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流行這樣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實這句話也不無道理,公元前開設的柏拉圖學園就有類似的規定,說「不懂幾何者莫入」。如果不懂幾何,就沒資格進學校。公元前393年,柏拉圖開辦了柏拉圖學園,這是雅典第一個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機構。希臘除了柏拉圖學園,還有伊壁鳩魯花園、斯多葛廊院和呂克昂學園。如果你想到學園學習,還得先看看自己是不是符合這兩個條件:第一,「不懂幾何者莫入」,第二,必須信奉「阿波羅」和「繆斯」。怎麼樣,柏拉圖學園向你招手了嗎?
柏拉圖雕塑
一、大學緣起
近代意義上的大學誕生於西歐黑暗的中世紀,它的模型可以追溯到「學者團體」或是「教師法團」,但這些模型的產生並不是在「黑暗的中世紀」,那麼「大學」的前世到底是怎樣的?
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存在兩種教育模式——斯巴達模式和雅典模式。
在斯巴達模式中,教師不是由職業教師擔任,而是由社區範圍內年長的志願者擔任。孩子們接受教育並不是免費的,是要繳費的,所交費用是指夥食費而不是學費。如果斯巴達窮人家的孩子無力繳費,不僅會失去受教育的資格,就連公民的資格也會失去。
斯巴達勇士
在雅典模式下,學校是教師的私人事業,教師自主開辦學校,根據自己的所長設置課程內容,並且決定學費多少,孩子們可以根據學校特色擇校入學。可以說斯巴達模式是種貴族教育模式,而雅典模式是一種民間教育模式。
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高等教育機構,比如前面說到的柏拉圖學園、伊壁鳩魯花園、斯多葛廊院等等,未能法人化、體制化,所以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高等教育機構沒能長成參天大樹。
希臘化時期雅典的學校
公元828年,在巴格達,馬蒙發展了他的父親創建的「智慧之家」,這是由翻譯局局、研究院、圖書館等機構組成的一座全國性的綜合性學術機構,也是伊斯蘭黃金時代的學術中心。
巴格達圖書館智慧之家
正由於這場翻譯運動歷時長、影響大、範圍廣,所以古希臘文化遺產才得以保存。這場翻譯運動也造就了諸多天文學家、哲學家和醫學家,但由於伊斯蘭文化與希臘哲學的差異,自然哲學在阿拉伯帝國未能落地生根。
智慧之家的翻譯者
蠻族入侵使得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終結,帝國的衰落讓學校也飽受摧殘,只有折服於教會的學校和教堂才能僥倖生存。從10世紀開始,新興城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知識分子隨著城市的興起而增多。學生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紛紛背井離鄉,來到經濟發達的地方,來到師資力量雄厚的城市。而這些身處異鄉的外來學者無法得到應有的權益保障,因此自發組建了「學者行會」。「行會」愈漸發達,這為大學的誕生提供了人才聚集的基礎。除此以外,在大學成長的道路上,文藝復興作同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珍品
二、課程設置
西歐中世紀前期,由於大學與大學之間交流不暢,各自獨立開辦,因此各大學開設的科目、課程的設置、教授的內容等等,存在較大的差異。直到13世紀,教皇頒布敕令,這才使得大學逐漸駛入統一的軌道。
中世紀大學的上課場景
西歐中世紀大學以文(或藝)、法、醫、神四個學院為主,其中文科課程是所有課程的基礎,其他三類學院屬於高級學院。在世俗權力與教皇權力抗衡的時代,君主和教皇都想控制大學,以增強自己的權威。而文學院一般在教皇的控制下,所以文科課程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要想進入高級學院進修,得先通過文學院的學習,才有資格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電影《教皇誕生》中的教皇
