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2021-01-12 允中父母學堂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東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作者:主創團

閨蜜給我打電話,哭著說,孩子升入初中後,她忽然覺得兒子很陌生很可怕。

每晚放學後,兒子就躲在房間玩手機,桌上的作業本一片空白,忍不住提醒幾次,兒子卻煩不勝煩,有時候甚至大吼著「別煩我!」

打不得、罵不得,如今連說也說不得。

閨蜜哭得絕望又無助,「這究竟是為什麼?」

因為錯過了心理建設的最佳時間。



孩子的心理發展是有臺階的,問題呈現之時,早已失去了最好的矯正機會。

李玫瑾教授說過,十二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

把握孩子的成長特點,給予心理上的撫育,才會越管越輕鬆,孩子的路越走越平穩。

以下三個發展階段,父母一定要及時把控。



有一句話說:再苦再難,也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因為早期情感的缺失,會造成親子間終生的隔閡,也將成為管教中最難消融的問題。

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孩子在3以前,父母一定要親自養育,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



孩子剛出生時,是脆弱而孤獨的,他們不會動、無法說,養育者的回應,構成了他對世界的信念。

哭的時候有人哄,難受的時候有人抱,餓的時候立即得到滿足,這樣穩定而積極的關係,會讓孩子獲得最深的滿足感和安全感。

這種親密的情感關係,在發展心理學上被稱作「依戀」。

許多時候,我們會有一種誤解,似乎身為父母就天生擁有管教孩子的權力。

可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對所有的勸誡置若罔聞時,才會揭露一個事實:

身份從來都不是管教的關鍵,孩子情感上對父母的依戀,這種心理上的引力,才是他願意聽從教導的源頭。

換句話說:依戀,才是教養的根基。

如果父母錯失了建立依戀的階段,沒有和孩子進入親密關係,那麼教養會變成世界上最難的事情。

網劇《重生》中,宋春麗老師飾演的婁頤,曾是主任醫生,退休後還支撐著一所公益學校。婁頤專業能力強,善良仁愛,可擁有大愛的她,卻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她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投給了工作,唯獨忽視了孩子。



她無數次把孩子忘在了幼兒園;

記不清孩子的生日是哪天;

孩子行為異常時,只有謾罵和責備;

直到兒子範凱失蹤,她在尋找的過程中才恍然發現,兒子早已滑進了罪惡的深淵。



加拿大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說:

行為問題的背後,幾乎都是關係問題。

孩子逃離、叛逆、不服管教的背後,隱藏的是對父母依戀關係的缺位。

作為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連接好親子間的這根心理臍帶,才能在漫漫成長中,擁有引導孩子的力量。



李玫瑾教授做客《圓桌派》,說過一句犀利的話:

「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孩子的問題具有滯後性,錯過了培養的關鍵期,等發現問題時,原先只花1公斤氣力培養的習慣,也許要花1噸的氣力來糾正。

3到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黃金時期,此時,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質和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不久前,華為公布天才少年人選。

嚴苛的篩選流程,令人豔羨的回報,都將這幾位「天才」推到頂尖,接受大眾的審視。可細細追溯,他們並非天賦過人,更多是一步一個腳印,最終緩緩登頂。

拿到最高檔年薪201萬的張霽,本科來自一所三本院校,令人驚訝的是,這已是他復讀後的成績。



同樣入選的「天才少女」姚婷,中考時僅考了4A2B,連重點高中的門也沒有叩開。

他們顯然不是最聰明的,也許也並非最努力,但具備的優秀品質卻異常奪目。

縱觀他們的經歷,無一例外都遵循著獨立、計劃、專注、自律等,這些品質支撐著他們突破自我,贏得未來的無限可能。

優秀的品質和習慣並非天生,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作為孩子的教養者,父母應該在養育之中,有意樹立孩子的行為規範。


比如,能夠對孩子說「不」,教會孩子理解和遵守規則;

比如,引導孩子分享和承擔,讓孩子懂得感恩和責任;

比如,接納孩子的受挫情緒,耐心引導,打磨孩子的抗挫力;


