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基督教與教皇國的興衰

2020-12-16 暮景風月

現在我們都知道梵蒂岡這個教皇國家,雖然教皇以梵蒂岡為中心作為整個天主教世界的精神領袖,但卻已今非昔比了,1861年義大利經過幾十年的鬥爭,終於實現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獨立,不過他們還要完成另一個任務,即反教皇,獨立的九年後,義大利便把教皇逐出了羅馬,將其勢力局限於一個足球場大的梵蒂岡之內,至此1870年可以算是教皇世俗權力基本終結的一個節點。不過任何東西有結束就會有開始,教皇的權力在整個歐洲近千年的歷史中都處於萬人之上的地位,是要高於王權的,格林童話漁夫和金魚中貪心的妻子許願的時候,最後的欲望就是做教皇,可見教皇至尊的地位是深入人心的,羅馬教皇的權力後來之所以如此之大,其實和其特殊的時代背景有著關聯。

公元一世紀,漢光武帝劉秀在位的時候,同時期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發生了一件大事,自稱為彌賽亞的耶穌在猶太人的迫害下被推上了行省總督本丟彼拉多的「絞刑架」,不過耶穌的死可以看成是基督教誕生的開始,之後以耶穌三天後復活和救贖為核心的基督教派誕生,並迅速壯大,雖然後來歷任羅馬皇帝對其有過幾次大規模的迫害,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到了公元四世紀,羅馬帝國終於徹底放棄了迫害的嘗試並開始有了轉向,基於宗教在民眾中的號召力,教會本身在災荒中起到的扶貧濟弱的作用,再加之當時君士但丁皇帝認識到了其跨種族和地區自由結合的團體契約的潛在價值,最終君士坦丁一世和東部皇帝在313年聯合籤署了米蘭赦令,從而在地下活動近三個世紀的基督教終於合法化,走向臺前。不過或許這兩位皇帝想不到的是,合法化後的基督教會發展會如此迅速並在半個世紀後,一名基督教皇帝以基督教為國教取締其它思想,並想當然地為防止外族入侵分裂了羅馬帝國,羅馬的共和精神和傳統價值在基督教的衝擊下迅速崩潰,為此羅馬帝國衰亡史中作者將基督教與蠻族入侵並列為羅馬帝國崩潰的兩大主因,不過現在看來匈奴人的因素自然更大點,這樣的說辭有言過其實的成分,和作者吉本自身對基督教的偏見有關,畢竟後來繼續以基督教為國教的東羅馬又走了一千年,可見宗教有的時候只是在擔當替罪者,就好比我們說佛教入家破家入國破國一樣,如此的論斷其實只要找出一個反例就能拆穿它,日本天皇已經傳了百代,並沒有見日本佛教危害有多大,不過這裡拿佛教和基督教作比較還不是很合適,當時基督教雖然沒有直接顛覆羅馬帝國,但確確實實是對西羅馬帝國的再一次重新統一起到了阻礙作用的,後來義大利近一千年都沒能形成一個統一的世俗權力,教皇的基督教勢力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在宗教改革和清教精神出現之前,基督教內存在的出世精神、修院制度與孤身主義都是對世俗世界的發展很不利的因素,而後來丕平獻土,感謝教皇的擁立之功把義大利的中部給教皇讓其建立教皇國,則讓教皇有了更大的底氣同世俗權力抗衡,理解教皇的權力不能按照世俗的意義來理解,教皇自認為「宗徒伯多祿的繼位人」,因此以耶穌門徒繼承人自居的教皇是不可能有自己的軍隊,然而其擁有的巨大號召力和組織能力卻可以調動各種力量來保護自己甚至是發動戰爭,後來的十字軍東徵正是在教皇烏爾班二世的策動下才發生的,教皇的權力雖然非世俗,但一般也不會有人主動去和其角力,義大利1870年驅逐了教皇,但半個世紀後的1929年義大利政府還是不得不妥協,承認國中之國的存在,籤訂拉特蘭條約;

承認聖座在梵蒂岡城的完整主權的政治條約,由此建立主權獨立的國家。

規範天主教會與天主教信仰在義大利國家之地位的協約。

同意作為最終解決索賠聖座領土與財產損失的金融公約。

設想在二十世紀失去了近半數信徒的天主教教皇還能有如此的號召力,何況宗教改革之前的中世紀,不過教皇以及基督教在整個歐洲中世紀到底是作為一種怎樣的存在,是滅亡羅馬壓制科學的禍因,還是塑造一種更為先進的宗教平權文明必須要走的道路,至今仍是眾說紛紜。

