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人緣好」,困難時有人幫他!社交能力從3歲起培養

2020-12-22 凝媽悟語

文|凝媽

有的孩子看上去就是人見人愛,他不是長得多麼漂亮,也不是穿得多好看,學習成績也並非出類拔萃,但是身上卻散發一種魅力,讓你忍不住想誇他,想幫他,讓他過得更好。

這樣的孩子一般有這些特點:

臉上總掛著笑,小嘴特別甜。你好、阿姨好、老師好、謝謝、請、再見這些禮貌用語常掛在嘴上。待人特別熱情,樂於助人。看到哪個小朋友出現困難,趕緊去幫他、安慰他,看到老師在收拾東西,也跑上去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不管學習好的、學習差的,不管聽話懂事的,還是調皮搗蛋的,都能和他玩到一起。

這些孩子的表現,俗話說就是「人緣好」,專業一點說就是「社交能力強、情商高」

李玫瑾教授說過:好人緣,在危難的時候就會有人幫他。

李玫瑾教授還說:有朋友的人,你只要有點事,肯定有很多人來幫你。你要是到什麼地方去,你打一個電話,就能在這找一個朋友,在這落腳。意思就是,走遍天下都不怕。

真是這樣,人緣好的同學,每次到一個地方,就有同學張羅吃飯,當地同學只要有時間都去參加。遇到問題向同學求助,也能迅速得到回應。在群裡說一句話,就有很多人接話。而那些人緣不夠好的同學,就很少有同學響應。

可以說,人緣好,不僅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自己也是最大受益者。

哈佛大學連續75年跟蹤724位男性的生活,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讓人更快樂和健康。

社交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能到用到的時候再臨陣磨槍,而是要從小打好基礎。

哈佛大學曾對700多名2-5歲的孩子做過跟蹤調查,結果表明:幼兒時期的社交,會影響到20年後的成就。

社交能力,從3歲開始培養

3歲前,孩子主要和父母、照料者生活在一起,社交關係主要是親子關係。

3歲後,孩子開始和越來越多的小朋友交往,社交關係轉變為夥伴關係。

3歲前,孩子沒有真正形成「社交」概念。

蒙特梭利認為,3-6歲時,孩子進入社交敏感期。抓住敏感期,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事半功倍。

育兒專家孫瑞雪把社交敏感期的社交關係發展細分為三個階段:

3-4歲:進行一對一交往,通過交換物品實現,有矛盾,但是轉頭就和好。

4-5歲:進入三四個人的群體交往,有選擇性的交朋友,不再以交換物品的形式,而是以志趣相同的形式。

5歲以後:在和他人合作中實現個人價值,建立和諧的友誼,開始走上自發交友之路。

從3歲開始培養社交能力,能幫助孩子適應不同階段面臨的社交問題,為孩子將來的好人緣、高情商打好基礎。

孩子3歲後會面臨的社交問題

3歲是孩子進入幼兒園的正常年齡,老師、小朋友都是新的陌生人,各種社交問題也隨之而來。

和老師相處的問題:

見了老師怎麼打招呼?如何讓老師喜歡自己?怎麼尋求老師的幫助?當被老師誤解怎麼辦?如果老師不提問自己怎麼辦?如何面對老師的評價?犯了錯誤怎麼向老師承認?......

和小朋友相處的問題:

怎麼和小朋友友好相處?怎麼和小朋友分享物品、心情?怎麼和大家一起合作?和小朋友有矛盾怎麼處理?怎麼幫助別人?傷害了小朋友怎麼辦?看到小朋友的不良行為應該怎麼辦?......

不要小看這些問題,不要一股腦兒的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孩子初次進入社會,遇到這些問題,會感覺局促不安。

如果沒有好好引導,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待人處事,將來可能膽小怕事、特別自我、不能合作,影響未來的人際關係。

所以,我們有責任幫助孩子度過這一社交難關。

社交能力要從這4個方面培養

1、愛分享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到一個新環境中,你要幫助他交朋友。怎麼交呢?分享!你給他帶點好吃的,拿去給大家分享,這樣當你的孩子不孤獨的時候,就是有人欺負他,別人也會替他出頭。

