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王權附庸的教會,西歐教皇政府如何與世俗權力相抗衡?

2020-12-16 冷觀史事3

前言

在十一世紀時,西歐的教會逐漸擺脫了世俗權力的控制,成立了教皇政府。與世俗政府相比,教皇政府的統治明顯更為完備和高效。因為教皇政府在教皇的帶領下進行了制度的建設,極大地完善了組織的管理性,使教會對地方的管理大大加強,最終使得教皇政府成為了一個強有力的政治中心。

在中世紀的歷史上,教皇政府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教皇政府從建立到發展到頂峰,用了僅僅用了兩個世紀的時間。在13世紀時,教皇政府的法律制度已經非常完善了。但隨著宗教會議運動的興起和教廷的分裂,在15世紀時,教皇政府對地方的管理力度開始下降,教皇政府的權威也逐漸衰落。

但在宗教領域,教皇政府依然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教皇政府的建立,對西歐的政治格局和法律制度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也在間接中促進了西方政治理論的復興。

西歐的社會變動

教皇政府的建立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的。在十一世紀早期時,西歐的社會就產生了政治和宗教上的動蕩,一方面,西歐社會確立了封建制度;另一方面,西歐開始興起了教會改革運動。

在公元1000年後,西歐完成了封建化的社會進程,封建制度也在西歐各個地方確認下來。在這個時期,公共的權利不斷崩潰,而領主專權也開始形成。這種封建革命給西歐社會帶來了一種封建無政府的狀態。原本統一的世俗王權逐漸被各個地方的領主所取代,而領主與其下屬也發展成為一種穩定的附庸關係,領主可以通過這種附庸制度全面管理下屬。

西歐封建化的興起在八世紀時就已經開始了,但整個封建制度最後在西歐國家確立,是在11世紀。這個時期可以說是封建制度發展的第二階段,之所以會發生這種社會形態的改變,主要與九世紀時西歐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動有關。

在統治者查理曼死後,他所建立起了龐大帝國很快陷入了混亂格局的狀態,使整個西歐社會陷入了動蕩不安的局面。同時,本就不穩定的西歐還遭遇了外族人的入侵,使得整個西歐社會處於戰亂之中,這種混亂的社會格局讓封建制度迅速發展起來。

通過戰爭,許多大大小小的公爵和伯爵如雨後春筍般在西歐土地上湧現出來。在佔據了西歐領土之後,他們分封採邑,建立起了封君封臣制度,用這種方式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那些較為弱小的階層也只能選擇成為領主的附庸,才能在戰亂之中存活下來。

西歐的教會同樣也被迫採用這種封建制度,在教會的上層,比如修道院院長或者是主教,在這個時期都必須由君主或者是大領主來任命,實際上這些教會的領導人也等同於是領主們的附庸。在鄉村教會中,領主也建立起了教堂,這種鄉村的教會與上級的教會組織可以說是毫無聯繫的,這種鄉村教會屬於領主的資產。因此,原本屬於教會的權利也被領主通過這種方式所掌握。

教會的這種封建化使得整個西歐的教會都陷入了危機之中。教職人員由世俗權力直接任命,最大的問題就是會削弱教會的神聖性和精神性,使得教會有了世俗化的形象,大大降低了教會的威信。除此之外,領主對教會的在經濟層面上的控制也會造成教會的萎縮,因為什一稅都不再歸入教會中,而是直接進入領主的口袋,使得許多教會出現經濟赤字,甚至有些教會會因為缺乏收入而直接倒閉。

在教會成了領主的私產之後,教會的土地可以被自由買賣,所以教會的生存情況是極其不穩定的,而且這種世俗權力對教會的幹涉也加劇了教會中的腐敗現象。

當時許多教士都在背地裡結婚,甚至是買賣聖職,讓教會身上出現了許多汙點。在11世紀時,教會的腐敗情況極其嚴重,不管是主教還是修士,他們都忽視了自身應該具備的精神修養,只是將聖地當作了自己儲備稻草和糧食的倉庫。教會的收入都被主教和教士們花在女人身上,他們不顧教條的規定肆意玩樂。

