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長在南方的孩子,對內蒙古的印象就是遼闊無際的草原、成群結隊的牛羊、別具一格的蒙古包。可是冬天的內蒙古,除了白色的專屬色調,在阿爾山,零下二十幾度的河流依然不凍;在根河,最後的使鹿部落原始生活,內蒙古除了粗獷,比我們想像中更有內涵。
內蒙古的根河是我國緯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素有「中國冷極」之稱,這裡有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使鹿部落文化。沒錯,就是聖誕老人的坐騎——拉雪橇的那群精靈,一群極具神奇色彩的馴鹿,人稱四不像,它的角似鹿,頭似馬,蹄似牛,身似驢,卻兼而有之,自成一體。而跟馴鹿一樣神秘的還有它們的主人——「鄂溫克族」。「鄂溫克」,在鄂溫克語意思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也有的說是「楊樹林或樺樹林茂密的地方」。
300多年前,沙俄軍隊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敖魯古雅鄂溫克族的祖先從勒拿河流域遷徙到額爾古納河流域,在大興安嶺深山以馴鹿和打獵為生。他們採用原始社會末期的生產、生活方式,吃獸肉、穿獸皮,住的是用木桿搭建、外面用樺樹皮圍著的「撮羅子」,冬天無法抵抗嚴寒,夏天不能遮蔽雨水。
新中國成立後,因為鄂溫克族人世世代代穿行在大興安嶺的林海,以馴鹿代步,靠飼養馴鹿為生,我國政府便特許鄂溫克族在山林中狩獵的、過著半定居半遊獵的生活。鄂溫克族是我國目前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被人們稱為「中國最後的使鹿部落」。
2003年,他們離開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大山,搬遷至根河市近郊的新址,開始融入現代生活。在呼倫貝爾根河市,使鹿部落特色民俗文化是一張文化名片。敖魯古雅鄂溫克族的使鹿狩獵吸引了眾多遊客,使鹿部落特色民俗文化更是為獵民帶來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
他們舉辦"使鹿部落文化節",進行民族服飾表演,搭建撮羅子和鋸木頭比賽。在部落裡,他們向遊客們出售自己手工做的飾品、鹿茸和鹿皮等傳統產品;也會進行獵品交換,比如馴鹿少的部落,會用自己的獵品換取馴鹿多的部落的馴鹿。
但無論物質條件提升,生活水平提高,外面世界多精彩,山下的房子有多牢固漂亮,敖魯古雅鄂溫克族人至今仍有不少人依舊往返於深山密林中,安靜的潛藏在大興安嶺內,任憑時光之河流過它的山門,放養馴鹿,保留「使鹿」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他們像一個倔強而又頑固的時間老者,堅守在大山中與馴鹿相伴,與自然山水相伴,保存著部落文化的最後一縷文明:原生態、純自然。
何不來敖魯古雅使鹿部落,做一回鄂溫克使鹿部落的獵人,乘坐聖誕老人的雪橇,在森林中穿梭,在炊煙嫋嫋的撮羅子裡,品嘗美味鹿肉,參與篝火晚會,觀看歌舞表演,在這裡,什麼都不用想,什麼都不用問,做回純淨自由的原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