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十一世紀時,西歐的教會逐漸擺脫了世俗權力的控制,成立了教皇政府。與世俗政府相比,教皇政府的統治明顯更為完備和高效。因為教皇政府在教皇的帶領下進行了制度的建設,極大地完善了組織的管理性,使教會對地方的管理大大加強,最終使得教皇政府成為了一個強有力的政治中心。
在中世紀的歷史上,教皇政府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教皇政府從建立到發展到頂峰,用了僅僅用了兩個世紀的時間。在13世紀時,教皇政府的法律制度已經非常完善了。但隨著宗教會議運動的興起和教廷的分裂,在15世紀時,教皇政府對地方的管理力度開始下降,教皇政府的權威也逐漸衰落。
但在宗教領域,教皇政府依然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教皇政府的建立,對西歐的政治格局和法律制度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也在間接中促進了西方政治理論的復興。
西歐的社會變動
教皇政府的建立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的。在十一世紀早期時,西歐的社會就產生了政治和宗教上的動蕩,一方面,西歐社會確立了封建制度;另一方面,西歐開始興起了教會改革運動。
在公元1000年後,西歐完成了封建化的社會進程,封建制度也在西歐各個地方確認下來。在這個時期,公共的權利不斷崩潰,而領主專權也開始形成。這種封建革命給西歐社會帶來了一種封建無政府的狀態。原本統一的世俗王權逐漸被各個地方的領主所取代,而領主與其下屬也發展成為一種穩定的附庸關係,領主可以通過這種附庸制度全面管理下屬。
西歐封建化的興起在八世紀時就已經開始了,但整個封建制度最後在西歐國家確立,是在11世紀。這個時期可以說是封建制度發展的第二階段,之所以會發生這種社會形態的改變,主要與九世紀時西歐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動有關。
在統治者查理曼死後,他所建立起了龐大帝國很快陷入了混亂格局的狀態,使整個西歐社會陷入了動蕩不安的局面。同時,本就不穩定的西歐還遭遇了外族人的入侵,使得整個西歐社會處於戰亂之中,這種混亂的社會格局讓封建制度迅速發展起來。
通過戰爭,許多大大小小的公爵和伯爵如雨後春筍般在西歐土地上湧現出來。在佔據了西歐領土之後,他們分封採邑,建立起了封君封臣制度,用這種方式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那些較為弱小的階層也只能選擇成為領主的附庸,才能在戰亂之中存活下來。
西歐的教會同樣也被迫採用這種封建制度,在教會的上層,比如修道院院長或者是主教,在這個時期都必須由君主或者是大領主來任命,實際上這些教會的領導人也等同於是領主們的附庸。在鄉村教會中,領主也建立起了教堂,這種鄉村的教會與上級的教會組織可以說是毫無聯繫的,這種鄉村教會屬於領主的資產。因此,原本屬於教會的權利也被領主通過這種方式所掌握。
教會的這種封建化使得整個西歐的教會都陷入了危機之中。教職人員由世俗權力直接任命,最大的問題就是會削弱教會的神聖性和精神性,使得教會有了世俗化的形象,大大降低了教會的威信。除此之外,領主對教會的在經濟層面上的控制也會造成教會的萎縮,因為什一稅都不再歸入教會中,而是直接進入領主的口袋,使得許多教會出現經濟赤字,甚至有些教會會因為缺乏收入而直接倒閉。
在教會成了領主的私產之後,教會的土地可以被自由買賣,所以教會的生存情況是極其不穩定的,而且這種世俗權力對教會的幹涉也加劇了教會中的腐敗現象。