俞敏洪對此深有同感,表示:我有什麼好東西都跟大家分享,尤其是班內和學校裡最強壯的那幾個人,他們都變成我的朋友,誰也不欺負我。

分享不要等到孩子到學校再教給孩子,在家裡就要做好工作,先讓孩子學會和家人分享。

比如在飯桌上,食物放在中間,大家一起分享,不能把好吃的都端到孩子面前,讓孩子心裡有別人。

當孩子給父母分享食物時,父母一定要接下來,並表示感謝。讓孩子感到分享的快樂,孩子就願意分享了。

2、會說話

李玫瑾教授說:能說的孩子很快能找到朋友,他願意和人搭話。不知道怎麼表達的孩子,只是遠遠地看著別人玩,別人一來趕緊走開,往下發展就被孤立。

孩子不是不會表達,而是不知道怎麼表達。所以,要注意教孩子怎麼說話。

要教會孩子一些必備的禮貌用語,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學會誇別人。比如看到別的小朋友得獎了,要祝賀他,或給他一個擁抱,讓對方感到被關注。

如果暫時還沒有學會如何表達,就多傾聽,少插嘴,看到有人來找自己交往,不要跑開,而是勇敢迎上去。

3、幫助別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是古人留下的警世名言,到現在依然很實用。

要讓孩子學會幫助別人,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比如大冬天,看到同學脫羽絨服很困難,要幫助他拉一下。看到老師在收拾玩具,自己趕緊跑過去一起收拾。

樂於助人的孩子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要求家長一定要在家捨得用孩子。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先學會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能力幫助別人。

4、真誠

白巖松曾說:其實一個人緣好最好的人,不是一個顏值很高的人,也不是一個「言」值很高的人,而是讓所有人都覺得放鬆、可親、值得交流的人。

要讓孩子做到真誠,就要讓孩子學會務實,不浮誇、不虛偽。要讓孩子為別人著想,能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具備一定同理心、同情心、感恩心。

這一點並不難,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榜樣。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讓孩子遵守規則、遵守時間、實事求是,讓孩子做一個值得信任的人、讓人感覺可靠的人。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要善於藉助故事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是一項大工程。很多父母發現,自己也做到了以身作則,給孩子講了很多道理、做了很多示範,可孩子還是學不會怎麼辦?感嘆孩子天生不是善於社交的料!

不是的,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有時候我們說的,不夠貼近孩子的生活,孩子不能深入理解。

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可以藉助故事形式,讓孩子進入故事中,提前了解各種情景,學會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也可以做到未雨綢繆,遇到問題時才能從容不迫。

我用了一本《兒童社交能力養成課》,這裡面有28個詼諧幽默的小故事

可以讓孩子學會講文明懂禮貌、交朋友的方法、和小朋友說話的方式、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技巧、分享的好辦法、解決困難的措施。

更值得一提的是,故事配有俏皮可愛的圖畫、還有問題和測驗,讓孩子喜歡聽、喜歡看、並加強訓練,從而提高社交能力。

比如和小朋友分享有趣的書,講的是小兔子把圖畫書分享給小狗的故事,小狗也學會了分享,以後他們一起愉快分享。

小動物的故事,再加上小動物的圖片,更能吸引孩子。

接下來設置了小猴考考你、小猴說社交、小猴測驗、小猴有話說的環節,用幾個簡單的小問題、小體驗、小分析,讓孩子進一步明白分享的好處和如何分享。

這本書活動價25.8元,點擊連結可下單!

