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好一個孩子?李玫瑾: 3歲立恩, 6歲立威, 12歲立價值

2021-01-12 孩子教育


看著曾經蹣跚學步的小人兒,忽然成了一個渾身是刺,問題諸多的孩子,我們的內心無疑會感到受傷。


可拋開所有的技巧和手段,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每個行為,都來自父母養育中一點一滴的投射。


作者:安歌;本文來源:公眾號「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閨蜜給我打電話,哭著說,孩子升入初中後,她忽然覺得兒子很陌生很可怕。


每晚放學後,兒子就躲在房間玩手機,桌上的作業本一片空白,忍不住提醒幾次,兒子卻煩不勝煩,有時候甚至大吼著「別煩我!」


打不得、罵不得,如今連說也說不得。


閨蜜哭得絕望又無助,「這究竟是為什麼?」


因為錯過了心理建設的最佳時點。



孩子的心理發展是有臺階的,問題呈現之時,早已失去了最好的矯正機會。


李玫瑾教授說過,12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


把握孩子的成長特點,給予心理上的撫育,才會越管越輕鬆,孩子的路越走越平穩。


以下三個發展階段,父母一定要及時把控。


3歲以前,關係是教養的根基


有一句話說:再苦再難,也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因為早期情感的缺失,會造成親子間終生的隔閡,也將成為管教中最難消融的問題。


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孩子在3歲以前,父母一定要親自養育,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



孩子剛出生時,是脆弱而孤獨的,他們不會動、無法說,養育者的回應,構成了他對世界的信念。


哭的時候有人哄,難受的時候有人抱,餓的時候立即得到滿足,這樣穩定而積極

的關係,會讓孩子獲得最深的滿足感和安全感。


這種親密的情感關係,在發展心理學上被稱作「依戀」。


許多時候,我們會有一種誤解,似乎身為父母就天生擁有管教孩子的權力。


可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對所有的勸誡置若罔聞時,才會揭露一個事實:身份從來都不是管教的關鍵,孩子情感上對父母的依戀,這種心理上的引力,才是他願意聽從教導的源頭。


換句話說:依戀,才是教養的根基。


如果父母錯失了建立依戀的階段,沒有和孩子進入親密關係,那麼教養會變成世界上最難的事情。



網劇《重生》中,宋春麗老師飾演的婁頤,曾是主任醫生,退休後還支撐著一所公益學校。


婁頤專業能力強,善良仁愛,可擁有大愛的她,卻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她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投給了工作,唯獨忽視了孩子。



她無數次把孩子忘在了幼兒園;記不清孩子的生日是哪天;孩子行為異常時,只有謾罵和責備;直到兒子範凱失蹤,她在尋找的過程中才恍然發現,兒子早已滑進了罪惡的深淵。



加拿大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說:行為問題的背後,幾乎都是關係問題。


孩子逃離、叛逆、不服管教的背後,隱藏的是對父母依戀關係的缺位。


作為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連接好親子間的這根心理臍帶,才能在漫漫成長中,擁有引導孩子的力量。


6歲以前,性格決定最終的成敗


李玫瑾教授做客《圓桌派》,說過一句犀利的話:「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孩子的問題具有滯後性,錯過了培養的關鍵期,等發現問題時,原先只花1公斤氣力培養的習慣,也許要花1噸的氣力來糾正。


3到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黃金時期,此時,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質和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不久前,華為公布天才少年人選。


嚴苛的篩選流程,令人豔羨的回報,都將這幾位「天才」推到頂尖,接受大眾的審視。


可細細追溯,他們並非天賦過人,更多是一步一個腳印,最終緩緩登頂。


拿到最高檔年薪201萬的張霽,本科來自一所三本院校,令人驚訝的是,這已是他復讀後的成績。



同樣入選的「天才少女」姚婷,中考時僅考了4A2B,連重點高中的門也沒有叩開。


他們顯然不是最聰明的,也許也並非最努力,但具備的優秀品質卻異常奪目。


縱觀他們的經歷,無一例外都遵循著獨立、計劃、專注、自律等,這些品質支撐著他們突破自我,贏得未來的無限可能。


優秀的品質和習慣並非天生,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作為孩子的教養者,父母應該在養育之中,有意樹立孩子的行為規範。


