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什麼勸世人斷絕學習?究竟什麼才是老子眼中的「真學問」?

2020-12-18 脫殼記T

關注老鄭,鍛造有趣靈魂

這是鄭說老子第19篇

愛好學習不是一件好事嗎?

如果一個小孩子愛好學習,他一定會成為家長、老師心目中的「寵物」;

如果丈夫好學上進,那他也一定會成為妻子心目中的「績優股」;

如果一個人好學,那這個人最起碼也是個「可教」之才,具備了成為卓越人才的基礎。

既然「學習」有這麼多好處,為什麼老子還要勸誡世人要斷絕學習呢?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九章裡說: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拋棄智辯,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

棄絕偽詐,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

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自然就會消滅;

智辯、偽詐、巧利這三者都是裝飾,不足以治理天下。

所以要讓人有所歸屬:

保持樸質,少私寡慾。

只有斷絕了(智辯、偽詐、巧利)的學習,才可保無憂。

一般來說,都認為老子這一篇是說給執政者或管理者聽的。

告誡管理者要減少欲望,心懷樸素,老百姓才能安定、安寧。

不可否認,這是一種解讀方式。

但老鄭還是認為,老子道德五千言都是針對人心而發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好好的「愛自己」。

愛自己有真愛、有假愛,正如學問有真學、有假學。

智偽善辯、假仁假義、投機取巧這樣的「學問」,在社會上是人人推崇的顯學,但卻是無益於身心修養的假學問,自然也不是真的愛自己,所以要拋棄、斷絕。

教人樸素、無私、寡慾的學問,本於「愛自己」的初心,是真正符合「道」的學習,這自然而然不在老子所說的「絕學」之列,相反應該大光其道,好好發揚。

老鄭有一個哥們。

零幾年的時候,在北京七湊八湊買了個小戶型房子。

當時北京的房價雖然低,但對於一個剛畢業的人來說,湊齊首付也是很不容易的事。

房子買上以後,本心裡是打算住的,但沒想到房價一下子坐上了火箭,幾個月的功夫就翻了一番。

這哥們就把它賣了,然後再首付買了一套大一點的。這麼一折騰,手裡剩下不少錢,房子又變大了,雖然還款壓力相應增加,但還在可承受範圍內。

手裡有了活錢,這哥們的日子開始瀟灑起來,那時候韓國的化妝品還沒有臭大街,有一些品牌還是很過硬很有市場的,他就專門用這些品牌,早上洗臉的一套配置沒個萬八千也拿不下來。

萬八千對於富豪來講也許算不了什麼,但對於一個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人來說卻是太奢侈了。

奧運會前後,北京房價飆升,這哥們一看暴利時代已經來臨,就把那大一點的房子又給賣了,然後雄心勃勃的拋棄遠郊區縣,轉戰三環。

當時我們一幫朋友戲稱他為「三環一郎」,因為他在三環外一處地段非常好的區位置業,被認為是眼光獨具,出手不凡。

如果就此打住,以他的職業收入,以他的發展前景,穩步紮根北京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可是,他對於房產的短期操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首先,每一次買賣都能使手裡的現金流增加,這足以支撐他「相對奢侈」的生活;

其次,房子越來越大,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來講,房子就是實力,房子就是前途。

雖然還款壓力越來越大,這哥們倒也不以為意,開始了房產短期投機的鑽研。

哪地段好,哪有高端人群,哪的消費能力強,哪的人口密度大,哪有大的商業綜合體入駐,哪有政府有利的規劃……關於炒房致勝的關鍵要素,毫無遺漏,全都研究的明明白白的。

後來他覺得工作實在是來錢慢,乾脆就把工作辭了,專業倒房。

2009年,北京房市出現一次大回調,接著政府接連出臺一些列限購限貸政策,出其不意的打亂了這哥們布局京城炒遍天下的迷夢,使他一下子陷入資金鍊的斷裂當中。

他光顧學習炒房了,卻沒有學習相應的財產管理之道,加之「奢侈生活」的騎虎難下,他只好變賣房產以回收資金,戰線從「三環一郎」再次退步到「通州翁」,沒幾年就轉戰燕郊、大廠去了,最近聽說回防故土,效力鄉梓去了。