隨著教會被迫封建化,教會在領主的管理下也開始出現了世俗化的傾向,使得教會在西歐人民心中的精神和權威受到嚴重的質疑,而這種危機也促使教會必須進行改革。因此,在宗教中率先興起了一股新的運動,以此來抵抗教會的世俗化。

教會的這場改革運動最初是從修道院進行的。在10世紀早期,一些依然對教會保持高度虔誠的修士,開始試圖對教會的弊端進行改革。有一些教會的院長積極參與到了改革運動中,通過這些虔誠修士的努力,部分修道院恢復了原本守紀、質樸的修道精神,成為了修道院的楷模。

出於對虔誠信仰的渴望,威廉公爵在看到修道院進行改革之後,他放棄了自己對修道院的所有權,將自己許多的屬地作為禮物送給了克呂尼修道院。這種贈與是完全沒有任何封建義務的,而修道院在接受了威廉公爵的授予之後,能夠回饋的也僅僅是一些宗教性的服務,比如祈禱等。在捐贈了這些禮物之後,威廉公爵也頒布憲令肯定了這座修道院的獨立性。

呂克尼修道院的建立及後期採取的一系列恢復教會聖潔的措施,對當時的其他修道院都起了很大的影響作用。這座修道院的建立是具有強烈改革性質的。一方面,他恢復了原本宗教團體應該具有的精神性特徵,另一方面,他也擺脫了封建制度成立之後教會與領主的附屬關係,實現了獨立。

在多位高尚且長壽的修道院院長的帶領和管理下,克呂尼修道院在西歐土地上迅速萌芽生長。在14世紀上半葉時,這座修道院就已經成立了數百家子修道院,成為了當時西歐社會中精神權威的代表。而隨著這座修道院的傳播推廣,也帶動了整個西歐社會的改革。

在11世紀早期,教會的腐敗問題和世俗化現象已經成為了人們批判和否定的焦點。為此,西歐的人民都迫切希望教會能夠進行改革,擺脫來自世俗權力的限制,重新恢復到原本的狀態。在克魯尼修道院發起的這場改革運動中,西歐人民紛紛參與進來,而一大批教會權威也主動參與到了這場改革之中,但是這種改革只是地區性的,其過程經常反覆不定,也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者。

但在11世紀中期時,教皇開始用自己的號召力領導信徒們參與到了這場改革運動之中。自此,教會改革成為了全民參與的國際性運動。在這個變革的過程中,高度集權的教皇政府也逐步建立起來。

教皇政府的構建

在教會進行改革運動之前,教皇並不是基督教社會的宗教領袖,而且在西歐的土地上也沒有一個普遍意義上的教皇政府。當時的教皇僅僅只是羅馬地區的主教,和其他地區的主教是處於並列平行位置的,教皇的管轄權僅僅只是在羅馬城內,對於其他地方來說影響力並不大。甚至在很多地區,許多基督教徒都不知道教皇的存在。

即使是在羅馬地區,教皇的權利也並不具備威懾力。甚至有一度時間,教皇被當做了羅馬貴族的傀儡。儘管如此,羅馬的教皇還是有一定的天然優勢的。在歐洲人的眼裡,羅馬地區的主教遠比其他地區的主教要更為尊貴,因為人們在人們心目中,羅馬這座城市一直具有特殊的位置。

當整個西歐社會都興起了一股擺脫世俗權力控制的變革運動時,各個教會階層都將教皇視作自己的信仰和領導者。

在這個時期,教皇的統治權得到普遍的認可。當然了,在這場變革運動中,人們最關注的也是教廷的腐敗問題,所以對教廷進行改革是勢在必行的。從11世紀中期開始,羅馬就出現了一大批改革派的教皇。在廢除弊端的同時,他們也試圖創建一個強有力的教皇政府。

