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2020-12-16 地理黃老師2020

一、「神農」傳說

1、中國自遠古時代起,農業就開始在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

2、農耕作為最基本的經濟形式,支撐著中國古代社會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

3、中國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農業經濟正常發展的基礎之上。

4、據說,神農氏創製了原始農具耒耜,教導民眾耕作,還進行了農作物品種的改良實踐,這一切對農業經濟的貢獻是巨大的。

二、耕作方式的演進和生產工具的革新

1、原始農業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

3、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興起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目前發現最早的鐵犁具是戰國時期的。漢代已在全國範圍普遍推廣牛耕(西漢:二牛抬槓→東漢: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三、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

2、奴隸社會(商周):國王所有的貴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屬於國王所有。國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又將土地分賜給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轉讓與買賣,並要向國王承擔義務。

②諸侯、卿大夫強迫奴隸和庶民集體耕種,並支配所有的勞動產品。

③西周時期,耕地阡陌縱橫,形同井字,稱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鐵犁牛耕的出現,大量的荒地得到開墾,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國君繳納賦稅。

②由於戰爭頻繁,井田上的勞動力減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魯國為代表的各諸侯國為增加收入,進行稅制改革,無論公田、私田,一律按畝納稅,促使了土地由國有向私有的轉化。

3、封建社會(戰國以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佔有全國大部分土地,並利用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併農民土地。

②廣大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受到封建國家和地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還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四、古代水利建設概況

1、夏商周:農田水利有較大發展。

2、春秋戰國:春秋時魯國孫叔敖修建的芍陂(què bēi)(安徽淮河);戰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鄭國在秦國修的鄭國渠

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國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國」富庶之源,至今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靈渠

4、兩漢:西漢漢武帝親到黃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東漢王景治黃河才基本解除了黃河水患。漢朝在新疆一帶修築坎兒井(井渠),還修築了漕渠、白渠

5、隋煬帝:開通了大運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運河。

6、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各地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還創製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

五、古代不利農業發展的因素

1、「泰半之賦」:賦稅沉重

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

3、「貧者無立錐之地」:土地兼併嚴重

★六、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繳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小農經濟作為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其興衰榮辱直接關係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為此,歷代明智的封建統治者都採取重農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3、歷代王朝後期封建剝削的加重、災荒疾疫的發生等,都對小農經濟具有毀滅性的衝擊。

4、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中佔據統治和主導地位,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重要原因之一。

