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願意把它當作一個小冊子,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篇幅之短,更是這本小冊子的內容簡潔,而且在中國的流行度來看,屬於最無人問津的那一類,但是對於我個人來說如數家珍,它的名字叫做《道德形上學原理》,後面我用《原理》代替這本書的全稱,有的人一看到「形上學」估計就要蒙圈了,雖然這是一位哲學家寫的書,但是其實只是冠以「形上學」之名的通俗讀物,裡面並沒有多少繁複生澀的概念,顧名思義,這本書的內容是探討道德或者說討論倫理的。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做人做事講究禮法,我們從小接受的道德教育也很多,比如爸媽常常教我們不要說謊,不要欺負人,不要偷東西,撿到了別人的東西要還給他等,稍微長大一點了,我們開始學習孔孟的聖賢之道,知道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見賢思齊"等道理,我記得當時還特地去新華書店買了《大學》和《中庸》,甘之如飴地看完了,大有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憧憬之情。
再到後面學問就多了,可謂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百舸爭流……言歸正傳,大學的時候看的比較有影響力的經典《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是微言大義奧妙無窮,正如開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這本書很牛逼,直到現在我還不知道作者要表達什麼,不過經典就是經典,只能懷著敬畏的心情去看,想解構你也解不了,另外我可以負責地說,和《道德經》相比《原理》的門檻並不高,如果你能耐心看完前者,理解後者也不是什麼難事。
後面畢業以後進入社會,做人的學問就更多了,然而和學校那種非黑即白的二元論調不同,社會是多元化的,複雜的,站在不同的立場看待問題,有時候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在網絡的語境下,人的功過是非很容易被放大,經常聽到有人調侃社會上的一些尤其比較負面的新聞,比如「三觀盡毀節操全碎」,「這年頭三觀碎的連502膠都粘不起來」,後來我也常常在被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所困擾,我們為什麼要做一個好人,如果做壞事沒人譴責,做好事沒人表揚的話,是不是就沒有人做好事了,我們從小所受的道德教育難道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作為一個不相信宗教的人來說,也許在接受了社會的洗禮之後,我會和很多人一樣變得越來越冷漠自私,我會逐漸發現當壞人比當好人容易,做壞事的成本比做好事的成本低,每當我產生這樣的想法的時候我就會打開這本書,重新將心態歸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