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學問:老子說的道與學

2020-12-23 無畏樂園

現在,老、莊並提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學術論調,但在古代經常講黃老之學,是把老子與黃帝思想放在一起,而莊子與玄學關係更近一些。仔細閱讀《莊子》後,我更加認為,不但《莊子》的語言風格汪洋恣肆,與《老子》的格言短語迥然不同,他們的思想也很難歸於一類。但是道家給予了《老子》很高的地位,國外對《老子》的研究也重過《莊子》。《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對形上學進行了思考,還有被人推崇備至的辯證法,但是他的思想也包含了許多愚民政策、小國寡民的社會訴求以及無為的治國理念。

老子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這裡所談的境界遠遠超出了人類語言的概念範疇。使用人類語言表達很高境界的東西,通常都很吃力,而且表達不明,易於使人產生誤解。逆推人類概念、範疇產生的順序,再向前就什麼都沒有了。老子提出道的概念,只是姑且一說,所以他認為,這並不是「常道」,並不是「常名」。

有、無的概念,在黑格爾小邏輯中分析,認為並沒有本質區別。黑格爾說:「只有就有作為純粹無規定性來說,有才是無,一個不可言說之物;它與無的區別,只是一個單純的指謂上的區別。凡此所說,目的只在於使人意識到這些開始的範疇只是些空虛的抽象物,有與無兩者彼此都是同樣的空虛。」(賀麟譯,商務印書館出版,《小邏輯》193頁)事實上,佛教對自性的認識,就是說它非有非無,是不可思議,是無法表達。所以佛法並不執有,也不執無。只有承認有,才有神通和對眾生的救度;只有承認無,才能把空無當作佛法修煉的目標。所以,老子對待無與有的態度,體現了極高層次的認識。對於此一點,智慧稍低的人,都有可能走向有、無的極端。

老子說:「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如此自律謂之玄德的本義是什麼?是放棄自己為之創造、奉獻的成績的執著。高尚的道德要求去掉一切執著心,但人非常容易執著自己的付出,把做好事當作要回報的商業行為。這絕不僅是單純的不至善問題,關鍵它是一個很強的執著心。執著心就是生命場的紊亂、結節;執著心會導致生命場頻率向高、快變化,從而造成自性躁動不安、定力不足、智慧低等結果。所以《金剛經》反覆重複一句話,與老子此段文字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修道的空並非物質空,而是要把心中的執著空掉。隨著不斷去執著心,生命場裡的那些東西就會越來越少,這就是「為道日損」。而作為常人,活著就是造業,在一生中不自覺地增加、累積執著心,終導致業力越來越大,最後生命不堪重負,只能以死亡來卸掉軀殼,以求再生,這就是常人的「為學日益」。

所以,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學問,人類一生忙忙碌碌地追逐知識,象莊子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類的學問究竟能為人生增添多少助益,讓人深思。