當時許多教士都在背地裡結婚,甚至是買賣聖職,讓教會身上出現了許多汙點。在11世紀時,教會的腐敗情況極其嚴重,不管是主教還是修士,他們都忽視了自身應該具備的精神修養,只是將聖地當作了自己儲備稻草和糧食的倉庫。教會的收入都被主教和教士們花在女人身上,他們不顧教條的規定肆意玩樂。
隨著教會被迫封建化,教會在領主的管理下也開始出現了世俗化的傾向,使得教會在西歐人民心中的精神和權威受到嚴重的質疑,而這種危機也促使教會必須進行改革。因此,在宗教中率先興起了一股新的運動,以此來抵抗教會的世俗化。
教會的這場改革運動最初是從修道院進行的。在10世紀早期,一些依然對教會保持高度虔誠的修士,開始試圖對教會的弊端進行改革。有一些教會的院長積極參與到了改革運動中,通過這些虔誠修士的努力,部分修道院恢復了原本守紀、質樸的修道精神,成為了修道院的楷模。
出於對虔誠信仰的渴望,威廉公爵在看到修道院進行改革之後,他放棄了自己對修道院的所有權,將自己許多的屬地作為禮物送給了克呂尼修道院。這種贈與是完全沒有任何封建義務的,而修道院在接受了威廉公爵的授予之後,能夠回饋的也僅僅是一些宗教性的服務,比如祈禱等。在捐贈了這些禮物之後,威廉公爵也頒布憲令肯定了這座修道院的獨立性。
呂克尼修道院的建立及後期採取的一系列恢復教會聖潔的措施,對當時的其他修道院都起了很大的影響作用。這座修道院的建立是具有強烈改革性質的。一方面,他恢復了原本宗教團體應該具有的精神性特徵,另一方面,他也擺脫了封建制度成立之後教會與領主的附屬關係,實現了獨立。
在多位高尚且長壽的修道院院長的帶領和管理下,克呂尼修道院在西歐土地上迅速萌芽生長。在14世紀上半葉時,這座修道院就已經成立了數百家子修道院,成為了當時西歐社會中精神權威的代表。而隨著這座修道院的傳播推廣,也帶動了整個西歐社會的改革。
在11世紀早期,教會的腐敗問題和世俗化現象已經成為了人們批判和否定的焦點。為此,西歐的人民都迫切希望教會能夠進行改革,擺脫來自世俗權力的限制,重新恢復到原本的狀態。在克魯尼修道院發起的這場改革運動中,西歐人民紛紛參與進來,而一大批教會權威也主動參與到了這場改革之中,但是這種改革只是地區性的,其過程經常反覆不定,也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者。
但在11世紀中期時,教皇開始用自己的號召力領導信徒們參與到了這場改革運動之中。自此,教會改革成為了全民參與的國際性運動。在這個變革的過程中,高度集權的教皇政府也逐步建立起來。
教皇政府的構建
在教會進行改革運動之前,教皇並不是基督教社會的宗教領袖,而且在西歐的土地上也沒有一個普遍意義上的教皇政府。當時的教皇僅僅只是羅馬地區的主教,和其他地區的主教是處於並列平行位置的,教皇的管轄權僅僅只是在羅馬城內,對於其他地方來說影響力並不大。甚至在很多地區,許多基督教徒都不知道教皇的存在。
即使是在羅馬地區,教皇的權利也並不具備威懾力。甚至有一度時間,教皇被當做了羅馬貴族的傀儡。儘管如此,羅馬的教皇還是有一定的天然優勢的。在歐洲人的眼裡,羅馬地區的主教遠比其他地區的主教要更為尊貴,因為人們在人們心目中,羅馬這座城市一直具有特殊的位置。
當整個西歐社會都興起了一股擺脫世俗權力控制的變革運動時,各個教會階層都將教皇視作自己的信仰和領導者。
在這個時期,教皇的統治權得到普遍的認可。當然了,在這場變革運動中,人們最關注的也是教廷的腐敗問題,所以對教廷進行改革是勢在必行的。從11世紀中期開始,羅馬就出現了一大批改革派的教皇。在廢除弊端的同時,他們也試圖創建一個強有力的教皇政府。
在亨利三世的大力支持下,教皇政府開始出現雛形。雖然亨利三世是世俗權力的最高代表,但他同時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這種對於信仰的虔誠追求,使得他積極參與到了這場教會改革活動中。正是在他的保護下,教皇政府才能成功建立。
