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
有的孩子看上去就是人見人愛,他不是長得多麼漂亮,也不是穿得多好看,學習成績也並非出類拔萃,但是身上卻散發一種魅力,讓你忍不住想誇他,想幫他,讓他過得更好。
這樣的孩子一般有這些特點:
臉上總掛著笑,小嘴特別甜。你好、阿姨好、老師好、謝謝、請、再見這些禮貌用語常掛在嘴上。待人特別熱情,樂於助人。看到哪個小朋友出現困難,趕緊去幫他、安慰他,看到老師在收拾東西,也跑上去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不管學習好的、學習差的,不管聽話懂事的,還是調皮搗蛋的,都能和他玩到一起。
這些孩子的表現,俗話說就是「人緣好」,專業一點說就是「社交能力強、情商高」。
李玫瑾教授說過:好人緣,在危難的時候就會有人幫他。
李玫瑾教授還說:有朋友的人,你只要有點事,肯定有很多人來幫你。你要是到什麼地方去,你打一個電話,就能在這找一個朋友,在這落腳。意思就是,走遍天下都不怕。
真是這樣,人緣好的同學,每次到一個地方,就有同學張羅吃飯,當地同學只要有時間都去參加。遇到問題向同學求助,也能迅速得到回應。在群裡說一句話,就有很多人接話。而那些人緣不夠好的同學,就很少有同學響應。
可以說,人緣好,不僅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自己也是最大受益者。
哈佛大學連續75年跟蹤724位男性的生活,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讓人更快樂和健康。
社交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能到用到的時候再臨陣磨槍,而是要從小打好基礎。
哈佛大學曾對700多名2-5歲的孩子做過跟蹤調查,結果表明:幼兒時期的社交,會影響到20年後的成就。
社交能力,從3歲開始培養
3歲前,孩子主要和父母、照料者生活在一起,社交關係主要是親子關係。
3歲後,孩子開始和越來越多的小朋友交往,社交關係轉變為夥伴關係。
3歲前,孩子沒有真正形成「社交」概念。
蒙特梭利認為,3-6歲時,孩子進入社交敏感期。抓住敏感期,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事半功倍。
育兒專家孫瑞雪把社交敏感期的社交關係發展細分為三個階段:
3-4歲:進行一對一交往,通過交換物品實現,有矛盾,但是轉頭就和好。
4-5歲:進入三四個人的群體交往,有選擇性的交朋友,不再以交換物品的形式,而是以志趣相同的形式。
5歲以後:在和他人合作中實現個人價值,建立和諧的友誼,開始走上自發交友之路。
從3歲開始培養社交能力,能幫助孩子適應不同階段面臨的社交問題,為孩子將來的好人緣、高情商打好基礎。
孩子3歲後會面臨的社交問題
3歲是孩子進入幼兒園的正常年齡,老師、小朋友都是新的陌生人,各種社交問題也隨之而來。
和老師相處的問題:
見了老師怎麼打招呼?如何讓老師喜歡自己?怎麼尋求老師的幫助?當被老師誤解怎麼辦?如果老師不提問自己怎麼辦?如何面對老師的評價?犯了錯誤怎麼向老師承認?......
和小朋友相處的問題:
怎麼和小朋友友好相處?怎麼和小朋友分享物品、心情?怎麼和大家一起合作?和小朋友有矛盾怎麼處理?怎麼幫助別人?傷害了小朋友怎麼辦?看到小朋友的不良行為應該怎麼辦?......
