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形上學」:中國哲學的視角

2021-01-18 中國社會科學網
重思「形上學」:中國哲學的視角

2016年04月24日 10: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 作者:彭國翔

字號

內容摘要:內容提要:對比分析西方哲學傳統中以柏拉圖哲學為代表的「metaphysics」與中國哲學傳統中以儒家哲學為代表的「形上學」,可見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西方metaphysics所包括的本體論與宇宙論兩部分涇渭分明,而在中國哲學中,二者則相互貫通。在一個世界哲學「彼此互動」、「共生共成」的整體脈絡中,中國哲學傳統對於當今西方哲學的發展能夠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不囿於中西哲學的傳統而去思考一些人類經驗普遍面對的根本哲學問題。三、世界哲學的共生共成:中西哲學發展的前提與前景在以往對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的反省中,筆者曾提出「援西入中」的用語來概括20世紀初以來中國哲學研究與建構的基本模式。

關鍵詞:中國哲學;哲學傳統;形上學;西方哲學;本體論;牟宗三;思考;陳來;楊國榮;儒家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對比分析哲西方學傳統中以柏拉圖哲學為代表的「metaphysics」與中國哲學傳統中以儒家哲學為代表的「形上學」,可見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西方metaphysics所包括的本體論與宇宙論兩部分涇渭分明,而在中國哲學中,二者則相互貫通。如將現代中國哲學中較有代表性的幾種「形上學」建構視作對於西方「metaphysics」的回應,通過進一步考察「援中入西」所可能產生的理論效果可以發現,當前中西哲學發展的前提與前景在於世界哲學的共生共成,以及雙方應當如何在這一格局下自處和發展。在一個世界哲學「彼此互動」、「共生共成」的整體脈絡中,中國哲學傳統對於當今西方哲學的發展能夠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不囿於中西哲學的傳統而去思考一些人類經驗普遍面對的根本哲學問題。

  關 鍵 詞:Metaphysics/形上學/中國哲學/世界哲學/援中入西

 

  關於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反省,①以及對於20世紀以來中國哲學的系統建構,②如果這兩個方面的討論如果都可以放在「援西入中」這一典範之下,那麼,本文關心的則是如何「援中入西」的課題。換言之,如果說以往筆者在思考如何在當代中國治「中國哲學」時,主要關注的是西方哲學傳統在「研究中國哲學」與「建構中國哲學」這兩個雖密切相關但畢竟各有不同的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那麼,如今筆者想探討的,則是在一個世界哲學「彼此互動」、「共生共成」的整體脈絡中,中國哲學傳統對於當今西方哲學的發展所可能提供的思想資源,以及如何進一步不囿於西方哲學的傳統而去思考一些人類經驗普遍面對的根本哲學問題。這一點,可以說是一個關乎「世界哲學」發展的問題。西方哲學家中已有人呼籲要汲取中國哲學的思想資源去反省西方哲學自身的問題。③這樣的呼籲,要想不流於單純的「良好願望」和「口號」,就必須認真和深入思考中國哲學應如何在與西方哲學(包括印度哲學)的互動交融中深度介入世界哲學「共生共成」的整體格局,同時在世界哲學「日生日成」的過程中成為一個積極的建構要素。對該問題的思考,在整個中文世界,恐怕還尚未進入多數學者自覺的意識層面。筆者所謂的「援中入西」,可以說是思考該問題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為了不使對此課題的討論流於抽象,本文將以「metaphysics」這一西方哲學傳統中的重要方面為例展開討論。

  一、「Metaphysics」和「形上學」:對比與分析

  20世紀80年代,臺灣出版的《現代形上學的祭酒:懷德海》一書對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臺灣譯為「懷德海」)其人及其哲學進行了導論性的介紹。④該書指出,「形上學」在20世紀的西方已漸成衰落之勢。此「形上學」即「metaphysics」,大陸流行的譯法是「形上學」,取自《易傳》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最早由日本明治時期的學者井上哲次郎用以翻譯「metaphysics」一詞。晚近英語世界中的許多相關研究也進一步表明,雖然不能說「metaphysics」已乏人問津,甚至還有重新關注這一領域的不斷呼聲,⑤但總體來說,較之以往其在西方哲學傳統中的重要性,說它處在相對衰落的狀況中,應該是不為過的。

