊。
  • 家裡有這4種爸爸,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看看你是其中之一嗎?
    在大家的印象中,婚後或者照顧孩子付出更多的都是媽媽,爸爸一般都是掙錢養家的角色,在外辛苦的工作是為了掙更多的錢,沒有時間參與孩子的教育。一個好的爸爸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依靠感,然而有些爸爸,卻給孩子帶來了消極負面的影響,成為了孩子最不喜歡的人,比如下面的4種爸爸,對孩子的成長都會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
  • 給孩子開家長會,要穿得有「家長」的樣子,免得孩子被朋友嘲笑
    家長會是一種學校與家長之間溝通交流的最有效方式,不僅能讓家長們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日常和行為表現,也可以使老師和家長多溝通,掌握孩子在家裡的一些情況,所以對於教師家長來說這是一次很好的溝通機會。這個周五是學校開展家長會的日子,平時小樂的爸爸工作繁忙,家長會一般都是由媽媽出席,這一天媽媽剛好公司開會沒空開家長會,而小樂爸爸剛好調休,於是就派爸爸來參加小樂的家長會,可是家長會結束後,小樂整個人悶悶不樂,回到家後,很不開心,小樂的媽媽發現小樂情緒不對勁,在飯後跟小樂交流溝通,詢問情況,了解一番過後,原來豆豆的爸爸是開畫廊的藝術大師,所以平時穿著比較藝術性,比較特立獨行一些,所以他爸爸開家長會的時候
  • 「變態」爸爸穿裙子開家長會,不但沒人嘲笑,還被評為最佳媽媽
    以前,很多父母常常會忽略對孩子的儀式感培養。除了春節,一年到頭也沒幾個值得慶祝、值得紀念的日子。父母這麼做,很可能會給孩子一個錯覺——我的爸媽不愛我。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對周圍的人和事物會很冷淡,他們不會記得朋友的生日,更不會送禮物,甚至不會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情感。對此,我們應該引以為戒,重視孩子儀式感的培養。
  • 史上最牛父親,教的6子女影響中國半個世紀,爸爸對孩子影響很大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受傳統觀念影響,在有了孩子以後,很多情況下都是女方一人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而爸爸就是在外面賺錢養家。但不可否認的是,父愛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果說媽媽影響孩子的性格,那么爸爸就是影響孩子的格局。在中國,有這麼一位父親,被稱為中國最牛的父親,因為他教出來的幾個孩子撐起了近代民國的半邊天,這個人就是宋嘉樹。
  • 寶媽刻意打扮去開家長會,到教室後尷尬了:你這是來選美
    開家長會時,家長不得體的穿著會對孩子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1、影響老師對孩子的看法 顯然在開家長會時,家長的表現就等同於孩子的表現,如果家長在穿著上不是十分得體,這難免會讓老師覺得有一些不舒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會連帶著影響到老師對孩子的看法。
  • 爸爸對孩子的陪伴到底有多重要?爸爸帶娃的好處,媽媽無法替代
    對孩子來說,能和爸爸一起玩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平時非常忙碌的爸爸能陪他們玩,孩子會充分感覺到爸爸對自己的重視和愛,親子關係自然會在歡快的遊戲中快速升溫。爸爸的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愛,最主要的是讓孩子獲得心靈的滿足,獲得父愛的幸福感。同時爸爸也能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享受到天倫之樂。
  • 不要吝嗇對孩子的鼓勵,父母的「你真的很不錯」,對孩子有很大影響
    從小就特別熱愛跳舞,身形條件還不錯,舞姿也還優美,父母也認為你在這方面有很好的天賦,覺得你在未來一定可以走的很遠。於是爸爸媽媽就給你報了有關舞蹈的培訓班,你把喜歡化為動力,每天都有很努力的練習跳舞,儘管你不是最出眾的那一個,但你絕對是很勤奮的那一個。
  • 小學生作文《爸爸的腳臭》火了,不燻到一定程度,寫不了這麼精彩
    這位小學生是這麼形容的:爸爸的腳臭就像垃圾桶裡的垃圾,它使我想起了骯髒的廁所,光是開頭這兩句,就知道有多「重口味」了,垃圾和廁所的味道,誰聞了想必都能作嘔吧!接下來:爸爸的腳臭總是漫長的,使我擔心自己被臭死,看來孩子真的是被燻得夠嗆,最後孩子寫到,咦!爸爸的腳臭停了,是不是洗腳了?整篇文章道盡了被腳臭長期「薰陶」的無奈。
  • 這些運動會對孩子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家長們知道嗎?
    說是這樣說,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運動都適合孩子,很多運動項目並不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幫助。相反,還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同時,這種運動會壓迫脊柱、腰椎、胸椎,影響孩子生長發育。比如說,練舉重較早的孩子大多長不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期靜力壓迫,使得孩子參與身高發育的軟骨提前鈣化,難以進行身高發育。在強烈的外力作用下,容易引起脫臼或軟組織受傷,嚴重的還會引起肢體變形,影響兒童體型健康。
  • 爸爸》:從孩子的角度剖析父母對孩子成長之路的影響...
    爸爸平時的囑託和教導都影響著她們。 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對孩子成長是有很大影響的。 ·孩子沒有安全感: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給他的溫暖和快樂,更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和愛。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陪伴在身邊,心裡不免會很失落,孤獨,常常需要爸爸媽媽的時候,看不到他們的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