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上學」到底是個什麼學?

2021-01-10 梧桐樹邊羽

什麼是形上學?

中國普通老百姓口中的「形上學」與其命名起始定義雖然有關聯,但其實相去甚遠。

「形上學」作為一個哲學詞彙,算是一個非常有意思、貼切的舶來品翻譯。哲學詞彙的翻譯相對於那些一般國內沒有的物品,如「jeep」翻成吉普的音譯,要麻煩許多。

因為哲學本來就是概念、定義、思考的學問,如果詞彙不能精準,很容易導致思緒混亂,所以哲學詞彙的翻譯應該是更注重「信達雅」的一類。

「形上學」這個名稱來自於《易經·繫辭》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日本哲學家井上哲次郎翻譯的,嚴復翻譯成為「玄學」,實際上原文「metaphysics」直譯的話是「在物理學之後」的意思。

「metaphysics」是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稱。後人整理他遺作時,給他所有的手稿按照知識門類做排序,其他手稿之間都有邏輯關係,唯獨有這份手稿難以歸類。

於是人們把這份手稿放在了《物理學》後面,並且簡單粗暴地以「metaphysics」命名。

亞里斯多德在歸納人類所有知識時,把「以存在為對象」的學問稱之為狹義的「metaphysics」,所以我們把這種「形上學」叫做「本體論」。

在普通人眼中,這世界是科學、哲學、神學三大理論層次覆蓋知識面,但是在哲學家、學問家眼中,這世界只分為物理學和超越物理學的知識,即可知與不可知。

「meta」是「在……之後」,「physics」就是物理學,所以「metaphysics」就是一些超越物理認識的學問和看法——是思想,區別於技術、經驗以及科學理論。

嚴復命名成「玄學」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和魏晉時期儒家玄學流派有一定的定義衝突,因此現在普遍認同井上哲次郎的翻譯——中國的「道」本來就是虛無的,不可捉摸的東西,但是又不能稱之為「道學」,因為和北宋新儒學(理學、道學)概念衝突。

井上哲次郎不僅是個哲學家、還是個漢學家、儒學家,以他對東西方哲學的了解,為「metaphysisc」取了「形上學」這個名字,算是信達雅的典範。

從理論起源來說,「形上學」是指超越物理認知的,超越客觀世界的一些知識觀點。甚至可以認為,人類超出「形而下」這個現實世界的學問,就是「形上學」——如果擯棄鬼神之類的迷信成分,剩下來的不就是人類對世界、對宇宙、對生命的思考嗎?

這不就是哲學?

未翻譯之前的變異

這和我們日常生活中說人「形上學」,是不一樣的。

因為我們今天說「形上學」,已經帶了一層貶義,更多地類似於教條主義,這是哲學思想發展導致的觀點爭論和鬥爭的結果。

19世紀唯心主義頂峰時期代表人物黑格爾將「metaphysisc」表述為了兩層含義。

一種是方法論,即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的方法。

另一層意思是把人類世界的一切知識用一種哲學去全部概括,即把形上學看成是「知識的匯總」的觀點。

哲學全面概括知識匯總,其實和古典的「metaphysisc」含義近似,所以反而是方法論更加惹人注目,並因為觀點唯心成為唯物主義者的主要批判對象。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哲學理論,它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是唯物主義的高級形式。

唯物主義是我國當下主流意識的根基。

辯證法是我們今天普遍學習、理解並認同的方法論。

因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天敵性,從「metaphysisc」翻譯過來的「形上學」被強烈批判。「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的方法論」——這當然是錯誤的。

引申到近代中國哲學中來,「形上學」的樸素本意就被「哲學」詞彙代替,反而成為唯心主義方法論的代名詞,從而不斷被批判,隨著思想下行、通俗化,被貼上「教條主義」的貶義標籤。

這倒是和井上哲次郎的翻譯關係不大,是哲學觀點的內部鬥爭使然。

通俗的「形上學」

要理解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學問是可以的,但並非我們今天日常中使用這個詞的意思。