在利奧九世時期,教皇政府正式形成。利奧九世同樣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的改革意識遠比亨利三世強烈。他任命了一批具有豐富經驗的改革家,並且任命這些改革小組為樞機主教,並賦予這些主教實際性的職能。由這些主教所構成的教團,變成了最初的教皇政府。除此之外,利奧九世還通過各種途徑擴展教皇的司法權利,他設置了許多新的機構與制度,使得教皇政府的建立有了穩固的基礎,教皇的集權也是由此開始的。
當利奧九世去世之後,這個剛誕生不久的教皇政府就陷入了動蕩之中。因為當時的教皇選舉並沒有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制度,所以在教皇退任之後,許多貴族都參與到了新教皇權威的爭奪之中。一些較有權勢的羅馬貴族完全沒有經過合法的程序,就直接選出一位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新教皇。在這種情況下,改革派的領導人通過多方努力力挽狂瀾,成功阻止了羅馬貴族的陰謀。
隨後新的教皇選舉法令正式確定下來,規定了選舉新教皇的程序方式以及所需要舉行的儀式。在這項法令中,如果羅馬教會的教皇去世,應該是由主教們聚集到一起進行選舉商討,然後這些主教在推舉出了新教皇人選之後,再召集其他的紅衣教士進行商討,最後得出待定的教皇人選再告知其他的修士和羅馬人民。採用這種層層選舉的方式,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私下的賄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世俗權力對教皇選舉的幹涉,對於保障教皇政府的獨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然而,這一紙單薄的法令並不能抵擋野心勃勃的羅馬貴族的威脅。如果想要執行這項法令,讓教皇政府擁有自己的權威和自主性,那麼改革派的政府就必須要取得一定的經濟軍事保障。在這種情況之下,教皇政府開始向四周尋找盟友。軍事力量強悍的諾曼人就成為了教皇政府們的選擇。
教皇政府成功與諾曼人建立了聯盟,甚至將諾曼的首領變成了自己的封臣,因此他們能夠利用諾曼的軍隊抵擋來自羅馬貴族的威脅。這一聯盟政策不僅削弱了帝國對於教會的控制,也加強了教皇政府的獨立性。經過了多年的發展之後,西歐呈現出了一種不同於原來的政治面貌。在西歐這片土地上,精神權力與世俗權力徹底分離開來,教皇政府能有力制約封建制政府。至此,西歐的政治格局開始呈現二元化的特徵。
教皇政府建立的影響
從多個層面來說,教皇政府的建立都對西歐的政策產生了深刻廣泛的影響。十一世紀宗教的變革,也可以視為是西歐政治的一次轉變,這次的變革運動不僅扭轉了教會發展的方向,也極大的影響了中世紀的政治發展歷程,而且在這各場變革運動中所誕生的一些權利與制度,在近代依然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從政治角度來看,教皇政府的成立使得西歐社會多了一個新的權力中心,所以對西歐的政治格局都有著顯著的影響。而教皇與世俗權力的鬥爭,在很大程度也造成了日耳曼完全的衰落,使得日耳曼原本的國土出現四分五裂的情況。
除此之外,教廷不斷對外擴張以及教皇們對世俗政治的積極幹預,也造成了西歐部分國家的動蕩不安。教皇政府成為了整個西歐社會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政治角色,極大影響了整個西歐局勢的發展。另外,西歐的法律建設和政府制度也在這個變革時期開始萌芽。
和世俗政府相比,教皇政府明顯具有更高的集權性和組織性。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教皇政府一直使用著較為成熟的立法行政制度。因此,教皇政府的管理體制,其實對近代的世俗政府的發展和法制建設也起到了積極的借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