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紀念館的懸掛紀念板到紀錄片,看美國面對種族主義的藝術

2020-12-11 澎湃新聞
近期,由於美國警察等暴力執法及引出的抗議活動,使得美國社會已然備受折磨,種族平等的話題再一次被放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紐約時報》的作者們推薦了關於種族主義的作品,包括紀念館的紀念板,影像,紀錄片,戲劇等。其中,美國國家和平與正義紀念館的懸浮鋼板成為了頗具感染力的文化體驗;紀錄片《第十三修正案(13th)》和《瑪莎·詹森的死與生》則分別探討了廢除奴隸制修正案的前生今世與同性戀民權活動先鋒瑪莎·詹森的複雜故事;米尼克·莫裡索的戲劇《底特律「67」》顯示了黑人決定自己命運的力量;黑人女孩拉塔莎·哈林斯的故事則被影像藝術,呈現黑人少女時代的歡樂和創傷。

是什麼填滿了這個令人不安的時代? 是什麼因刺激而受到創傷? 由於新冠的大流行,全世界都忍受了數月的封鎖,藝術家們創作出令人舒心的作品,使我們想起了我們在劇院和畫廊的平常白夜,還有音樂廳的狂歡,周末裡溫暖的電影。

但是,由於抗議警察的暴力執法和激進活動,美國從上周起已然備受折磨。許多人也在尋求另一種理解,即對社會正義和種族平等,公民參與和經濟權利提出了新的看法。

布萊恩·史蒂文森,《正義憐憫(Just Mercy)》

藝術家和思想家們已經向我們展示了這些。《紐約時報》的作者們推薦了其他關於種族主義的作品,包括影像紀錄片、戲劇等,描繪一條棘手的前進道路。藝術家和思想家們已經向我們展示了這些。人權律師和平等正義倡議的創始人布萊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擁有一部回憶錄,以及根據該回憶錄製作的一部影片《正義憐憫(Just Mercy)》擺放在國家和平與正義紀念館(National Memorial for Peace and Justice)中,吸引著新的觀眾。專門介紹私刑歷史的阿拉巴馬州博物館,展現了其一生的工作。電影製片人阿娃·杜威內(Ava DuVernay)拍攝了紀錄片《第十三修正案(13th)》,完整地展現了廢除奴隸制修正案的前生今世。

美國國家和平與正義紀念館

美國國家和平與正義紀念館展現關於私刑的歷史

美國對一些歷史回憶處理是不當的,而博物館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對於所有的團結聲明,主流藝術博物館也陷入了掙扎。即使是專注於歷史的機構,例如華盛頓特區的國家非裔美國人歷史與文化博物館,也是以一種比內在的,更具說服力的方式來解決此問題,而對慶祝活動和文化活力以及對變革的默認樂觀態度則視而不見。

位於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的國家和平與正義國家紀念館通過其概念的清晰性和設計的精妙之處,打破了這一點。 紀念800個因私刑受害者的800塊懸浮鋼板創造了頗具感染力的文化體驗。此外,在當地,每個縣都安裝了相同的標記,這是非常棒的公共歷史。

國家和平與正義紀念館

當然,山坡上的國家和平與正義紀念館建造得很漂亮,與市中心的遺產博物館一起,於2018年開放。 我們應歸功於這些新機構的司法平等倡議,以及擁有一個出色的網站介紹美國私刑及其延續的遺產。 在疫情減弱後,我們可以前往阿拉巴馬州,從那裡開始看起。

《天殺的密西西比》(1964)

在得知三K黨成員炸毀了伯明罕(位於阿拉巴馬州)的第16街浸信會教堂,四個女孩遇難後,妮娜·西蒙娜於1963年9月創作了歌曲《天殺的密西西比(Mississippi Goddam)》。這首歌部分啟發來自這一悲劇事件,部分則是因為民權領袖梅德加·埃弗斯(Medgar Evers)在密西根州傑克遜的車道被暗殺。

妮娜·西蒙妮(Nina Simone)