六歲之前,孩子認了多少字,會做幾道題,多背幾首詩,真的無關緊要,這些微弱的優勢很快會消失殆盡。

唯有品質和習慣,才會有貫穿時間的力量,經年累月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決定最終的成敗。


網上曾有一句調侃:孩子考試的分數,決定家庭的和諧程度。

作為老母親,我深有同感。孩子的學習表現就像是懸掛的利器,時不時刺激一下,扎得人肝疼。

可期望歸期望,有一個事實我們終將要面對:

孩子的天性和能力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具備「學霸」屬性,而有的孩子卻是風景在別處。

所以,即便付出同樣的努力,有時候也無法獲得同樣的表現。

李玫瑾教授就曾建議,父母要甄別孩子的個性,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這種價值感將形成孩子對自我的定位。

可惜,有許多父母卻看不見孩子的閃光點,把焦慮傳遞給孩子,讓他們在壓力中無法喘息。

看過一期節目,小女孩喜歡寫小說,靠著這股子熱愛,她從小學開始,整整寫了56本,累計起來30多萬字。

得益於寫小說,女孩文科成績不錯,理科就相對弱了許多。

爸爸為了鞭策女兒齊頭並進,一怒之下撕毀了小說,執著地認定,小說是耽誤女兒數學成績的罪魁禍首。

最令人扎心的是,這位爸爸對著哽噎的女兒說:「別人能行,你也行,爸爸相信你!」



有許多父母都秉持著這種理念,在比較和較勁中,逼得孩子難以自處。

最可怕的是,在持續的否定中,孩子會把這種「不行」的念頭深植內心,形成原生的自卑。

其實,何必強求孩子進入一個不屬於他的賽道呢。

肯定孩子長處,多給予積極關注,才會讓孩子感受到價值所在,迎來自己的逆光時刻。

我們都知道,一個水桶的蓄水量取決於木桶的短板。

所以,我們總是想要花費更多努力,去彌補不足和短處,哪怕得到的只是一個中庸的模板。

可是,如果我們把木桶傾斜,木桶能盛多少水,將由它的長板多長決定。這就是新木桶理論。

與其緊盯著孩子的不足,和短板死磕,不如鼓勵孩子發揚長處,找到夢想和興趣所在。

無論何時,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的孩子一定是幸運的。

看著曾經蹣跚學步的小人兒,忽然成了一個渾身是刺,問題諸多的孩子,我們的內心無疑會感到受傷。可拋開所有的技巧和手段,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每個行為,都來自父母養育中一點一滴的投射。



戳一戳,帶走《中國成語故事》




新東方家庭教育: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ID:xdfjtjy)