相關焦點

  • 茶壺裡的風暴|從尾大不掉到一家獨大,看中世紀基督教跌宕起伏史
    當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之後,再加上英國的興起,基督教會逐漸在西歐中世紀初期的幾個主要國家中不斷發揮作用,羅馬教皇也通過設置在西歐各國的當地主教會成為幹預各國宗教管理和世俗事務的重要角色。,否則就是對教皇和基督教神靈的最大褻瀆。
  • 聖彼得的繼承者 | 中世紀的教皇制度
    這種區分在明谷的聖伯爾納眼中是不言自明的,他在一次與教皇的交鋒中抨擊說:「請您記住,您控制的神聖羅馬教會,首先是眾教會之母,而不是統治它們的女主人。您自己不是眾主教的首領,而是他們中的一員。」至少在基督教會興起的最初數世紀,這的確是教皇實際地位的寫照。
  • 中世紀黑暗時代:是誰把歐洲推向地獄?基督教也有很大「功勞」
    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前,西歐全民信教,負責為人們進行精神洗禮工作的是"教皇",但西羅馬帝國滅亡了,教皇的處境也隨之而尷尬,正好就在這個時候日耳曼人來了,他們擁有彪悍的戰力
  • 中世紀的歐洲,至高無上的教皇是如何跌落「神壇」的?
    眾所周知,在中世紀的西歐,地位至高無上的不是各國的國王,而是羅馬教皇。通過壟斷教育,控制思想,教皇被視為上帝在人間的最高代表。教會宣稱:教皇的權力好比太陽國王的權利好比月亮,它的光輝是向太陽借來的。因此,教皇有權廢立國王。例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企圖擺脫羅馬教皇的控制,教皇則宣布開除亨利四世教籍將其並廢黜。亨利四世不得已在教皇門前跪了三天三夜,這才得到教皇的原諒。
  • 揭開歐洲歷史新的篇章,中世紀歐洲的教皇統治為何會走向衰弱?
    文:文史咖引言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公元1500年的已千年間,是西歐的中世紀時期,在經歷了歐洲最為黑暗的時期之後,日耳曼、羅馬和基督教三種因素互相融合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西歐的中世紀封建制度,其中基督教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教皇和教會是整個西歐中世紀的精神支柱
  • 中世紀基督教 對窮人權利思想形成的作用
    從西歐權利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窮人權利濫觴於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耳曼人的習慣法,經過中世紀教會法學家的不斷闡釋,最終發展成為有關窮人的權利理論。中世紀的窮人權利理論為近代西方權利理論的產生,起到了思想和話語積澱作用。通過對有關窮人權利思想話語的考察,可以透視西歐歷史發展的連續性以及內在的邏輯關係。 在前工業化時代,窮人是普遍存在的群體。
  • 皇帝低頭,站在「頂端」的基督教,中世紀宗教劇為何在英國「墜落」?
    在歐洲,從最開始的原始政治,逐漸發展到了中世紀,這是一個政治文明較為黑暗的時代;基督教會在這樣的時代裡逐漸發展起來並佔據了重要地位。在這一時代裡,歐洲的許多國家都非常信奉、崇拜基督教;同時也在戲劇方面也誕生了宗教劇作為表達他們對於基督教崇敬的一種方式。
  • 黑死病,歐洲中世紀的大瘟疫背後,和苦命的小黑貓有什麼關係
    英國和德國在2010年合拍過一部電影《黑死病》,故事以1348年開始在歐洲蔓延的黑死病為背景,探討了歐洲中世紀的大瘟疫之下,關於信仰的問題。01黑死病爆發之前,歐洲都發生了什麼?首先,羅馬教皇國建立,基督文化佔據一切,燒死異教徒和女巫。
  •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分支?歷史上教皇、紅衣教主、大主教誰的級別高
    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再去看看宗教中的各種頭銜,就能清楚地明白,教皇、紅衣教主、大主教、主教、神父等等這些傢伙,分別屬於什麼級別,都有多少權力。一、宗教有哪些?都有哪些分支?實際上,比較公認的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只有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有佛教。這三大教,基本上都是跨民族、跨地區、跨國家甚至跨大洲的宗教。
