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我們的徵途是載人登月!

2020-12-23 中國青年網

「嫦娥五號任務中開展的月面起飛、軌道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都是未來載人返回的必要技術。」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17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通過這些技術驗證,也是為未來載人登月打基礎。」

圖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針對人們關心的中國載人登月規劃問題,吳豔華表示,中國載人航天當前的任務,是要完成地球軌道空間站的建設。按照目前中國政府初步意向,先搞關鍵技術攻關,等我國近地軌道的空間站建成,再規劃論證是不是要實施載人登月計劃。

「中國政府的目的可能不同於當時美國載人登月。」吳豔華說,「當時美國和蘇聯搞太空競賽,是以『誰先上』『上得多』作為主要目的。我們搞載人登月,一定是服務於科研,服務於探索未知。」

對於有媒體問「能不能搞載人登月旅遊」,吳豔華認為在技術上沒問題,關鍵是很貴。首先還是要以服務於探測、服務於科學為主。

中國的載人登月或許為時尚遠,而「十四五」卻即將到來。發布會上,吳豔華對中國航天在「十四五」及未來一個時期將要實施的重大工程任務進行了介紹。

視覺中國供圖

探月工程:將論證月球科研站建設

吳豔華說,嫦娥五號任務的成功實施,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圍繞月球探測主題來說,我國基本規劃確定的任務是探月工程四期,總共包括四次任務。

  一是已經成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  第二次任務是嫦娥六號,我國將進一步優化論證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比如說,是讓它從月球極區還是月球背面採樣返回,正在進一步論證。  規劃當中還有嫦娥七號和八號任務。我國準備以此為契機,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共同論證初步建設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或者驗證核心技術。  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表示,未來嫦娥七號任務將對月球南極進行探測。俄羅斯也有一個叫做「月球-資源-1」探測計劃。在中俄兩國政府間合作機制下,雙方正準備在這方面開展相關合作。同時也歡迎其他國家與我們共同開展類似像國際月球科研站等合作。

行星探測:三次任務正待審批

吳豔華介紹,中國行星探測計劃第一個任務已經實施了,就是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今年7月23日在文昌成功發射。目前探測器狀態非常好,已累計飛行約3.7億公裡,目前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按照預定計劃,天問一號將於2021年2月中旬到達火星,開始繞火探測;計劃5月中旬著陸火星開展巡視探測。

此外還規劃了三次行星探測任務,包括一次小行星的探測和取樣,一次火星的採樣返回,還有一次木星系環繞探測和行星穿越探測。吳豔華說,目前任務規劃已基本明晰,有待國家審批。

關於未來的星際探測,吳豔華表示:「我個人理解,主要是『勘、建、用』三個字。」他解釋說,「勘」就是勘察月球和其他星球的環境,包括空間環境、地質環境及人類關注的各種輻射等,這是探索的最主要目的。

「建」是要建設,形成一定的基礎設施能力。像嫦娥四號任務中的鵲橋衛星,就能提供持續不斷的月地測控通信能力。基礎設施能力還包括長期供水供電的能力等。

「用」的目的主要關乎地外資源能不能供人類利用和開發。「我想世界各國應該是圍繞這麼一個目的開展星際探測活動。」吳豔華說。

載人航天:2年完成11次發射

按照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規劃,2021年和2022年是載人航天三期工程建設非常繁忙的時間。

吳豔華介紹,我國計劃在2年時間裡,完成空間站共計11次發射任務。包括空間站核心艙、2個試驗艙、4艘貨運飛船,以及4艘載人飛船。隨後將開展大量在軌科學實驗。

重型運載火箭:肯定要發展

航天人有句行話,「航天發展,運載先行」。運載火箭代表著進入空間的能力,頗受公眾關注。

吳豔華介紹說,在已有的火箭,特別是「胖五」已經連續成功以後,我國下一步的打算包括:充分利用長徵五號、六號、七號新一代運載火箭技術,完善我國無毒無汙染新型火箭序列,進行重新整合,保證新一代運載火箭能夠形成序列化,滿足各種軌道、各種重量飛行器的發射任務。比如國家航天局日前宣布,長徵八號運載火箭計劃於12月中下旬左右,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實施首飛任務。

對於媒體非常關注的重型運載火箭,吳豔華表示:肯定要發展。「我們正在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的迭代優化論證,待條件成熟,會報國家審批。」他說。