1963年6月,西蒙娜告訴瑪雅·安格魯(Maya Angelou),這首歌是有感而發。西蒙妮說,她氣瘋地翻找車庫,試圖製造槍枝。當她這樣做時,曾為警察的丈夫安迪·斯特勞德(Andy Stroud)阻止了她,「尼娜,你對殺人一無所知。 你唯一得到的就是音樂。」 她記著他的話,回到樓上,來到鋼琴前,不到一個小時就寫了《天殺的密西西比》。

這首歌帶有中速節奏,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致敬,活潑的節奏和序言可能讓白人為主的聽眾放輕鬆。但之後,她的歌詞展現出了對那些要求非裔美國人放慢民權要求的不耐煩。 從根本上講,西蒙妮的歌曲將「黑色憤怒」描繪成對白人暴力的合理而正義的反應。這種感覺使我們看到今天時隔數小時的在亞特蘭大,明尼阿波利斯,紐瓦克,華盛頓特區街道上進行的抗議活動。

《13th》 (2016)

由阿娃·杜威內(Ava DuVernay)執導的Netflix紀錄片 《第十三修正案(13th)》 探討了警察暴行與大規模監禁並存的方式。 1865年,美國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旨在廢除奴隸制和強制勞役,除非是」依法判罪的人的犯罪的懲罰」。南方經濟因奴隸制廢除遭到重創,為了重建判處大量黑人有罪以作為奴隸制勞作的延續。這部強大且發人深省的紀錄片向我們介紹了奴隸制度和美國種族主義背後的經濟力量,特別是自奴隸制被廢除以來對黑人的複合影響。

Mekhi Phifer和Regina Taylor在Spike Lee的影片《 Clockers(1995年)》中

來自伯明罕監獄的信(1963年)

馬丁·路德·金牧師在阿拉巴馬州伯明罕的一群受人尊敬的牧師的公開信中回應,他們是善良的白人,與該市公共安全專員,野蠻的偏執者布爾·康納不同。他正努力在反對種族隔離和地方性種族恐怖的抗議浪潮中佔主導地位。神職人員名義上同情示威者的事業,但仍敦促他們以「法律與秩序」的名義下臺。

1965年3月25日,馬丁·路德·金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對民權遊行者講話

金則指責了這個職位的不道德行為。在一封信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它變得越來越讓人引起共鳴。這封信是他因抗議活動入獄時寫在報紙上的,對「專心於秩序而不是正義的白人溫和派」表達了深深的挫敗感。

《底特律「67」》(2013)

評論家薩拉米沙·蒂勒(Salamishah Tillet)表示,自己經常講授多米尼克·莫裡索(Dominique Morisseau)的戲劇,後者繼承了洛林·漢斯伯裡(Lorraine Hansberry)的《陽光下的葡萄乾》(1959)與阿米裡·巴拉卡(Amiri Baraka)的《荷蘭人》(1964)的風骨,因為他的戲劇涉及到種族隔離和白人暴力的主題。這對於那些民權運動至關重要。

米尼克·莫裡索,《底特律「67」》

儘管1967年的底特律種族騷亂在此劇的背景下發生,但莫裡索還是親密地講述了非裔美國人的兄妹切爾(Chelle)和蘭克( Lank)的故事。他們一起生活在最近繼承的童年時期的家中,並試圖通過將地下室變成俱樂部來賺取額外收入。這齣戲有幾個衝突同時發生:兄妹對於俱樂部財務結構的意見相左; 蘭克正設法幫助帶回了一個飽受毆打的白人婦女卡羅琳(Caroline)。在警察突擊搜查了一個黑酒吧後,底特律的暴亂就開始爆發了。

在騷亂開始後不久,三名十幾歲的黑人男孩被殺,兩名白人婦女和七名黑人在附近的阿爾及爾汽車旅館受傷。 莫裡索不僅將注意力集中在種族暴力的暴力上,還轉向人的內心和人際交往上,顯示了黑人決定自己命運的力量。即便那個時候他們周圍的世界已然崩潰。

《瑪莎·詹森的死與生》(2017年)

許多人認為,「石牆運動」,更具體地說,是針對1969年殘酷的新紐約州同性戀酒吧的暴動,如果沒有變性人活動家瑪莎·詹森的參與就不會成功。那天晚上,她是最早抵制警察的顧客之一,詹森幫助組織的這次活動蔓延到紐約周圍的社區,並持續了數個晚上。