  1869年,英國倫敦創立了一個社團,名為「metaphysical society」,即「形上學學會」。其目的是將教會的修士、科學家以及其他一些知識人聯合起來,一起探索科學與宗教的關係,並試圖解釋宇宙的奧秘以及人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學會的成員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人物,包括生物學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哲學家西季威克(Henry Sidgwick)和馬提諾(James Martineau)、英國羅馬天主教會的紅衣大主教曼寧(Henry Edward Manning)、藝術批評家拉斯金(John Ruskin),甚至還有英國首相格萊斯頓(W.E.Glastone)。但是,這個學會到1880年即不得不壽終正寢。根據創立人之一、詩人同時也是思想家的丁尼生(Alfred Tennyson)回憶,「經過十年的艱苦努力,甚至連界定『metaphysics』這個詞的含義是什麼,都沒有人能夠成功。」⑥這表明,即使在西方世界,什麼是「metaphysics」,大概也一直莫衷一是。

  不過,無論「metaphysics」的涵義如何難以獲得一致的確定,從古希臘以來,尤其是亞里斯多德的那本以「metaphysics」為名的著作問世以來,無可否認,在古典西方哲學的傳統中,「metaphysics」一直是哲學中最為重要的部門,甚至可以說居於其中心。⑦如笛卡爾就曾經說,如果人類的所有知識可以比喻成一棵大樹,那麼,「metaphysics」就是這棵大樹的樹根。因此,他自己便將「metaphysics」稱為「第一哲學」。當然,在西方專業的哲學界中,迄今為止關於「metaphysics」雖然未必眾口一詞,但也還沒有到「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地步。對於其探討的問題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大致有一個相對明確和穩定的範圍。如現象與本質、決定論和自由意志、同一性與變化、心與物、必然性與可能性、時間與空間等,都可以說是「metaphysics」所探討的主要問題。⑧進一步而言,根據西方哲學中較為經典的理解,大致來說,「metaphysics」主要包括「ontology」和「cosmology」這兩個部分,前者針對的是「being」的問題,後者針對的則是「becoming」的問題。⑨

  「ontology」在中國大陸長期以來譯為「本體論」,港臺通常譯為「存有論」,而「cosmology」則譯為「宇宙論」,兩者各有所司,不能連在一起。之所以如此,在於根據西方哲學傳統的主流,尤其巴門尼德、柏拉圖以來的理解,由於「being」超越於變動不居且虛幻不實的感官經驗世界,不在具體的時空之中,因此也不是具體的而是抽象的,不是「多」而是「一」。⑩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being」是靜止的。與本體論不同,宇宙論所要處理的則是現實經驗世界如何產生、發展和變遷,這是「變動」或者說「生成」的問題。因此,「metaphysics」雖然包含本體論和宇宙論,但它們卻是涇渭分明的兩個世界。