我們在生活中說一個人「形上學」——也就是不再將這個詞當做一門學問來看的時候,一般就是指一個人古板、教條、不會辯證看問題,不懂得變通。

形上學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反面。

也就是說到底什麼意思,得看我們如何來讀這個詞。

如果讀成「形而上/學」,那麼就是「道」,「玄學」,「哲學」之類的思維領域概念。

如果整體讀成一個成語「形上學」,那就是一個形容詞,形容死板,不變通。

相關焦點

  • 中西形上學復興面臨的挑戰
    相比之下,《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典籍針對自然事物和人造器具展開的探究考察,則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的形而下學(雖然不時也會被當成不起眼的雕蟲小技)。兩千年來,這種道器兩分的架構一直綿延下來,到現在也沒有太大變化。  澄清了中文語境裡形上學的內涵後,我們就能考察它與西方語境裡形上學的異同之處了。這一節先來看它們在起源上的相似點。
  • 康德《道德形上學原理》-內容簡述
    康德曾經說,有一些事情對人很重要——我們能知道什麼?我們能做什麼?我們能希望什麼?以及人是什麼?第一個問題,是認知的問題,康德為此寫了《純粹理性批判》;第二個問題是實踐問題,康德由此引申出了他的道德哲學;第三個問題是信仰問題,康德也對此有神學層面的論述;而第四個問題——人是什麼,實際上就是前三個問題的綜合。
  • 王慶節:《康德與形上學疑難》譯後記
    隨後,海德格爾寫成《康德與形上學疑難》。本書1929年出版第1版,後被海德格爾稱為《康德書》。中譯本根據德國法蘭克福的維託裡奧·克勞斯特曼出版社於1998年出版的《康德與形上學疑難》單行本第6版譯出,而這一版,與1991年由同一出版社出版的《海德格爾全集》德文版第3卷,即單行本第5版擴充版,在文字和頁碼上完全相同。迄今為止,《康德與形上學疑難》在德國一共出版了6版。
  • 重思「形上學」:中國哲學的視角
    「形上學」,可見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西方metaphysics所包括的本體論與宇宙論兩部分涇渭分明,而在中國哲學中,二者則相互貫通。 關鍵詞:中國哲學;哲學傳統;形上學;西方哲學;本體論;牟宗三;思考;陳來;楊國榮;儒家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對比分析哲西方學傳統中以柏拉圖哲學為代表的「metaphysics」與中國哲學傳統中以儒家哲學為代表的「形上學」,可見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西方metaphysics
  • 唯物辯證法與形上學有什麼不同?政治老師:再講最後一遍
    唯物辯證法與形上學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唯物辯證法和形上學是兩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根本對立,它們的對立主要表現在: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繫的;形上學則認為事物之間是互不聯繫,彼此孤立的。
  • 「我思故我在」與「形上學」什麼關係?這句話竟然是錯的?
    「我思故我在」與「形上學」什麼關係?這句話竟然是錯的?今天我決定嘗試一下新的問題,一個哲學問題。有一位童鞋是這樣提問的:康德對「我思故我在」的反駁真的成立嗎?其實我對哲學幾乎不懂,看到這個問題後我稍微查了一些資料,明白了個大概(如果有哲學大佬發現我理解的錯誤之處,敬請指正),明白了兩點:1、我思故我在是哲學史上曾出現過的一個觀點,而且遭到了反駁。2、反駁者名叫康德,而提出「我思故我在」的是笛卡爾。
  • 【轉載】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道德形上學基礎...
    正是出於這一目的,康德在《道德形上學基礎》[3]中將全部正文的內容分為三章:一、「從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識向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過渡」;二、「從通俗的道德哲學到道德形上學過渡」;三、「從道德形上學到實踐理性批判過渡」。在這裡,康德的道德哲學明顯表現出有三個不同的、從低級到高級的層次,即「通俗的道德哲學」、「道德形上學」和「實踐理性批判」。
  • 我的案頭書——道德形上學原理
    頭頂的星空我更願意把它當作一個小冊子,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篇幅之短,更是這本小冊子的內容簡潔,而且在中國的流行度來看,屬於最無人問津的那一類,但是對於我個人來說如數家珍,它的名字叫做《道德形上學原理》,後面我用《原理》代替這本書的全稱,有的人一看到「形上學」估計就要蒙圈了,雖然這是一位哲學家寫的書,但是其實只是冠以「形上學」之名的通俗讀物,裡面並沒有多少繁複生澀的概念,顧名思義,這本書的內容是探討道德或者說討論倫理的。
  • 什麼是「形而上」,什麼是「形而下」?
