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案頭書——道德形上學原理

2020-12-26 時光機器pickTime
頭頂的星空

我更願意把它當作一個小冊子,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篇幅之短,更是這本小冊子的內容簡潔,而且在中國的流行度來看,屬於最無人問津的那一類,但是對於我個人來說如數家珍,它的名字叫做《道德形上學原理》,後面我用《原理》代替這本書的全稱,有的人一看到「形上學」估計就要蒙圈了,雖然這是一位哲學家寫的書,但是其實只是冠以「形上學」之名的通俗讀物,裡面並沒有多少繁複生澀的概念,顧名思義,這本書的內容是探討道德或者說討論倫理的。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做人做事講究禮法,我們從小接受的道德教育也很多,比如爸媽常常教我們不要說謊,不要欺負人,不要偷東西,撿到了別人的東西要還給他等,稍微長大一點了,我們開始學習孔孟的聖賢之道,知道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見賢思齊"等道理,我記得當時還特地去新華書店買了《大學》和《中庸》,甘之如飴地看完了,大有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憧憬之情。

再到後面學問就多了,可謂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百舸爭流……言歸正傳,大學的時候看的比較有影響力的經典《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是微言大義奧妙無窮,正如開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這本書很牛逼,直到現在我還不知道作者要表達什麼,不過經典就是經典,只能懷著敬畏的心情去看,想解構你也解不了,另外我可以負責地說,和《道德經》相比《原理》的門檻並不高,如果你能耐心看完前者,理解後者也不是什麼難事

後面畢業以後進入社會,做人的學問就更多了,然而和學校那種非黑即白的二元論調不同,社會是多元化的,複雜的,站在不同的立場看待問題,有時候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在網絡的語境下,人的功過是非很容易被放大,經常聽到有人調侃社會上的一些尤其比較負面的新聞,比如「三觀盡毀節操全碎」,「這年頭三觀碎的連502膠都粘不起來」,後來我也常常在被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所困擾,我們為什麼要做一個好人,如果做壞事沒人譴責,做好事沒人表揚的話,是不是就沒有人做好事了,我們從小所受的道德教育難道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作為一個不相信宗教的人來說,也許在接受了社會的洗禮之後,我會和很多人一樣變得越來越冷漠自私,我會逐漸發現當壞人比當好人容易,做壞事的成本比做好事的成本低,每當我產生這樣的想法的時候我就會打開這本書,重新將心態歸零。