  但是,從中國哲學尤其易學和儒家哲學的立場來看,「being」和「becoming」不必只能分屬於兩個世界。世間諸相的「本體」雖然不是感性經驗世界和現象世界這所謂「世間」的諸相之一,而是諸相的所以然和所當然,但卻不是超越於感性經驗世界和現象世界之上和之外的、靜止的、不在時空之中的、抽象的存在。雖然一方面「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作為「器」之根本不能被化約為諸「器」之一;但另一方面,卻又「道不離器」、「道在器中」。朱熹對於理氣關係「不離不雜」的理解,也可以說是對道器關係的理解。至於王夫之等人,則進一步強調作為「本體」的「道」不能脫離「器」的世界而成為巴門尼德和柏拉圖意義上的超絕的「being」。牟宗三在其《心體與性體》中,反覆使用了「本體宇宙論」這個詞彙。從上述西方哲學傳統形上學的立場來看,這是說不通的。但牟宗三選擇使用這個詞彙,正是他基於中國哲學傳統的根本立場使然。而他批評朱熹的「理」「只存有不活動」,堅持「理」必須是「即存有即活動」的,在一定意義上,其實也可以視為對這種「道不離器」、「道在器中」的立場的強調。如果轉換成西方哲學的術語,牟宗三的「即存有即活動」,也就是說「超越」之「本體」不是孤懸於變遷流轉的大千世界之上和之外,而是「內在」於「大化」之中,作為大化之所以「化」的根據而發生作用。他所謂的「創造性真幾」即指此而言。「本體」雖非世間諸相之一,卻是內在於世間諸相來表現自身的。因此,作為存在根本的「本體」(being)並不能脫離宇宙的大化(becoming)而孤絕地屹立於時空之外,它可以說是「不變隨緣」而又「隨緣不變」的。這裡借用佛教華嚴宗的說法,大致可以形容中國哲學尤其易學和儒家哲學所理解的本體與現象之間的關係。而牟宗三所謂「本體宇宙論」之所以可以說得通,恰恰也只能在這個意義上而言。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中西形上學復興面臨的挑戰
    一、中西形上學的相似起源  如同「哲學」「科學」「神學」等舶來的名稱一樣,中國古代原本也沒有「形上學」這一名稱。亞里斯多德雖然沒用過「metaphysics」一詞,但在《形上學》裡圍繞「第一哲學」(也叫「第一科學」)與其他科學進行比較時,曾明確指出了它們在研究對象和地位意義方面的鮮明差異:第一哲學是從普遍性視角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而像數學這樣的專門科學只是研究存在的某個片段。
  • 「形上學」到底是個什麼學?
    中國普通老百姓口中的「形上學」與其命名起始定義雖然有關聯,但其實相去甚遠。「形上學」作為一個哲學詞彙,算是一個非常有意思、貼切的舶來品翻譯。哲學詞彙的翻譯相對於那些一般國內沒有的物品,如「jeep」翻成吉普的音譯,要麻煩許多。因為哲學本來就是概念、定義、思考的學問,如果詞彙不能精準,很容易導致思緒混亂,所以哲學詞彙的翻譯應該是更注重「信達雅」的一類。
  • 從必然到自由——哲學的開端·形上學的發端
    關於「量」、「質」、「形式」的思考,奠定了他的思想是「形上學」的發端。關於「宇宙」、「秩序」和「數學」的研究,給日後哲學的重要分支「美學」奠定了基礎。從繼承與發展的角度,他更像是對於赫西俄德「純粹」的「『神』-『秩序』」的繼承,而後他的思想在柏拉圖及「中世紀神學」中得到發展。
  • 王慶節:《康德與形上學疑難》譯後記
    1929年春天,在瑞士的達沃斯高等學校,海德格爾應邀就康德哲學作了三場講座並和新康德主義馬堡學派的晚期代表人物恩·卡西爾(E.Cassirer)進行了一場著名的辯論。隨後,海德格爾寫成《康德與形上學疑難》。本書1929年出版第1版,後被海德格爾稱為《康德書》。
  • 【轉載】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道德形上學基礎...
    正是出於這一目的,康德在《道德形上學基礎》[3]中將全部正文的內容分為三章:一、「從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識向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過渡」;二、「從通俗的道德哲學到道德形上學過渡」;三、「從道德形上學到實踐理性批判過渡」。在這裡,康德的道德哲學明顯表現出有三個不同的、從低級到高級的層次,即「通俗的道德哲學」、「道德形上學」和「實踐理性批判」。
  • 「我思故我在」與「形上學」什麼關係?這句話竟然是錯的?
    「我思故我在」與「形上學」什麼關係?這句話竟然是錯的?今天我決定嘗試一下新的問題,一個哲學問題。有一位童鞋是這樣提問的:康德對「我思故我在」的反駁真的成立嗎?其實我對哲學幾乎不懂,看到這個問題後我稍微查了一些資料,明白了個大概(如果有哲學大佬發現我理解的錯誤之處,敬請指正),明白了兩點:1、我思故我在是哲學史上曾出現過的一個觀點,而且遭到了反駁。2、反駁者名叫康德,而提出「我思故我在」的是笛卡爾。
  • 康德《道德形上學原理》-內容簡述
    所以在完成了《純粹理性批判》這一認識論著作之後,康德逐漸轉向了他的第二個批判範疇,也就是道德哲學領域。康德的道德哲學主要由三本著作構成,它們分別是《道德形上學原理》(又稱道德形上學奠基)(1785)、《實踐理性批判》(1788)和《道德形上學》(1797)。
  • 南哲思享|代玉民:邏輯分析可以取消形上學麼——論馮友蘭對邏輯...
    馮先生認為,建構新的知識形態的形上學,需要放棄綜合命題,採用分析命題。鑑於西方哲學沒有以分析命題建構形上學的傳統,故此,需要引入中國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中,先秦的道家,魏晉的玄學,唐代的禪宗,恰好造成了這一種傳統」。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莊子的「無有無名」,文益禪師的「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師云:『是曹源一滴水。』」