後來,國家提出房住不炒,對炒房客加大限制打擊力度,這哥們感覺「生不逢時」——研究了那麼多的炒房秘籍竟然無從發揮,工作又不想幹,生活一下子陷入渾噩。

由於什麼都不像炒房來錢快,於是什麼都不想幹,或者,想幹什麼有些興頭,後來覺得太慢了,就又放棄了。這麼接二連三接五連六的,到現在也是一事無成,困守愁城。

人生短暫,什麼時候是一站呢!

這哥們的例子告訴我們:

學習如何投機取巧,是在內心布設羅網。獲利越多,羅網越厚。最後受困的是自己。

有鑑於此,老子才呼籲世人斷絕這種戕害心靈的有毒之學。

反觀世人,怎樣才能快速賺到錢,如何能快速成功,如何能獲得滿分,如何能快速嫁入豪門,如何傍富婆……只要能快,就受推崇,至於長遠的效果,誰會去想呢!

為了一夜暴富,為了儘快的功成名就,有的人削減了腦袋鑽營,學習所謂的生存「智慧」,學會了虛偽和爾虞我詐,不再憑自身的努力去奮鬥,而是見風投機,逢人取巧,最後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非人非鬼,又是人又是鬼。

說到底,就是苦了這顆心。

這顆心的靈澈消失殆盡,這顆心的溫潤遁匿無形,這顆心的明淨汙染無遺!

這顆心離道心越來越遠。

最後千瘡百孔,漠然無情。

老子為了拯救這顆心,開除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這個藥方。

見素抱樸,就是不尚文飾,回歸淳樸;

少私寡慾,就是別太自私,知足常樂。

虛偽狡詐,假仁假義,巧言令色,這就是文飾的東西,就像女人臉上化的妝,鉛華洗盡,榮光不再,不足以憑恃,或許還要化學中毒;

做人保持一顆真心,靈臺不染一物,自然是常新常樂,歲月能奈我何!