瑪莎·詹森

大衛·法蘭西(David France)的紀錄片《瑪莎·詹森的死與生》帶我們領略了這位勇敢的黑人變性人活動家,也是現代同性戀民權活動先鋒那令人著迷的成年生活和可疑的1992年死亡事件。我們看到詹森的密友維多利亞·克魯茲(Victoria Cruz)追查了已退休的偵探,詢問這懸而未決的案件,帶我們了解了她悲慘的故事的複雜性。

《給拉塔莎的情歌》(2019年)

艾雅娜·斯坦利·瓊斯(Aiyana Stanley-Jones)(2010), 雷基亞·博伊德(2012), 雷尼莎·麥克布賴德(2013),桑德拉·布蘭德(2015),貝蒂·瓊斯(2015),布倫娜·泰勒(Breonna Taylor)(2020),這些只是少數的幾個黑人女性名字。如果他們的家人及黑人女權主義者沒有為她們奮鬥,公眾可能會忽略她們的悲慘命運。

在電影《給拉塔莎的情歌》中,導演索菲亞·納赫裡·艾莉森(Sophia Nahli Allison)講述了15歲的非洲裔美國女孩拉塔莎·哈林斯(Latasha Harlins)。該女孩於1991年在洛杉磯被一位韓國雜貨店老闆槍殺。這件事發生在羅德尼·金(Rodney King)事件的13天後。(1991年,因超速被洛杉磯警方追逐,羅德尼·金被截停後拒捕襲警,遭到警方用警棍暴力制服。1992年,法院判決逮捕羅德尼·金的四名白人警察(斯特西·孔恩、勞倫斯·鮑威爾、希歐多爾·布裡森諾、蒂莫西·溫迪)無罪,從而引發了1992年洛杉磯暴動。)

《給拉塔莎的情歌》

同時,黑人女孩哈林斯(Harlins)的事件也被製做成了影像作品。這一事件被認為是導致1992年洛杉磯暴動的一個因素。影像作品由艾莉森製作,通過將現實生活中對哈林斯好友友Ty,堂兄Shinese的採訪,並結合「夢境」,以實驗性的藝術手法再現了黑人少女時代的歡樂和創傷,同時又將哈林斯的死重新陷入了長期的虧欠和黑人的叛亂之中。

《與我交談》(2007)

廣播電臺人物皮蒂·格林(Petey Greene)廣播了有關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美國種族主義的殘酷真相,同時保持了聽眾所需的娛樂性。 2007年,一部講述他一生的電影《與我交談(Talk to Me)》也有趣地展現了其真實性。

這部電影由卡西·萊蒙斯(Kasi Lemmons)執導,影片的背景設定是1960年代,皮蒂(由唐·奇德爾(Don Cheadle)飾演)成為華盛頓特區早間廣播中的一種流行的心靈代言人聲音。當馬丁·路德·金被暗殺後,格林為那些因不公正而被推向邊緣的人們表示了聲援,皮蒂和這部電影都為認真反思提供了時間。 他高興地說:「讓您感到心痛,發怒,將一切都帶給我。」

