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趙匡胤陳橋兵變得了天下,他自己也害怕手下的人效仿他來個兵變,所以天下初定之後他就來了個杯酒釋兵權,從這裡開始,宋朝就開始了重文輕武的風氣,縱觀整個宋朝,名相出過很多個,但是拿得出手的武將沒有幾個,好不容易出了嶽飛這麼一個民族英雄,卻因為趙構忌憚嶽家軍驍勇,秦檜從中讒言,最終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殺害,然後向金人求和。雖說嶽飛死得很冤枉,但是他的精神並沒有就此消散,被著名詩人辛棄疾繼承了下來。
很多人只知道辛棄疾是著名詩人,但是他還是一個劍客,而且勇猛非凡,他出生於1140年,南徵北戰大半生,留下的詩詞也很多,大多都充滿了報國熱情,1189年年,這時的他已經被棄用了將近20年,送別好友陳同甫,同時感嘆報國無門,於是有感而發做了這首傳世經典——《破陣子》: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這首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初中語文課本上這是必備的詩詞,不論是從音律音律、鍊字、造境、抒情上都是上上乘之作,所以被收錄到了我們的教科書中,第一句「醉裡挑燈看劍」就道出了時間、空間、狀態和場景氛圍。辛棄疾晚間喝酒,心中愁緒滿懷,不覺間又拿出了自己塵封多年的寶劍,在昏暗的燭光下擦拭寶劍,一時間好像又回到了叱吒戰場的歲月,馬蹄嗒嗒作響,飛箭掠過耳畔,他在戰場上瘋狂殺敵,只為給君王打出一片天地,讓自己能夠青史留名。可惜年事漸長,白髮叢生,英雄遲暮。
但是因為下闕中出現了「了卻君王天下事」這七個字,很多家長覺得這個首詞不適合放在課文中,他們認為當年宋高宗趙構、宋孝宗趙昚跟宋光宗趙惇都不是明君,是賣國求和的代表,算下來已經可以算是昏君,即便之這樣,辛棄疾依然忠心於他們,了卻君王天下事,這是裕中,這樣的思想會誤導後人。乍一看其實還是很有道理,但是詳細一想,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得考慮這首詞為什麼會被入選教科書,最主要的原因一個是這首詞文採斐然,每一句都不是一般人能夠寫出來的,特別是戰場描寫更是生動形象,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如此驚險,又如此熱血。另外一點是情感真摯,愛國的情感被濃烈的表達出來,年近50的辛棄疾感到英雄遲暮,「可憐白髮生」將他對報報效祖國的迫切表現的淋漓盡致,這是愛國教育的好例子。
辛棄疾出生地在金朝,但是他的出生地原本確實宋朝的國土,所以他對家國故土 非常珍惜和看中,1142年嶽飛蒙冤而死,辛棄疾可以說也是伴隨著嶽飛的故事成長,他繼承了嶽飛的遺志,1161年加入了在金朝的宋朝子民的反抗軍,進入戰場抗擊外敵,此時的他並非為朝廷作戰,而是為了國家故土作戰。1162年,趙昚即位後,立刻為嶽飛平反,還嶽飛清白,這對於大宗百姓來說是一件美事,辛棄疾也對宋朝有所改觀,看到了希望,1165年趙昚更是直接任命辛棄疾為江陰籤判,即位後的趙昚在初期也主張北上伐金、收復失地,這讓當時才25歲的辛棄疾便心中願意效忠了。
但是宋朝似乎就沒有幾個又骨氣的皇帝,這個趙昚開始還可以,但是到了後期就開始委曲求全,而主戰的辛棄疾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年裡被一貶再貶,到1189年時,辛棄疾已經因為被罷官而閒居八年了。辛棄疾已經完全認識到南宋朝廷的懦弱無能,還自嘲說自己是「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可見年近50的辛棄疾已經看透了。所以辛棄疾這裡的「了卻君王天下事」指的是「家國天下」,想為祖國驅除外辱、收復失地,還給百姓們一個安定幸福的生活!
所以這裡所謂的愚忠是無稽之談,《破陣子》這樣的千古名篇是中華文化的隗寶,在歷史和教育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叫囂移除課本,這是不解其中味,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