  • 中世紀德國皇權因何沒落?「皇權」在與「教權」的鬥爭中失利
    前言中世紀的西歐社會一直處於基督教的極度控制當中,為此我們經常將中世紀的西歐成為黑暗時期。這種黑暗不僅僅體現在基督教對於西歐諸國的主導作用,而且更多是因為當時西歐諸國皇帝的皇權在羅馬教皇的神權面前顯得愈發弱化。
  • 「愚弄」上帝的把戲——挑戰神權教化,中世紀法國貴族的遊戲
    而在其中有的插畫就呈現出了基督教倫理對於遊戲的一種典型態度。這些插畫的寓意在於說明遊戲和男歡女愛是魔鬼對人類的誘惑,不能抵禦這種誘惑的人就會墜入地獄。中世紀社會對於騎士比武這種遊戲的態度也就一目了然。於是早在12世紀,教皇就曾嚴厲譴責騎士們冒著死亡和地獄之火的危險玩這種的可惡遊戲。
  • 邵政達丨中世紀英格蘭教俗關係的變遷
    關鍵詞:教權;王權;英格蘭;中世紀教俗關係的演變是中世紀英格蘭歷史發展的重要線索,主要表現為教權與王權關係的發展。英國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基督教傳入較晚,相較於歐洲大陸國家,羅馬教廷對英格蘭教會的控制更為鬆弛。但即便如此,英格蘭教權與王權的關係也並非一帆風順。
  •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羅馬教皇為什麼要發動十字軍東徵?
    隨著基督教影響力的擴大,羅馬帝國的一些上層貴族開始信奉基督教。在這些上層貴族把持下,基督教逐漸放棄了它反羅馬的精神,而且在這些貴族的宣傳下,羅馬皇帝逐漸認可了基督教。為了籠絡基督教徒,392年正式成為羅馬的國教。
  • 皇帝為什麼給教皇下跪?
    格裡高利七世發動的教皇革命掃除了政權悄悄蠶食和收編教權的態勢,教權自此巍然屹立。這時候,有三個重要走向逐漸明朗起來。 第一,政權再也無法消滅教權,西方文明的二元結構從此成為有政治保護的基本社會結構。 教會在中世紀的前五百年過得很危險,因為它儘管主導了信念、社會和文化,但在政治上始終沒有形成成熟的建制。
  • 騎士崛起——歐洲中世紀(2)
    由於對歐洲中世紀太陌生,擔心有誤 ,所以拉拉這兩篇的文章都發前都先請羅老師親自審閱,在這裡衷心感謝羅老師的辛勤付出!
  • 不可一世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為何要與羅馬教皇聯手?
    自神聖羅馬帝國形成之後,帝國皇帝和羅馬教皇之間的關係就變得非常的微妙。二者不僅相互鬥爭,也相互依存。當教皇發動十字軍東徵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通常會響應教皇的號召並派兵參戰;而在教皇想要控制帝國時,又遭到了帝國皇帝的強烈反對。二者的鬥爭,成為了歐洲中世紀世俗世界與宗教世界鬥爭的主要內容。
  • 宗教的邏輯: 基督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之三)
    事實上,教皇手裡的武器招招致命——廢黜皇帝、革除教籍、解除忠誠。這些權力對於非基督徒、當然不起作用。但是對中世紀的歐洲人來說,基督信仰可是比天還大的事兒。一旦被開除教籍,別說想當國王,就連苟且求生、都沒有可能。
  • 宗教的邏輯: 基督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之三) | 錢立峰 Jennifer
    - 1 - 在西歐漫長的中世紀,教會的神權與世俗的王權,既相互依存、親密合作,又激烈博弈、你死我活。 事實上,教皇手裡的武器招招致命——廢黜皇帝、革除教籍、解除忠誠。這些權力對於非基督徒、當然不起作用。但是對中世紀的歐洲人來說,基督信仰可是比天還大的事兒。一旦被開除教籍,別說想當國王,就連苟且求生、都沒有可能。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作者從三大元素: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耳曼戰士文化開篇,描述了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強化,又相互對立,最終形塑為歐洲文明的內核;繼而在諸多世紀以來催生帝國與城邦,激發徵服與十字軍東侵,造就出許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鬥的教皇、俠義的騎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榮和啟蒙果實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