    一、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形而上與形而下的說法,來自《易經·繫辭》:「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這兩句話看似簡單,但真要解釋起來,很是麻煩,歷代注家,各有各的解釋。而「形」之生,就是有「形」「生」「質」,就是「器」。「(夏芬《「道」「器」三種詮釋視角———基於「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歷代注釋》)當然,現在使用「形而上」、「形而下」這兩個詞,是更通俗更普遍意義上的意思:形而上,是對具體的客體的抽象和超越。
  • 南哲思享|代玉民:邏輯分析可以取消形上學麼——論馮友蘭對邏輯...
    為解決關於數是什麼的爭論,卡爾納普先將兩個定義翻譯為句法句子,第一個定義斷定的是「數字的表達是第二級的類表達」,第二個斷定的是「數字的表達不是類的表達,而是初級的表達」,進而,他提示出適用於兩個定義的語言框架:在皮亞諾(G.Peano)的語言框架中,數字的表達是初級的表達,而在羅素(BRussell)的語言框架中,數字的表達是第二級的類表達。
  • 《形上學》Z3的解釋困境與剝離論證
    這個論證應當如何理解,它要達成的目的是什麼?它究竟是在論述原始質料還是在攻擊柏拉圖的「容器」概念,或者是在闡述亞里斯多德自己的質料概念?本文試圖重新梳理Z3的論證結構,和對它的幾種流行的解釋,並分析這些解釋的困境,力圖給出一種新的解釋,來避免以往解釋中的困難。這個新的解釋為我們理解亞里斯多德的質料概念和質料的形上學地位提供了一個新的維度。
  • 託馬斯·阿奎那的形上學和神學觀點
    託馬斯·阿奎那的形上學觀點較接近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同時也參考了其他經院哲學家的觀點。 亞里斯多德對世界本質的解釋是偏向於唯物主義的,物質的概念和「四因說」在他的哲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託馬斯·阿奎那認為物質和形式是構成世界的本質。
  • 柏拉圖學園教育,主要圍繞形上學和神學議題,沒有政治學
    從普羅提諾開始,柏拉圖學園教育中就主要圍繞形上學和神學議題,幾乎沒有政治學內容,在德性的序列中有政治德性,但只是起點,更高的德性才是目的地,因此討論《理想國》和《法義》在普羅克洛看來都主要涉及低階問題。所以《理想國》評註成為唯一一部現存的未受揚布裡柯太大影響的作品,也就是討論形上學和神學較少的作品。
  • 去上學—你好奇兒童英語都學什麼嗎!
    兒童的話一般學的都是比較基礎的內容,像單詞拼練習二十六個英文字母,但是主要是以啟蒙和培養興趣為主,因為接受能力還不夠強,只有一個比較簡單的世界觀,所以應該給孩子營造一個比較合適的氛圍來學習。去上學—K12英語智能教育服務平臺第一,自然拼讀。因為我們缺乏英語的母語環境。很多英語的發音方式、方法跟漢語有非常大的區別。
  • 從必然到自由——哲學的開端·形上學的發端
    關於「量」、「質」、「形式」的思考,奠定了他的思想是「形上學」的發端。關於「宇宙」、「秩序」和「數學」的研究,給日後哲學的重要分支「美學」奠定了基礎。從繼承與發展的角度,他更像是對於赫西俄德「純粹」的「『神』-『秩序』」的繼承,而後他的思想在柏拉圖及「中世紀神學」中得到發展。
  • 什麼年齡段的孩子學英語最好-去上學
    對於孩子來說,學英語就像學漢語一樣,只要有英語語言環境,通過耳濡目染,學習的都挺快的。 去上學 我們學習漢語是從小就開始學的並說得,準確地說是從開始學說話的時期開始的,那麼,英語的學習和漢語也一樣,要從小開始學和說。多聽多說多練,慢慢就會熟練。
  • 成年人學遊泳,先學「神」還是先學「形」?
    遊泳中的「形」與「神」 昨天群裡一位泳友在討論完自由式技術動作後,說了一句:「以我的水平,還得先學會形,再追求神。」 我想這也代表了很大部分成人遊泳愛好者的選擇。
  • 喜羊羊:小灰灰在羊村上學,看到他學的什麼後,灰太狼氣暈了!
    喜羊羊:小灰灰在羊村上學,看到他學的什麼後,灰太狼氣暈了!說到《喜羊羊與灰太狼》相信很多小夥伴都不陌生,作為經典的國產動畫,這麼多年來一直都讓人念念不忘,裡面的角色和劇情更是如數家珍,今天我們又再次來回憶一下吧。
  •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學問:老子說的道與學
    現在,老、莊並提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學術論調,但在古代經常講黃老之學,是把老子與黃帝思想放在一起,而莊子與玄學關係更近一些。仔細閱讀《莊子》後,我更加認為,不但《莊子》的語言風格汪洋恣肆,與《老子》的格言短語迥然不同,他們的思想也很難歸於一類。
  • 臨潁:有所飽受爭議的幼兒園,孩子們在這裡到底學的啥?來看看吧
    今年是臨潁縣雲朵森林幼兒園建校五周年,這個幼兒園在臨潁是個特別的存在,飽受爭議,有家長非常推崇這個學校的教育理念,甚至有外地家長為了在雲朵上學而在臨潁租房子;也有家長對這所學校有很深的誤解,大概就是雲朵連教室都沒有,只是圈了一塊地讓孩子幹活,甚至有人質疑,雲朵就是帶孩子玩兒,不學習任何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