在亨利三世的大力支持下,教皇政府開始出現雛形。雖然亨利三世是世俗權力的最高代表,但他同時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這種對於信仰的虔誠追求,使得他積極參與到了這場教會改革活動中。正是在他的保護下,教皇政府才能成功建立。

在利奧九世時期,教皇政府正式形成。利奧九世同樣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的改革意識遠比亨利三世強烈。他任命了一批具有豐富經驗的改革家,並且任命這些改革小組為樞機主教,並賦予這些主教實際性的職能。由這些主教所構成的教團,變成了最初的教皇政府。除此之外,利奧九世還通過各種途徑擴展教皇的司法權利,他設置了許多新的機構與制度,使得教皇政府的建立有了穩固的基礎,教皇的集權也是由此開始的。

當利奧九世去世之後,這個剛誕生不久的教皇政府就陷入了動蕩之中。因為當時的教皇選舉並沒有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制度,所以在教皇退任之後,許多貴族都參與到了新教皇權威的爭奪之中。一些較有權勢的羅馬貴族完全沒有經過合法的程序,就直接選出一位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新教皇。在這種情況下,改革派的領導人通過多方努力力挽狂瀾,成功阻止了羅馬貴族的陰謀。

隨後新的教皇選舉法令正式確定下來,規定了選舉新教皇的程序方式以及所需要舉行的儀式。在這項法令中,如果羅馬教會的教皇去世,應該是由主教們聚集到一起進行選舉商討,然後這些主教在推舉出了新教皇人選之後,再召集其他的紅衣教士進行商討,最後得出待定的教皇人選再告知其他的修士和羅馬人民。採用這種層層選舉的方式,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私下的賄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世俗權力對教皇選舉的幹涉,對於保障教皇政府的獨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然而,這一紙單薄的法令並不能抵擋野心勃勃的羅馬貴族的威脅。如果想要執行這項法令,讓教皇政府擁有自己的權威和自主性,那麼改革派的政府就必須要取得一定的經濟軍事保障。在這種情況之下,教皇政府開始向四周尋找盟友。軍事力量強悍的諾曼人就成為了教皇政府們的選擇。

教皇政府成功與諾曼人建立了聯盟,甚至將諾曼的首領變成了自己的封臣,因此他們能夠利用諾曼的軍隊抵擋來自羅馬貴族的威脅。這一聯盟政策不僅削弱了帝國對於教會的控制,也加強了教皇政府的獨立性。經過了多年的發展之後,西歐呈現出了一種不同於原來的政治面貌。在西歐這片土地上,精神權力與世俗權力徹底分離開來,教皇政府能有力制約封建制政府。至此,西歐的政治格局開始呈現二元化的特徵。

教皇政府建立的影響

從多個層面來說,教皇政府的建立都對西歐的政策產生了深刻廣泛的影響。十一世紀宗教的變革,也可以視為是西歐政治的一次轉變,這次的變革運動不僅扭轉了教會發展的方向,也極大的影響了中世紀的政治發展歷程,而且在這各場變革運動中所誕生的一些權利與制度,在近代依然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從政治角度來看,教皇政府的成立使得西歐社會多了一個新的權力中心,所以對西歐的政治格局都有著顯著的影響。而教皇與世俗權力的鬥爭,在很大程度也造成了日耳曼完全的衰落,使得日耳曼原本的國土出現四分五裂的情況。

除此之外,教廷不斷對外擴張以及教皇們對世俗政治的積極幹預,也造成了西歐部分國家的動蕩不安。教皇政府成為了整個西歐社會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政治角色,極大影響了整個西歐局勢的發展。另外,西歐的法律建設和政府制度也在這個變革時期開始萌芽。