應用衛星:廣泛為國民經濟各領域提供保障

談及各類應用衛星,吳豔華表示,首先,北鬥導航衛星已提供全球服務,要穩定運行好。其次,近年無論是國家任務還是商業航天任務,遙感衛星正在蓬勃發展,用途各種各樣。此外還有通信衛星,包括地球靜止軌道和低軌通信衛星。「以上三類衛星統稱為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要廣泛地為國民經濟各領域提供強大的支撐保障能力。」他說,「同時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還將為大眾生產生活提供更為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此外,還需要研製發射專用空間科學衛星,開展空間科學探測和研究。吳豔華透露,我國跟義大利已經成功合作過中意電磁衛星項目,目前雙方已籤署協議,準備接著開展電磁02星研製,目的是探測地震是否產生地球電磁信號異常,爭取為地震預測預報做出貢獻。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下一步,我們的徵途是載人登月
    」圖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針對人們關心的中國載人登月規劃問題,吳豔華表示,中國載人航天當前的任務,是要完成地球軌道空間站的建設。按照目前中國政府初步意向,先搞關鍵技術攻關,等我國近地軌道的空間站建成,再規劃論證是不是要實施載人登月計劃。
  • 「中國向載人登月邁出又一步」
    「太空計劃的重要一步」把約2000克的月壤樣品「打包」帶回,是嫦娥五號此次探月的核心任務。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導稱,為順利完成採樣任務,嫦娥五號配備了攝像機、光譜儀、雷達、一隻進行表取採樣的機械挖掘臂以及一臺進行鑽取採樣的鑽具。
  • 「中國向載人登月邁出又一步」(國際論道)
    該報導稱,探月任務被視為中國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的重要一步。這個年輕的太空國家想積累經驗,以便在未來成功實現載人登月。「意味著雄厚的科技實力」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與封裝,首次月面起飛上升,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嫦娥五號創造多項「首次」記錄,表明中國在多個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引發外媒熱議。
  • 中國在載人登月方面未來有何規劃?國家航天局回應
    針對「未來有沒有載人登月的計劃」一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按照目前中國政府初步意向,先搞關鍵技術攻關,等近地軌道的空間站建成,再規劃論證是不是要搞載人登月。 吳豔華稱,「載人登月,中國政府的目的可能不同於當時美國載人登月,媒體朋友們都清楚,當時美國和蘇聯搞星球大戰,就是以『誰先上』『上得多』作為主要目的。
  • 嫦娥5號之後,我國載人登月階段開啟,新載人火箭或許並非長徵9號
    11月24日凌晨,嫦娥5號在長徵5號火箭巨大的推力下,啟程前往月球,20多天旅程之後,將帶著月壤返回,這段旅程也是我國無人月球探測階段「繞、落、回」三部曲的最後一步。
  • 嫦娥五號任務圓滿完成,中國離載人登月還有多遠?
    但考慮到未來的載人登月需求,我們確定了目前的方案,目的在於進行更多的技術驗證。」隨著嫦娥五號任務的圓滿成功,隨著載人登月論證工作的推進和相關技術的積累,中國離實現載人登月的目標越來越近。登月模式有多種,選擇適合國情的模式非常重要。登月模式有多種,選擇適合國情的模式非常重要。
  • 用土星5號進行載人登月已過去快50年,為何不再用它來登月了呢?
    隨著我國嫦娥五號探月活動的順利實施,世人的目光齊聚我們深空探測技術的偉大成就,紛紛為我們科學技術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提升點讚。與此同時,以美國SPACE公司為代表的多個航空航天巨頭,也在紛紛開展大型火箭發射實驗和星際探索工程布局。
  • 嫦娥攬月|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離載人登月還有多遠?
    此次嫦娥五號探測任務實現了多個首次,其中多個首次還為載人登月技術發展積累了相關工程經驗和技術基礎,比如首次上升器月面起飛、上升器與軌返組合體月球軌道首次對接。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管劉然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次對接,包括之前的著陸起飛,後續的降落返回,都是基本勾勒載人登月的主要環節,也是為後續的深空探測和載人登月奠定了技術基礎。
  • 嫦娥五號已經回地球,我們下一步關心的是中國太空人何時能登月?
    今年的新冠疫情,已經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重點,我們開始努力彌補這一年來造成的損失。而在這個時候,我們的航天事業,也迎來了突破時刻。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於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月面起飛,12月17日返回地球著陸內蒙古。
