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國密蘇裡號戰列艦上簽署了投降書,此舉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勝利而告終。
然而,根據戰後史學界統計的數字,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頒布《終戰詔書》後,全亞洲各地放下武器投降的日軍總兵力超過了700萬人。截止到1945年,日本全國總人口才7100萬,其軍隊的總兵力接近全國人口總數的1/10。那麼,戰略資源極其貧乏的日本,是如何將他的軍隊從幾十萬人擴軍到700萬人呢?
以德為師的兵役制度改革
說到日本在二戰時期的大規模擴軍,我們不得不提到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兵役改革。
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並沒有建立起現代化的兵役制度,由於日本天皇沒有實權,國家權力掌握在幕府和大名手裡,而幕府和大名階層又有自己的私人軍隊。因此,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並沒有建立起現代意義的國家正規軍。
然而,這一切隨著明治維新的出現而發生了劃時代的改變。明治維新的發生,標誌著日本的政體從古代的「戰國割據」變成近代化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而天皇也從傀儡變成了名副其實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為了捍衛日本天皇神聖不可侵犯的皇權,日本當局對日本兵役制度進行改革,建立起了近代化的國家常備軍,學習德國,建立近代的常備兵役制度。
上圖_ 明治維新時期,1868年戊辰戰爭中薩摩藩的藩士
根據日本當局在1872年發布的《徵兵令》,年齡達到20歲的男子一律服兵役。現役期限為3年,退出現役後要服預備役,預備役2年。退出預備役還要服後備役,後備役期限一般為3到10年。這樣一來,一個日本男子至少要接受12年的軍事訓練。即便日本男子退出了現役部隊,但他仍然能通過預備役和後備役的軍事訓練維持戰鬥力,並在國家需要的時候轉入現役部隊。
那麼,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建立的近代常備兵役制度到底有多大的動員能力呢?我們可以通過日俄戰爭找到答案。
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後,面對陸軍總兵力佔據優勢的俄軍,日本當局迅速展開動員。當時,日本陸軍擁有總兵力37.5萬人。戰爭爆發後,日本當局從200萬後備役兵員中動員118萬人參戰。這些經受了後備役訓練的兵員能保持同現役部隊相當的戰鬥力!日本打贏日俄戰爭的原因有很多,但日本建立起來的近代化兵役制度是其打贏日俄戰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圖_ 日俄戰爭 歷史舊照
日本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的稱霸亞洲的野心進一步膨脹。1914年,日本參加一戰,並通過戰爭手段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到了上世紀20年代,為了給將來的大規模侵略戰爭做好充足的準備,日本實施了更加嚴格和細化的普遍性義務兵役制。
這一制度比明治維新後日本當局頒布的《徵兵令》更加完善細化。《徵兵令》明確了日本兵役的三種類型:現役、預備役和後備役。
而1920年代的日本兵役改革則在現役、預備役和後備役的基礎上增加了第一補充兵制度和第二補充兵制度。具體說來,所有的現役軍人退出現役後要服預備役,服預備役3年後再進入後備役。而第一補充兵和第二補充兵則是參加過軍訓的學生和其他適齡青年。日本當局將這些人登記在冊,一旦爆發大規模戰爭,日本將從第一補充兵和第二補充兵中挑選兵員組建新的師團。
上圖_ 二戰日軍某師團
日本師團番號背後的秘密
結合日本在1920年代實施的新的義務兵役制度,我們就能讀懂日本師團番號背後日本擴軍的秘密。
日本陸軍的第一批師團為明治維新後6個鎮臺改編而來的6個常備師團,其番號為第師團到第6師團。這是日軍中第一等王牌部隊,武器裝備和後勤全部優先供應,其編制模仿當時的德國陸軍,採取「一師二旅四團(聯隊)」的編制,師團指揮部還下屬炮兵聯隊(炮兵團)。
隨著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擴大,日本當局又組建了新的常備師團。其番號為第7師團到第20師團。上世紀20年代,日軍裁掉了第13、第15、第17和第18師團。沒有被裁撤的10多個師團再加上日軍的近衛師團和明治維新後組建的第一批6個師團,這17個師團構成了二戰爆發前日本常備陸軍的基本架構。
上圖_ 甲午戰爭 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
全面抗戰爆發後,日本急需擴軍參戰。而當時的日本財力有限,其平時只能養17個常備師團。這擴軍該如何進行呢?
日本在1920年代實施的義務兵役制度就發揮作用了。根據義務兵役制度的規定,所有現役軍人服完現役後必須服預備役,具體說來,在新兵服役完2年現役後,這些服過現役的士兵還要按照原先服現役時的建制,每年展開一個月的預備役訓練。
等到戰爭全面擴大後,這些由預備役官兵組成的日軍師團就成了日軍新的戰鬥力量。從番號上,日軍預備役人員組成的新師團,其番號都在100以後。至於番號叫「一百多少」,那就看新兵服現役時所在的日本常備師團番號了。比如,日軍第1師團退役後的預備役士兵組成日軍第101師團,日軍第6師團退役後的預備役士兵組成第106師團。
日軍預備役人員組成的「100+師團」,其在戰鬥力上不如日軍的17個常備師團,但由於這些士兵都服了現役,退出現役後又跟著老部隊的建制參加軍事訓練,因此這些「100+師團」仍然能保持較強的戰鬥力。
上圖_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軍老照片
隨著戰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日本又採取了新的兵員動員模式:以17個常備師團的精銳聯隊為核心,補充預備役人員組建新的師團。這些新組建師團的番號從20到59之間,是日軍維持佔領區秩序的主力部隊,其戰鬥力比「100+師團」更強。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了填補戰線拉長後的空缺,日本又以獨立旅團或部分老部隊的留守人員為核心,徵召參加過軍事訓練的學生和其他適齡青年(第一補充兵和第二補充兵),組建了番號大於或等於60的新師團。
日本1920年代實施的普遍兵役制度至此發揮到了極致。
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動員,日本不僅將450萬後備役兵員填入部隊,還將大批參加過軍訓的學生和其他適齡青年填入部隊。到了1945年春季美軍進攻硫磺島和衝繩島之後,日本更是肆無忌憚的展開了本土決戰的大規模擴軍。從1945年初開始,日本經歷了4次大規模擴軍,進一步徵召第一補充兵和第二補充兵,還將很多沒有經受過嚴格訓練的老人和孩子拉入部隊。
上圖_ 硫磺島戰役的場景
由於日本完善的兵役制度引發的全國戰爭動員和1945年日本國內的5次擴軍,儘管日軍在二戰期間有210萬人被盟軍擊斃,但直至日本投降,亞洲各地還有700萬日軍放下了武器。也正是日軍龐大的總兵力讓美軍擔心進攻日本本土付出重大傷亡,美軍就做出了對日本投原子彈的決定。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