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鞭草,分柳葉馬鞭草、藍花馬鞭草等,娘家在歐洲,多年生草本。
高30~120釐米。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形似馬鞭狀,故名。
夏秋間開淡紫色唇形花。多數生長於原野,在華東、華南和西南大部地區均能看到。
在古歐洲,一般人認為疾病是受到魔女詛咒,馬鞭草常被插在病人的床前,以解除魔咒。被視為珍貴的神聖之草,在宗教慶祝的儀式中被賦予和平的象徵。
在中國古代,南北朝時期,名醫陶弘景就對它有了記載∶村墟陌甚多。莖似細辛,花紫色,葉微似蓬蒿也。
民族醫藥阿昌藥、傣藥、布朗藥、哈尼藥,彝藥、僳僳藥、佤藥 、苗藥、壯藥、侗藥中都有它的身影。由此也獲得了諸多別名:鐵馬鞭、狗牙草,鐵馬蓮,紫頂龍芽,鶴膝風,苦練草,蜻蜓草,退血草,鐵馬蓮等等。
全草供藥用。味苦,性寒,歸肝、脾經。能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腫。主治外感發熱,溼熱黃疸,水腫,痢疾,瘧疾,白喉,淋病,經閉,症瘕,癰腫瘡毒等。
選方:
1、 治傷風感冒、流感:鮮馬鞭草一兩五錢46g,羌活15g,青蒿30g。上藥煎湯二小碗,一日二次分服,連服二至三天。咽痛加鮮桔梗五錢。(《江蘇驗方草藥選編》)
2、治咽喉腫痛:鮮馬鞭草莖葉搗汁,加人乳適量,調勻含咽。(江西《中草藥學》)
3、治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膿腫:馬鞭草30g,切碎曬乾備用,水煎服,每天一劑。(《全展選編·五官科》)
4、治喉痺深腫連頰,吐氣數者(馬喉痺):馬鞭草根一握,截去兩頭,搗取汁服。(《幹金方》)
5、男子陰腫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者∶馬鞭草搗塗之。《集驗方》
6、乳癰腫痛∶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薑一塊,擂汁服,渣敷之。(《衛生易簡方》)
7、治婦人月水滯澀不通,結成癥塊,腹肋脹大欲死:馬鞭草根苗五斤,細銼,以水五鬥,煎至一鬥,去滓,別於淨器中熬成煎。每次飯前,以溫酒調下半匙。(《聖惠方》)
8、治婦人疝氣痛:馬鞭草30g,酒煎滾服,以湯浴身,取汗甚妙。(《纂要奇方》)
9、發背癰毒,痛不可忍∶龍牙草搗汁飲之,以滓敷患處。(《集簡方》)
10、治突然大腹水病:鼠尾草、馬鞭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鬥,去滓更煎,以粉和為丸服,如大豆大二丸加至四:五丸。禁肥肉,生冷勿食。(《補缺肘後方》)
11、治鼓脹煩渴,身幹黑瘦:馬鞭草細銼,曝幹,不要見火。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滓,溫服。(《衛生易簡方》)
12、治痢疾:馬鞭草60g,土牛膝15g。將兩藥洗淨,水煎服。每天一劑,一般服二至五劑。(《全展選編·傳染病》)
13、赤白下痢∶龍牙草五錢,陳茶一撮,水煎服,神效。(《醫方摘要》)
14、破腹中惡血,殺蟲:馬鞭草,生搗,水煮去滓,煎如飴,空心酒服約2g。(《藥性論》)
15、治瘧,無問新久:馬鞭草汁100毫升,酒60毫升,分三次服。(《千金方》)
16、治黃疸:馬鞭草鮮根(或全草)60g,水煎調糖服。肝腫痛者加山楂根或山楂三錢。(江西《草藥手冊》)
選方介紹完啦,最後,來了解減肥減脂、調理腸胃的馬鞭草茶。
配方:馬鞭草20克,白糖20克
製作:
1、把馬鞭草洗淨,切成3釐米長的段。
2、把馬鞭草放入燉杯內,加水250毫升。
3、用武火燒沸,文火煎煮25分鐘,除去藥渣,放入白糖攪勻即成。
食法:每日2次,每次100毫升。
提醒提醒:由於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