如果還想給孩子講更多故事,孩子更喜歡彩色圖畫書,可以給孩子看這套《2-6歲睡前啟蒙書》,這套書一共40本,有10本是行為習慣培養,有30本都是社交能力培養

包括攀比、謙讓、插隊、分享、發脾氣、膽小害羞、懂禮貌、誠實、幫忙、友誼、愛心、認錯等各個方面。

故事情節簡單,孩子容易理解。談到分享,跟孩子說先跟哥哥分享開始,就能學會和小朋友分享,孩子欣然接受。

字很大,孩子奶奶說不用帶眼鏡也能看清,很喜歡。

圖畫清晰有很多小細節,孩子很喜歡找。比如有一本尿床曬被子的,孩子驚喜地發現每個動物的被子上都是他吃的食物,設計很精巧。我都沒注意,孩子收穫了滿滿成就感。

這套書是不是很厚重的繪本,每本只有11頁,而且是手,第一眼看上去會很失望,但是讀起來會發現很有趣,孩子很喜歡,也適合帶到外面去讀,很方便。

這套書原價240元,活動價59.9元,如果喜歡這種類型的小故事,可點擊連結下單!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希望孩子人緣好,遇到困難有人幫?3歲時應培養社交能力
    生活中社交能力強的孩子,特點非常明顯,不僅待人熱情樂於助人,看到別人遇到麻煩也會主動伸出援手,無論成績好壞的孩子,他都能打成一片。有這些特點的孩子,就是人們常說的「人緣好」,特點就是情商好,會說話會做事。
  • 李玫瑾:孩子7歲前擁有4項能力,家長基本不用愁了,你家孩子有嗎
    李玫瑾:孩子7歲前擁有4項能力,家長基本不用愁了,你家孩子有嗎 我相信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希望孩子能夠通過自己的培養,將來有一天出人頭地,生活幸福美滿。
  • 李玫瑾:有大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李玫瑾:有大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成為每個國家、每個家庭、每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離開了教育,國民素質和個人素質都無法保證,各個領域和經濟也無法發展。正因如此,現在的很多家長都十分重視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常聽講座的家長對李玫瑾教授應該不會陌生。
  • 李玫瑾:孩子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暗示情商高,是你家娃嗎?
    尤其是和兒時玩伴的相聚,總是讓人驚喜滿滿,曾經被家長說一身「臭毛病」的孩子,往往長大後更有出息!我研究了心理學多年,才明白很多看似是「臭毛病」的行為,其實是情商高的表現。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也曾表示,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的孩子,暗示情商高!看看是你家娃嗎!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深度好文)
    「應該給母親3年產假,利於培養嬰幼兒正確的依戀關係。」在公開場合,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這樣公開呼籲。源於美國的「哭聲免疫法」曾一度風靡全球,年輕的中國父母也追捧不已——孩子哭鬧時不能馬上抱起,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睡覺的好習慣,避免養成哭鬧的習慣。
  • 李玫瑾:將來有大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此話一出立馬引起了家長們的廣泛討論,有的家長表示支持,有的家長覺得不可信,但是李玫瑾教授並非憑空想像而是真的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哈佛大學研究發現,0-6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此時孩子的大腦發育速度非常快,很多習慣、喜好、性格等等都是在這一時間段養成的,若是想讓孩子將來有出息一定要在這段時間內好好培養。
  • 李玫瑾:上大學之前,培養孩子這兩樣「能力」,增強孩子心理韌性
    大學不只是學習好就可以了,學習成績是一方面,大學更多是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比如社團活動、社會實踐中的能力表現會更加分,只懂學習的孩子在這些方面相對處於弱勢。李玫瑾教授認為:要培養孩子的意志力,也就是讓孩子多吃吃苦,可以從體力之苦來實現。
  • 李玫瑾教授: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以前狠心管,將來更懂事
    長期研究青少年心理學的李玫瑾教授就說過:「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所以,李玫瑾教授一直有一個理念: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是6歲前。那麼,6歲前該管什麼?怎麼管呢?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家長必讀)
    1 0-3歲 情感撫養 0-3歲是孩子與家人一對一依戀關係的建立時期,這種依戀不斷積累直至12歲。 「應該給母親3年產假,利於培養嬰幼兒正確的依戀關係。」 在公開場合,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這樣公開呼籲。 源於美國的「哭聲免疫法」曾一度風靡全球,年輕的中國父母也追捧不已——孩子哭鬧時不能馬上抱起,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睡覺的好習慣,避免養成哭鬧的習慣。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0-3歲 情感撫養 0-3歲是孩子與家人一對一依戀關係的建立時期,這種依戀不斷積累直至12歲。 依戀是情感的起源,當幼兒與某人形成依戀關係後,與依戀對象在一起時他會感到愉悅;難過時,只有依戀對象的出現,幼兒才會感到安慰。
