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福添慧佛經故事】慈心不殺 世世無患

2021-02-23 慧律法師

過去,在羅閱祇國外五百裡處有一座山,山中住著一戶人家,男女老少共有一百二十二人。他們以打獵為生,過著穿皮吃肉從不耕種的生活。他們只知敬奉鬼神,不知世上還有佛法僧三寶。

 

一天,佛陀以聖智觀察,知道他們得度的因緣成熟,於是來到這戶人家附近,並於樹下打坐。當時,這家男子都去打獵了,只剩婦女在家。她們看到樹下坐著一個人,身上散發出的光芒照耀著天地,連樹林、石頭都變成金黃色。一家大小非常驚喜,認為此人必是神人,於是趕緊前往禮拜供養。佛陀除了為她們開示殺生的罪過以及護生的福報外,也解釋無常的道理,即使恩愛非常,也難免有別離之時。婦女們聽了都覺得深得法益,十分歡喜。

 

婦人們對佛陀說:「我們雖然貪心殺生,以肉為食,但還是希望您能接受我們微薄的供養。」佛陀回答:「諸佛慈悲,不以肉為食,而我也是飽食才來,你們就不必為我準備了!」又說:「人生在世,可以賴以維生的東西非常多,你們為何不選擇一些有益的食物呢?如此殘害眾生以養活自己,死後會墮入惡道,對自己只有損害沒有幫助。人們應當食用五穀雜糧,並且悲憫眾生皆有貪生怕死之性,屠殺牠們來養活自己的罪業是無法消滅的,唯有心懷慈悲不殺生,才能世世吉祥無患。」於是佛陀說了一首偈語:

 「為仁不殺,常能攝身;是處不死,所適無患。

  不殺為仁,慎言守心;是處不死,所適無患。

  垂拱無為,不害眾生;無所嬈惱,是應梵天。

  常以慈哀,淨如佛教;知足知止,是度生死。」

 

此時,外出打獵的男子正好回家,卻發現婦女們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出來迎接,心想:「平常回家,妻子都會出來迎接,怎麼今天連一個人影也沒看到,不知是否發生了什麼變故?」情急之下,將獵物丟下,四處尋找。沒想到,自己的妻子坐在樹下,合掌聆聽佛陀的開示。男子們非常生氣,衝動地想要毆打佛陀,婦女們趕緊勸道:「這位可是大神,千萬不可以對他亂來。」男子們一聽,趕緊向佛禮拜懺悔。於是,慈悲的佛陀又為男子們再說一次不殺得福、殺生有罪的道理。男子們聽了非常慚愧,長跪向佛說道:「我們自幼生長於深山,以殺獵為生,罪過如山,有什麼辦法才能免除我們的惡業?」於是佛陀又說了一首偈子:

 「履仁行慈,博愛濟眾;有十一譽:福常隨身,

  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仁愛,不毒不兵,

  水火不喪,所在得利,死昇梵天,是為十一。」

 

說完之後,在場的一百二十二個人都歡喜信受,受持五戒。佛陀並且請羅閱祇國的瓶沙王,賜給他們田地與糧食。從此以後,整個羅閱祇國和國家邊境外的人民,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一》

 

省思(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大智度論》云:「諸餘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世間眾生莫不貪生怕死,愛惜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們要秉承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長養平等不二的慈悲心,不但不殺生,還要積極地護生、救生,令一切眾生皆能遠離怖畏,獲得安樂。