  • 中國人何時載人登月?說到做到,中國實現當年「吹下的牛」
    毫無疑問,嫦娥五號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對探索月球的熱潮,關於載人登月、近月軌道空間站以及月球基地的建設成為關注的焦點。●中國月球基地循環系統已經準備好了,美國卻失敗了不管是建設近月軌道空間站還是載人登月,其最終目的是要在月球建立基地。
  • 月球上沒有發射基地,載人登月如何返回地球?看嫦娥五號就知道了
    嫦娥五號執行任務期間,也再次讓人想起了半個世紀前美國的載人登月,沒錯,載人登月被質疑再一次地登上了熱搜。其實這些年來,對於載人登月的質疑聲從來沒有停止,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如此。
  • 中國何時載人登月?航天局回應:先搞技術攻關再論證
    對於外界關心的載人登月問題,國家航天局表示要先搞關鍵技術攻關,之後再論證是否載人登月。據央視消息,12月17日下午,在國新辦舉行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回答了記者提問。
  • 美國又宣布大事,載人登月中包括9名女太空人,還有日本幫助!
    嫦娥五號在發射之後,已經成功在月球上著陸,並且完成了特定的任務,將會在近期返回地球,初步計算的位置應該是在我國的內蒙古,如果嫦娥5號可以順利地返回地球,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已經成熟掌握了無人月球採樣技術,我國下一步載人登月計劃的進行也會更加順利一些。
  • 載人登月、月球旅遊還有多遠?國家航天局回應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嫦娥五號採樣順利完成後,距離載人登月、月球旅遊還有多遠?國務院新聞辦今天(12月17日)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就載人登月計劃進行了回應。
  • 上世紀美蘇太空爭霸,為啥最終蘇俄一直沒能實現載人登月?
    但要更進一步,比如遠距離探測和載人到月球,前蘇聯就差那麼一點點距離了。而其他的國家就談不上比較了,只能用望塵莫及來形容。前蘇聯不光是載人登月沒有實現,就是探測火星也顯示了巨大差距。火星比金星遠那麼一點點,體積比金星小那麼一點點。就是這個「一點點」把前蘇聯給拉下了。
  • 中國有無載人登月計劃?國家航天局回應
    針對「中國在載人登月方面未來的規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先搞關鍵技術攻關,等近地軌道的空間站建成,再規劃論證是不是要搞載人登月。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 來源:中國網關於未來有沒有載人登月的計劃,吳豔華表示,按照目前中國政府初步意向,先搞關鍵技術攻關,等近地軌道的空間站建成,再規劃論證是不是要搞載人登月。
  • NASA無奈承認,2024年無法實現載人登月
    美國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可能告吹。在今年11月12號NASA公布的航天報告中有提到關於航天的一些挑戰和戰略,其中第一條挑戰赫然是在2024年要讓世界上第一位女性登月和一位男性登月。可是根據這份報告指出,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這個計劃的一些關鍵部分已經於年初關閉,就算沒有疫情,這個計劃也一直在消耗大量的資金,導致計劃中的一些載人和無人發射被推遲了好幾年,而受到影響的,當然也包括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
  • 就像載人登月一樣,是什麼在限制我們?
    就像載人登月一樣,是什麼在限制我們?從我們有能力飛出地球之後,尋找類地行星就成為了科學家的目標之一。在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逐步的認識了宇宙的遼闊和複雜,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除了地球,火星被認為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一顆星球,因為它和地球的環境極為相似,距離地球也足夠近。
  • 阿波羅飛船半世紀前載人登月,嫦娥五號後來居上靠的是什麼?
    就是在這走走停停的過程中,太平洋另一頭的我們已經成功實施兩次登月行動,並即將在嫦娥五號任務中迎來新質變,兩相對比可以發現這是一個多麼經典的龜兔賽跑故事。 嫦娥五號 正所謂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除了安全落月技術,大洋彼岸在深空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領域再一次落後於我們。
  • 以現有的技術和國力資源,哪個國家能夠最快實現載人登月?
    雖然人們可以用天文望遠鏡看到月球表面,但我們是看不到月球的背面的。因為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直到1969年,阿波羅十一號飛船載人登月,全世界有六億人通過電視轉播同時收看了這歷史性的一幕。當看到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人類的第一個腳印時,觀者無不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