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王、句,後有張、廖」,聊一聊蜀漢中後期的名將

2020-12-18 畫筆中的歷史

提到三國時期蜀漢的名將,很多人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五虎上將"。畢竟他們跟隨劉備創業的事跡太著名了,又有小說家為其增飾、渲染。然而"五虎上將"只活躍於東漢末年時期到蜀漢初期,最晚去世的趙雲,也是在蜀漢建興七年(即公元229年,一說建興六年),距離蜀漢滅亡還有三十多年的時間。在蜀漢中後期,同樣有一些名將,不過相比於"五虎上將"來說知名度顯然不能同日而語。在蜀漢有一句流行語"前有王、句,後有張、廖",就是指蜀漢中後期的四個名將:王平、句扶、張翼、廖化。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些人物。

王平:"興勢之戰"守衛漢中

在這四個名將當中,王平的知名度可能是最高的(廖化也很高,但是他的事跡的知名度低),在史料上記載的軍事經歷也是最詳實的。王平的經歷很有意思,他本來是益州人,在曹操徵張魯的時候投奔曹操,然後又在"漢中之戰"中加入劉備集團,來了一個"出口轉內銷"。

王平嶄露頭角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當時諸葛亮在隴右活動,趙雲、鄧芝在關中牽制曹真,魏明帝曹叡派張郃支援隴右,街亭是必經之地。諸葛亮派馬謖封鎖街亭,王平就是馬謖的先鋒。馬謖在街亭進行了近乎愚蠢的軍事部署,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一伐失敗。而馬謖潰敗後,王平率領一千多人作為疑兵震懾張郃、收攏殘兵,算是勉強挽回一伐的損失。王平在戰後"特見崇顯",統領"無當飛軍"。

在諸葛亮四伐中,司馬懿率軍與諸葛亮正面交鋒,令張郃進攻王平負責的南圍。王平頂住張郃的攻勢,諸葛亮在正面擊潰司馬懿,取得"甲首三千"的戰果;在諸葛亮五伐時,諸葛亮去世,魏延、楊儀相爭,魏延燒毀蜀漢撤軍的棧道,王平作為前鋒討伐魏延,用攻心的手段化解魏延部的抵抗意志,導致魏延被馬岱所殺。

王平最有含金量的戰役應該是"興勢之戰",因為在這次戰役中,王平作為漢中軍區司令,是主將的身份。當時曹魏內部曹爽與司馬懿爭權,為了提升名望,曹爽決定拿蜀漢開刀,率領十餘萬大軍(一說六、七萬)進攻漢中。漢中兵力有限,王平將兵力布置到漢中北部的興勢圍、黃金圍,將曹爽大軍封鎖在秦嶺中,堅持到費禕的支援。小編認為這次戰役的勝利足以令王平躋身三國時期一流名將之列。

句扶:名亞王平,官至左將軍

句扶屬於"四大天王"中最弱的那個,史料的記載實在是太少了。句扶字孝興,是巴西郡漢昌縣人,屬於當地大姓。句扶在《華陽國志》中又被記載為"勾扶",從讀音上來說,這裡的"句"確實應當讀作"勾",來源於裴注中的反切注音。有關於句扶的史料,大都零星地記載在《三國志》以及《華陽國志》當中。

在《三國志·蜀書·王平傳》中提到了王平,評價為"忠勇寬厚,樹有戰功,功名爵位亞平",還是有實戰記錄而非蔭庇或者名望的影響力;《華陽國志·巴志》中將句扶與馬忠、王平、張嶷等人並列,這些都是蜀漢中後期的中流砥柱;《華陽國志·序志常璩道將》中將句扶列入"果壯"。句扶在蜀漢官至左將軍,進封宕渠侯。而《華陽國志·劉後主志》中卻記載句扶為右將軍,應該是一次誤記。

從上面的記載來看,有關於句扶的史料雖然有一些,但是幾乎都是簡單介紹一些名爵官職,進行評價而已,實戰記錄卻沒有。根據網絡上的信息中,明人諸葛元聲所撰《滇事紀略》中記載句扶曾經參與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戰爭,但是小編無法找到《滇事紀略》的原始文字資料哪怕影印版本,所以這一點不能確定,如有方家還請指正。

張翼:身為反戰派,卻協助姜維取得"洮西大捷"

在蜀漢有四大鎮戍——漢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其中庲降都督主要負責對南中地區的統治。事實上諸葛亮南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南中地區的安穩,但是並沒有取得完全、長久控制南中地區的效果。所以庲降都督的責任很重要,面臨戰事的機會僅次於漢中都督。

