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牛」字,藏著中國古代的農業文化和農耕崇拜

2020-12-16 陳叨叨的叨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許慎。《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說文解字》原文以小篆書寫,逐字解釋字體來源。關於作品名稱的來源,許慎的解釋是:倉頡開始造文字時,大概是按照萬物的形狀臨摹,,所以這種圖畫似的符號叫「文」,從這以後,形與形,形與聲結合的符號便叫「字」。

「文」就是描繪事物本來的形狀,「字」的含義是滋生,繁衍。因此可以從文字的構造推斷出從古至今文字的流變以及其中賦予的文化內涵。

中國是一個農業古國,而牛作為重要的一種生產工具,它的由來和其中包含的文化內涵便顯得極有研究價值。

《說文解字》牛部字字義研究

《說文解字》一共收錄了45個牛部字,重一個籀文(籀文「牭」從「貳」)。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人們對《說文》牛部字的研究,主要是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考證,包括音韻、字形、意義方面,這在「說文四大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到。

湯可敬先生的《<說文解字>今釋》,收集了《說文》所有牛部字,列出已知古文字演變情形,並一一給出今釋義;董連池先生的《<說文解字>考正》對《說文》牛部字逐一考正,並對其說解有誤之處進行訂正;臧克和先生的《<說文>新訂》主要圍繞《說文》從字形角度來論證牛部字;蘇寶榮先生的《<說文>今注》對18個牛部字進行解釋,給出申義,並指出《說文》解釋的有誤之處;鄒曉麗先生的《基礎漢字形義釋源》,從字形和字義的角度分析了6個牛部字;王寧先生編著的《<說文解字>與漢字學》提到從漢字演變發展角度來探索一些《說文》牛部字成為死字的原因。

「牛」字的小篆ziti

在許家星學者的「《說文解字》『牛』字說解的辨釋」論文中,提出各個研究學者對「牛」字的解釋,諸家頗多異同。具有代表性的幾家:一是絕大多數認同的徐鉉本的看法:「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也。」二是王筠的看法:「牛,大牲也」。註:「《易萃》『用大牲吉』。虞翻註:坤為牛,故曰大牲。牛,件也。件,事理也。」註:「兩句支離,蓋後增也。」

王筠認為後面兩句語義不明,是為後增之文。三是段玉裁的看法,他對「牛」的解釋是:「牛,事也,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和徐本相比,他把「大牲也」刪去,並將「事理」斷開,作為並列關係的兩個詞看待,其理由是:「事也者,謂能其事其事,牛任耕也;理也者,謂其文理可分析也。《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此與『羊,祥也』;『馬,怒也,武也』一例。自淺人不知此義,乃改之雲『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各諸家對「牛」的釋義有同有異,而「象角頭三,封尾之形」則是諸家普遍承認的部分釋義。其不同在於「事理」是否應該斷開。

在程豔學者的研究當中,則是按照許慎的解釋,牛部字的釋義涵蓋了牛的性別、年齡、毛色、體型、性格、用途等多方面,釋義範圍多圍繞「牛」本身。但是在牛部中,有一些字的釋義並不符合這一規律。

這些字的釋義不僅表示牛,也包括了羊、馬、豕等家畜。而學者就這個現象去考察了此類字義及字形構件的演變過程及規律。可見牛部字的釋義範圍之廣,且深深地影響了其他類漢字的釋義和構件演變。

從《說文解字·牛部》探尋中國古代牛文化

在從《說文解字·牛部》中探尋中國古代牛文化中,總共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說文解字》牛部字體現了古時的牛崇拜,另一方面則反映了牛的類人性的文化價值。這兩個方面的研究均從《說文解字》牛部的編排順序切入。

《說文解字》牛部編排共有:按牡牝編排、按年齡大小編排、按毛色雜純編排、按馴養方式編排、按行為品性編排、按身體性狀編排、按用途編排、按其他編排。

第一 牛的類人性文化價值

在漢字中我們不能從「人」字部首的字中得到諸如:以家庭為標準、或者以性別為標準、或以長幼輩分為標準的完整的分類信息。不是我們的先民對這些沒有認識、沒有總結,而是漢字的性質決定的。這些內容分散在不同的部首中,比如「人」「女」「父」「子」等。體現了我們民族對事物認知的嚴密性,及人對自身的關注。同時也帶給人們對同意事物完整性的認識上的難度。

