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諸葛亮進行的五次北伐,各自的目的、過程和影響

2020-12-26 插畫師的三國夢

諸葛亮執政時期,有過五次北伐的舉動。它們的目的、規模、影響都有所區別。總體上來說沒有達到戰略目的,但是過程可圈可點。下面小編就來簡明扼要地聊一聊這五次北伐。

諸葛亮一伐——隴右震動

從蜀漢開國以來,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漢就沒和曹魏發生過戰爭。蜀漢要處理內部的問題,曹魏也不願意打蜀漢。這讓曹魏對蜀漢的戒心產生了鬆懈。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最接近勝利的一次,也是取得戰果最多的一次,如果沒有馬謖的失敗的話。

諸葛亮一伐的戰略目的是割取隴右地區。他令趙雲率領大軍佯攻關中,吸引曹魏的精力,自己進攻隴右。當時曹魏有三個郡投降蜀漢,還有一個郡正在動搖當中。曹叡趕緊派張郃支援隴右。諸葛亮讓馬謖率領大部隊守住街亭,但是馬謖失敗了。"街亭之戰"的失敗讓攻略隴右的計劃功虧一簣。這次戰役雖然震動了曹魏,但是並沒有實際戰果,還給曹魏敲響了警鐘。

諸葛亮二伐——配合東吳

在諸葛亮進行北伐的同時,東吳也進行北伐,準確來說是刻意製造的防守反擊。鄱陽太守周魴向曹休詐降,引發了"石亭之戰"。東吳在"石亭之戰"中取得大勝,為了防止曹魏對東吳發兵報復,諸葛亮進行第二次北伐,與一伐是同一年。

諸葛亮二伐比較失敗,數萬大軍強攻只有上千守軍的陳倉,但是未能成功,由於軍糧匱乏和曹魏援兵趕到而撤退。這次北伐規模不小,影響卻不大。如果說有影響的話,只有成就了郝昭這個名將。

諸葛亮三伐——攻取二郡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不再以割取隴右為目的,而是訂立了一個小目標——攻取武都、陰平二郡。蜀漢先是派遣陳式進攻二郡,曹魏雍州刺史郭淮本來打算阻止一下陳式,但是諸葛亮親自領兵幹擾郭淮,讓郭淮知難而退。

平心而論諸葛亮三伐實在沒有什麼含金量可言,甚至一場像模像樣的戰鬥都沒有發生。武都、陰平兩個郡也是早就被曹魏放棄,諸葛亮要做的只是過去接管它們。不過這次戰役對蜀漢的意義卻比較重要。武都、陰平不僅庇護漢中的側面,還幫助漢中分擔了北伐的壓力。

諸葛亮四伐——史料混亂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仍然是以隴右為目標,仍然是一次大規模的北伐。而諸葛亮的對手也變成了司馬懿。相比較於前幾次北伐,諸葛亮四伐中與曹魏的戰鬥還算比較激烈。不過史料記載得非常混亂。《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在野戰中大勝,取得"甲首三千"的戰果;而《晉書》記載司馬懿擊潰諸葛亮並且"斬俘萬計"。

諸葛亮四伐的過程一直是一筆糊塗帳,不過從整體上來說終歸是不克而還,因為糧食不夠吃只能撤軍。在撤退的路上設伏殺死曹魏名將張郃。這次戰役對整個魏蜀戰爭的影響不大,但是卻引發一些政治上的影響。司馬懿憑藉諸葛亮之手除掉張郃,以及一場模糊的勝利在雍、涼站穩腳跟;諸葛亮則除掉另外一個託孤大臣,也算是自己的掣肘——李嚴。

諸葛亮五伐——英雄遲暮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目標並不明確。他出兵的方向是關中地區,但是根據郭淮的猜測,目的還是在隴右,具體手段是封鎖隴山,隔絕曹魏對隴右的控制。不過郭淮的猜測也不能奉為圭臬。事實上諸葛亮一直尋求與司馬懿決戰的機會。為了解決糧食問題,諸葛亮甚至在曹魏種田。

司馬懿一直躲避諸葛亮的兵鋒,讓諸葛亮的拳頭打在棉花上。諸葛亮身染沉痾,最終病逝於五丈原。由於諸葛亮臨終之前的調度安排,蜀漢的軍隊平穩撤退不至大敗,除了魏延和楊儀的火併。不過總體上來說,諸葛亮的去世還是讓蜀漢如同失去主心骨,對曹魏的大規模北伐也沉寂一段時間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