點擊閱讀原文,發現更多好物

相關焦點

  • 李玫瑾: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12歲之前,是一個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12歲之前是如何教育的孩子,12歲之後孩子就會如何表現。李玫瑾教授就這樣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一、3歲立恩3歲前的孩子,最好的教養就與父母的關係。因為這個年紀正處在和父母很依賴的時候。
  • 李玫瑾: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李玫瑾教授說過,十二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把握孩子的成長特點,給予心理上的撫育,才會越管越輕鬆,孩子的路越走越平穩。以下三個發展階段,父母一定要及時把控。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孩子在3歲以前,父母一定要親自養育,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
  • 李玫瑾: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觀
    李玫瑾教授說過,十二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把握孩子的成長特點,給予心理上的撫育,才會越管越輕鬆,孩子的路越走越平穩。以下三個發展階段,父母一定要及時把控。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孩子在3歲以前,父母一定要親自養育,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孩子剛出生時,是脆弱而孤獨的,他們不會動、無法說,養育者的回應,構成了他對世界的信念。
  • 李玫瑾: 3歲立恩, 6歲立威, 12歲立價值
    孩子的心理發展是有臺階的,問題呈現之時,早已失去了最好的矯正機會。李玫瑾教授說過,12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以下三個發展階段,父母一定要及時把控。3歲以前,關係是教養的根基有一句話說:再苦再難,也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因為早期情感的缺失,會造成親子間終生的隔閡,也將成為管教中最難消融的問題。
  • 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孩子在3歲以前,父母一定要親自養育,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李玫瑾教授曾說過這樣一件事:她有個同事,小的時候特頑皮,自然也沒少挨打,他最怕的就是奶奶門後放的一根滕條,每次只要見奶奶把門關上,露出滕條,他就立刻跪下說奶奶我再也不敢了。這就是一種敬畏,讓孩子知道怕,他才會收斂,這其實是一種及時的保護,避免日後闖出連父母都收拾不了的大禍。
  • 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父母一定要及時把控!
    (有時間和寶寶一起玩)2. 0-3歲提高寶寶智商的小遊戲(上)3. 0-3歲提高寶寶智商的小遊戲(中)4. 0-3歲提高寶寶智商的小遊戲(下)5. 0-3歲提高寶寶情商的187個親子遊戲(上)6. 0-3歲提高寶寶情商的187個親子遊戲(中)7. 0-3歲提高寶寶情商的187個親子遊戲(下)8. 1~2
  • 慈禧本要廢光緒立溥儁,為何後來卻立了3歲的溥儀?
    次年,31歲的鹹豐帝駕崩,6歲的同治帝(穆宗)即位。同治帝是個短命皇帝,19歲就翹辮子了。因同治帝無子,掌握實權的慈禧太后立了道光帝的孫子、鹹豐帝的侄子、同治帝的堂弟載淳為帝,也就是光緒帝(德宗)。沒想到光緒帝比同治帝還倒黴,當了34年的傀儡皇帝,最後還被慈禧毒死了。實際上,早在1898年維新變法失敗後,已經和光緒帝翻臉的慈禧就打算廢掉光緒帝,另立新君。
  • 三十而立,「立」的判斷標準就2個字,30歲的你,「立」了嗎?
    隨著《三十而已》的熱播,讓我們看到了,3位不同女性不同的30歲。30歲對女人來說,似乎是一道逃不掉的坎。有人說:「30歲必須結婚生子;30歲必須事業有成;30歲必須有房有車有存款,30歲就必須。。。。。」只是30歲的女人,真的就必須符合某些標準,才算「立」了嗎?
  • 歷史上的今天丨慈禧本要廢光緒立溥儁,為何後來卻立了3歲的溥儀?
    2.1862年10月17日,清政府制定黃龍旗為國旗6.1968年10月17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獲諾貝爾文學獎清朝的鹹豐帝(文宗)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權的皇帝。次年,31歲的鹹豐帝駕崩,6歲的同治帝(穆宗)即位。同治帝是個短命皇帝,19歲就翹辮子了。因同治帝無子,掌握實權的慈禧太后立了道光帝的孫子、鹹豐帝的侄子、同治帝的堂弟載淳為帝,也就是光緒帝(德宗)。沒想到光緒帝比同治帝還倒黴,當了34年的傀儡皇帝,最後還被慈禧毒死了。
  • 18歲大學生就立了遺囑把財產給自己的朋友
