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學園教育,主要圍繞形上學和神學議題,沒有政治學

2020-12-27 七七八八家常事

從普羅提諾開始,柏拉圖學園教育中就主要圍繞形上學和神學議題,幾乎沒有政治學內容,在德性的序列中有政治德性,但只是起點,更高的德性才是目的地,因此討論《理想國》和《法義》在普羅克洛看來都主要涉及低階問題。

所以《理想國》評註成為唯一一部現存的未受揚布裡柯太大影響的作品,也就是討論形上學和神學較少的作品。全書也分七卷,其中第六卷逐句解讀了《理想國》卷十的厄爾神話,其餘部分是一些關涉到《理想國》內容的論文和講義。

對《理想國》中的主要議題進行了分別研究,而非逐句評註。其中對很多議題的關注也是後世研究《理想國》的重點,不同的是,他在解讀柏拉圖主義思想體系內容時,採用融貫的整體論思路來解釋,這一點,直到今天也有助於我們了解古代整體論的思路及其哲學意義。

.

下面我們依據普羅克洛的系統性哲學創作和散論,分論題來看他的主要哲學思想,以及他和其他柏拉圖主義者的思想關聯。在談到柏拉圖主義形上學核心思想太一時,普羅克洛強調太一不只是一個脫離於我們的具體世界之外的、單純的形上學抽象物,而是能將其超越性作用於我們周遭所有事物的有實際力量的東西。沒有它,世界就沒有統一性,不可能凝聚。用他自己在著名的《神學要義》中的話說就是:

一切多樣性都以某種方式參與統一。假設某多樣性食物不參與統一。既不作為整體也不作為部分成為一;其每個部分就是一個多樣性食物,直到無窮;這些無窮的元素中的每一個又可以成為無窮的多樣性食物;因為如果多樣性食物不參與任何統一,那麼也就不以其自身整體或者其個別部分的方式參與,那麼就是在所有方面和作為整體都無窮。

這是通過反證法,說明具體多樣的事物一定需要統一性,而這個統一性的來源不是其自身,而是太一。為什麼事物必須有統一性呢?如果沒有統一性保證,我們就無法認識任何事物,因為他們都會無窮分解,就像我們看到一個老虎和一隻老鼠,他們無窮分解成部分後,都是電子、原子等基本粒子的運動,那麼作為百獸之王的老虎和過街流竄的老鼠就沒有分別,也沒法被認識,這與我們的常識相悖。

此統一性是需要的,也是我們實際上獲得了的,這樣就反推出太一在讓事物得以統一和被認知方面一直在發揮積極作用,而非虛懸的預設。有了太一,我們就不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會只見區別不見統一,反之,萬物就成了混沌,因而無法被認識。

因此,普羅克洛得到了一個信條,太一遍及一切,無物不受其控制。這個想法也來自新柏拉圖主義的形上學預設:一旦我們預設了太一是萬物的唯一根源,那麼所有事物就都根植於它。同理,與太一同體,但有倫理和道德意義的"至善",也就與個別事物有了聯繫。普羅克洛說:每個善好的事物都趨向於統一參與其中者;一個統一著就是善好的事物;至善則與太一同一。

因為如果說保存一切存在屬於至善(而且也因為全部理由在於萬物都渴慕至善),而且如果同樣的,保存和擁有個體之存在是統一體(因為通過統一體每個事物才保有存在),那麼至善不論它表現為何,都讓參與者為一,參與者也憑藉這種統合而擁有其存在。其次,如果讓並保持每個事物在一起是屬於統一,經由其出場它會讓每個事物完成。

那麼,以這種方式統合的狀態對所有事物而言就是好的。但是,如果統合本身就是好的,而一切好的事物趨向於統一,那麼不受限的至善和不受限的太一就會融合在一個單一的原理中,這個原理讓事物為一,並且經過這樣做而使其為善。

因此那些已經以某種方式遠離其善的事物,同時就被剝奪了它參與的統一;同樣類似的失去了其在統一中的份額的事物,就會受到區分的影響,而其善好也被剝奪。善好就是統合,統合的善好;至善就是一,太一是原初的善好。

這是同樣的原理,太一沒有倫理意義,但是至善就是太一之倫理意義的面相,統一性和善好聯繫起來後,就說明了太一和至善的關係,也說明了各個具體事物之善好與至善的關係,同時也呼應了太一與具體事物之統一性的關係,也說了太一和至善都是積極參與具體事物建構的,具體事物是有其正當性來源和保證的,這樣一來,多與一的關係得到加強,形上學原理對於世界多樣性的解釋力和對道德生活的指導能力也得到了加強。