相關焦點

  • 《臥龍吟》諸葛亮五次北伐全敗 陸遜四次北伐全勝
    在三國歷史上,為了消耗強魏的有生力量,吳國跟蜀國都心照不宣地發動了數次北伐戰爭,其中蜀國諸葛亮主持的五次北伐全敗!而吳國的北伐,卻在大都督陸遜的主持下四戰全勝!同樣是北伐魏國,為什麼兩個人的水平會差這麼多?來《臥龍吟》中一探究竟吧。
  • 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易中天這一觀點有點扯
    諸葛亮的五次北伐約略的寫完了,文辭淺薄,望諸位看官見諒。今日之文是小編對部分觀點的個人看法,是否採信,請自行取捨。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有人提出,這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包括百家講壇的易中天教授。影視劇中的諸葛亮認為諸葛亮北伐是「以攻為守」的觀點,影響很大,我認為是值得商榷的。
  •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是打不上去,所以只拿了兩郡?真實目的重要多了
    諸葛亮第一次用兵,馬謖失街亭,北伐失敗;第二次用兵,郝昭死守陳倉,北伐再次失敗。那麼第三次北伐,結果如何呢?如果你跟我一樣是蜀漢的粉絲,那麼就可以安心的看蜀漢贏得的第一場勝利,諸葛亮打下了重要的第一勝!
  • 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什麼?絕非匡扶漢室
    很多人都以為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為了匡扶漢室,直取曹魏,這樣的理解就未免有些太片面了。今天要說的是,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什麼?絕非匡扶漢室。 諸葛亮所做的第三件不能以常理度之的事情就是北伐曹魏了。這件事也是諸葛亮堅持最久的一件事。曾經連續7年5次出兵攻打曹魏。讓曹魏面對蜀國的突然襲擊頭疼不已。
  • 諸葛亮五次北伐,無一次有所大功,為何依舊堅持耗費國力北伐?
    ——《蜀相》234年10月8日,諸葛亮於五丈原病逝。這位傳統意義上的忠臣、智者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這也代表著第五次北伐再次無功而返。諸葛亮窮極一生,都在為「興復漢室」而努力。可是在諸葛亮後半生中,不難發現諸葛亮北伐似乎並未有所建功,甚至有耗費國力之嫌。
  • 不為人知:韓信北伐一次就能成功,為何諸葛亮五次都失敗了?原
    ,為何諸葛亮五次都失敗了?諸葛亮曾五次北伐,均告失敗。秦亡後,項羽大封十八路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佔據梁、楚九郡,定都彭城。他違背了楚懷王「誰先攻入關中,就做關中王」的約定,把劉邦封到巴、蜀,並將關中一分為三,分封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堵住了劉邦北上的出路。
  • 諸葛亮北伐和陸遜北伐,在同一時期攻打曹魏,誰的成果更大呢?
    對於夷陵之戰來說,可謂蜀漢和東吳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了。雖然在夷陵之戰中,蜀漢元氣大傷。但是,因為顧忌到強大的曹魏,諸葛亮還是恢復了蜀吳聯盟,也即在夷陵之戰後,蜀漢和東吳化幹戈為玉帛,以此共同對抗強大的曹魏。為了對付曹魏,諸葛亮先後五次北伐曹魏,也即蜀漢丞相諸葛亮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了五次戰爭,歷經7年。
  • 北伐成功率幾乎為零,諸葛亮為何還要大耗國力去北伐,到底圖啥?
    蜀漢的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諸葛亮和繼任者姜維卻為何還要堅持北伐呢?蜀漢北伐基於當時的情況,確實是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以攻代守」卻是諸葛亮對蜀漢政權存於亂世的一種策略。
  • 諸葛亮北伐「以攻為守」之說,休矣!
    #諸葛亮#諸葛亮北伐是古往今來特別引人關注的重大問題,而宥於種種原因,一直以來都是「以攻為守」之說佔據主流。然而,諸葛亮北伐的目的難道僅僅就是以攻為守?這一說法有著哪些謬錯?基於這些問題,筆者試作此文同大家探討。若有不當之處,還望各位指正。
  • 諸葛亮北伐,從一開始就註定無法成功,為什麼他還要強行北伐?
    今天來談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事件——諸葛亮五次北伐。諸葛亮都不陌生?大家都知道他是蜀漢丞相。曾被司馬懿稱讚為「天下奇才」。他終其一生都在為劉備「光復漢室,一統天下」的心願鞠躬盡瘁。
  • 諸葛亮為何寧願被累死都要堅持北伐?七出祁山其實別有用心
