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家長必讀)

2020-12-26 騰訊網

關注左腦編程,你的學習小助手

「3歲前的孩子需要依戀,家長應該及時地滿足其生理需要;

3-12歲的孩子需要規矩,家長應該堅定地對其說「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選擇權,家長應該耐心地將其當作朋友.....」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

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眼裡有什麼心裡就有什麼」。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1

0-3歲 情感撫養

0-3歲是孩子與家人一對一依戀關係的建立時期,這種依戀不斷積累直至12歲。

依戀是情感的起源,當幼兒與某人形成依戀關係後,與依戀對象在一起時他會感到愉悅;難過時,只有依戀對象的出現,幼兒才會感到安慰。

依戀得到滿足時會非常快樂和放鬆,當人處於放鬆狀態時,看外界的事物就會非常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

「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傷害家長的行為,不用問,這樣的孩子大多在12歲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養育長大的,情感聯繫並沒有形成。」

如何建立依戀?

「應該給母親3年產假,利於培養嬰幼兒正確的依戀關係。」

在公開場合,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這樣公開呼籲。

源於美國的「哭聲免疫法」曾一度風靡全球,年輕的中國父母也追捧不已——孩子哭鬧時不能馬上抱起,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睡覺的好習慣,避免養成哭鬧的習慣。

李玫瑾教授不同意這種觀點。

她說,在吃喝拉撒睡不能自理的無能期,兒童只能靠哭來表達自己的痛苦,此時,家長應該立刻抱起孩子進行安撫。

長期哭鬧得不到安撫的孩子,他們內臟的自主神經系統會形成過度緊張的記憶,影響孩子的脾氣秉性。

比如,生活中有不少「路怒族」、「鍵盤俠」,殊不知,他們「一點就著」的火爆脾氣,恰恰源於父母的粗放式養育,在一歲以內自己的各種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餵養孩子要放在懷裡,養育者的氣味會讓孩子感到溫暖,食物、熟悉的氣味會讓孩子感受到舒服和快樂,有利於依戀關係的建立。

2

3歲-12歲 性格撫養

愛是一種營養,但不是全部,孩子從3歲開始,逐漸具有了理解和表達的能力,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時期。

三歲時,家長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四歲時,家長要教會孩子等待和自律;

五歲時,家長要在誘惑訓練中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並身體力行地示範給孩子如何與他人分享;

六歲時,孩子要在體育運動中,學會吃苦耐勞的精神。

在3歲左右,孩子的哭鬧已不是生理需要,而是心理需求。

那麼如何制止孩子無理的哭鬧?

哭鬧沒有用

比如孩子因為得不到手機,不能看動畫片,在家裡哭鬧。

此時家長的做法應該是把孩子抱進臥室,一對一笑眯眯地看著孩子哭鬧。

直到孩子哭累了,家長可以起身離開去拿一個熱毛巾給孩子擦擦臉,讓孩子體會到對他的愛。

待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家長再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道理:

「如果媽媽想看手機,爸爸不給媽媽,媽媽就像你剛剛那樣哭鬧,好嗎?你已經長大了,有什麼需求可以說出來,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李玫瑾提醒家長們,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特別要做到「四個不要」:

不要罵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鬧中的孩子講道理;不要離開孩子。

「對於哭鬧中的孩子而言,家長的大道理仿佛耳邊的噪音;同樣的,若把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反思,相當於關禁閉,沒有絲毫的教育意義。」

鼓勵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傾聽父母的想法,與孩子建立民主的溝通模式。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到中學不愛學習,在課堂上坐不住,東張西望的,很是影響學習成績」。

李玫瑾發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大多從小都是跟隨爺爺奶奶等祖輩長大的。

這是因為,老人的生活沒有節奏和規律。

「一會兒給孩子吃個紅薯,一會兒帶孩子去鄰居家串串門兒,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就變得分散。」

早年的沒有節奏的養育會讓人在成年後對自己缺乏控制力。

如何讓四歲上下的孩子開始懂得等待和忍耐,從而培養自律意識?

有計劃的給孩子買玩具

選擇一個輕鬆的周末,父母可以帶孩子到商場裡去挑選玩具。

孩子挑好後,家長可以說:

「這玩具超出我們的計劃,你知道爸爸媽媽每天為什麼去上班嗎?

30天才發一次工資,家裡買所有東西都需要計劃,你這個玩具要120元,但是按照媽媽的預算計劃,我們只能買100元的玩具。

如果今天買回家,我們下星期的菜錢就沒有了。

如果媽媽這個禮拜辛苦工作加加班,下周末就可以把這個玩具買回家了!」

父母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給孩子提要求,因為要加班,你要早點上床睡覺,要乖乖吃飯,收拾自己的玩具......