神學一詞早在亞里斯多德時就已經與形上學關聯起來,研究萬物第一原理的就叫神學。在普羅克洛的神學中,有後世稱之為否定神學傾向的思考。誠如上文所說,他一方面強調太一和至善對具體事物發揮的積極性,但另一方面,他也強調太一之至上性,終極超越性。

普羅克洛認為任何更高的原因同時既遍在又不在任何地方,它之所以遍在是因為萬事萬物都分有它,而它不在是因為它從來不會與它的遍布者相混淆,它總是在超越的純粹性中保持其自身。也就是說,太一雖然不光是超越的,但同時本質上也是無法理解的,任何理解都是一種局限,使其受拘束而不再完美。他在《柏拉圖神學》中說:

然而,我們既然努力描述他是"至善"和"一",我們也同樣把"原因"、"終極者"或"父親"的名稱冠予他,我們必須寬恕靈魂圍繞這種不可言喻的原理進行的生產,她渴望以理智之眼看見他,談論他,這是情有可原的。

但同時,"一"的獨立性和超驗性是巨大的,必須認為它超驗於這樣的一種暗示。我們可以從這些事物中得到柏拉圖的神聖觀念,以及與事物自身相適應的等級。我們可以說,這種主張的第一部分充分表明了大全之王的單一性、超驗性,總之,他不與萬物同等並列。

因此,我們要企及太一和至善,就不能全靠理性認知,普羅克洛認為,讓我們與善相連的,導致我們的活動和運動停止的,以及把一切神性確立在最初、不可言喻的善之統一性裡的,"是對神的信仰,以不可言喻的方式將所有神,所有靈明,所有快樂靈魂與'至善'聯合。

對至善的考察,既不能是認知式的,也不能是不完全的,而要任我們自己上升到神聖之光,再閉上心眼,由此漸漸確立在未知、神秘的存有之一上。這樣的一種信仰比認知活動更古老,不只是在我們裡面,也與諸神自己同在,並且所有神都據此合而為一,將他們的全部權能和進程統一地聚集在一個核心"。因此這種對至高者的理解其實是一種信仰。

總之,普羅克洛的神學思想主要反映在其《神學要義》和《柏拉圖神學》中,《神學要義》實際上是其形上學的導論,包括211個相聯繫的論題,大致可以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前112個論題,論證太一、沒有任何"多"的統一,是實在的終極原因,並且確立了一個基本的形上學概念結構,如原因、分有、整體與部分、無限和永恆等。第二部分處理三種真正的實在的原因:諸神(即"諸一"或"諸統一")、理智和靈魂。普羅克洛的神學就建基於此。