所以,真正的學問是修心,把這顆心把持住了,修持好了,那就任這個世界風雲變幻,滄海桑田,我自巋然不動了。

有 趣 的 靈 魂

相關焦點

  •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學問:老子說的道與學
    現在,老、莊並提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學術論調,但在古代經常講黃老之學,是把老子與黃帝思想放在一起,而莊子與玄學關係更近一些。仔細閱讀《莊子》後,我更加認為,不但《莊子》的語言風格汪洋恣肆,與《老子》的格言短語迥然不同,他們的思想也很難歸於一類。
  • 什麼人才有資格做君王?老子《道德經》揭示君臨天下的終極真諦
    1.大道至簡,世人愚痴,熟視無睹因為社會上功利的風氣甚囂塵上,天下熙熙,皆為名來;眾人攘攘,皆為利往。戴著這樣的有色眼鏡看世界,即便是至理明言千古經典,在他們眼中也變成了生意經。很多人看了老子《道德經》中有「絕聖棄智」這樣的話就說老子是反智的,希望老百姓都變成傻子,都是聽話的綿羊,這樣君王就好統治了,所以說老子是古代君主的「走狗文人」。人要魔怔了,什麼話都敢說,什麼人都敢罵,簡直是節操落地,起碼的底線也不要了。自己不懂,捧著一本《道德經》裝有學問,好不容易認識你個字:呀,絕聖棄智?!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大家對老子一書的文本的理解也是歧見分成,那麼老子思想的主旨究竟是什麼?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讀懂《老子》|老子的自述: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只是因為沒有人真心願意去了解它,所以才導致沒有人知道我要拯救世事的良苦用心。知道我、了解我的人很少,願意法則我的人就更加難能可貴。唉!歷史上的聖人不都是身上穿著粗布衣衫,而懷裡揣著美玉嗎?在這段自白式論述中,我們不難讀出幾分抱怨。我講的道理是那麼簡單,為什麼天下就沒有人願意去了解它?
  • 人們對老子知之甚少,卻不知道他有自我介紹
    一、老子的道行絕學無憂,是說棄絕學問,就沒有憂慮了。是不是有些奇怪呢?不要學問,沒有知識,還會無憂嗎?其實,當一個人真正的悟道得道以後,所有的知識,所有的學問,他是不必要去學習,更不必執著的。因為各種知識學問不過是對自然對社會的認識罷了,而且這個認識最好的也只是接近真理,大多數都還離真理遠著呢。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不就是為了獲得真理嗎?悟道了,尤其是得道了,那就是把握了真理。所以,得道之人就能輕鬆解決各種疑難問題,完全不用偏執於某一種學問,而是從真理的高度來把握。就像我們成年人看著一二年級的孩子做加減法的練習,認認真真照老師說的方法去做,數位對齊,先個位再十位。我們要這麼做嗎?
  • 天道莫奈何得老子
    1、在老子書中卻像有一個天道隱隱管制著,不許平等。這句話的依據是《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都有天道隱隱管著。恭喜q某,終於大概讀懂了這一句。試問:天地人都要服從天道管制,唯獨莫奈何得老子。老子是何方神聖?老子五千言,找不出天道「不許平等」的論述。既然找不出根據,那就是無稽之談。
  • 尹喜有多崇拜老子?感嘆:若非人間傳道神,定是宇宙第一人
    尹喜作為道教的祖師之一,曾向老子拜師學道,後來他關於道教的學問發展可與老子並列,並被後人稱之為「古之博大真人」,但是對於尹喜來說,自己的學問必定不如老子,關於道教奧秘的探索,自己亦無法與老子相提並論,關於宇宙萬物的世間認知,他應該向老子請教的還有很多。
  • 湘西人為什麼喜歡稱「老子」?
    四川的「老子」神曲真多,除了《老子明天不上班》,還有這首《老子不曉得要咋搞了!》老子對你一見鍾情,你說老子說話太神;老子對你耿直坦白,你說老子不懂幽默;老子愛你轟轟烈烈,你說老子愛得造孽;老子對你天長地久,你說老子永垂不朽;老子對你忠心耿耿,你把老子當成狗整;老子對你牽腸掛肚,你說老子醬油當醋;老子對你百分之百,你對老子點都沒得;老子對你千分之千,你連老子手都不牽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
    老子稱此物為「可道」、「可名」、「王」。若以賢人之智、君子之志和凡人之技巧幹涉自由之物,此物就會「逝和遠」。若不幹涉,則此物呈現:「大、逝、遠、反」之象。那些天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發現公理和定理時,常常是心地豁然洞開,靈光乍現,自然的數理仿佛伴隨老子所言的「驟雨、飄風」,凝結成祥雲飄落腦中,這「驟雨、飄風」就是「文」,是重大發現創新的源泉。
  • 《老子》:強求「知人」是自我偏執的小智,知己者自勝才是真強大
    可能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道家老子說了句相當經典的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句話什麼意思?老子說得十分直接。大概意思便是說,了解別人不過是小聰明,了解自己才是真,能夠戰勝別人,不過是「蠻力」,真正的強者,在於「自勝」。
  • 2000多年後,才明白孔子心中的大同之世,老子的小國寡民境界在哪