延遲滿足會讓孩子學會等待和忍耐。

除了買玩具,李玫瑾教授建議,孩子三歲以後,家長可以利用周末時光讓孩子坐在書桌前安靜做一件事情,可以是拼圖、繪畫等。

三歲時堅持10分鐘完成一幅畫,四歲時每次堅持20分鐘,等孩子六歲上學後,就能在35分鐘的課堂時間裡集中注意力。

孩子五歲起,自我管理能力和與他人分享的能力也應該逐漸養成。

這時候,家長要適當利用誘惑訓練來幫助孩子形成這樣的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巧克力的誘惑

準備一份孩子最喜歡的零食,比如巧克力。

設計一個遊戲,把巧克力分成三份,拿出其中的兩份對孩子說:

「寶寶,這兩份巧克力都給你,你可以自主管理。如果你能做到今天吃一份,明天吃另外一份,那麼明天媽媽再額外獎勵你一份。」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首次掌握決定權,大多會把兩份巧克力一次吃掉,自然拿不到第三份巧克力的獎勵。

一個月後,當第二次做遊戲時,孩子會吸取教訓,按照計劃品嘗巧克力,逐漸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告訴孩子「這是媽媽對你的考驗,不要著急,長大後要學會等待」。

飯桌上的分享

自己小時候總是會在飯前準備好桌椅和碗筷,等家人都入座後,才會動筷。

父親加班不能按時就餐,母親一定會用乾淨的碗筷給他單獨留一份飯菜。

最好的水果也會留給不在家的家人。

父母生活中的點滴的行為會讓孩子學會如何分享?

孩子從四歲就要多參與體育活動,培養吃苦耐勞。

運動中的吃苦耐勞

跑步可以鍛鍊孩子的呼吸和耐力,還可以鍛鍊孩子的膽量。

孩子在跑步中會上氣不接下氣,當過了這個階段會發現沒什麼不良反應。

這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生活中也會遇到這種情況,剛開始工作特別難,堅持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也不過如此」。

孩子在學遊泳時,會非常害怕,覺得要死了,後來他會發現只要不放棄,一定能學會。

這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什麼事情都是由不會到會,這個過程就是自己駕馭外界的過程,不能因為害怕就拒絕嘗試」。

3

12-18歲 人格撫養

女孩12歲、男孩14歲起,第二性徵開始發育,孩子進入青春期。

面對中學生,家長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幫助孩子成長,尊重孩子的選擇權。

比如,孩子進入初二後,家長就可以與孩子討論未來的職業方向,至少提供給孩子五種未來職業選擇。

在選擇的過程中進行引導,而不是粗暴式的「管」。

電視劇《少年派》中,小主角林妙妙是個正值青春期的高中學生,林妙妙在文科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數理化卻一塌糊塗。

她的母親卻逼著她把所有的科目都考及格......

那麼當孩子出現學習困難的時候,家長該如何引導呢?

學習困難怎麼辦?

李玫瑾教授的女兒在高中階段數學成績不理想,找了一位優秀的課外老師為其補課,但是女兒卻直言自己數學不需要補,不如把錢另外花在英語和歷史的學習上。

出於尊重女兒的意見把補習的重點放在了英語和歷史兩個科目上,最後在高考中女兒的英語成績提高了50多分。

孩子對自己有最清晰的覺察,要給予他們表達的機會,尊重孩子的節奏。

《少年派》中林妙妙和錢三一的懵懂的戀愛關係牽動著雙方父母的心,讓一向處事穩重的裴音跑到學校去找班主任、找王勝男。

這也反映了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對於戀愛問題的緊張和焦慮。

那麼如何在青春期跟孩子探討戀愛的話題?

李玫瑾在女兒初中時,曾用挑衣服的案例,教會女兒如何確立正確的戀愛觀。

挑衣服好比找對象

一次,母女倆在商場裡挑選衣服,走到第一家商鋪,女兒看中一件衣服,李玫瑾鼓勵她除了這件衣服,還可以到其他商鋪再看看。

在不斷的逛商鋪過程中,女兒在對比中發現了其他更中意的選擇。

李玫瑾藉此機會說:

「找對象好比挑衣服,中學就是第一家店,如果在中學時期就早戀,那很有可能看不到未來更優秀的男生了。」

女兒恍然大悟,從此養成了正確的戀愛觀。

人的一生除了工作,還要有健康的身體、和美的家庭、良好的人際關係等,情感越豐富的孩子才越幸福,不要逼著孩子單純地走向成功。

養育是對孩子的心理進行投入,這種投資是無價的。

通過投入讓兒童記住養育者的聲音、相貌、氣味,形成依戀,是一種無形的心理資本,是孩子未來人生道路上一筆巨大的財富。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依戀得到滿足時會非常快樂和放鬆,當人處於放鬆狀態時,看外界的事物就會非常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 「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傷害家長的行為,不用問,這樣的孩子大多在12歲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養育長大的,情感聯繫並沒有形成。」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深度好文)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如何建立依戀? 「應該給母親3年產假,利於培養嬰幼兒正確的依戀關係。」在公開場合,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這樣公開呼籲。
  • 育兒專家李玫瑾:想要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你要做對這幾件事!
    3歲以下的孩子需要依戀,父母需要及時滿足他們的身體需要。3-12歲的兒童需要規則,父母必須說「不」。年幼的兒童需要選擇的權利,父母需要耐心並將其視為朋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和青年心理學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無數案件和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了這一問題。
  • 李玫瑾:親子關係影響孩子一生,性格培養取決於家長,千萬別不信
    文\欣兒媽編輯\欣兒媽如果說年幼的孩子是一張純潔的白紙,父母便是在紙上書寫內容的那支筆,紙的性質取決於紙的內容,孩子的未來必將取決於家長的教育,孩子今後的人格形成更是完全取決於家長的教育。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來說,李玫瑾教授經常作客於今日說法等媒體,更是發表了不少關於馬加爵、藥家鑫事件的看法,她用自己的人生四十餘載和上千例案例總結出了一個極為關鍵的觀點: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會滯後人的放,也正因如此,人的心理特徵和早起的家庭教育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 李玫瑾:將來有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三個特徵,建議家長好好培養
    將來會有所作為的孩子一般從小表現就很明顯,我國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就曾坦言:有這三個特徵的孩子,將來多半都有出息,建議家長好好培養。所以家長們如果發現孩子有拖延症的習慣,一定要及時改正了,讓孩子從小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好習慣,凡事都做好規劃,培養自己的自制力,這樣孩子才能更優秀。
  • 務必讀一讀!聰慧的家長這樣養出一個溫暖的孩子!
    近日,我參加了一個親子講座,在講座上,老師向臺下的家長和孩子們提出一個問題,她問:請問各位家長們,在你們的養育之下,你們的孩子是一個溫暖人心的孩子嗎?你們的孩子是不是具備了健全的人格呢?臺下的家長們沉默不語,難以回答這個問題。這位老師接著說:各位家長,其實養育孩子,養出一個溫暖的孩子,是有一定的方法的。
  • 李玫瑾直言: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這個時間狠心管,孩子更懂事
    哪個家庭不想養出好孩子呢?性格好、品質好、有教養是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待,當然最好學習也能好。但生活中「熊孩子」比比皆是,劃傷別人的車、用購物車撞人、欺負同學、不尊重老人、動不動用離家出走要挾父母,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這拋給了很多家長一個問題,如何養出一個好孩子?
  • 李玫瑾:有大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李玫瑾:有大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成為每個國家、每個家庭、每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離開了教育,國民素質和個人素質都無法保證,各個領域和經濟也無法發展。正因如此,現在的很多家長都十分重視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常聽講座的家長對李玫瑾教授應該不會陌生。
  • 教育的本質: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和健全人格,才是真正贏在起跑線
    資訊時代,關於那些「別人家的孩子」的事跡和傳聞同樣此消彼長源源不斷,似乎榜樣的事跡俯拾即是,只是不在自己家。每逢高考揭榜,更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眼看著一山更比一山高,優秀的孩子一個賽一個地拔尖,尋常人家的家長和孩子都過得苦不堪言。 家長們使出渾身解數,不惜花費大量財力物力人力精力,卻發現自家孩子依然如故。孩子們費勁全力,卻依然滿足不了父母的期望值。
  • 李玫瑾: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在這個年齡段狠心管,孩子聽話懂事