在動物義項中,對於與人類共處時間長、關係密切的動物,把對人類社會的認知在它們身上體現出來,表現了先民對自身社會結構的認識。因此,對動物的研究,為人類社會發展史提供依據。加之某些動物與人的多元關係,構成獨特的文化體系。《說文》通過字體的編排順序,將古人的這些文化信息保存下來了。

先是對「牛」的釋義。在前文已寫明諸家對「牛」字的後半段釋義存有不同。許家星學者認為「理」應當是「順」義。《廣雅·釋詁卷一》:「理,順也。《說文》『順,理也。』《說卦傳》雲『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考工記·匠人》雲『水屬不理遜謂之不行。』」

《義證》說:「『理也者,本書循,行順也。」除此之外,段玉裁還對「順」字的形體進行了分析:「人自項以至於踵,順之至也。川之流,順之至也,故字從頁、川會意。」可見「順」還有服從、不叛逆、聽話之意。故「牛,理也」在此也就是說牛循順、聽人指揮之意。「理」就是對牛「從順、遜順、馴服」這一內在屬性的概括,這一認識或許是漢民族所特有,它反映了漢民族的一種心態、一種觀念,那就是:「順從」是一種必須遵循的美德。

而牛力大無比,卻具有這種類人性的屬性特點,才受到人們的一再稱頌。這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規律,表明人類已經不僅僅把牛當作一種普通生物,而是把它當成人一樣看待,賦予它更多的「人性」。

第二 牛崇拜文化

首先,牛崇拜文化又主要來源於牛作為古代祭祀的一種重要大牲。因而牛崇拜文化中又包含古代祭祀文化,而從古代的牛祭祀文化中,又能夠反映出古代的牛崇拜文化。這同樣從牛部字的編排可以研究得知。

在古代的眾多祭品中,牛是比較特殊的。「君無故不可殺牛,大夫無故不可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但祭祀是可以殺牛的。「凡祭……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牛作為祭祀犧牲,地位與天子對等,可見古代牛的位置是比較高的。

且在用牛作為祭祀犧牲時,會按照祭祀性質、時間、目的的不同選用不同的牛和宰牛方法,這種選擇的特殊性也凸顯了牛的位置。而這種做法也反映出古代人民對牛的崇拜。

《說文》中有「物」字,「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段玉裁注「牛為物之大者。故物從牛。與半同意。戴先生原象曰『周人以鬥、牽牛為紀首。命曰星紀。自周而上。日月之行不起於鬥牽牛也』。按許說物牛之故。又廣其義如此。」有「半」字,《說文》「物中分也。從八牛。牛為物大,可以分也。凡半之屬皆從半。」

在「物、半」兩字中都提到了,牛為物大。中國古代的《易經》中,則以牛為坤卦的象徵。牛象徵地,象徵腹,象徵母,表示柔順溫和,能包藏儲存萬物,像溫順慈祥的母親。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因為牛是重要的耕地勞動力,所以人們對農業的重視,也體現對牛的重視和崇拜。