比如,能夠對孩子說「不」,教會孩子理解和遵守規則;


比如,引導孩子分享和承擔,讓孩子懂得感恩和責任;


比如,接納孩子的受挫情緒,耐心引導,打磨孩子的抗挫力;


六歲之前,孩子認了多少字,會做幾道題,多背幾首詩,真的無關緊要,這些微弱的優勢很快會消失殆盡。


唯有品質和習慣,才會有貫穿時間的力量,經年累月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決定最終的成敗。


12歲以前,價值影響孩子的定位


網上曾有一句調侃:孩子考試的分數,決定家庭的和諧程度。


作為老母親,我深有同感。孩子的學習表現就像是懸掛的利器,時不時刺激一下,扎得人肝疼。


可期望歸期望,有一個事實我們終將要面對:孩子的天性和能力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具備「學霸」屬性,而有的孩子卻是風景在別處。


所以,即便付出同樣的努力,有時候也無法獲得同樣的表現。



李玫瑾教授就曾建議,父母要甄別孩子的個性,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這種價值感將形成孩子對自我的定位。


可惜,有許多父母卻看不見孩子的閃光點,把焦慮傳遞給孩子,讓他們在壓力中無法喘息。


看過一期節目,小女孩喜歡寫小說,靠著這股子熱愛,她從小學開始,整整寫了56本,累計起來30多萬字。


得益於寫小說,女孩文科成績不錯,理科就相對弱了許多。


爸爸為了鞭策女兒齊頭並進,一怒之下撕毀了小說,執著地認定,小說是耽誤女兒數學成績的罪魁禍首。


最令人扎心的是,這位爸爸對著哽噎的女兒說:「別人能行,你也行,爸爸相信你!」



有許多父母都秉持著這種理念,在比較和較勁中,逼得孩子難以自處。


最可怕的是,在持續的否定中,孩子會把這種「不行」的念頭深植內心,形成原生的自卑。


其實,何必強求孩子進入一個不屬於他的賽道呢。


肯定孩子長處,多給予積極關注,才會讓孩子感受到價值所在,迎來自己的逆光時刻。


我們都知道,一個水桶的蓄水量取決於木桶的短板。


所以,我們總是想要花費更多努力,去彌補不足和短處,哪怕得到的只是一個中庸的模板。


可是,如果我們把木桶傾斜,木桶能盛多少水,將由它的長板多長決定。這就是新木桶理論。


與其緊盯著孩子的不足,和短板死磕,不如鼓勵孩子發揚長處,找到夢想和興趣所在。


無論何時,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的孩子一定是幸運的。


看著曾經蹣跚學步的小人兒,忽然成了一個渾身是刺,問題諸多的孩子,我們的內心無疑會感到受傷。


可拋開所有的技巧和手段,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每個行為,都來自父母養育中一點一滴的投射。


種下什麼因,收穫什麼果。


生命最初的陪伴和回應,是一切教養的起點;幼年階段的引導和糾正,是行為習慣的根基;少年時的肯定和支持,是人生價值的雛形。


養育很難,很費心。


可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面對風雨和誘惑時,擁有堅不可摧的力量。


作者:安歌。育兒之路漫漫,左手理論右手實踐,和娃鬥智鬥勇在線。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長按複製ID添加好友, 申請進入家長群:guanjia0040