5、精耕細作。

6、鐵犁牛耕。

7、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相關焦點

  • 2020福建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經濟之古代農業(二)
    包含法律知識、政治知識、經濟知識、科技知識等。中公事業單位考試網為大家帶來經濟知識《中國古代經濟之古代農業(二)》,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最近在授課的過程中,發現歷史常識的考試中會考查一些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但是學員對這一部分的掌握一般比較薄弱。所以結合考情和學員情況,總結分析一些歷史常識便於學員的複習。
  • 《中國經濟立法史》|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結構
    古代經濟立法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會經濟基礎的制約。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決定了古代經濟立法的性質和發展方向。社會經濟結構主要是指生產關係的諸般要素及其相互關係,包括所有制結構、分配結構、交換結構、消費結構、生產結構、技術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等。學習中國經濟立法史,必須對古代社會經濟結構有所了解。
  • 【知識點】發達的古代農業
    4、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經歷了集體勞作到個體農耕的變化距今一萬年左右,中國原始經濟是從採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發展而來的;距今七八千年時,中國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早期農業的典型特點是刀耕火種。刀耕火種: ①工具:石斧、石刀、石犁。
  • 古代中國農業的歷史發展進程
    古代中國是世界上農業出現最早,也是當時世界上農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黃河、長江兩河流域都是我們國家農業文化的搖籃,自古以來,我們國家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和成就卓著的農業,就是由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祖先共同創造的。他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因而我國的農業生產和技術在世界史上得以長期居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 2020中考:初中歷史《中國古代經濟專題》
    專題解析   中國古代經濟是中國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點。經濟史部分以選擇題形式出現的頻率較高,複習時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國以農業立國,其經濟形態就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其發展的主要表現是農具的改進、農作物的推廣、水利工程的興建。
  • 中國古代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究竟如何?
    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強國,華夏民族締造了很多輝煌燦爛的文明。在近代之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全方面引領全球。 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農業曾是一個國家經濟是否強大的標誌。在中國古代,以自然小農經濟為主的經濟形態讓我國在世界經濟的地位一直屬於前列。據數據統計,北宋時期,中國的GDP達到了全球的60%。馬哲裡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 為什麼在中國古代形成了「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學習歷史,多問幾個為什麼系列為什麼在中國古代形成了「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讓我們從精耕細作的意義開始:集約化農業是現代人對中國傳統農業本質的概括。它是指傳統農業的綜合技術體系,包括一系列改善農業環境和提高農作物生產力的技術措施。它的基本要求是,要遵守客觀自然規律,儘可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爭取高產優產。集約化農業是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特徵,也是中國古代農業長期領導的關鍵因素。為什麼要「精耕細作」?
  • 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
    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農業講究時令氣節,春種、夏長、秋收、冬藏,一概以時令為轉移。春季播種之前,耕耘土地。立春過後,春耕即將開始,由於各地環境和自然條件的不同,寓意春耕生產傳統習俗的方式和時間也有所不同。
  • 古代埃及經濟體系呈現獨特性
    在三千年文明發展中,古代埃及經濟始終以再分配體系為核心的經濟形式為主導。除了高度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和濃厚的宗教情結外,其根本原因在於埃及人的思想,即不以利潤最大化為交易目的的經濟觀念。古代埃及人這種不看重商品本身價值的觀念,導致他們在進行交易活動時只看重自身所需。
  • 農村農業:從《周易》中的「元、亨、利、貞」看古代農業生產之道
    中華文明是農業文明,中華文化是土地文化,自中華民族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與農業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經出現了人工種植的水稻,5000餘年前的紅山文化遺址中,也有石斧、石鑿、石鏃等代表原始農業生產的農具出土。
  • 中國古代一直是製造業強國
    中國古代一直是製造業強國古嶽丘壑一直以來,教科書上教的都是說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或農業文明。但事實上,中國古代是混合經濟,不是單純的農業社會。中國古代屬於農業立國,是沒有錯的,但在先秦時期就已經進入「工業」時代了,只不過是傳統人力的手工製造工業,不是現代意義上非人力的大機器製造工業。「工業」時代,首先是能生產高附加值產品,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高科技,並形成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中國在遠古時期就能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絲綢,以及後期出現的瓷器。並且一直是規模化生產。
  • 如何全面認識古代中國的小農經濟?
    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自給自足。(3)封閉性。個體小農之間很少有交往和合作。(4)脆弱性。小農經濟易受天災、苛政和土地兼併的影響,特別是王朝政策的影響。(5)落後性。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造成了它的落後性。
  •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動態 | 「農業市場與信息化」創新團隊...
    12月11日上午,學校「農業市場與信息化」創新團隊在金碼大酒店3樓第六會議室召開了團隊年終總結暨農業市場與信息化研討會。會議邀請了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文生研究員、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張照新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信息研究所趙俊曄研究員和顧蕊副研究員以及大連商品交易所北京期貨與期權研究中心的趙亮研究員,五名專家與「農業市場與信息化」創新團隊全部成員以及研究生進行了座談。會議由創新團隊負責人武拉平教授主持。
  • 中國為何成為古代東亞文明中心?率先拿到農業文明的「門票」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世界上不可缺少的一個角色,不單單是因為其國土面積的龐大而讓人無法忽視,更重要的還是中國延綿發展的獨特的華夏文明。具有極大生命力的中華文明不僅使中國獲得了長久且較快的發展,而且還使中國成為了古代東亞文明舞臺的中心。那麼中國為什麼可以長久地站在古代東亞文明的中心?
  • 中國古代經濟史系列——4中國古代的土地和賦稅制度
    一、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的發展演變 中國古代的所有制關係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它是一定生產力水平的產物,其產生、發展、衰落均與生產力發展變化密切相關
  • 美國作為頭號經濟大國為何推崇農業,而中國卻遍地是樓房?
    也確實如此,美國不僅僅是科技大國,軍事大國,在農業領域也絲毫不處在下風。美國擁有廣闊的土地和人口,可是人均耕地佔有率卻排名世界前列。按理說,美國農業的發達和廣闊的人均耕地佔有率和美國特有的農業生產模式是分不開的。那麼,美國和中國同為世界大國,為何兩國的農業看起來卻存在很大差異。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美國的農村耕地多,中國的農村房子多。
  • 古代北方自然環境優越,經濟繁榮,為何現在經濟不如南方
    近幾年從經濟數據來看,南方地區的經濟總量佔據了全國的65%,北方的經濟總量只有全國的35%。南方經濟水平最低的西南地區也已經超越了西北和東北地區。然而在早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其實是在在北方,後期才逐漸轉移到了南方。為什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2018中國國際農業循環經濟與生態修復發展...
    綠色循環優質高效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2018中國國際農業循環經濟與生態修復發展論壇在京成功召開2018年11月3日,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中國循環經濟協會農業循環經濟與生態修復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的2018中國國際農業循環經濟與生態修復發展論壇在北京勝利召開。
  • 從農業科技角度,分析秦漢帝國古羅馬帝國農業經濟思想,重農抑商
    呂氏春秋農業思想,《呂氏春秋》中的《上農》、《辯土》、《任地》、《審時》等四篇農論,成為我國傳統農學的奠基之作,內容涉及農業產生、農業技術、農業思想等方方面面;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重農積粟,大力扶植地主經濟發展,抑制工商業發展,統一度量衡之後,便於朝廷稅賦,也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 一個「牛」字,藏著中國古代的農業文化和農耕崇拜
    中國是一個農業古國,而牛作為重要的一種生產工具,它的由來和其中包含的文化內涵便顯得極有研究價值。《說文解字》牛部字字義研究《說文解字》一共收錄了45個牛部字,重一個籀文(籀文「牭」從「貳」)。從《說文解字·牛部》探尋中國古代牛文化在從《說文解字·牛部》中探尋中國古代牛文化中,總共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說文解字》牛部字體現了古時的牛崇拜,另一方面則反映了牛的類人性的文化價值。這兩個方面的研究均從《說文解字》牛部的編排順序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