(本文編譯自《紐約時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美國黑人男子綁架白人女子,強迫她看了9個小時的奴隸制紀錄片
    據《每日郵報》2月18日報導,一名非洲裔的美國男子綁架了一名白人婦女,男子強迫女子看了9個小時的奴隸制紀錄片。2月17日,這名男子被錫達拉皮茲市警方以一級騷擾和非法拘禁的罪名逮捕。羅伯特·諾伊斯被捕綁人的男子是52歲的羅伯特·諾伊斯,他是一名非裔美國人,住在愛荷華州錫達拉皮茲市。羅伯特綁架了一名女子,雖然最初的報導中並沒有提及被綁架的女子的種族,但是隨著羅伯特的被捕,媒體證實被綁架女子是一名白人婦女。
  • 美國黑人男不滿種族歧視,綁架白人婦女來教育,強迫看奴隸紀錄片
    據《每日郵報》2月18日報導,一名非裔美國黑人男子不滿種族歧視,特意綁架了一名白人婦女,強迫她觀看長達9小時的奴隸制紀錄片《根》(Roots),以便讓她了解自己的種族主義。 這名男子名叫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es),現年52歲。
  • 看看讓設計師愛不釋手的紀念板5號怎麼搭出時尚家
    今年是聖象成立的25周年,聖象旗下的高端品牌聖象康逸為了回饋廣大鐘愛木地板的消費者,在這個夏天特別開展了一場「今夏,聖象格外給力」的回饋活動,只要買聖象康逸紀念板地板就送格力空調!想像一下躺在地板上伸著小腿兒吹空調的那種樣子,告訴我,香不香?!
  • 黑人男子綁架白人女子,強迫她看了9個小時的奴隸制紀錄片
    據《每日郵報》2月18日報導,一名非洲裔的美國男子綁架了一名白人婦女,男子強迫女子看了9個小時的奴隸制紀錄片。2月17日,這名男子被錫達拉皮茲市警方以一級騷擾和非法拘禁的罪名逮捕。
  • 雕像在全美國推翻,以抗議種族主義
    邦聯將軍阿爾伯特·派克的唯一雕像,在2020年6月20日早些時候在華盛頓被示威者推倒並縱火焚燒 舊金山(AP)—抗議者在美國各地拆除了更多雕像,將舊金山公園內的剃刀擴大到了美國國歌的作者和贏得該國內戰的將軍
  • 四行倉庫紀念館紀錄片,還原真實的歷史故事
    每到中華民族陷入危機的時刻,總有勇士站出來,為了民族的存亡而以命相搏。 而且八佰壯士的故事,也生動地再次提醒了全體中國人—— 只有自己的抗爭才能換來民族的解放與和平,俯首屈膝乞求西方國家的救助和調停,乞求別人能施捨和平,到頭來一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 因種族主義抗議,美國文學界陷入紛爭
    在公開信中,詩人們稱這個聲明「比最低限度還要糟糕」,是對喬治·弗洛伊德、布朗娜·泰勒和其他非裔美國人的侮辱,是他們在與警察的衝突中死亡,才引發了抗議。公開信稱,「這一聲明的態度模稜兩可,似乎只是面對現實局勢的權宜之計,如此模糊的立場相當於對黑人的種族滅絕,最終將呈現為一種暴力。
  • 李小龍紀錄片在美國電視臺播出 講述華裔拼搏故事
    中新網6月9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李小龍紀錄片「Be Water」於當地時間6月7日晚間在ESPN播映,內容也著墨他以華裔身份在美國發展的困境。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資深記者娜德拉‧尼特(Nadra Nittle)表示:「以他的才華和魅力,應該能在好萊塢電影演主角。」
  • 種族主義在美國有多嚴重?聽聽這些逃離美國的黑人怎麼說
    有句話是「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其實,一直面對美國國內無力改變的種族主義,黑人們很明顯可以選擇換一個地方過他們嚮往的生活。然而,這些黑人們選擇逃離美國之後,是否就真的「安全」了呢?
  • 一周薦書 | 美國種族主義思想的歷史
    隨著弗洛伊德事件再次引發席捲美國社會的反種族歧視運動,究竟什麼是種族主義、種族主義的歷史和思想根源、種族主義在美國的土壤等問題,也重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Kendi)是美國大學歷史和國際關係學教授、反種族主義研究和政策研究中心創始主任。2012年,他曾寫出獲獎作品《黑人校園行動:黑人學生與高等教育的種族重構,1965~1976》。本書令他再度獲得重量級獎項:201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肯迪在書中指出,事實上,種族主義思想如今仍在美國大行其道,而且比以往更加隱晦和複雜。他追溯了反黑人種族主義思想的歷史,以及這些思想的驚人力量。
  • 一周薦書|美國種族主義思想的歷史
    《天生的標籤:美國種族主義思想的歷史》[美] 伊布拉姆·X.肯迪 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2020年5月版隨著弗洛伊德事件再次引發席捲美國社會的反種族歧視運動,究竟什麼是種族主義、種族主義的歷史和思想根源、種族主義在美國的土壤等問題,也重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 「天生的標籤」:美國種族主義思想為何難以根除?