和世俗政府相比,教皇政府明顯具有更高的集權性和組織性。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教皇政府一直使用著較為成熟的立法行政制度。因此,教皇政府的管理體制,其實對近代的世俗政府的發展和法制建設也起到了積極的借鑑作用。

相關焦點

  • 世界文明史|中古西歐基督教文明
    )第九章 中古西歐的基督教文明概況綜述: 1.政治分散,割據2.封建採邑制3.基督教會凌駕於世俗政府之上4.羅馬帝國的崩潰和蠻族入侵嚴重破壞了生產力1.帶有軍事性質的領主附庸集團——形成了軍事封建主義的框架2.從日耳曼人的部落習俗中發展而來的集團3.教會集團——擁有精神上的領導權 三、中古西歐基督教1.中古歐洲基督教會的體系——教義和教義學2.基督教理論的核心——拯救理念3.組織形式——教會;教會的首領是羅馬教皇;地方設省區(大主教)
  • 羅馬教皇的教權之所以高於王權與當時社會經濟狀態密不可分
    在歷史上,羅馬教皇在某些時期的權力確實大過了歐洲王權,尤其是公元11世紀至公元13世紀,克呂尼運動之後,教皇的權勢得到了極大的增強,教皇有權廢黜君主。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跟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態密不可分。
  • 「王權」與「教權」的鬥爭,佩王朝統治時期王權如何加強王權?
    加佩王朝建立之初,國王加佩同樣面臨著加洛林時期查理的艱難局面,當時法蘭西地區基本上處於脫離中央控制的狀態,地方政治、經濟完全被地方的大封建主所掌控,宗教統治則完全由法國教會控制,作為一國之主的加佩顯然毫無存在感。加佩為了改變這種王權不斷衰落的狀況,開始了加強王權的改革,並且之後加佩王朝的繼承者在與法國教會和羅馬教皇的鬥爭中也逐漸佔據了上風。
  • 本意鞏固王權,卻陷王權教權相爭困局,奧託一世為何頒發奧託特權
    導言:教會幹預世俗政治的源頭——奧託特權轉眼間,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已過去75年光陰,希特勒帶領下的第三帝國仍舊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場噩夢。但可能很多人都會疑問,既然希特勒政府統治下的德國為第三帝國,那麼第二帝國與第一帝國又分別指什麼呢?
  • 歐洲人意識中的國王有多大權力?
    歐洲人意識中的國王的權力中世紀歐洲一個最突出的特徵是王權有限。1222年的《金璽詔書》和1215年的《自由大憲章》是當時制約王權的代表性的法律文件。同期的歐洲法學家以契約論作為限制王權的理論依據,提出了法律在國王之上,制約國王而不是相反,反抗暴政具有合法性。
  • 為什麼巴黎大學是「西歐大學之母」?因為它敢叫板教皇和國王
    在世俗權力與教皇權力抗衡的時代,君主和教皇都想控制大學,以增強自己的權威。而文學院一般在教皇的控制下,所以文科課程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要想進入高級學院進修,得先通過文學院的學習,才有資格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 封建制度下的西歐有多強大?從中世紀「十字軍」東徵過程可見端倪
    由此也造就了英國國王在開始之初就已經掌握了非常大的權力,中央集權也在不斷加強,反而到了公元12世紀中後期以後,王權與地方封建主的矛盾愈發嚴重,教會與國王的關係也出現了危機,國王被迫選擇妥協,英王權力得到很大削弱。
  • 歷史回溯:理解與信仰的順序背後是世俗權勢的鬥爭
    因此信仰先於理解,信仰優先於理性開始由回應古希臘哲學的理性思辨而轉變維護為基督教教會優先世俗世界教權先於皇權的權力結構。與信仰先於理性相對應的是經院哲學中的唯實論,這個觀點認為共相是真正的實體存在,而個體即殊相則是不真實的存在,我們的肉眼只能認識殊相,只有上帝才是真正的共相,真正的存在。這是為基督教教會高於世俗政權的論證。