  • 李玫瑾:想讓孩子未來過得不辛苦,這3種「厚臉皮」要教他
    前幾天在某綜藝節目上,幾位老師對教育孩子展開了探討,李玫瑾教授指出,想讓孩子未來活得不辛苦,就要讓他從小養成「厚臉皮」的習慣,網友聽後評論:漲知識了。在人們的印象中,「厚臉皮」是一個貶義詞,通常被理解為「無恥」、「不要臉」。
  • 如何養出一個好孩子?李玫瑾: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李玫瑾教授就這樣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一、3歲立恩3歲前的孩子,最好的教養就與父母的關係。因為這個年紀正處在和父母很依賴的時候。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多次強調一個問:孩子在3歲之前,一定要父母親自帶,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孩子在剛剛出生的時候,整個身體和內心都是很脆弱的,無法表達自己想法,所以你的回應對於孩子來說很重要。
  • 李玫瑾坦言:養男孩的家庭,在孩子6歲前,要教會他「四個技能」
    家有男孩,父母需要耐心地細心教育孩子,事實上,在我們眼裡男孩子是很難管教的。如果父母管教出了問題,那麼他未來有可能會走很多錯誤,到時候後悔都晚了。所以李玫瑾教授建議:家有男孩,必須在6歲之前教會他「四個能力」!為什麼一定是6歲之前?
  • 李玫瑾:這3種能力,是定義孩子天賦的重點,想要成績好必須具備
    李玫瑾教授也曾說過,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應該會有有遠見的父母,他們知道培養孩子的何種能力,才能使孩子在成長、求學以及長大成人,開始進入社會後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生存、達到最好的成果。李玫瑾教授還特意向各位父母建議,若想孩子在學業上有所成就,長大後有出息,應注重培養孩子的3種能力。
  • 李玫瑾坦言:家有男孩,要教會他4種能力,最好不要晚於6歲
    李玫瑾教授:家裡有男孩,在他6歲前,一定要教會他「四種能力」!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道:教育男孩,宜早不宜遲,這4種能力, 一定要在孩子6歲前教會他。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上,發表過一個關於育兒講話,讓我受益匪淺:3-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期,尤其是男寶寶,宜早不宜遲,在這個關鍵期,孩子長大以後會擁有什麼樣的性格,基本上在這個階段就可以決定了。
  • 3-6歲是孩子培養專注力的重要時期,抓住黃金時期,分段式培養
    如果這個時期父母沒有培養好小孩的專注力,小孩六歲以後父母要想培養好小孩的專注力只會變得更加困難。 父母要懂得抓住這個重要時期,才能培養好孩子專注力。 2、大腦發育黃金時期 據著名兒科醫生鮑秀蘭醫生表示:小孩三至六歲是小孩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這個時候小孩的學習能力也非常強,家長可以抓住這個時期培養好小孩的專注力。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做好3個方面,社交小達人輕鬆上線
    老師建議,接下來的教育重點放在「社交能力」的培養上,這樣才能讓悅悅的生理和心理共同成長。可能很多家長單純的以為,社交能力就是讓孩子交朋友,只要讓孩子找到朋友就夠了。
  • 李玫瑾:家裡有男孩,家長教會他這「4種能力」,最好不晚於6歲
    很多研究表明,3-6歲的時候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俗話也說「三歲看到老」,說的就是孩子在小時候養成的性格習慣,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每位家長都應該關注孩子在6歲之前孩子的性格養成!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一直強調,3-6歲的孩子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是孩子開始有自己想法的重要時刻,父母如果正確引導孩子的話,能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跟價值觀!
  • 李玫瑾:9歲前孩子有這些「臭毛病」,多半情商高,快看看自家娃
    其實這種分享行為,是低齡孩子交往中最大的「殺傷武器」,分享後孩子們有了共同的快樂和話語,彼此之間的陌生也消除了。李玫瑾教授對此現象做出過評價,因為分享是社交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交能力又是情商的組成部分,所以懂得分享的孩子會很吃香。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01:管性格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提到:看一個人45歲能不能有長期的發展,學歷和造詣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這個人的性格,與以他性格為核心的人格。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認為3-6歲是培養孩子性格的關鍵期。等到孩子6歲後,性格基本固定成型,家長再想要培養孩子的性格就很難了。在這個階段要對孩子的性格進行正向培養。李玫瑾教授認為性格培養的關鍵問題是:克制任性、自我控制、經歷挫折、學會忍耐以及防止壓抑、自私。這些問題正對應了3-6歲孩子普遍存在的性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