文章源自網絡


掃碼關注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增福添慧佛經故事】太子割肉濟親
    甦醒後,繼之又想,我們三人不可在此坐以待斃,不如殺了夫人取她的肉,來延續我與兒子的性命,於是拔刀欲殺夫人。須闍提太子見狀,連忙捉住父親的手,問道:「為什麼要殺母后?」國王淚流滿面嗚咽地告訴兒子:「殺了你母親取其肉,才能讓我們父子活命。若不如此,不久大家都將一起餓死。為了讓你我活命,不得不出此下策。」須闍提太子聽了,難過地說:「就算父王殺了母后,我也不會吃母親的肉。普天之下那有子食母肉之理!
  • 【增福添慧佛經故事】海神請法
    船身突然不動了。海神化作龐大、醜惡、青面獠牙、火燃於頂的巨大夜叉,聳立於狂濤之間,擋住航路。他恐怖的面孔冷冷拋下陰森的字句:「世界上有比我還恐怖的嗎?」賢者平靜地回答:「有。比你恐怖好幾倍。」海神化身的夜叉幽幽地問:「喔!誰?」
  • 【增福添慧佛經故事】樹神度婆羅門
    途中,五百婆羅門經過一浩渺無邊的沼澤,但見水氣氤氳,白霧茫茫,因不辨東西而迷失了方向。他們眼看囊中糧食所剩無幾,遙望澤邊有一棵大樹,神氣非凡,猜想必有人居,便速奔至樹下,最後才發現空無一人。婆羅門心懷恐懼,深怕因飢渴困頓而共死於荒澤中,於是放聲大哭。哀戚的哭聲驚動了樹神,樹神於是現身關切:「你們從哪兒來?又將往哪兒去?為何這麼傷心?」
  • 【增福添慧佛經故事】貧女施燈
    貧女施燈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難行能行的布施,深深感動了許多人。
  • 【增福添慧佛經故事】冒失的檀膩觭
    我每天早晨剛出門出洞時,身體柔軟,那兒也不疼;但到了每天晚上入洞時,身體僵硬,全身疼痛,入洞很困難。請問有智慧的國王,這到底是為什麼?」檀膩觭也答應了。 就這樣,檀膩觭被牛主人等幾個人挾持著來到王宮。牛主人首先上前向國王稟告說:「這個人借了我的牛,我去索討時,他卻不還我。」國王問檀膩觭:「你為什麼借牛不還?」
  • 【增福添慧佛經故事】龜王菩薩
    也該起床看看水族子民這陣子用不用功修行培德了。這群商人很有善根,很好!」龜王滿意地浸在淺灘,海濤聲中傳來商人漸行漸遠的歡笑聲,為慈悲喜捨的菩薩行作無言的見證。 改寫自《生經》 省思(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菩薩並不遙遠,菩薩化身無量,利樂有情。
  • 【增福添慧佛經故事】墓魄太子
    國王聽了婆羅門的諫言之後,心中非常地憂愁,坐立難安、食不知味,只好召集了王后與大臣們,共同商量這件進退兩難的國家大事……。一個愁苦的夜晚過去了,眾人最後仍是不得已地決定在一處荒郊野外,挖一個深坑將太子活埋。 消息傳開了,舉國上下的百姓全都哀痛不已,就如同家中至親往生了一般。
  • 【增福添慧佛經故事】佛垂缽涅槃度五百力士
    此時鹿王瞥見四周人影幢幢,心中大驚,發出警訊,但是群鹿見河水深不見底,倉皇失措不敢渡河。鹿王為了幫助鹿群脫困,於是張開牠的四足橫跨在河的兩岸,充作橋梁,大聲疾呼:『快呀,踩在我的背上過河!』於是大鹿、小鹿一個接著一個,都從鹿王的背上踩踏而過。
  • 【增福添慧佛經故事】末利夫人持戒不受香瓔
    國王聽了很不高興,派侍者轉告末利夫人:「難道你今天持齋受戒,就可違抗國王之命不出來嗎?」就這樣傳達了三次王命後,末利夫人終於出現於眾人之前,質樸的衣著中未添任何裝飾,素淨的面容上沒有一絲脂粉,全身散發耀眼光採,比平常更加莊嚴。 國王見了非常驚訝,心存敬意地問道:「是什麼樣的修為,讓你看起來如此與眾不同?」
  • 【增福添慧佛經故事】國王殺生為佛所阻
    婆羅門聽了,一致認為是天上的星宿運行錯亂顛倒,陰陽不調所引起的。國王又問:「那要如何做,才能治癒我的母后呢?」婆羅門回答:「國王,你要到城外平坦潔淨的郊野祭拜山神與日月星宿,並且還要準備一百隻不同種類的畜生及一個小孩作為祭品。到時,國王再親自帶著皇太后到祭壇向上天請命,皇太后的病就可痊癒。」國王聽了之後,馬上派人準備婆羅門所交代的祭品。