不要小看這些問題,不要一股腦兒的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孩子初次進入社會,遇到這些問題,會感覺局促不安。
如果沒有好好引導,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待人處事,將來可能膽小怕事、特別自我、不能合作,影響未來的人際關係。
所以,我們有責任幫助孩子度過這一社交難關。
社交能力要從這4個方面培養
1、愛分享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到一個新環境中,你要幫助他交朋友。怎麼交呢?分享!你給他帶點好吃的,拿去給大家分享,這樣當你的孩子不孤獨的時候,就是有人欺負他,別人也會替他出頭。
俞敏洪對此深有同感,表示:我有什麼好東西都跟大家分享,尤其是班內和學校裡最強壯的那幾個人,他們都變成我的朋友,誰也不欺負我。
分享不要等到孩子到學校再教給孩子,在家裡就要做好工作,先讓孩子學會和家人分享。
比如在飯桌上,食物放在中間,大家一起分享,不能把好吃的都端到孩子面前,讓孩子心裡有別人。
當孩子給父母分享食物時,父母一定要接下來,並表示感謝。讓孩子感到分享的快樂,孩子就願意分享了。
2、會說話
李玫瑾教授說:能說的孩子很快能找到朋友,他願意和人搭話。不知道怎麼表達的孩子,只是遠遠地看著別人玩,別人一來趕緊走開,往下發展就被孤立。
孩子不是不會表達,而是不知道怎麼表達。所以,要注意教孩子怎麼說話。
要教會孩子一些必備的禮貌用語,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學會誇別人。比如看到別的小朋友得獎了,要祝賀他,或給他一個擁抱,讓對方感到被關注。
如果暫時還沒有學會如何表達,就多傾聽,少插嘴,看到有人來找自己交往,不要跑開,而是勇敢迎上去。
3、幫助別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是古人留下的警世名言,到現在依然很實用。
要讓孩子學會幫助別人,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比如大冬天,看到同學脫羽絨服很困難,要幫助他拉一下。看到老師在收拾玩具,自己趕緊跑過去一起收拾。
樂於助人的孩子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要求家長一定要在家捨得用孩子。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先學會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能力幫助別人。
4、真誠
白巖松曾說:其實一個人緣好最好的人,不是一個顏值很高的人,也不是一個「言」值很高的人,而是讓所有人都覺得放鬆、可親、值得交流的人。
要讓孩子做到真誠,就要讓孩子學會務實,不浮誇、不虛偽。要讓孩子為別人著想,能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具備一定同理心、同情心、感恩心。
這一點並不難,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榜樣。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讓孩子遵守規則、遵守時間、實事求是,讓孩子做一個值得信任的人、讓人感覺可靠的人。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要善於藉助故事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是一項大工程。很多父母發現,自己也做到了以身作則,給孩子講了很多道理、做了很多示範,可孩子還是學不會怎麼辦?感嘆孩子天生不是善於社交的料!
不是的,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有時候我們說的,不夠貼近孩子的生活,孩子不能深入理解。
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可以藉助故事形式,讓孩子進入故事中,提前了解各種情景,學會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也可以做到未雨綢繆,遇到問題時才能從容不迫。
我用了一本《兒童社交能力養成課》,這裡面有28個詼諧幽默的小故事。
可以讓孩子學會講文明懂禮貌、交朋友的方法、和小朋友說話的方式、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技巧、分享的好辦法、解決困難的措施。
更值得一提的是,故事配有俏皮可愛的圖畫、還有問題和測驗,讓孩子喜歡聽、喜歡看、並加強訓練,從而提高社交能力。
比如和小朋友分享有趣的書,講的是小兔子把圖畫書分享給小狗的故事,小狗也學會了分享,以後他們一起愉快分享。
小動物的故事,再加上小動物的圖片,更能吸引孩子。
接下來設置了小猴考考你、小猴說社交、小猴測驗、小猴有話說的環節,用幾個簡單的小問題、小體驗、小分析,讓孩子進一步明白分享的好處和如何分享。
這本書活動價25.8元,點擊連結可下單!
如果還想給孩子講更多故事,孩子更喜歡彩色圖畫書,可以給孩子看這套《2-6歲睡前啟蒙書》,這套書一共40本,有10本是行為習慣培養,有30本都是社交能力培養。
包括攀比、謙讓、插隊、分享、發脾氣、膽小害羞、懂禮貌、誠實、幫忙、友誼、愛心、認錯等各個方面。
故事情節簡單,孩子容易理解。談到分享,跟孩子說先跟哥哥分享開始,就能學會和小朋友分享,孩子欣然接受。
字很大,孩子奶奶說不用帶眼鏡也能看清,很喜歡。
圖畫清晰有很多小細節,孩子很喜歡找。比如有一本尿床曬被子的,孩子驚喜地發現每個動物的被子上都是他吃的食物,設計很精巧。我都沒注意,孩子收穫了滿滿成就感。
這套書是不是很厚重的繪本,每本只有11頁,而且是手掌書,第一眼看上去會很失望,但是讀起來會發現很有趣,孩子很喜歡,也適合帶到外面去讀,很方便。
這套書原價240元,活動價59.9元,如果喜歡這種類型的小故事,可點擊連結下單!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