    孔夫子眼中如「天上見首不見尾的神龍」老子同一個時代的「老子」,則在孔夫子眼中如「天上見首不見尾的神龍」,他說出的話,富藏天地哲理,讓他聽了幾日苦思不語。儘管,孔子與老子實際同出一脈。然而,倆人之間卻總似隔了一條江河,多少重樓,或多少看不見的時光。儘管,老子也為國為民而思想。但老子是豁達通透的,也一覽全局,未來時空變化。因此,老子是悠然自得,不喜不愁的。
  • 老子出關去了哪裡?
    那麼老子出關之後究竟去了哪裡?  最常見的說法便是由道士王浮寫下的《老子化胡經》引出的「老子化胡說」-所謂的「化胡」就是以先進的華夏文明教化野蠻的胡人。元世祖忽必烈下令燒毀《老子化胡經》,不準再刊印,這樁「公案」才告終止。在這裡,讓我們感到欣慰的一點是,儘管佛道之爭歷時很長,但一直限於「辯論」和「打筆墨官司」。最後,雙方言歸於好,「佛道一家」。這是非常文明的作風,也是中國式的文明,不像歐美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宗教間爭執總會引發衝突和戰爭,造成千年難解的深仇大恨。
  • 老子的「道」讓外國專家頭疼,研究得出結論:老子是世界哲學鼻祖
    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哲學觀點,在老子那裡都可以找得到答案,所以說老子是世界所有哲學家的歸宿。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亦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老子:答案在於頓悟人性
    因此,我認為關鍵的話題是,不是我們要去學習更多理論,而是為什麼我們學習了如此多的理論,但是都沒有用?為什麼?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把理論研究得再多,再深刻的人,他都會來到這樣一個檻,那就是道理我都懂,為什麼我就做不到!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為不可說,不可描述,無法形容——這就難壞了布道者老子。他想告訴世人,但是深知只要是能說出來的就不對;而不說呢,世人就更沒有機會知道了,所以只能勉強說。但勉強說呢,又怕世人以為勉強說出來的就是道,所以《道德經》的第一句特別強調說「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避免世人把《道德經》所說的當做道本身。
  • 《老子》原是被逼無奈寫下,老子到底說了些什麼?
    說起《老子》一書的成書因緣,是老子晚年想隱居,騎著青牛西去,被守關的關尹子攔住,強逼老子寫本書留下,才肯放行。老子本來主張「不言之教」、「無為而治」,根本不屑於著書立說,但是關尹子強逼,不得已寫下來洋洋灑灑五千多字的《道德經》,也就是《老子》。首先,老子在《道德經》第一句話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認為可以講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恆的「道」,為什麼呢?
  • 史傳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老子為什麼要抨擊孔子,反對儒家教義呢?
    近代學者傾向於認為老子是戰國時代的學者,而孔子是春秋時代的人,所以孔子不可能向老子問禮。也有人認為,孔子問禮的那個人是老聃,並不是寫《道德經》的老子。或者《道德經》託名老聃所作。究其實怎樣,恐怕難以論斷了。二、老子究竟有沒有反對儒家學說的言論呢?老子在經文第十八章中講:大道廢,有仁義。言外之意是說,天下無道了,才講仁和義。
  • 孔子與老子的兩次論道後:第一次孔子3天沒說話,第二次老子遠走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老子見孔子,講了什麼,眾說紛紜,無非就是老子向孔子傳授「至道」的理論。那天老子送孔子返魯,行至黃河之濱,孔子見河水滔滔,滾滾不息,於是不覺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感慨年華易逝,志向難伸。聽孔子如此說,老子道:人和天地一樣,都是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沒有什麼可悲的。
  • 《老子》為什麼在西方這麼火?
    (圖/羅青)主張「無為而治」,勸人「見素抱樸」,老子的「道」在西方從不缺少追捧者。僅五千言的《道德經》,體現了老子對漁獵採集社會的嚮往與對物慾橫流的農業社會的反對,也解釋了他選擇騎青牛向西行出函谷關的原因。「青牛」所代表的理想社會是老子一生信念的象徵。騎牛西行出關,遠離農業社會,回到過去,是老子以實際行動踐行其在《道德經》中的主張。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老子是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和道教沒關係。《道德經》以先秦母系社會累積出來的思想,天下為母。而《周易》天下為公,以「乾卦」起,皇帝奉天承運,不同《連山易》《歸藏易》以「坤卦」起。佛陀釋迦摩尼,從國王到平民,在思想意識上跨度空間最大。傳到中國的今天,早就是以大乘明法為主。真要排,王陽明才是古今第一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