    怎樣看00後立遺囑在上海,一個18歲的大學生為朋友立了一份遺囑:在我心情最糟糕的時候,她給了我很多支持。十二月十九日,剛滿十八歲的大一新生小紅(化名)來到上海中華遺囑庫二號館,立下遺囑。雖然沒有將這筆錢留給父母,但小紅表示,以後掙來的錢可以存入這張銀行卡,如果資產增加了,可以重新立遺囑,增加遺囑繼承人。小紅說,立遺囑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以後會活得更認真。年青的你,面對人際現實,開始審視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發現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你開始懷疑自己和生活。事實上,在面對現實時,總處在一個矛盾的心態中:既期待又仿徨,又害怕又迷茫。
  • 給自己的三十歲前立個「目標」
    三十歲是我們人生漫長歲月裡的一個巨大轉折點,三十歲以前,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無拘無束,不需要想太多的問題,也沒有多少生活擔子和壓力壓在我們的身上,但是三十年後可就不同了,歲月在變,我們也在成長,長大了事情也就多了,家庭經濟的壓力,社會工作的壓力,像一座座大山一樣,壓的我們喘不過氣來
  • 降糖同時帶來心腎獲益,紀立農教授分享糖尿病治療「新武器」
    對此,丁香園專訪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紀立農教授。 紀立農教授介紹說,此次 ADA 公布的研究是 EMPRISE 系列研究中的一個,對 2014 年 8 月 ~2017 年 9 月的數據進行了中期分析。在對 ≥ 18 歲、起始恩格列淨或 DPP-4i 的 T2DM 患者,進行 1:1 傾向性評分匹配後(每組各 39,169 例),比較恩格列淨與 DPP-4i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3。
  • 18歲大一新生立遺囑:銀行卡裡的錢留給朋友!
    00 後已經開始立遺囑了12 月 19 日,剛滿 18 周歲的大一新生小紅(化名)來到上海中華遺囑庫第二登記中心,為自己訂立遺囑。小紅希望把存在銀行卡裡的 2 萬多元留給自己的一位朋友,她曾在小紅最傷心難過時給予了支持和關愛。
  • 三十歲立不起來幾十歲「立」?2020年剩10天結束,要不要做個總結
    我們按照前輩們的教訓,不斷地激勵著自己,一定要在三十歲前,實現曾經信誓旦旦許下的諾言。眼瞅著馬上就三十歲了,2020年的尾巴也看到了尖尖,還剩下10天將結束2020年,應該停下腳步坐下來做個總結。陌生的朋友們,你們好,我是一名90後猴屬性小夥,雖還未觸及到三十歲未立起來的滋味,但也慢慢嗅到了恐慌的味道。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研究多年的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就曾說:「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孩子身上產生的諸多問題,其實在6歲前就已經埋下了根源。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
  • 75歲大爺解鎖一字馬 腳尖立瓶8分鐘不倒
    http://livecdn.cqnews.net//vod1/99/2020-12/21/9860ef26439543078bce15d0652a304d_35543_1280_720_2000.mp4/tzwj_video.m3u8
  • 幾歲給孩子立規矩更好?李玫瑾:比想像中要早,多數家長都管晚了
    皮皮媽搖搖頭,嘆氣道:「唉,以前一直覺得不著急給孩子立規矩,畢竟那時皮皮還小,也就3、4歲,都怪我沒教好他。現在給他立規矩,還來得及嗎?」「有點晚了。」李玫瑾:6歲前一定要給孩子立好規矩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提出:教育孩子要趁早,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時候,能少說就少說!6歲前一定要給孩子立好規矩,否則就晚了!家長一定要重視。
  • 90後已經三十歲了,男人三十而立,究竟要立什麼
    這讓小編思考:處於而立之年的我們究竟要立什麼?下面談一下小編的看法。01 立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30歲的年齡正是能夠最好建立別人對你信任的時候,這個時候建立的誠信可以說能夠影響後面的人生。一個人在30歲左右在朋友中就失去了信用,在以後的道路上很難再建立信用了,朋友也都漸行漸遠,朋友之間最忌諱的就是失去信用。狼來了的故事我們在小學開始就懂得,一旦真的狼來了就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了。02 立行立心立身先立行。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在很大成度上決定他的成功和失敗。
  • 我30歲,成不了家,立不了業,供不起房子首付
    某婚戀網站曾有一項調查顯示,60%以上都認為社交圈子太小,30%以上表示每年只能認識3個左右的異性。三選一度過餘生,不是吧阿sir?有人說介紹相親不成嗎?30歲網文作家蕭十一狼worlf,前不久被鄰居介紹殺人犯。
  • 上海一18歲大學生立遺囑,繼承人竟是自己朋友
    12月19日,剛滿18周歲的大一新生小紅(化名)來到上海中華遺囑庫第二登記中心,為自己訂立遺囑。 據悉,小紅的身體健康並沒有什麼問題,來立遺囑是因為想把自己的遺產留給一位朋友,因為朋友曾在她心情最不好的時候,給了自己很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