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國時期蜀漢的名將,很多人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五虎上將"。畢竟他們跟隨劉備創業的事跡太著名了,又有小說家為其增飾、渲染。然而"五虎上將"只活躍於東漢末年時期到蜀漢初期,最晚去世的趙雲,也是在蜀漢建興七年(即公元229年,一說建興六年),距離蜀漢滅亡還有三十多年的時間。在蜀漢中後期,同樣有一些名將,不過相比於"五虎上將"來說知名度顯然不能同日而語。在蜀漢有一句流行語"前有王、句,後有張、廖",就是指蜀漢中後期的四個名將:王平、句扶、張翼、廖化。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些人物。
王平:"興勢之戰"守衛漢中
在這四個名將當中,王平的知名度可能是最高的(廖化也很高,但是他的事跡的知名度低),在史料上記載的軍事經歷也是最詳實的。王平的經歷很有意思,他本來是益州人,在曹操徵張魯的時候投奔曹操,然後又在"漢中之戰"中加入劉備集團,來了一個"出口轉內銷"。
王平嶄露頭角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當時諸葛亮在隴右活動,趙雲、鄧芝在關中牽制曹真,魏明帝曹叡派張郃支援隴右,街亭是必經之地。諸葛亮派馬謖封鎖街亭,王平就是馬謖的先鋒。馬謖在街亭進行了近乎愚蠢的軍事部署,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一伐失敗。而馬謖潰敗後,王平率領一千多人作為疑兵震懾張郃、收攏殘兵,算是勉強挽回一伐的損失。王平在戰後"特見崇顯",統領"無當飛軍"。
在諸葛亮四伐中,司馬懿率軍與諸葛亮正面交鋒,令張郃進攻王平負責的南圍。王平頂住張郃的攻勢,諸葛亮在正面擊潰司馬懿,取得"甲首三千"的戰果;在諸葛亮五伐時,諸葛亮去世,魏延、楊儀相爭,魏延燒毀蜀漢撤軍的棧道,王平作為前鋒討伐魏延,用攻心的手段化解魏延部的抵抗意志,導致魏延被馬岱所殺。
王平最有含金量的戰役應該是"興勢之戰",因為在這次戰役中,王平作為漢中軍區司令,是主將的身份。當時曹魏內部曹爽與司馬懿爭權,為了提升名望,曹爽決定拿蜀漢開刀,率領十餘萬大軍(一說六、七萬)進攻漢中。漢中兵力有限,王平將兵力布置到漢中北部的興勢圍、黃金圍,將曹爽大軍封鎖在秦嶺中,堅持到費禕的支援。小編認為這次戰役的勝利足以令王平躋身三國時期一流名將之列。
句扶:名亞王平,官至左將軍
句扶屬於"四大天王"中最弱的那個,史料的記載實在是太少了。句扶字孝興,是巴西郡漢昌縣人,屬於當地大姓。句扶在《華陽國志》中又被記載為"勾扶",從讀音上來說,這裡的"句"確實應當讀作"勾",來源於裴注中的反切注音。有關於句扶的史料,大都零星地記載在《三國志》以及《華陽國志》當中。
在《三國志·蜀書·王平傳》中提到了王平,評價為"忠勇寬厚,樹有戰功,功名爵位亞平",還是有實戰記錄而非蔭庇或者名望的影響力;《華陽國志·巴志》中將句扶與馬忠、王平、張嶷等人並列,這些都是蜀漢中後期的中流砥柱;《華陽國志·序志常璩道將》中將句扶列入"果壯"。句扶在蜀漢官至左將軍,進封宕渠侯。而《華陽國志·劉後主志》中卻記載句扶為右將軍,應該是一次誤記。
從上面的記載來看,有關於句扶的史料雖然有一些,但是幾乎都是簡單介紹一些名爵官職,進行評價而已,實戰記錄卻沒有。根據網絡上的信息中,明人諸葛元聲所撰《滇事紀略》中記載句扶曾經參與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戰爭,但是小編無法找到《滇事紀略》的原始文字資料哪怕影印版本,所以這一點不能確定,如有方家還請指正。