現今大學課程設置一般分為專業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這樣的設置其實是受到了西歐中世紀大學的深遠影響。早在西歐中世紀,大學的課程結構就分為主幹課程與輔助課程。主幹課程主要學習文法與邏輯,課程一般安排在上午學習,結課後還會進行審核考試;輔助課程設有形上學、倫理學、數學等等,一般被安排在下午上課,師資力量比必修課弱一些,要求自然低一些。還有一些輔助課程,對學生的要求非常低,學生上課具有隨意性,但師資力量很強大,一般教學生授課的技巧,提高學生的授課能力,雖然不強制上課,但對想提升自己的學生來說,這個資源十分珍貴。
中世紀大學之教學課堂
西歐中世紀大學的法、醫、神三類高級學院的設置,主要是培養專業性從職人員。法學院畢業的學生主要從事律師行業,醫學院畢業的學生從事醫生,畢業於神學院的學生自然主要成為神職人員,這樣的專業分科,主要得益於社會的分工。
神職人員
三、歐洲大學之母
巴黎大學是一所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法國國立綜合性大學,因其歷史悠久且影響深遠,被稱為「歐洲大學之母」。
早期巴黎聖母院的主教學校、聖珍妮芙的教堂學校與聖維克特修道院的開辦,使得一批批學者聚集在一起。其中一些優秀教師不滿教會學校的教育模式,因而分別設立了文科、法學、醫學、神學四個行會,後來這四個行會合併,直接醞釀出了一所大學,這就是巴黎大學。
塞納河畔巴黎大學
巴黎大學成立之初設立了藝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神學院。其中藝學院是基礎學院,主要教授「七藝」課程,除此以外,藝學院還根據地域劃分為四個民族團。民族團設有首領,負責管理本民族的司法及財政事務,四個首領再推選其中一位擔任校長一職,負責管理所有行政及教務事務。
但是,巴黎大學成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是由巴黎大學全體師生在首領及校長的帶領下,與教皇、君主、市民鬥爭,才換得一片樂土。
政教授權之爭的時代,誰贏得巴黎大學,誰就是王者。1200年,巴黎大學的幾名學生與酒館老闆發生衝突,引起當地民眾的不滿情緒,並殺死了這幾名學生。而巴黎大學的師生聽聞此消息後,向國王提出申訴,原來法王腓力二世曾授予巴黎大學的師生一個特權,就是「人身不受市民傷害」。國王為平息師生情緒,拉攏人才,最終判巴黎市長終身監禁,並且處置了參與鬥毆的市民。
而教皇英諾森三世就聰明多了,直接頒布了旨在保護巴黎大學師生的1208年特權敕令,其中就一個要求:今後每一位巴黎市長在上任前要宣誓執行巴黎大學的特權。可以說,特權敕令的頒布使得巴黎大學獲得了獨立的司法權。這一敕令的頒布,被認為是巴黎大學正式成立的標誌。
皇英諾森三世
1229年,又發生了一場學生與酒館老闆的衝突,這次衝突中國王的母親出面幹預,她不僅沒有保護學生,還命令市長處死參與衝突的學生。這次事件引發了1229—1230 年巴黎大學的「撤離危機」——師生集體罷課,搬離學校。國王和教皇這下傻眼了,為了挽回局面,1231年頒布了《知識之父》……由此巴黎大學所獲特權越來越多,主要涉及司法權、財政權、免稅權和教師許可權等。
步入15世紀,巴黎大學漸漸不再被特殊對待。隨著師生特權被肆意濫用,加之世俗王權居於教權之上,巴黎大學不再僅以基督教和教皇為中心。因而,特權慢慢被國王限制,並最終取消。
1971年巴黎大學分為13所大學,巴黎第一大學是其中之一
文史君說
大學是西歐中世紀的土特產,大學的誕生跟基督教、城市的興起、文藝復興有關,還與社會發展的需求有關。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西歐中世紀並不完全是「黑暗的」。而「歐洲大學之母」——巴黎大學,正是在世俗君權與羅馬教權相抗衡的「二元社會」的夾縫中生存。巴黎大學全體師生與君主、教皇鬥智鬥勇,從13—15世紀,其所獲特權經歷了從產生、發展、限制到取消的過程。
參考文獻
張磊:《歐洲中世紀大學》,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黃志濤:《外國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師大春秋學社)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