  • 文殊菩薩(慧劍斬情絲)的故事
    ……..彼無有罪,亦無害者:誰有殺者?何謂受殃?如是觀察惟念本際,則能了知一切諸法,本悉清靜,皆無所生』。佛陀要文殊且慢一步,先不要造下逆殺佛陀之罪業,要先想好殺佛是是符合善法善意,否則就必須承擔因果循環的報應。倘若文殊今日殺我,乃是因為我過去有殺文殊之因,所以今天獲得被殺的果。 如果真的有一個實在的人,而你將他殺死,這才會構成你的殺害之罪,使你感受到罪殃之報。
  • 【增福添慧佛教故事】獨角牛
    所以,我比賽時根本就使不上力。對不起,主人,你可以在眾人面前讚歎我,不要說出我的缺陷,我一定幫你贏回千兩金。」於是,主人又和那位養牛人約定比賽時間,並且把金額提高為二千兩金。比賽當天,主人一開始就在大眾面前讚歎獨角牛。獨角牛果然士氣大增,一下子就獲勝,為主人贏得二千兩金。阿彌陀佛!本文源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留言!
  • 不,佛經中說共有五種
    而在佛經中所描述的龍王形象,可和影視劇中的大不相同。佛經中龍的概念,和我們傳統之中對龍的概念是不同的。這裡,我們先對佛經中的龍王做一個界定,免得大家看到後面會有些懵圈。佛經中的龍,音譯為那伽或者曩誐,是屬於八部眾之一。而龍族的首領,則一般稱為龍王或龍神。
  • 【增福添慧佛教故事】薩波達國王
    他既然答應救你,就不能把你交給我,也許會買點肉來做交換,但我堅持不答應,他就會割自己的肉,來抵鴿子的命。到時候我耍點小法術,教他無論如何割肉,哪怕把全身的肉都割下來,總抵不過鴿子的重量,那他一定會後悔,這樣他以前行善積下的功德,就完全作廢了,也就奪不走我的帝位。」  於是,天帝釋變成一隻體態雄壯的蒼鷹,侍從變成一隻可愛的小鴿子。
  • 天慧實徹禪師悟道因緣
    天慧實徹禪師悟道因緣 天慧實徹禪師,天隱圓修下靈鷲誠禪師之法嗣,俗姓唐,浙江興化人。
  • 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把《文殊菩薩心咒》發誦一次,為孩子消災增福...
    修持文殊法門,能得六種智慧,即速慧、深慧、廣慧、說法慧、辯法慧及撰述慧。能夠使智慧深廣,記憶堅固,說法善巧,辯才無礙等等。 誦持轉發文殊心咒,能為孩子消災增福、開智慧 孩子是家族的傳承與延續
  • 【增福添慧佛教故事】舞師女作比丘尼緣
    然而孫陀利道心堅固,不起任何色慾邪念,對緊那羅女開示道:「一切世間有為法,一切森羅萬象,皆因緣和合而成。人有生老病死,事有成住壞空,其性本空,無有常定。人的形體臭穢不堪,在皮膚下所覆藏的是屎尿糞便,猶如行廁。老年之時,鶴髮雞皮,佝僂而行,你甜美音聲隨著歲月的流逝也將轉為瘖啞,有什麼值得驕傲,你為何在此故作嫵媚?在此放恣?」
  • 佛學揭秘——佛經中文字重複的用意
    【問】佛經卷帙浩繁,一部經文動輒幾十卷,都講些什麼啊,是故事還是道理?若是故事、寓言的話尚可千變萬化,而若是講同樣一套道理又何必如此囉嗦?經文的「明」是表面上的說理、陳述,看似易於理解,然而其真實作用卻不在文字含義本身,而是在默默建立一個「定境」;而稱為「陀羅尼」的咒則表面是無意義的梵音韻律,與義理無關,而其梵音其實都是有含義的(只不過是梵語音譯罷了),在吟誦梵音的同時,潛意識也在接受咒文所包含的密意的薰陶,醞釀著對義理的「悟」。
  • 【增福添慧佛教故事】牟尼公主施燈功德
  • 無比殊勝的咒輪大全,見者消業增福!
    【綠度母咒輪】能斷生死輪迴,消除一切魔障、業障、病苦等,並能消災、增福、延壽、廣開智慧,凡有所求,無不如願成就,且命終往生極樂世界。【一切財神護法總集咒輪】見者增福!求財神並非培養人的貪心,而是在積福的同時讓人學習財神的慈悲、自在、布施的精神。財神怎麼來的?是往昔布施的果報,難捨能舍!有舍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