張翼:身為反戰派,卻協助姜維取得"洮西大捷"
在蜀漢有四大鎮戍——漢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其中庲降都督主要負責對南中地區的統治。事實上諸葛亮南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南中地區的安穩,但是並沒有取得完全、長久控制南中地區的效果。所以庲降都督的責任很重要,面臨戰事的機會僅次於漢中都督。
張翼做過庲降都督,但是他把事情給搞砸了。因為張翼執法嚴峻,導致渠帥劉胄的反叛。於是蜀漢朝廷徵召張翼入朝,派馬忠接替他的位置。當時張翼的部下都勸張翼趕快入朝請罪,爭取寬大處理。但是眼下劉胄並沒有被消滅,張翼以大局為重,仍然在準備戰事,堅持到馬忠趕到南中。所以《三國志》中評價"馬忠因其成基以破殄胄",張翼還因此受到諸葛亮的賞識。
到蜀漢後期,蜀漢內部出現主戰派和反戰派兩種不同的聲音。但由於姜維和陳祗兩個當權人物都是主戰派,所以北伐事業還是興盛過一段時間。其中最大的勝利當屬蜀漢延熙十八年(即公元255年)的"洮西之戰"。在這次戰役中,蜀漢一舉殲滅曹魏隴右精銳數萬人,戰後曹魏雍、涼都督陳泰直接被刷掉。在"洮西之戰"中首功當然是姜維,而張翼作為徵西大將軍隨軍出徵,應該也有功勞。
有意思的是張翼本身是一個反戰派,在"洮西之戰"之前就勸說姜維不應連年北伐;在已經消滅數萬曹魏士兵後又勸說姜維適可而止,不要貪功。姜維和張翼雖然理念不同,但是每次北伐的時候都要帶上張翼,這或許能夠說明張翼的軍事能力。後來張翼官職左車騎將軍,也有跟隨姜維在劍閣抵抗鍾會的經歷。
廖化:最冤枉的名將,兩度擊敗曹魏名將郭淮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相信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其實這只是小說家語,出自清朝小說《掃迷帚》。然而廖化在歷史上的軍事能力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那麼弱,反而兩次擊敗曹魏名將郭淮。在蜀漢延熙元年、曹魏景初二年,陰平太守廖化率軍進攻曹魏守善羌侯宕蕈。郭淮令廣魏太守王贇、南安太守遊奕夾擊廖化。郭淮的部署是讓王贇、遊奕兩個人分兵從東、西兩線進攻廖化。結果廖化集中兵力擊潰遊奕,王贇也死於這次戰役。
然後是在蜀漢延熙十年、曹魏正始八年(即公元247年),隴右各郡羌、胡人反抗曹魏投奔蜀漢,蜀漢出兵支援,姜維接應白虎文、治無戴等羌、胡首領,廖化在成重山上築城收容羌、胡人。按照《郭淮傳》中的記載,郭淮進攻廖化導致姜維回援,"皆如淮計",然而事實上是姜維和廖化成功接應白虎文等人返回蜀漢,這是一場蜀漢的勝利。後來廖化遷至右車騎將軍,值得一提的是,廖化雖然是姜維的老戰友,但也是一個反戰派。
總而言之王平、句扶、張翼、廖化等人都是蜀漢中後期名將,除了句扶之外,也有拿得出手的戰績。可惜由於人們對三國中後期的關注度不高,尤其是諸葛亮去世後,而《三國志》對蜀漢的記載非常匱乏,句扶僅一筆帶過,廖化雖然有一個小傳,但他的戰績反而要從其他傳記中查找。看來陳壽對蜀漢有惡意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華陽國志》、《讀史方輿紀要》、《中國歷史地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