  • 7-14世紀中國與西歐封建社會發展比較新論
    如果不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重又撿起它作為和國王鬥爭的武器,它根本不可能上升到憲法的地位。」(25)而《大憲章》的有些規定,如其第39條「非按同等級者的合法裁判和王國法律,對任何自由人不得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受法律保護之權、放逐、或加以任何損害;國王亦不得對之侵犯或逼迫」的條款,不過具文而已,法律的規定如何執行,還看實際情況。而擁有司法權的國王往往可以便宜行事,不受約束。
  • 英諾森與英格蘭國王長期的鬥爭,表明教皇的權力,增加教皇的財源
    教士會代表抵達羅馬後,教皇命令他們當場選舉大主教。支持約翰和副院長的勢力平分秋色,於是英諾森提議選舉史蒂芬·蘭頓(Stephen La噸ton) ,他是約克郡( York) 的牧師,著名神學家和樞機主教。教士們接受了這項提議,並一致選舉史蒂芬為大主教。當要求約翰的代表們認可史蒂芬為大主教時,他們聲明他們只有權力認可約翰為大主教。於是教皇寫信給約翰王告知這項選舉,並要他接受史蒂芬為大主教。
  • 中世紀基督教與教皇國的興衰
    ,至此1870年可以算是教皇世俗權力基本終結的一個節點。不過任何東西有結束就會有開始,教皇的權力在整個歐洲近千年的歷史中都處於萬人之上的地位,是要高於王權的,格林童話漁夫和金魚中貪心的妻子許願的時候,最後的欲望就是做教皇,可見教皇至尊的地位是深入人心的,羅馬教皇的權力後來之所以如此之大,其實和其特殊的時代背景有著關聯。
  • 揭開歐洲歷史新的篇章,中世紀歐洲的教皇統治為何會走向衰弱?
    文:文史咖引言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公元1500年的已千年間,是西歐的中世紀時期,在經歷了歐洲最為黑暗的時期之後,日耳曼、羅馬和基督教三種因素互相融合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西歐的中世紀封建制度,其中基督教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教皇和教會是整個西歐中世紀的精神支柱
  • 路易十四以後,西班牙的皇室統治是否已經遠遠遠超越了西歐?
    亨利二世統治末期,金雀花王朝的最後一個教皇正式崩潰。這一時期被稱為美第奇末期,意思是說美第奇是這個法國的王朝的末代君主。近似於法國中世紀末期的歐洲封建制度的崩潰。法國的美第奇末期崛起於路易十四同父異母的弟弟亨利七世時期。
  • 西歐基督教會和法蘭克世俗君主為何政教雙方要締結政治聯盟
    而在西歐宗教發展的歷史進程當中,有一特殊時期從根本上證明了當時宗教的地位,當時法蘭克世俗君主與基督教會之間甚至締結了政治聯盟,究其原因政教雙方兩大不同體系為何要在政治上締結聯盟呢?丕平加冕其一、丕平加冕作為加洛林王朝的創建者,丕平的出現奠定了基督教會也就是羅馬教廷的俗世地位與權力,雙方一度建立了政治聯盟。也就是法國與宗教歷史上極其著名的兩件事,「丕平加冕」與「丕平獻土」。
  • 教權VS王權:教皇為什麼逃離羅馬?
    與強勢的日耳曼諸邦構成的神聖羅馬帝國相比,法國的王權控制程度較高,成為教皇權威的新挑戰者。              由於政治形勢緊張或者黨派鬥爭,十三世紀後半葉的教皇沒有一次在羅馬選出。切萊斯廷五世在位期間(1294年)沒去過羅馬;其他教皇也常在羅馬之外的地方(奧維多、阿納尼和維泰博等地)處理政務。縱使如此,羅馬仍是基督教和教皇國的宗教與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