張翼做過庲降都督,但是他把事情給搞砸了。因為張翼執法嚴峻,導致渠帥劉胄的反叛。於是蜀漢朝廷徵召張翼入朝,派馬忠接替他的位置。當時張翼的部下都勸張翼趕快入朝請罪,爭取寬大處理。但是眼下劉胄並沒有被消滅,張翼以大局為重,仍然在準備戰事,堅持到馬忠趕到南中。所以《三國志》中評價"馬忠因其成基以破殄胄",張翼還因此受到諸葛亮的賞識。

到蜀漢後期,蜀漢內部出現主戰派和反戰派兩種不同的聲音。但由於姜維和陳祗兩個當權人物都是主戰派,所以北伐事業還是興盛過一段時間。其中最大的勝利當屬蜀漢延熙十八年(即公元255年)的"洮西之戰"。在這次戰役中,蜀漢一舉殲滅曹魏隴右精銳數萬人,戰後曹魏雍、涼都督陳泰直接被刷掉。在"洮西之戰"中首功當然是姜維,而張翼作為徵西大將軍隨軍出徵,應該也有功勞。

有意思的是張翼本身是一個反戰派,在"洮西之戰"之前就勸說姜維不應連年北伐;在已經消滅數萬曹魏士兵後又勸說姜維適可而止,不要貪功。姜維和張翼雖然理念不同,但是每次北伐的時候都要帶上張翼,這或許能夠說明張翼的軍事能力。後來張翼官職左車騎將軍,也有跟隨姜維在劍閣抵抗鍾會的經歷。

廖化:最冤枉的名將,兩度擊敗曹魏名將郭淮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相信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其實這只是小說家語,出自清朝小說《掃迷帚》。然而廖化在歷史上的軍事能力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那麼弱,反而兩次擊敗曹魏名將郭淮。在蜀漢延熙元年、曹魏景初二年,陰平太守廖化率軍進攻曹魏守善羌侯宕蕈。郭淮令廣魏太守王贇、南安太守遊奕夾擊廖化。郭淮的部署是讓王贇、遊奕兩個人分兵從東、西兩線進攻廖化。結果廖化集中兵力擊潰遊奕,王贇也死於這次戰役。

然後是在蜀漢延熙十年、曹魏正始八年(即公元247年),隴右各郡羌、胡人反抗曹魏投奔蜀漢,蜀漢出兵支援,姜維接應白虎文、治無戴等羌、胡首領,廖化在成重山上築城收容羌、胡人。按照《郭淮傳》中的記載,郭淮進攻廖化導致姜維回援,"皆如淮計",然而事實上是姜維和廖化成功接應白虎文等人返回蜀漢,這是一場蜀漢的勝利。後來廖化遷至右車騎將軍,值得一提的是,廖化雖然是姜維的老戰友,但也是一個反戰派。

總而言之王平、句扶、張翼、廖化等人都是蜀漢中後期名將,除了句扶之外,也有拿得出手的戰績。可惜由於人們對三國中後期的關注度不高,尤其是諸葛亮去世後,而《三國志》對蜀漢的記載非常匱乏,句扶僅一筆帶過,廖化雖然有一個小傳,但他的戰績反而要從其他傳記中查找。看來陳壽對蜀漢有惡意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華陽國志》、《讀史方輿紀要》、《中國歷史地圖集》