相關焦點

  • 託馬斯·阿奎那的形上學和神學觀點
    託馬斯·阿奎那的形上學觀點較接近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同時也參考了其他經院哲學家的觀點。 亞里斯多德對世界本質的解釋是偏向於唯物主義的,物質的概念和「四因說」在他的哲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託馬斯·阿奎那認為物質和形式是構成世界的本質。
  • 春秋戰國稷下學宮,柏拉圖阿加德米學園,有哪些異同?不同人才觀
    東西方文明如此相似,差不多在同一時期,在西方的古希臘,柏拉圖在公元前387年,創建了阿加德米學園,以追求真理為學術目標,進行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教育與研究,成為希臘世界教育思想的實踐基地,開西方學派先河,誕生了一大批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成為近現代西方大學的先驅。稷下學宮到底是什麼呢?它阿加德米學園有哪些形似之處和不同呢?
  • 柏拉圖的設計:公共教育與精英教育
    柏拉圖匯聚天下英才而教之,影響力與日俱增,雅典也大有復興之勢。這時作為雅典人的死敵,斯巴達人自然感覺到了危機感,如何除掉柏拉圖成為他們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柏拉圖總是深居簡出,周邊又有大批衛士和學生圍繞,刺客很難直接下手。狡猾的斯巴達人想出了一招,他們藉由斯巴達哲學界的名義,向柏拉圖發出信函,邀請他來斯巴達做一次哲學演講。
  • 中西形上學復興面臨的挑戰
    一、中西形上學的相似起源  如同「哲學」「科學」「神學」等舶來的名稱一樣,中國古代原本也沒有「形上學」這一名稱。在兩者的關聯中,道由於自身的超感性特徵總是在地位和意義上高於和優於感性的器,具有無可否認的超越意蘊。這種固定的等級差異不僅體現在形而上與形而下這樣的用詞中,而且體現在「大道流行」「人間正道」和「君子不器」「奇技淫巧」這樣的成語裡。  從這個角度看,老子、孔子、墨子等先秦哲學家圍繞天道和人道發表的眾多看法,自然有理由名之曰中國古代的形上學了。
  • 從必然到自由——哲學的開端·形上學的發端
    關於「形式」、「理性」、「感性現象」、「知識」的論據,是柏拉圖思想核心「理念論」的思想源泉。關於「量」、「質」、「形式」的思考,奠定了他的思想是「形上學」的發端。關於「宇宙」、「秩序」和「數學」的研究,給日後哲學的重要分支「美學」奠定了基礎。
  • 柏拉圖與他的理想國
    柏拉圖是希臘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出身於貴族家庭,有著富裕的家境,堂堂的儀表和健全的身體。因為他頭大,肩寬而得了柏拉圖的綽號。柏拉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0歲時,他拜62歲的大思想家蘇格拉底為師。柏拉圖的蘇格拉底衷心敬佩,唯命是從,像眾星捧月一樣。
  • 柏拉圖主義者與畢達哥拉斯主義者的定義,原來是這樣分別的
    這方面他和稍後的努麥尼烏斯相近,而有別於歐多魯斯和墨德拉圖斯。他有兩部完整保留下來的著作:1.《算數導論》;2.《和樂手冊》(Manualof Harmonics,即"音樂手冊");還有佚失的:3.《算數神學》(ArithmetikaTheologumena);4.《畢達哥拉斯生平》;5.《幾何學導論》;6.《音樂導論》。
  • 劉鈍教授講述《雅典學園》裡的人和事
    《雅典學園》是拉菲爾為教皇尤裡烏斯二世私人圖書館所作裝飾壁畫的一幅,大約完成於1511年。在第一室中教皇希望表現神學、哲學、詩學、法學四大主題,詩學體現在帕那索斯山,神學體現在聖禮辯論,法學體現在三德頌,而哲學就體現在雅典學園上。劉鈍教授隨後提到羅素的觀點,羅素認為:西方的思辨推理無論在什麼方面發達,其背後都徘徊著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影子。
  • 重思「形上學」:中國哲學的視角
    重思「形上學」:中國哲學的視角 2016年04月24日 10: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 作者:彭國翔 字號 內容摘要:內容提要:對比分析西方哲學傳統中以柏拉圖哲學為代表的「metaphysics」與中國哲學傳統中以儒家哲學為代表的
  • 《形上學》Z3的解釋困境與剝離論證
    ,圍繞它的爭論從未停止過。這個新的解釋為我們理解亞里斯多德的質料概念和質料的形上學地位提供了一個新的維度。 《形上學》第七卷第三章在亞里斯多德的實體理論中佔有一個顯著的地位。在這裡,亞里斯多德提出了整個Z卷的規劃和目標。儘管學者們在Z卷的結構和結論方面並未有一致的見解,但是他們至少承認在Z3中亞里斯多德討論了載體(是否是實體的問題,並在這裡否認了質料是實體。
  • 「形上學」到底是個什麼學?
    中國普通老百姓口中的「形上學」與其命名起始定義雖然有關聯,但其實相去甚遠。「形上學」作為一個哲學詞彙,算是一個非常有意思、貼切的舶來品翻譯。哲學詞彙的翻譯相對於那些一般國內沒有的物品,如「jeep」翻成吉普的音譯,要麻煩許多。因為哲學本來就是概念、定義、思考的學問,如果詞彙不能精準,很容易導致思緒混亂,所以哲學詞彙的翻譯應該是更注重「信達雅」的一類。
  • 古希臘三哲之柏拉圖
    柏拉圖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教育學常考的一個考點,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呈現。他是西方第一位有大量著作流傳下來的教育家,也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以畢生精力奉獻於希臘的教育事業,為西方教育事業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今天我們就來全面地學習一下柏拉圖的教育思想。
  • 亞里斯多德和他的《詩學》
    亞氏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並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繼續求學,十七歲那年他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圖學園求學,這一呆就是二十年。先當學生,後任該校講師。公元前347年柏拉圖去世後,他離開雅典來到阿索斯,在那裡辦學並結婚。公元前343年受邀於馬其頓國王菲利普二世,任年方十三歲的王子亞歷山大的老師。
  • 因為它敢叫板教皇和國王
    其實這句話也不無道理,公元前開設的柏拉圖學園就有類似的規定,說「不懂幾何者莫入」。如果不懂幾何,就沒資格進學校。公元前393年,柏拉圖開辦了柏拉圖學園,這是雅典第一個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機構。希臘除了柏拉圖學園,還有伊壁鳩魯花園、斯多葛廊院和呂克昂學園。如果你想到學園學習,還得先看看自己是不是符合這兩個條件:第一,「不懂幾何者莫入」,第二,必須信奉「阿波羅」和「繆斯」。怎麼樣,柏拉圖學園向你招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