相關焦點

  • 如何養好一個孩子?李玫瑾: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孩子在3歲以前,父母一定要親自養育,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6歲以前,性格決定最終的成敗李玫瑾教授做客《圓桌派》,說過一句犀利的話:「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 如何養出一個好孩子?李玫瑾: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青春期叛逆固然有,但是不會這樣嚴重,這種狀況的出現都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心理建設出現了問題再加之青春期的叛逆性格,綜合到一起所表現出來的。12歲之前,是一個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12歲之前是如何教育的孩子,12歲之後孩子就會如何表現。
  • 如何養好一個孩子?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每個父母,都想把孩子養好。可養好一個孩子,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孩子在3歲以前,父母一定要親自養育,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但是,孩子的天性和能力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具備「學霸」屬性,而有的孩子卻是風景在別處。所以,即便付出同樣的努力,有時候也無法獲得同樣的表現。李玫瑾教授就曾建議,父母要甄別孩子的個性,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這種價值感將形成孩子對自我的定位。
  • 如何養好一個孩子?李玫瑾: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觀
    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孩子在3歲以前,父母一定要親自養育,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孩子剛出生時,是脆弱而孤獨的,他們不會動、無法說,養育者的回應,構成了他對世界的信念。6歲以前,性格決定最終的成敗李玫瑾教授做客《圓桌派》,說過一句犀利的話:「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
  • 李玫瑾教授: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孩子的心理發展是有臺階的,問題呈現之時,早已失去了最好的矯正機會。李玫瑾教授說過,十二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把握孩子的成長特點,給予心理上的撫育,才會越管越輕鬆,孩子的路越走越平穩。以下三個發展階段,父母一定要及時把控。
  • 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父母一定要及時把控!
    (有時間和寶寶一起玩)2. 0-3歲提高寶寶智商的小遊戲(上)3. 0-3歲提高寶寶智商的小遊戲(中)4. 0-3歲提高寶寶智商的小遊戲(下)5. 0-3歲提高寶寶情商的187個親子遊戲(上)6. 0-3歲提高寶寶情商的187個親子遊戲(中)7. 0-3歲提高寶寶情商的187個親子遊戲(下)8. 1~2
  • 李玫瑾:3-6歲是右腦開發的黃金期,3種方法,給孩子一個超強右腦
    真正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並有益於孩子今後更好地適應信息爆炸時代的,是右腦優先開發,左腦循序跟進;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教育孩子這一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李玫瑾教授直言:說2句就哭的娃,3-6歲是右腦開發的黃金期,3種方法,給孩子一個超強右腦。
  • 幾歲給孩子立規矩更好?李玫瑾:比想像中要早,多數家長都管晚了
    李玫瑾:6歲前一定要給孩子立好規矩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提出:教育孩子要趁早,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時候,能少說就少說!6歲前一定要給孩子立好規矩,否則就晚了!家長一定要重視。對此,李玫瑾老師舉出了2個生動的例子:案例一我見過一個3歲的男孩,他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跟家長鬧,而方式就是撒潑打滾,或者摔東西、哭啼。
  • 李玫瑾:想要孩子有出息,6歲前這幾方面要「狠心管」,別不捨得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小時我就是聽著這句詩長大的,直到如今已為人母,才懂得,那種打心眼裡盼望孩子有出息的心情!只是想要孩子有出息,這個事兒說起來很抽象,很多新手父母都不知道如何是好!直到我聽到李玫瑾教授的演講,感覺受益匪淺!李玫瑾教授表示,真正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的是性格,而非智力!
  • 李玫瑾送給家長的語錄,適合孩子未滿12歲的家長讀讀,警醒世人!
    未滿12歲的孩子,都是不懂事的,都是沒有上初中,就在我們那個年代上初一的都有十三四歲,可見未滿12歲孩子,大多數都是小學沒有畢業,甚至讀幼兒園。在沒有讀李玫瑾的語錄前,我們都知道,在我們這個年代,孩子教育,真的太難了。難在哪裡呢?難在這個社會上處處都有能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讓做父母是左右為難。