相關焦點

  • 蜀漢中後期「小五虎」:關興張苞等五人,看看他們如何排名?
    前言:三國時期名將眾多,曹魏有五子良將,蜀漢有五虎上將,東吳有十二虎臣,再加上各種統帥型的人才,真可謂亂世出英雄。不過在魏蜀吳三國之中,相比較魏吳兩國來說,蜀國整體上劣勢很大,很大一部分在於人才匱乏。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在蜀漢中後期,至少有五名大將,可以和蜀漢五虎上將相媲美,稱之為「小五虎」,他們分別是誰呢?如何排名?
  • 蜀漢中後期的名將,「小五虎將」之一馬忠
    三國時期,吳蜀兩家都有一名叫馬忠的將領。吳國的馬忠抓了敗走麥城的關羽,關平。蜀國的馬忠,則是蜀漢中後期的一員重要軍事將領。馬忠是巴西郡人,舉孝廉入仕,當了漢昌長。劉備在與馬忠交談後,極為欣賞馬忠的才能。劉備死後,馬忠在諸葛亮手下當差。公元225年,諸葛亮徵討南中,當時牂牁郡郡丞朱褒作亂,馬忠受命自領一軍,打敗叛軍,斬殺了朱褒。
  • 蜀國一個小軍官差點害死趙雲,日後成了蜀國四大名將之一
    漢中對於劉備固然重要,對於曹魏也是不容有失的軍事重地。曹操立即調集重兵,親自掛帥,自長安出斜谷道趕赴漢中,想從劉備手中收復失地。劉備指揮若定,他一看曹兵人多勢眾氣勢洶洶,於是採取了憑堅固守之策,憑藉險要地形,死守險關要隘,與曹操打起了持久戰。就在這段戰事期間,蜀國一個小軍官卻差點害死名將趙雲。
  • 聊一聊「五虎上將」各自的諡號,作為蓋棺定論,是否名副其實
    提到蜀漢的名將,大概"五虎上將"最有牌面。蜀漢四十二年的名臣良將中,只有十二個人獲得諡號,"五虎上將"全部獲諡。"五虎上將"的諡號各不相同,而且還有不少的爭議。尤其以關羽、趙雲二人的爭議最大。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五虎上將"的諡號,作為蓋棺定論,是否稱得上是名副其實。
  • 死後成仙成帝的蜀王張育
    前秦王苻堅見有機可乘,便命西縣侯苻雅和楊安、王統率大軍7萬,要踏平位於今甘、陝、川三省交界處的仇池國,以掃清入蜀的障礙。東晉梁州刺史楊亮知道前秦這一招的厲害,遂派督護郭寶協助仇池國主楊纂抗擊前秦大軍。然而,兩國聯軍終究沒能擋住前秦強敵的鐵蹄,仇池國被滅亡。東晉實際掌握朝政大權的桓溫急調名將周訪的孫子周仲孫為益州刺史,監益、梁二州諸軍事,以防禦前秦攻蜀。
  • 劉備虎將多早亡,後期僅存十良將!
    武有:關 張 趙 馬 黃 陳到 魏延 吳懿 傅肜 張嶷 霍峻 馬忠 姜維 關平 關興  張苞 廖化 張翼 劉封 嚴顏 向寵 馬岱 吳班 陳式 吳蘭 雷銅 傅儉 羅憲 王平 霍弋 句扶等。「五虎上將」死後,蜀國後期的將領名氣都沒那麼大,也就給人產生了錯覺,說蜀國後期無大將。其實不然,蜀漢後期雖然相比前期要顯得人才凋零。但是良將還是有一批的。個人總結蜀漢後期十大良將:1.姜維首推的自然是姜維,姜維本是魏將,後降蜀。
  • 前蜀:蜀漢之後,又一個割據蜀地的勢力,卻只存在了18年
    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前蜀,就是五代十國時期割據蜀地的國家。不過,前蜀僅僅存在了18年,相對於劉備建立的蜀漢,前蜀的存在時間確實比較短暫了。以下,就讓我們一起聊一聊歷史上的前蜀。此後他又攻了東川、漢中以及秦、鳳、階、成等州,奠定了日後前蜀的疆域。
  • 聊一聊諸葛亮進行的五次北伐,各自的目的、過程和影響
    諸葛亮執政時期,有過五次北伐的舉動。它們的目的、規模、影響都有所區別。總體上來說沒有達到戰略目的,但是過程可圈可點。下面小編就來簡明扼要地聊一聊這五次北伐。當時曹魏有三個郡投降蜀漢,還有一個郡正在動搖當中。曹叡趕緊派張郃支援隴右。諸葛亮讓馬謖率領大部隊守住街亭,但是馬謖失敗了。"街亭之戰"的失敗讓攻略隴右的計劃功虧一簣。這次戰役雖然震動了曹魏,但是並沒有實際戰果,還給曹魏敲響了警鐘。
  • 三國群雄 蜀將殊榮:將馬錢賞析之三國名將
    如圖9所示將馬錢,正面文字旋讀為「蜀將關羽」;背面將馬圖左向昂首回眸馬,一將騎於馬上。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即219年,劉備入蜀稱「漢中王」後,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史稱蜀漢五虎上將,故亦稱關羽為蜀將。將馬圖描述了關雲長勒馬向前、得勝歸來,萬人之敵、熊虎之將的形象。若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義薄雲天;像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 聊一聊籃球的皇帝
    今天閒來無事,來聊一聊勒布朗詹姆斯。