相關焦點

  • 牛!中國牛!
    作為農、牧為主的中國古代社會,牛亦是重要的力畜。《風俗通義》記載:「牛乃農耕之本,百姓所仰,為用最大,國家之為強弱也。」牛是農業之本,是古代影響國家強盛的重要因素。傳說神農氏嘗百草分五穀,人們開始農耕活動,為了加強人們對農業的重視,統治者責令地方官每年都要舉行隆重的迎春儀式。迎春儀式前,官員們要洗澡,穿素服,不坐轎不騎馬,和鄉民步行到郊外,設桌上供燒香磕頭。供桌上要有一個泥做的土牛,讓扮演句芒神的人來舉鞭打土牛,人們稱這土牛為春牛。寓意著打去春牛的懶惰,多耕田,迎來一個豐收年。
  • 農耕文化主題雕塑 勞動人物的底蘊——製作農耕雕塑就找大美藝匠
    農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其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集成。農耕文明決定了漢族文化的特徵。
  • 從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土壤中發展的耕讀文化
    從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土壤中發展的耕讀文化耕讀文化:是中國古代一些知識分子,以半耕半讀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讀傳家」,耕讀結合,為價值取向,形成了一種"耕讀文化"。耕讀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耕讀文化作為一種文化類型,更多的情況下,只能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至今未能成為一個可建構的文化系統,至今仍面目模糊、零零散散;另一方面,耕讀文化卻對中國的農業、宗法制度、民族整體價值觀,與文化藝術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多次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 連載10丨桂陽—農耕文化挖掘與農業綜合體建設
    創意要點:1、該遺址位於文化底蘊深厚的泗洲鄉,面對一片幾千畝的田園,適於就地保護和開發。2、商周時期的遺址,居住的人群數量可能比較大,在遺址附近可能還有未被發現的新遺址。有人說,古桂陽是幸運的。「郴」字是郴州的專利。中國的文化先賢特地為郴州創造了一個專有名詞。
  • 「藏種於民」,在中華最後的牛耕部落守護古代農耕文化
    先民開墾的數千畝梯田就隱藏在崇山峻岭之中,山高地遠讓古老的中華農耕方式在這裡保留。「洋洞現有500多頭耕牛,應該是當今中國最密集的現役耕牛地區。」牛耕部落的項目發起人楊正熙說,他稱洋洞是「中華最後的牛耕部落」,給自己取名「有牛哥」。問他為什麼給自己取這麼個名字,他答:因為「有牛」比「有機」牛。幾年前,有牛哥便在洋洞展開了一項「全域有機」的中華傳統農耕復興計劃。
  •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一、「神農」傳說1、中國自遠古時代起,農業就開始在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2、農耕作為最基本的經濟形式,支撐著中國古代社會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3、中國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農業經濟正常發展的基礎之上。
  • 公劉:古代豳國的創建者,農耕文化傳承者,周朝的奠基者
    公劉,是古代豳國的創建者,也是農耕文化傳承者,更是周禮的奠基者,被稱之為「周朝先祖」。發展歷程豳國的起源地公劉的祖父不窋,主管農業之職,在晚年時正處於夏朝政治衰敗時期,夏朝太康廢棄農官,不注意農事。不窋因而失去農官之職,於是逃奔到戎狄部族地區。
  • 《農耕文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亙古至今,農耕文化地位不可小覷。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遼闊土地,14億人口大國,位列世界人口第一大國。耕作的工具,收穫的器具,在漫長遙遠的歷史徵途中,成功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
  • 【知識點】發達的古代農業
    4、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經歷了集體勞作到個體農耕的變化距今一萬年左右,中國原始經濟是從採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發展而來的;距今七八千年時,中國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早期農業的典型特點是刀耕火種。刀耕火種: ①工具:石斧、石刀、石犁。
  • 從農耕文化中追尋學校根與魂——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育人...
    原標題:從農耕文化中追尋學校根與魂——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育人成效凸顯■新時代 新職教 新徵程(江蘇篇) 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農耕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的農業技術,是中華文明的根基。如何做好農耕文化的傳承,培養更多優秀的農業人才,是每一位涉農教育工作者共同奮鬥的目標。
  • 【實踐者】生態智慧視野下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以重慶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為例
    其中生產包括農、工、商;生活包括衣、食、住、行;民俗民風包括節日文化、兒童遊樂文化和風俗文化等。巴渝農耕文化作為中華農耕文化的有機組成,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華農耕文化深厚的生態智慧。誠然,傳統農耕雖然具有可茲效法的永續理念和生態智慧,但亦有其明顯的缺點:由於地理上相對獨立封閉,缺少與外界深層次的交流互鑑,並且科技創新的體系和機制也發育不足。例如:中國古代的數學與科技成果並未應用於農業,所以農業技術停留在工藝而沒有發展到機械的階段;缺少微觀分析思維,沒有生物科學與分析化學知識等現代科學知識,無法解釋植物的營養過程與土壤的營養成分。
