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預示著什麼一般,有人在狗不理門店拍到了一個畫面:
是的,這是狗不理包子自1858年創辦以來,第一次有狗光顧了狗不理。
旁人看的是熱鬧,可我看到的是諷刺。
因為在這個GIF下面的評論,竟然全是罵狗不理的:
在網上,狗不理的風評屬實不太行。
不僅外地遊客不推薦,連天津本地人也沒有幫狗不理說公道話。
知乎上有專門問題討論:
虎撲上該話題有1000多條回復
僅有少數人為狗不理說話:
連B站都在黑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中華老字號,狗不理的風評為什麼會如此之差?
年少成名,名震津門
1831年,「狗不理包子」創始人高貴友,出生在直隸武清縣下朱莊(現天津市武清區)。
中國人取乳名時,往往會刻意取一個低賤一點的名字,高貴友也不例外。
他爸給他取乳名叫「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
高貴友14歲時,到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夥計。
因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
三年滿師後,高貴友獨自開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
要知道,那時候高貴友還只有17歲。
由於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因此生意十分興隆。
那時的包子價格非常親民:每一位天津人都能品嘗到高貴友的手藝。
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
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
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據說,袁世凱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嘗後大悅,曰:「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
從此,狗不理包子名振全國,逐漸在許多地方開設了分號,甚至揚名海外。
(這一事件被狗不理立塑像紀念下來)
從國營到私營,從低價到高價
1947年,狗不理由高貴友第三代子孫繼承,由於經營不利,幾個店相繼倒閉。
1956年,天津市人民政府為恢復經濟、繁榮市場,想要恢復本地風味食品,決定重開狗不理包子鋪,改國家經營。
國營的狗不理依然保持著【價廉物美】的水準,成為了不少天津人每天必不可少的早餐。
狗不理也迅速恢復了元氣,並更進一步擴大知名度。
1973年時,毛澤東主席有一次和大家談到了天津的美食,特別想到了天津的「狗不理」包子。
生活管理員吳連登為此,還專程到天津,給主席買回去了「狗不理」,主席吃後特別高興。
1999年,狗不理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
2006年,狗不理成為第一批中華老字號
2008年,狗不理被評為中華老字號百年名點
2009年3月狗不理成為和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11月狗不理包子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媒體不遺餘力的宣傳,以及數不盡的榮譽,讓狗不理聞名全國。
在我們的腦海裡,天津=狗不理,如同北京=全聚德一般。
無數旅客慕名來到天津,都必定會嘗一口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直到80年代依然以【好吃不貴】聞名全國。
可步入90年代時,狗不理變了。
當時,狗不理順應改革開放的大潮,從國有化轉為私有化,成立狗不理集團有限公司。
由狗不理轉私有的那一刻起,這家百年老店就變味了。
全盤私有化的狗不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包子走高端路線。
具體措施就是:大幅提高價格。
如今的狗不理包子價格有多高?
我拿【盜月社食遇記】的視頻來舉個例子。
8隻包子居然需要100多塊錢?
一隻包子要20~30元?
你沒看錯,這就是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價格。
6人套餐,原價1240,現在不用1140,不用1040,只要996,只要996!
幸好,在菜單的最後,有一些平價包子可以試試。
一行人就點了這些包子:
就這些包子,依然花了他們190元。只有三屜。
接著,他們去了一家當地人推薦的包子店。
不吃不知道,一吃嚇一跳,一桌子的包子價錢加起來,也只不過是100元。
兩者相比,高下立判。
如果說包子的味道與高昂的價格相匹配,那還算可以接受。
問題是,天津狗不理包子早已失去了當年的味道。
儘管味道尚可,但比起天津的其他包子店,依然不能算是出色。
讓我們來看看大眾點評上的評價:
1600條評價裡,居然有900多條低分評價,其中有300多條評價直指包子「味道差」。
有這麼多差評,你總不能說是有人刷評價了吧?
讓我們看看具體評價:
即使是好評,裡面也在抱怨【價格高昂】這個問題:
所以你明白為什麼天津人不推薦狗不理包子了嗎?
明明天津有更價廉物美的包子,何必要自討苦吃去狗不理呢?
我覺得,包子畢竟是包子。
無論你玩多少花樣,弄多少個褶子,抬高多少的逼格,它還是包子。
包子天生就應該是親民的。
上班族每天買兩個包子在路上啃,這是包子;
小朋友拿著媽媽給的錢,買包子回家作早餐,這也是包子;
可一個包子幾十塊,一籠包子三位數,對不起,這不是包子。
這是奢侈品。
文章最後,再貼一個美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