  • 李玫瑾:孩子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暗示情商高,是你家娃嗎?
    但其實這種孩子從小就擁有一個非常寶貴的品質,就是懂得分享,這也是社交的必殺技。而社交能力,又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李玫瑾教授曾表示,有些孩子從小就擅長交朋友,只要有一點事兒,肯定有人來幫忙。到一個地方,一打電話就能找到朋友落腳,這樣的孩子走遍天下都不怕,將來自然能成事。哈佛大學曾對700多名2-5歲的孩子做過跟蹤調查,結果表明:幼兒時期的社交,會影響到20年後的成就。
  • 6歲前不能沾的事情,你給孩子立了幾個?少一個也不行
    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提到,在孩子6歲前,家長有必要對孩子說"不"。可見父母教育真的應該從娃娃抓起,適當地立規矩才能夠約束孩子的行為。顯然這樣一個叛逆的孩子著實讓人有一些討厭和反感。原來趙小果打小就在姥姥身邊長大,缺乏父母教育的他性格十分叛逆。隨著節目的進行,大家發現這個叛逆的小胖墩兒其實也有善良的一面。不過不懂得尊敬老人這一點卻也應該被好好管教一番。在孩子6歲前,家長們應該給他們樹立好哪些規矩?
  • 在孩子6歲前立下5個規矩,孩子長大會感激你,父母千萬別心軟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對待孩子也是要這樣的,人的習慣和性格都是從小逐漸養成的,我們要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給孩子立下規矩,會讓孩子終生受益。李玫瑾長期研究青少年心理,她在育兒方面也有自己的見解,曾經給很多的父母解疑答惑。她曾經在一次講座中表示,一個人長大之後的行為和他們的早期教育是分不開的,她也給了廣大的父母忠告,在孩子6歲之前要父母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01:管性格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提到:看一個人45歲能不能有長期的發展,學歷和造詣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這個人的性格,與以他性格為核心的人格。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認為3-6歲是培養孩子性格的關鍵期。等到孩子6歲後,性格基本固定成型,家長再想要培養孩子的性格就很難了。在這個階段要對孩子的性格進行正向培養。李玫瑾教授認為性格培養的關鍵問題是:克制任性、自我控制、經歷挫折、學會忍耐以及防止壓抑、自私。這些問題正對應了3-6歲孩子普遍存在的性格特徵。
  • 李玫瑾: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這3個方面家長要「使勁管」
    現在很多家長都越來越能做到科學育兒了,所以也願意讓孩子順應自己的天性。但是《家庭教育》書中也寫到: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放肆;不放肆叫做規矩,不活潑叫做呆板。所以當出現一些壞習慣的時候,家長同樣不能慣著,尤其是在6歲前。
  • 李玫瑾:孩子「人緣好」,困難時有人幫他!社交能力從3歲起培養
    哈佛大學曾對700多名2-5歲的孩子做過跟蹤調查,結果表明:幼兒時期的社交,會影響到20年後的成就。社交能力,從3歲開始培養3歲前,孩子主要和父母、照料者生活在一起,社交關係主要是親子關係。3歲後,孩子開始和越來越多的小朋友交往,社交關係轉變為夥伴關係。3歲前,孩子沒有真正形成「社交」概念。蒙特梭利認為,3-6歲時,孩子進入社交敏感期。抓住敏感期,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事半功倍。
  • 李玫瑾教授: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以前狠心管,將來更懂事
    長期研究青少年心理學的李玫瑾教授就說過:「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所以,李玫瑾教授一直有一個理念: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是6歲前。那麼,6歲前該管什麼?怎麼管呢?
  • 李玫瑾教授: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
    所以,專家建議,對於3歲以內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內),應該保證1-2個固定的撫養人,而不應該總在變換照看者。鑑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準備懷孕、準備養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尤其是出生的第一年!
  • 14歲孩子,叛逆、衝動、難管教!李玫瑾:14歲生日要非常重視
    一個家長的諮詢:我兒子十四歲,八年級,不肯上學,天天就是打遊戲,該怎麼辦? 一個孩子的諮詢:我是一個初二學生,可是我的情緒最近真的要崩潰了,我不跟別人講,我害怕別人說我矯情,我該怎麼辦。
  • 孩子3-6歲,是右腦開發黃金期,李玫瑾:這是啟迪智慧的關鍵一步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示:一個人的大腦在3歲前會發育60%,到了6歲,絕大部分人的大腦發育完成度將達到90%,因此,3-6歲是一個人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可能有不少的家長會認為,每個人的智商是和自身的遺傳基因有關,這確實不可否認。但是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初中時學的一篇文言文《傷仲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