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在相當程度上保持了與現行民事法律的穩定性和延續性,避免了因民法典的實施給司法實踐帶來過大的衝擊和不適。但民法典畢竟不是簡單的法律彙編,「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編訂纂修,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
據統計,民法典1260個條文中,保留條文佔36.3%,新增條文佔11.7%,實質性修改條文佔19.5%,非實質性修改條文佔32.5%。對此,民事檢察監督應當高度重視民法典頒布實施後的新舊法銜接,只有在自身辦案環節準確把握新舊法銜接的標準,才能精準判斷民事生效裁判在新舊法的銜接問題上適用法律是否正確。
新舊法的銜接問題本質上就是新法能否溯及既往的問題。關於法的溯及力,《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93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該條規定為解決民法典頒布實施後的新舊法銜接問題提供了基本準則。
對於民事法律行為發生在民法典實施前、訴爭糾紛在民法典實施後尚未審結的案件,在遵循法不溯及既往基本原則的同時,還需要根據具體的情形判斷是適用民法典的相關規定還是適用民事法律行為發生時的法律更有利於對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從中選擇適用最有利於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規定。具體適用規則體現為:
第一,民法典中新增條文的溯及力問題。原則上,民法典中創設性的新增規定沒有溯及力,如總則編中的臨時監護制度、物權編中的居住權制度、婚姻家庭編中的離婚冷靜期制度等均不能溯及既往。但是,對於現行民事法律中有總則性、基礎性的規定,新增條文屬於對現行規定的具體展開,則民法典實施後具有溯及力,甚至在民法典正式實施前還可以在司法辦案中參照適用。最典型的如第四編關於人格權的規定,其實民法總則民事權利一章第109條至第111條中已經有關於人格權的總則性的規定,人格權編雖然在立法體例上屬於創設性的規定,但其實質內容是民法總則中相關規定的制度擴展、細化和落實,完全可以在民法典正式實施前參照適用。
如部分地方人民法院在審理個人信息保護糾紛案件中,容易忽視當事人訴訟請求的請求權基礎,沒有細緻區分人格權請求權和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之間的區別,一概按照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和責任形式進行分析判斷,在法律適用上是存在問題的。檢察機關在辦理該類案件時,完全可以參照民法典的具體規定去判斷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是否存在需要監督的情形。
第二,民法典中實質性修改條文的溯及力問題。應從最有利於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角度,選擇適用新法還是舊法。需注意的是,民事訴訟是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兩造對抗,在訴爭的民事權益上屬於此消彼長的博弈關係,無論適用哪一種標準裁判,必然對一方當事人有利,對另外一方當事人不利。因此,應以不給一方當事人造成明顯不公結果為標準,來判斷是否有利於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在難以判斷時,仍然遵循法不溯及既往的基本原則。
以保證合同糾紛為例,擔保法第19條規定,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連帶責任保證承擔保證責任,而民法典第686條修改為按照一般保證承擔保證責任。如果適用擔保法的規定對保證人不利,而適用民法典的規定又對被保證人不利,在此情形下就應根據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則選擇適用擔保法還是民法典。
第三,民法典中非實質性修改條文的溯及力問題。所謂非實質性的修改,主要包括三種情形:
一是立法語言表述更加嚴謹準確,如第1218條、第1224條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修改為「醫療機構或者其醫務人員」。
二是對現行法律規定進行了補充、細化、完善,如民法典第401條軟化了流質條款的效力,很多評論認為這是一種重大變化,但如果仔細分析,即使依據物權法第186條的規定認定流質條款無效,但該條款並不導致合同整體的無效,抵押權人仍然有權依法主張優先受償,且近年來人民法院都是依據這一思路進行裁判的,不能視為是一種實質性的修改。
三是對現行司法解釋的吸收,如民法典第793條關於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無效後建設工程價款的支付,即相關司法解釋經司法實踐檢驗後正式入法。非實質性修改條文並沒有改變和影響司法裁判標準,從司法實操的角度講,不存在溯及力的問題。
第四,關於新出臺司法解釋的溯及力問題。「兩高」司法解釋在民事司法法律適用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已經公布的2020年度司法解釋立項計劃,明年上半年之前將出臺17個民事司法解釋。因「司法解釋是最高司法機關針對法律在實踐中的具體適用而對法律作出的理解,因而與立法不同,其目的並非創設規則,而是運用法律解釋方法解決法律的實施問題。因此,大多數司法解釋雖然制定於被解釋的法律施行之後,卻應溯及到被解釋的法律實施之日發生效力。」
作為檢察機關應當注意的是,對於在民法典實施之後、司法解釋出臺之前,地方人民法院依據自身的理解作出與司法解釋不完全一致的裁判,如果沒有造成特別不公平的處理結果,應當謹慎提出監督意見,因為這不僅會影響到司法權威,而且,「這種以現在的理解否定過去理解的做法既不符合司法的規律,也不符合認識的規律。」
(作者單位:廣東省人民檢察院)
【來源:正義網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