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農」傳說
1、中國自遠古時代起,農業就開始在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
2、農耕作為最基本的經濟形式,支撐著中國古代社會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
3、中國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農業經濟正常發展的基礎之上。
4、據說,神農氏創製了原始農具耒耜,教導民眾耕作,還進行了農作物品種的改良實踐,這一切對農業經濟的貢獻是巨大的。
二、耕作方式的演進和生產工具的革新
1、原始農業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
3、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興起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目前發現最早的鐵犁具是戰國時期的。漢代已在全國範圍普遍推廣牛耕(西漢:二牛抬槓→東漢: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三、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
2、奴隸社會(商周):國王所有的貴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屬於國王所有。國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又將土地分賜給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轉讓與買賣,並要向國王承擔義務。
②諸侯、卿大夫強迫奴隸和庶民集體耕種,並支配所有的勞動產品。
③西周時期,耕地阡陌縱橫,形同井字,稱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鐵犁牛耕的出現,大量的荒地得到開墾,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國君繳納賦稅。
②由於戰爭頻繁,井田上的勞動力減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魯國為代表的各諸侯國為增加收入,進行稅制改革,無論公田、私田,一律按畝納稅,促使了土地由國有向私有的轉化。
3、封建社會(戰國以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佔有全國大部分土地,並利用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併農民土地。
②廣大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受到封建國家和地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還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四、古代水利建設概況
1、夏商周:農田水利有較大發展。
2、春秋戰國:春秋時魯國孫叔敖修建的芍陂(què bēi)(安徽淮河);戰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鄭國在秦國修的鄭國渠。
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國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國」富庶之源,至今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靈渠
4、兩漢:西漢漢武帝親到黃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東漢王景治黃河才基本解除了黃河水患。漢朝在新疆一帶修築坎兒井(井渠),還修築了漕渠、白渠。
5、隋煬帝:開通了大運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運河。
6、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各地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還創製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
五、古代不利農業發展的因素
1、「泰半之賦」:賦稅沉重
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
3、「貧者無立錐之地」:土地兼併嚴重
★六、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繳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小農經濟作為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其興衰榮辱直接關係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為此,歷代明智的封建統治者都採取重農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3、歷代王朝後期封建剝削的加重、災荒疾疫的發生等,都對小農經濟具有毀滅性的衝擊。
4、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中佔據統治和主導地位,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重要原因之一。
5、精耕細作。
6、鐵犁牛耕。
7、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