相關焦點

  • 康德《道德形上學原理》-內容簡述
    康德的道德哲學主要由三本著作構成,它們分別是《道德形上學原理》(又稱道德形上學奠基)(1785)、《實踐理性批判》(1788)和《道德形上學》(1797)。首先完成的是《道德形上學原理》的內容,這本書雖然不厚(不到100頁),但基本上涵蓋了康德主要的道德哲學思想,隨後的內容無非也就是對這本書的深入闡述,所以為了能夠講這本書的內容更加完整和清晰的呈現,將會以如下幾篇內容展開——1、《道德形上學原理》——內容闡述2、《道德形上學原理》——主觀評述3、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道德形上學基礎》述評
  • 康德的道德區塊鏈-《道德形上學原理》評述
    作為整個康德道德哲學的奠基,《道德形上學原理》基本上將康德關於道德所設想的重要問題都提了出來,並給出了一些初步答案。那麼在純粹的文本之外,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康德的道德哲學,以及站在後世的角度,如何去評價呢?康德的道德哲學善良的人能獲得幸福麼?一個人所獲得幸福配不上他的德行會怎樣?個人利益與責任之間如何平衡?
  • 【轉載】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道德形上學基礎...
    正是出於這一目的,康德在《道德形上學基礎》[3]中將全部正文的內容分為三章:一、「從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識向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過渡」;二、「從通俗的道德哲學到道德形上學過渡」;三、「從道德形上學到實踐理性批判過渡」。在這裡,康德的道德哲學明顯表現出有三個不同的、從低級到高級的層次,即「通俗的道德哲學」、「道德形上學」和「實踐理性批判」。
  • 中西形上學復興面臨的挑戰
    從這裡看,我們就很難否認中西形上學傳統在起源上的鮮明反差了:古希臘形上學以單純基於認知需要考察「作為存在的存在」為初衷,所以打出了第一科學的旗號,並與考察形而下存在的具體科學形成了對照。相比之下,先秦形上學以基於兩類需要的交織探尋人生在世的「安身立命之道」為初衷,所以充滿了政事治理、道德修養的人為情理意蘊,並與考察形而下的百姓日用之器的具體學問形成了對照。
  • 柏拉圖學園教育,主要圍繞形上學和神學議題,沒有政治學
    從普羅提諾開始,柏拉圖學園教育中就主要圍繞形上學和神學議題,幾乎沒有政治學內容,在德性的序列中有政治德性,但只是起點,更高的德性才是目的地,因此討論《理想國》和《法義》在普羅克洛看來都主要涉及低階問題。所以《理想國》評註成為唯一一部現存的未受揚布裡柯太大影響的作品,也就是討論形上學和神學較少的作品。
  • 王慶節:《康德與形上學疑難》譯後記
    隨後,海德格爾寫成《康德與形上學疑難》。本書1929年出版第1版,後被海德格爾稱為《康德書》。中譯本根據德國法蘭克福的維託裡奧·克勞斯特曼出版社於1998年出版的《康德與形上學疑難》單行本第6版譯出,而這一版,與1991年由同一出版社出版的《海德格爾全集》德文版第3卷,即單行本第5版擴充版,在文字和頁碼上完全相同。迄今為止,《康德與形上學疑難》在德國一共出版了6版。
  • 「形上學」到底是個什麼學?
    中國普通老百姓口中的「形上學」與其命名起始定義雖然有關聯,但其實相去甚遠。「形上學」作為一個哲學詞彙,算是一個非常有意思、貼切的舶來品翻譯。哲學詞彙的翻譯相對於那些一般國內沒有的物品,如「jeep」翻成吉普的音譯,要麻煩許多。因為哲學本來就是概念、定義、思考的學問,如果詞彙不能精準,很容易導致思緒混亂,所以哲學詞彙的翻譯應該是更注重「信達雅」的一類。
  • 「我思故我在」與「形上學」什麼關係?這句話竟然是錯的?
    「我思故我在」與「形上學」什麼關係?這句話竟然是錯的?今天我決定嘗試一下新的問題,一個哲學問題。有一位童鞋是這樣提問的:康德對「我思故我在」的反駁真的成立嗎?其實我對哲學幾乎不懂,看到這個問題後我稍微查了一些資料,明白了個大概(如果有哲學大佬發現我理解的錯誤之處,敬請指正),明白了兩點:1、我思故我在是哲學史上曾出現過的一個觀點,而且遭到了反駁。2、反駁者名叫康德,而提出「我思故我在」的是笛卡爾。
  • 唯物辯證法與形上學有什麼不同?政治老師:再講最後一遍
    唯物辯證法與形上學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唯物辯證法和形上學是兩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根本對立,它們的對立主要表現在: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繫的;形上學則認為事物之間是互不聯繫,彼此孤立的。
  • 從必然到自由——哲學的開端·形上學的發端
    他是哲學史上第一位提出了一個「一攬子」理論的哲學家,即包含了「本體論」、「認識論」、「倫理與道德」、「政治」...等哲學分支的體系。他也是第一位將宗教、哲學、科學合一的人,也是第一位使用「哲學家」一詞的人,對中世紀後期及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史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 康德: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 ——康德《判斷力批判》 ——康德《道德形上學原理》 仰望星空(局部) 宣紙設色 丁融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
  • 重思「形上學」:中國哲學的視角
    「形上學」,可見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西方metaphysics所包括的本體論與宇宙論兩部分涇渭分明,而在中國哲學中,二者則相互貫通。 關鍵詞:中國哲學;哲學傳統;形上學;西方哲學;本體論;牟宗三;思考;陳來;楊國榮;儒家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對比分析哲西方學傳統中以柏拉圖哲學為代表的「metaphysics」與中國哲學傳統中以儒家哲學為代表的「形上學」,可見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西方metaphysics
  • 託馬斯·阿奎那的形上學和神學觀點
    託馬斯·阿奎那的形上學觀點較接近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同時也參考了其他經院哲學家的觀點。 亞里斯多德對世界本質的解釋是偏向於唯物主義的,物質的概念和「四因說」在他的哲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託馬斯·阿奎那認為物質和形式是構成世界的本質。
  • 《形上學》Z3的解釋困境與剝離論證
    《形上學》Z3的解釋困境與剝離論證 曹青雲 作者簡介:曹青雲,1984年生,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 人大複印:《外國哲學》2012 年 05 期
  • 南哲思享|代玉民:邏輯分析可以取消形上學麼——論馮友蘭對邏輯...
    以句子2b與2c為例,按照邏輯句法理論,句子2b「第一篇演講是論述形上學的」可翻譯為句子2c「第一篇演講含有『形上學』這個詞」,翻譯後句子2b可被句子2c取消。馮先生認為,這兩個句子不同義也不等義,不能相互翻譯和取消,因為「包括『形上學』之名底講演,並不一定是一個形上學底講演。一個人說個笑話,其中也可以包括『形上學』之名。」
  • 優化營商環境的案頭書
    優化營商環境的案頭書 2020-09-22 18:5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讀《道德經》:真正的高手,在於會利用「第一性原理」,可以學學
    用演繹法往前推的那個元起點就是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就是找到問題最開始的起點,即"元起點"或者"元問題"。它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的一個哲學概念,他說:"在任何一個系統中,存在第一性原理,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也不能被違反。"
  • 常識道德:哲學分析的起點和終點
    常識道德無法解決義務的規範性來源問題從康德在《道德形上學的奠基》(以下簡稱《奠基》)一書中尋求和確立道德性的最高原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找到常識道德哲學在其中的影響。康德的論述從善的意志概念出發,善的意志屬於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識,是一種非哲學的常識的道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