    因此,在面對讀者時,這段歷史不應被簡單地視為荒謬的種族主義者與理智的反種族主義者的衝突的描述,這段歷史也不像非黑即白的好萊塢動作片,有明顯的好人和壞人,並且最終好人獲得勝利。從一開始,這就是一場三方戰役,反種族主義思想同時與兩種種族主義思想對壘,有善良有邪惡,最後有失敗也有成功。
  • 美國種族主義歷史觀察:根深蒂固的隱性歧視
    美國種族歧視事件為何頻發?其歷史根源是什麼?弗洛伊德事件將對美國政治產生哪些影響?本報記者專訪了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基地美國研究中心研究員丁見民。美國種族主義始終植根於歷史與現實之中記者:近期,美國種族主義騷亂持續發酵,透視這一現象,您認為其歷史根源是什麼?在不同歷史時期有哪些主要表現?
  • 解決美國種族主義問題的妙招有了……
    而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這個弗洛伊德遇害事件的「震中」,當地市政廳的成員甚至還表示,他們將支持「解散警察部門」的提議。美國《華盛頓郵報》和福克斯新聞網這兩家持不同政治立場的媒體,目前都已報導了這一美國反種族主義和反警察暴力遊行中的新趨勢。
  • 美國這面種族主義旗幟,為何能進入美軍?原來是二戰給他們機會!
    當時的「巴爾的摩晚間太陽報」稱為「在西南太平洋、義大利和法國等相隔甚遠的地區經常觀察到這種現象」。在美國第五集團軍佔領義大利城鎮裡夫雷多後,維吉尼亞州里奇蒙的一名少校在一所房屋上升起了南部邦聯旗幟。他告訴官方軍事報紙「星條旗」,他隨身攜帶了一批旗幟,他已經在那不勒斯、羅馬和萊霍恩懸掛了邦聯旗幟,並稱:「這是一場我們南方人會打贏的戰爭。」
  • 汪曾祺紀念館正式開館:百年汪老 詩與故鄉
    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下,設計及施工團隊採用多項新材料、新技術,克服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和施工困難,最終完美呈現出了這一建築藝術與建造技術高度融合的結晶作品。紀念館的主體外牆,採用了清水混凝土工藝,木紋清水砼的外立面呈現出稿紙疊放的本色肌理,與汪老樸素無華、回歸本源的質樸文風相得益彰。
  • 發現紀錄片|藝術知識增加了
    藝術的目標正是給生活某種形式。要想進階生活品質,每個人都應該懂點藝術。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我修養的培養和薰陶,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意識到藝術教育對於一個孩子的重要性。 生活離不開藝術,我們每天睜開眼就開始接觸藝術。小到每日出門的穿搭、室內裝飾,大到城市設計、廣告電影。
  • 挪威為種族主義歷史復建「人類動物園」引質疑
    最近,兩名藝術家在挪威政府資助下復建這座「人類動物園」,他們說此舉意在喚醒挪威人對種族主義歷史的集體記憶,但迎接他們的卻一場集體質疑。「太棒了,我們是白人」,據英國《衛報》報導,100年前那場「人類動物園」展覽後,一家挪威雜誌曾以此為題歡呼。當年的展覽名為「剛果村」,80名村民都是塞內加爾人。他們穿著「傳統服飾」,於草棚內示範非洲「日常生活」,以滿足白人的獵奇心。
  • 寶天鐵路英烈紀念館觀號召全體工作人員「雙節」期間觀看紀錄片《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坐著高鐵看中國》
    寶天鐵路英烈紀念館通知在職人員、臨聘人員利用8天長假觀看大型文獻紀錄片《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坐著高鐵看中國》,進一步提升寶天鐵路英烈紀念館全體幹部職工的政治理論素質,熟悉中國人民解放軍19兵團64軍修築寶天鐵路後參加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使大家全面、正確了解和認識抗美援朝的史實和意義;「八縱八橫」中國鐵路網已經建成,8天8條主線帶領我們走遍祖國大好河山
  • 美國反種族主義抗議運動對英國的影響
    原創 深度分析 上海美國研究「英國並非無辜」是此次英國反種族主義抗議的口號之一46歲的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 (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察德裡克·肖文 (Derek Chauvin)殺害事件事發以來已經一個月有餘,這一事件不僅在美國幾十個城市引發反種族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