相關焦點

  • 老子為什麼勸世人斷絕學習?究竟什麼才是老子眼中的「真學問」?
    只有斷絕了(智辯、偽詐、巧利)的學習,才可保無憂。一般來說,都認為老子這一篇是說給執政者或管理者聽的。告誡管理者要減少欲望,心懷樸素,老百姓才能安定、安寧。不可否認,這是一種解讀方式。但老鄭還是認為,老子道德五千言都是針對人心而發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好好的「愛自己」。愛自己有真愛、有假愛,正如學問有真學、有假學。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
    道雖無法言說,但道有三寶:無(即玄德),一,物(即文)。此「物」為「文」此物飄忽不定,自然,自在,自由,珍貴至極,是自然之王。老子稱此物為「可道」、「可名」、「王」。那些天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發現公理和定理時,常常是心地豁然洞開,靈光乍現,自然的數理仿佛伴隨老子所言的「驟雨、飄風」,凝結成祥雲飄落腦中,這「驟雨、飄風」就是「文」,是重大發現創新的源泉。呵護、保護「文」,要從兒童做起,兒童的天真無邪珍貴至極。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道到底是什麼?
    做到公平,天下就會歸從,這就是效法了天道,效法了天道,也就是符合道,符合道,就能長久。這樣的道,是「常道」,不是一般的道。老子推崇的,就是這個常道。常,本義是永恆不變,永恆不變又意味著無限重複。比如太陽東升西落,是從古以來永恆不變的,無限重複的。老子說的萬物都要回歸出發點,在他看來也是永恆不變或無限重複的,所以才叫作常。因此,常的意義,就是事物運動的規律性。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即是實存之物,又是萬物的規律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所以又被稱為道家哲學,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老子哲學所推崇的道究竟是什麼呢?下面居士我從三方面來解釋老子之道。一、道是一種實存之物老子認為,道是真實存在的。
  • 道、道學、道家、道教,真正的道文化究竟是什麼?道有何不同?
    《漫談宗教思想教育信仰文化》系列之道家文化第1回我們經常聽到「道家」、「道教」,但是知道它們之間區別的人卻很少,什麼是「道」、「道家」、「道學」、「道教」呢?它們之間的「道」有何不同呢?真正的道文化究竟是什麼?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大家對老子一書的文本的理解也是歧見分成,那麼老子思想的主旨究竟是什麼?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老子:答案在於頓悟人性
    弄清楚這些答案,就能解決如下這些問題:人活著到底是為什麼?到底如何與世界相處?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才是深刻學問與蹩腳學問的根本區別。而這樣的深刻學問,就是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理論,因為只有在時間的考試下,誰是真材實料,才會一清二楚。而這樣的學問,當之無愧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經》與佛陀的體系,因為這樣的體系,已經改變無數人的人生。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為不可說,不可描述,無法形容——這就難壞了布道者老子。他想告訴世人,但是深知只要是能說出來的就不對;而不說呢,世人就更沒有機會知道了,所以只能勉強說。但勉強說呢,又怕世人以為勉強說出來的就是道,所以《道德經》的第一句特別強調說「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避免世人把《道德經》所說的當做道本身。
  • 《老子》原是被逼無奈寫下,老子到底說了些什麼?
    說起《老子》一書的成書因緣,是老子晚年想隱居,騎著青牛西去,被守關的關尹子攔住,強逼老子寫本書留下,才肯放行。老子本來主張「不言之教」、「無為而治」,根本不屑於著書立說,但是關尹子強逼,不得已寫下來洋洋灑灑五千多字的《道德經》,也就是《老子》。首先,老子在《道德經》第一句話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認為可以講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恆的「道」,為什麼呢?
  • 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
    什麼是學問之道?簡單地說,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目標、準則及方法,古人稱為「道」。古人總是要思考或探索具體事情背後的「道」。筆者這裡講的「學問」,作為動詞是指學習和詢問(知識、技能等)。語出《易·乾卦·文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清顧炎武《日知錄·求其放心》:「夫仁與禮未有不學問而能明者也。」作為名詞是指知識、學識。《荀子·勸學》:「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就「學」與「問」的關係而言,清人劉開在《孟塗文集·問說》中說得好:君子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 白居易寫了什麼詩批判《老子》?儒釋道三家出世、入世的對比!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它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短短的五千多字,以「道」為核心,建構、蘊涵了無比豐富的哲理體系。中國文化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
  • 道為何物,老子說惟恍惟惚
    大德的背後就是道,那道是什麼東西呢?說不上來啊!所以老子說惟恍惟惚!就是恍恍惚惚,若隱若現,若有若無,這就是德後面的道!其中有精氣神,還有誠信!能理解吧!道德二字本來就是形而上的,所以這個只要理解了就行,不要去糾結。
  • 初解道德經41——老子說的到底是大器晚成,還是大器免成?
    你對這種言論是什麼態度?其實,對於這個言論,人們的態度就可以分成三等。上士就是那些真正聽懂了之後,一生向善,積福積德之人。中士就是那些沒有完全明白,但也照著做的人。他們往往行善一段時間以後,一遇到被人辜負的事情,就開始懷疑這條言論到底說的對不對。他們會說:好人也不一定有好報啊,你看我對誰那樣好,結果怎麼樣了?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初解道德43—老子為何認為「無為」才是正道?無為核心是什麼?
    老子為何會認為無為才是正道?無為的核心是什麼?人要有所悟,往往是被某件事或者某個東西觸動了。那促使老子明白無為之益的事件是什麼?第四十三章將給我們答案,我們來看一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 孔子是被老子點化,悟透了宇宙之心,自得生存之道
    老子,叫李耳,又叫老聃,是中國道家的始祖。老子的大智慧,孔子早有耳聞,而且非常希望能夠得到老子的點化,來提高自己的道行。孔子當時雖然也是名聞天下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但他認為自己的思想和學問遠不及老子,於是就始終想著有朝一日能向老子來求學問道。有一天,孔子去拜見老子,老子剛洗完頭,正披著頭髮等著幹。老子凝神佇立,孔子見老子在靜思練功就知趣地退到門外等候。
  • 《悟學.第355篇》上德不德.帛書老子.38
    《悟學.第355篇》無為而無以為.帛書老子.38悟學十八子 20200530《德經》 第三十八章【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道【譯文】「『上德』不自認為有德,因此才是真正的有德。『下德』自認為不喪失德,實際上是沒有德。
  • 蘇軾蘇轍兩兄弟開創的宋代蜀學到底是什麼學問?
    那麼,以文學見長的蘇軾、蘇轍兄弟的蜀學內容究竟有什麼內容?他們在儒家經典方面究竟有什麼獨到的觀點?由於絕大多數人們都只關注蘇軾、蘇轍的文學成就,顯然在學術創造方面長期被忽視,值得被重新梳理一番。
  • 《論語 學而篇》解析:到底學什麼,該如何學?最終為了什麼?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學習《論語 學而篇01》到底學什麼,怎樣學。【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孔子說:「學到的東西按時去溫習和練習,不也很高興麼?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雖然道教尊老子為祖師,是為太清道德天尊,即民間的太上老君。但道教,卻不是老子創立的。道教,起源於戰國中期的齊國。當時的道教叫黃老道教,信奉的是黃帝和老子。直到漢武帝時期,道教才由政治團體轉變為宗教團體。東漢末年,更是湧現出了各種道教組織,像是太平道、五鬥米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