  •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對中西哲學的比較,道出中國哲學最大的特點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萊不尼茲作為中國哲學的局外人,他的這個觀察基本是正確的。孔子、老子、墨子、楊朱、管子、法家等等,他們的思想也無不是在討論對世道人心所思所想的匡正和穩定社會、治理國家的政治哲學。這些也都趨向於是實踐性。
  • 形而上的哲學思想興起之後產生的形而上繪畫
    導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形而上哲學的興起和流傳,在繪畫領域,形而上繪畫流派也悄然興起,與當時的未來主義一起迅速在繪畫界流傳,廣受人們的追捧,給藝術界帶來一股濃鬱的先鋒與現代感,形而上主義和未來主義都試圖拋棄過往對客觀世界的描摹,而是試圖以荒誕的,充滿想像感的繪畫形象表達對世界的哲學性思考,深受尼採,叔本華
  • 哲學筆記
    二是形上學,認為世界是某種形式的規定性,如畢達哥拉斯的數本原說。這兩種區分奠定了哲學的邏輯起點,即唯物與唯心主義的爭論。在希臘的民主制時期,希臘哲學發展到了頂峰。自然哲學以德謨克裡特的原子說為代表,他認為宇宙萬物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構成,原子具有一切物質形態的共同屬性。
  • 「哲學的殿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 第二季成功舉辦
    在講座中,張志偉教授從「倫理學與形上學的關係問題」「海德格爾的倫理學問題」「當今時代的困境」三個方面進行闡釋。首先,他結合斯賓諾莎、康德和黑格爾的哲學,指出形上學為倫理學奠基的企圖,以及二者之間親密卻富有張力與矛盾的關係,即倫理學需要形上學為基礎,但形上學無法提供倫理學所需要的自由。
  • 康德的道德區塊鏈-《道德形上學原理》評述
    作為整個康德道德哲學的奠基,《道德形上學原理》基本上將康德關於道德所設想的重要問題都提了出來,並給出了一些初步答案。那麼在純粹的文本之外,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康德的道德哲學,以及站在後世的角度,如何去評價呢?康德的道德哲學善良的人能獲得幸福麼?一個人所獲得幸福配不上他的德行會怎樣?個人利益與責任之間如何平衡?
  • 中國哲學之道
    哲學作為追根究底的學問,西方哲學通常是從感性存在出發,由表及裡上升到理性存在,即以從現象到本質、具體到抽象、形而下到形而上為根底,這是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黑格爾傳統的形上學的思維理路。然而,現代西方哲學拒斥傳統的形上學,主張從當前在場的東西度越到其背後未出場的東西,未在場的與在場的都是現實的東西,而並非是抽象的永恆本質。
  • 託馬斯·阿奎那的形上學和神學觀點
    託馬斯·阿奎那的形上學觀點較接近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同時也參考了其他經院哲學家的觀點。 亞里斯多德對世界本質的解釋是偏向於唯物主義的,物質的概念和「四因說」在他的哲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託馬斯·阿奎那認為物質和形式是構成世界的本質。
  • 什麼是「形而上」,什麼是「形而下」?
    一、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形而上與形而下的說法,來自《易經·繫辭》:「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這兩句話看似簡單,但真要解釋起來,很是麻煩,歷代注家,各有各的解釋。而「形」之生,就是有「形」「生」「質」,就是「器」。「(夏芬《「道」「器」三種詮釋視角———基於「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歷代注釋》)當然,現在使用「形而上」、「形而下」這兩個詞,是更通俗更普遍意義上的意思:形而上,是對具體的客體的抽象和超越。
  • 中國在西方哲學研究中的十大誤解——從Being的意義談起
    西方哲學的傳統的核心和基礎是形上學。形上學的研究對象Being(希臘文的動詞einai及其動名詞on,拉丁文的esse,英文的動詞不定式to be和動名詞being,德文的Sein,法文的être),是西方哲學的中心範疇。從古到今的西方哲學充滿了Being的意義的辨析和改變。
  • 闡舊輔新丨張汝倫·中國哲學如何在場
    三現代中國哲學家熱衷於建構體系,與他們對哲學的理解有關。他們一般都將哲學理解為形上學或本體論。熊十力說他「素主哲學只有本體論為其份內事」。馮友蘭則認為:「形上學是哲學中底最重要一部分。」無論是形上學還是本體論,其根本任務,都是「宇宙實體之探尋而已。」這種對哲學的認識,乃中國傳統所無,而是受西方哲學影響所致。
  • 中國哲學之道-光明日報-光明網
    哲學作為追根究底的學問,西方哲學通常是從感性存在出發,由表及裡上升到理性存在,即以從現象到本質、具體到抽象、形而下到形而上為根底,這是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黑格爾傳統的形上學的思維理路。然而,現代西方哲學拒斥傳統的形上學,主張從當前在場的東西度越到其背後未出場的東西,未在場的與在場的都是現實的東西,而並非是抽象的永恆本質。
  • 中國哲學的精神
    無論我們是否思人生,是否談人生,我們都是在人生之中。也無論我們是否思宇宙,是否談宇宙,我們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不過哲學家說宇宙,物理學家也說宇宙,他們心中所指的並不相同。哲學家所說的宇宙是一切存在之全,相當於古代中國哲學家惠施所說的"大一",其定義是"至大無外"。所以每個人、每個事物都應當看作宇宙的部分。當一個人思想宇宙的時候,他是在反思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