  • 夷陵之戰,劉備麾下有五大名將倖免於難,他們最後的結局如何?
    並非如此,夷陵之戰劉備麾下至少有五大名將倖免於難,那麼他們最後的結局如何?我們一一來看一下。 這裡面提到了七位大將,地位最高的是大督馮習,其次是前部先鋒張南,輔匡、趙融、廖淳、傅肜是別督,地位稍低,吳班當時是領軍,地位應該和四位別督差不多。 七人之中,張南、馮習、傅肜三人戰死沙場,趙融在夷陵之戰後史料中不見蹤影,戰死的可能性也很大。
  • 韓遂好在陣前與敵將聊天,一聊死樊稠,再聊敗馬超
    韓遂先後與皇甫嵩、張溫、董卓、孫堅等名將抗衡,引起天下騷動。韓遂的智謀與戰功讓朝廷無可奈何,他卻有一個特殊愛好:好在陣前與敵將聊天,聊到高興處手舞足蹈。在董卓死後,李傕、郭汜、樊稠等把持了朝政。馬騰因為私事有求於李傕,李傕不理,馬騰非常生氣,要派兵攻打長安。
  • 三國志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譯文
    張裔傳,張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他研究《公羊春秋》,廣泛涉獵《史記》、《漢書》。汝南人許文休入蜀後,認為張裔幹練敏捷,是中原一帶鍾繇一類的人物。劉璋時期,張裔被薦舉為孝廉,任魚復縣縣長,回到州裡任州署從事,兼任帳下司馬。張飛從荊州由墊江進入蜀地,劉璋授予張裔軍隊,讓他在德陽陌下抵禦張飛,結果張裔兵敗,退回成都。
  • 曹魏國力強盛卻不能速滅蜀漢、東吳,聊一聊曹魏南徵的困境
    正是因為河北的山川之固,袁紹才能夠集中力量進攻曹操,在戰爭的前中期取得巨大優勢。蜀漢和東吳就各自擁有一種地形優勢,蜀漢的主體是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四面環山易守難攻。漢中是曹魏進攻蜀漢的最為主要的目標(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目標),從關中到漢中隔著一大片秦嶺山地,只有陳倉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寥寥幾條道路可走,而且並不平坦。
  • 張姓在漢末三國有多牛?三大名臣,五位諸侯,八大名將
    姓張的可以看過來,沒錯張姓在三國人才輩出,在相當多的領域都有出類拔萃之人,那麼張姓在漢末三國有多牛?三大名臣,五位諸侯,八大名將,我們來盤點一下。張魯張魯是留侯張良之後,東漢末年割據漢中自立二十餘年,215年曹操攻伐漢中時投降曹操,官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他也是曹操親家。
  • 劉備取益州後,為何沒有順勢攻取漢中?
    蜀國有一位大臣廖立,在劉備死後曾經公然批評劉備用兵失誤:「昔先帝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吏士,無益而還。」意思是說,214年劉備奪取益州後,沒有順勢攻取漢中,而是與吳人爭荊州三郡,結果徒勞無功,把漢中拱手讓給了曹操。
  • 聊一聊曹操刺殺張讓一事的真實性,以及曹操可能的動機
    不過曹操在歷史上有過一次疑似刺殺的行為,就是刺殺張讓。這件事也被一些人視為曹操刺董的歷史原型(其實應該是伍孚)。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曹操刺殺張讓一事是否真實,以及曹操這麼做的動機是什麼。曹操刺殺張讓一事或為過度解讀的結果曹操刺殺張讓這件事,並非《三國志》中的記載,來源於東晉史學家孫盛的《異同雜語》,看上去應該是一本筆記小說,然後又被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引注到《武帝紀》中。這說明曹操刺張讓一事本身的可信度並不是很高,起碼沒有被陳壽所採信。
  • 封號的「命名學」——為什麼劉備要稱「漢中王」?
    從劉備在建安二十四年實際統治的區域來看,能夠構成一字王王號的地理單元,只有代表荊州的「楚」以及代表「益州」的「巴」和「蜀」。先來看「楚王」為什麼不行。秦漢之間,「楚」作為最大的一支反秦勢力,先後有陳涉建立的「張楚」、楚義帝熊心建立的「後楚」和項羽建立的「西楚」。而漢高帝劉邦曾經先後作為後楚和西楚的臣子,之後也是擊敗西楚霸王項羽,才建立的漢朝。
  • 魏國後期名將陳泰:三次擊敗姜維,司馬昭弒君後他氣得嘔血而死
    提起魏國後期名將,人們大都會想起鍾會鄧艾等人。實際上,當時的魏國名將遠不止他們二人。魏國大將陳泰,就是魏國後期實力最強的軍事人才之一,綜合水平絲毫不次於鄧艾鍾會。在與蜀漢軍隊的交戰中,陳泰曾經三次擊敗姜維,堪稱姜維最為強勁的對手。陳泰,生於公元200年,卒於260年,河南潁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