    現在的家長都缺乏心理教育的概念,要不然就一味管教,造就出膽小懦弱的孩子,要不然就放羊式教育,造就出天不怕地不怕的熊孩子。那麼應該如何正確管教孩子呢?教育專家蒙臺梭利指出,3-6歲是寶寶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是需要父母通過教育的方式去幫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的。我們應該緊緊的抓住這個時間段,當孩子出現不良情緒或者行為時,進行適當引導,不要放任,一旦形成習慣,錯過了最佳管教的時間,在將來的日子裡,家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打回去,我支持!」
    一味的退讓只會助長「施暴者」的囂張氣焰,讓他們更加的變本加厲,覺得孩子好欺負。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李玫瑾教授說到:被欺負的孩子如果不打回去,那些欺負別人的熊孩子就會一而再而三的欺負別人,因為好玩。李玫瑾教授舉過一個例子:她的小孫女在上幼兒園的時候被男孩子欺負,額頭磕在椅子上腫了起來。
  • 孩子上課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李玫瑾:培養專注力非常簡單
    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其實是有原因的。由於孩子的神經系統還沒有完全發育完善,所以在高強度的活動量下,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變得更加短暫。但對於注意力非常不集中的孩子來說,家長也需要引起重視,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其實是非常簡單的。家長可以採用兩個方法來提升孩子的專注力,防止孩子上課走神、開小差。
  • 當孩子開始頂嘴,李玫瑾教授:家長學會這幾句話,孩子可能會出色
    當孩子做錯事被父母訓斥的時候,有的孩子低頭悶不做聲,默默的聽著家長說,有的孩子卻很不服氣,總是頂嘴反駁。孩子頂嘴,家長也很苦惱,部分脾氣暴躁的家長,甚至跟孩子吵起來。無論如何,孩子定頂嘴這件事,是非常值得家長關注的,這關係到孩子的未來。倩倩是一個很煩躁的寶媽,自從她發現5歲兒子開始頂嘴的時候,倩倩忍不住了。
  • 李玫瑾:孩子害羞見人愛躲,父母做好這3點,讓孩子不再害羞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膽小的孩子就一點,缺練。孩子在家庭中無疑是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之下,家長們教育孩子,卻也讓孩子生活在了自己的羽翼之下,孩子出門見到人容易害羞,無論家長帶到哪裡孩子話都很少,這也著實讓家長很頭痛,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 李玫瑾:家裡有男孩,家長教會他這「4種能力」,最好不晚於6歲
    很多研究表明,3-6歲的時候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俗話也說「三歲看到老」,說的就是孩子在小時候養成的性格習慣,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每位家長都應該關注孩子在6歲之前孩子的性格養成!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一直強調,3-6歲的孩子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是孩子開始有自己想法的重要時刻,父母如果正確引導孩子的話,能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跟價值觀!
  • 孩子被欺負後,最不願聽到父母說這些話,會影響娃健全人格的形成
    因此,家長在面對孩子被欺負的問題時,不應該說這些話孩子被欺負後,最不願聽到父母說這些話,會影響娃健全人格的形成!「你做錯了什麼,就會惹事!」面對孩子被欺負,有的媽媽不問原因,下意識地認為孩子做錯了事,才會被別人欺負。
  • 李玫瑾送給家長的語錄,適合孩子未滿12歲的家長讀讀,警醒世人!
    就好比你帶著孩子上街,看到有些年輕人在地上乞討,說什麼騎行錢用光了,沒有錢吃飯,求好心人施捨吃飯錢。那麼孩子就問了,「媽媽,這位叔叔為何年紀輕輕,不上班,卻在乞討?」你讓家長如何回答呢?沒有錢追求什麼詩和遠方。其實這樣的例子,就是之前網上看到的一個很熱的視頻。那個騎行沒有錢的小夥子,被一個女人給說教了,最後騎行小夥子灰溜溜地走了。
  • 養孩子要做到「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更能有出息,家長也省心
    家長對李玫瑾教授應該不陌生,她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犯罪心理學教授,相信大家肯定也疑惑,犯罪心理學教授為什麼會和家長談育兒?其實我也曾抱有這樣的疑惑,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回答讓我出了一身冷汗:「犯罪心理問題很多都來源於早期,當你想要破解人心理問題時,你會發現,它和這個人的早年息息相關。」所以說父母想要孩子長大後有出息,不走彎路,小時候的教育就至關重要了。一年有四季,春種秋收。
  • 如何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從而形成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
    孩子在家也不一定是內向的,為什麼到學校就無法適應呢?很多家長反映我的孩子性格比較外向,我也沒擔心孩子上幼兒園會哭鬧,覺得對於人際溝通,孩子沒有問題,那為什麼孩子還是無法適應集體生活呢?其實孩子對於家長的分離會產生焦慮的心理,因為從孩子內心而言,她還是比較依賴父母給予的心理歸屬感!一般從小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就會相對出現安全感缺失的情況!
  • 李玫瑾:將來有大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李玫瑾教授作為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專家、明星育兒導師,她的影響力可以說是非常大,並且因為長期對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的研究,讓李玫瑾教授在育兒的領域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李玫瑾教授的育兒理念也受到了眾多家長的認同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