  • 古代中國農業的歷史發展進程
    古代中國是世界上農業出現最早,也是當時世界上農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黃河、長江兩河流域都是我們國家農業文化的搖籃,自古以來,我們國家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和成就卓著的農業,就是由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祖先共同創造的。他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因而我國的農業生產和技術在世界史上得以長期居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 炎帝與牛崇拜-黃帝戰蚩尤
    一書,書中論文有《中國道教文明的又一重大發現一一紅山七星龜形山神面和玉龜》、《從紅山文化和凌家灘文化初探道教的起源》、《瑪雅玉文化是紅山玉文化分支之新物證解讀》、《從紅山太陽族徽玉器解讀"夸父追日"故事的不同寓意》、《解讀紅山玉雕的藝術風格》、《解讀紅山先人的飛天文化》、《解讀紅山先人生產、生活、生育、生靈之"四生文化"》等等。
  •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
    ,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充分發揮農事節慶教育價值,為青少年農耕文化教育提供實踐課堂,農業農村部、教育部決定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教育主題活動,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二、工作目標遵循青少年學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統籌農耕文化教育教學資源,推動各地各校因地制宜組織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推動中國農民豐收節成為農耕文化教育的常態化實踐載體,納入各級黨委政府豐收節慶工作重要內容。力爭用3—5年時間,打造一批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實踐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實踐教育活動品牌。
  • 同樣海陸兼具,為何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
    人類的文明類型可分為遊牧民文明、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中國古代屬於農耕文明,西方則走上了與我們截然不同的道路——海洋文明。兩種風格迥異,各有特色的文明在古代交集甚少,但近現代以來,兩類文明開始有了激烈交鋒,海洋文明展現出了其強大的開擴性和侵略性,農耕文明的穩定性此時受到了衝擊。農耕文明內向溫和,具有傳承性,趨於穩定;海洋文明積極進取,創新性強,穩定性較差。
  • 黃岡師範學院:大別山農耕文化博物館
    大別山位於中國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三省交界處,橫跨鄂豫晥三省,包括三省三十多個縣市,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地理單元。這裡民風淳樸敦厚,素有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社會文化風尚,悠久的地域文化傳承煥發出熠熠的人文光彩,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
  • 中國年:牛年說牛
    在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中,牛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歷朝歷代也多有「禁宰耕牛」的法令。於是有人說古代中國,尤其是中原農耕地區,其實是很難吃到牛肉的,梁山好漢們動輒「切幾斤牛肉來吃」的畫面,只不過是寄託夢想的藝術誇張……真的如此嗎?商周時期:獻祭吃肉,「牛人」伺候     我們的祖先馴化牛,肯定不是一開始就用它來耕田的。
  • 傳承農耕文明 弘揚漢字文化
    此次活動由鶴壁市委宣傳部、市科協、市關工委、市教體局、市科技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健委、市應急管理局主辦,鶴壁市淇濱區科學技術協會、太宗農耕文化博物館、鶴壁市國學研究會漢字研究專委會聯合承辦。旨在宣傳、普及、傳承農耕文明,弘揚漢字文化。(講述漢字在農耕文化中的演變,提高農耕文明和漢字文化的認知水平,開展漢字學術交流。)
  • 牛年話牛 恭賀新春
    牛是古代農業文明最重要的家畜,我國古代文獻中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牛耕的記載,如《山海經·海內經》曰:周族的祖先,「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始作牛耕。」到漢代,牛耕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從全國各地出土的牛耕畫像石可以清楚地看到。
  • 學術研究︱魏 琳:從語言詞彙看白馬藏族的農耕文化特徵
    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和少數民族語言的教學與研究。關鍵詞:白馬藏語;農耕文化;多元經濟結構 學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層面,這個民族絢麗多姿的文化形態便赫然展現在人們面前。從語言三要素,即語音、語法、詞彙與文化的關係方面來看,關係最為密切、反映最直接明了的便是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