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都知道梵蒂岡這個教皇國家,雖然教皇以梵蒂岡為中心作為整個天主教世界的精神領袖,但卻已今非昔比了,1861年義大利經過幾十年的鬥爭,終於實現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獨立,不過他們還要完成另一個任務,即反教皇,獨立的九年後,義大利便把教皇逐出了羅馬,將其勢力局限於一個足球場大的梵蒂岡之內,至此1870年可以算是教皇世俗權力基本終結的一個節點。不過任何東西有結束就會有開始,教皇的權力在整個歐洲近千年的歷史中都處於萬人之上的地位,是要高於王權的,格林童話漁夫和金魚中貪心的妻子許願的時候,最後的欲望就是做教皇,可見教皇至尊的地位是深入人心的,羅馬教皇的權力後來之所以如此之大,其實和其特殊的時代背景有著關聯。
公元一世紀,漢光武帝劉秀在位的時候,同時期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發生了一件大事,自稱為彌賽亞的耶穌在猶太人的迫害下被推上了行省總督本丟彼拉多的「絞刑架」,不過耶穌的死可以看成是基督教誕生的開始,之後以耶穌三天後復活和救贖為核心的基督教派誕生,並迅速壯大,雖然後來歷任羅馬皇帝對其有過幾次大規模的迫害,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到了公元四世紀,羅馬帝國終於徹底放棄了迫害的嘗試並開始有了轉向,基於宗教在民眾中的號召力,教會本身在災荒中起到的扶貧濟弱的作用,再加之當時君士但丁皇帝認識到了其跨種族和地區自由結合的團體契約的潛在價值,最終君士坦丁一世和東部皇帝在313年聯合籤署了米蘭赦令,從而在地下活動近三個世紀的基督教終於合法化,走向臺前。不過或許這兩位皇帝想不到的是,合法化後的基督教會發展會如此迅速並在半個世紀後,一名基督教皇帝以基督教為國教取締其它思想,並想當然地為防止外族入侵分裂了羅馬帝國,羅馬的共和精神和傳統價值在基督教的衝擊下迅速崩潰,為此羅馬帝國衰亡史中作者將基督教與蠻族入侵並列為羅馬帝國崩潰的兩大主因,不過現在看來匈奴人的因素自然更大點,這樣的說辭有言過其實的成分,和作者吉本自身對基督教的偏見有關,畢竟後來繼續以基督教為國教的東羅馬又走了一千年,可見宗教有的時候只是在擔當替罪者,就好比我們說佛教入家破家入國破國一樣,如此的論斷其實只要找出一個反例就能拆穿它,日本天皇已經傳了百代,並沒有見日本佛教危害有多大,不過這裡拿佛教和基督教作比較還不是很合適,當時基督教雖然沒有直接顛覆羅馬帝國,但確確實實是對西羅馬帝國的再一次重新統一起到了阻礙作用的,後來義大利近一千年都沒能形成一個統一的世俗權力,教皇的基督教勢力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在宗教改革和清教精神出現之前,基督教內存在的出世精神、修院制度與孤身主義都是對世俗世界的發展很不利的因素,而後來丕平獻土,感謝教皇的擁立之功把義大利的中部給教皇讓其建立教皇國,則讓教皇有了更大的底氣同世俗權力抗衡,理解教皇的權力不能按照世俗的意義來理解,教皇自認為「宗徒伯多祿的繼位人」,因此以耶穌門徒繼承人自居的教皇是不可能有自己的軍隊,然而其擁有的巨大號召力和組織能力卻可以調動各種力量來保護自己甚至是發動戰爭,後來的十字軍東徵正是在教皇烏爾班二世的策動下才發生的,教皇的權力雖然非世俗,但一般也不會有人主動去和其角力,義大利1870年驅逐了教皇,但半個世紀後的1929年義大利政府還是不得不妥協,承認國中之國的存在,籤訂拉特蘭條約;
承認聖座在梵蒂岡城的完整主權的政治條約,由此建立主權獨立的國家。
規範天主教會與天主教信仰在義大利國家之地位的協約。
同意作為最終解決索賠聖座領土與財產損失的金融公約。
設想在二十世紀失去了近半數信徒的天主教教皇還能有如此的號召力,何況宗教改革之前的中世紀,不過教皇以及基督教在整個歐洲中世紀到底是作為一種怎樣的存在,是滅亡羅馬壓制科學的禍因,還是塑造一種更為先進的宗教平權文明必須要走的道路,至今仍是眾說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