    好了,下面司馬老師帶大家進入今天的司馬與你聊三國的討論環節:為何諸葛亮寧願被累死都要堅持北伐?數次北伐是否只為排除異己?孔明究竟是忠是奸?「識時務者為俊傑」,從古至今,都是這樣能認清時代潮流,聰明能幹的人算是英雄豪傑,並在史書上萬古流芳,成為後世人心目中的偉大人物。可總有人誤會這句話,比如說三足鼎立之時,蜀國已無翻盤之希望,為何諸葛亮還是「不識時務」地一次次北伐呢?
  • 詳解諸葛亮第五次伐魏,秋風五丈原,北伐大業終成空
    馬忠是蜀漢除諸葛亮外最成功的少數民族問題專家,南中地區的穩定程度,超過第一次北伐之前的狀態。鑑於此前北伐,多次受困於糧草補給,諸葛亮這次囤積的糧草數量,超過了歷次北伐,集中在箕谷南部設立的邸閣。為了避免第四次北伐因道路被衝毀,運糧不濟致使功虧一簣的事情再度發生,他從斜谷至劍閣設立了十四個營寨,分屯兵馬,維護糧道。
  • 諸葛亮北伐有何真正目的?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說明問題
    一、諸葛亮北伐在正史記載中,諸葛亮北伐的時間大約從228年到234年,前後整整7年的時間,諸葛亮發動了5次北伐。因為當時的蜀國本就是民多兵少,100多萬平民,而士兵才區區10萬,而且大多是通過徵兵進入的,沒有經歷多少的訓練。
  • 曹魏國力強盛卻不能速滅蜀漢、東吳,聊一聊曹魏南徵的困境
    蜀漢和東吳就各自擁有一種地形優勢,蜀漢的主體是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四面環山易守難攻。漢中是曹魏進攻蜀漢的最為主要的目標(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目標),從關中到漢中隔著一大片秦嶺山地,只有陳倉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寥寥幾條道路可走,而且並不平坦。蜀漢在漢中布置層層防禦,就足以阻擋曹魏的大軍。
  • 諸葛亮的北伐選擇
    諸葛亮的北伐選擇作者:轅固小生三國群雄並起,蜀漢基業偏居一隅,但因為先主劉備乃正統皇室後裔,頗受歷代認可與推崇。而諸葛亮作為當然謀主,肱股之臣,與先主的君臣之義流芳千古。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
  • 諸葛亮死後,姜維11次北伐中原,到底獲得了哪些戰果?
    基於此,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自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11次北伐。針對姜維連年北伐中原,有人認為這是在消耗蜀漢國力,也有人認為這是在拖延蜀國的滅亡時間。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死後,姜維11次北伐中原,到底獲得了哪些戰果?是否一無所獲。
  • 「前有王、句,後有張、廖」,聊一聊蜀漢中後期的名將
    然而"五虎上將"只活躍於東漢末年時期到蜀漢初期,最晚去世的趙雲,也是在蜀漢建興七年(即公元229年,一說建興六年),距離蜀漢滅亡還有三十多年的時間。在蜀漢中後期,同樣有一些名將,不過相比於"五虎上將"來說知名度顯然不能同日而語。在蜀漢有一句流行語"前有王、句,後有張、廖",就是指蜀漢中後期的四個名將:王平、句扶、張翼、廖化。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些人物。
  • 聊一聊「五虎上將」各自的諡號,作為蓋棺定論,是否名副其實
    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五虎上將"的諡號,作為蓋棺定論,是否稱得上是名副其實。 在劉備在世的時候,只有法正一個人獲得諡號;後來諸葛亮、蔣琬、費禕、陳祗等重要人物去世時自然獲得諡號。"五虎上將"被追諡的時間,還是在蜀漢景耀三年(即公元260年)和景耀四年(即公元261年),分兩批進行。
  • 天下第一謀士的五次北伐,為何又雙叒叕敗了?
    ,讓我們心生欽佩的同時也不禁扼腕,特別是很多朋友們都對諸葛亮五次北伐的失敗耿耿於懷,那麼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失利的癥結究竟是什麼呢?易中天先生也曾多次分析過這位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的軍事指揮天才在北伐中的多次失利,甚至很多人都說北伐的失敗是諸葛亮一生中唯一的敗筆,其實,在諸葛亮確定北伐之初,蜀漢和曹魏國力之間就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同時曹魏陣營人才濟濟,雖然蜀漢有諸葛亮這樣的帥才,但能堪大任的將才確是少之又少。不管是整體的經濟實力還是優秀的人才實力,蜀國較於魏國都是處於劣勢的。
  •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本可以休養生息,為何還要五次北伐?
    而劉備雖然祖上是漢室宗親但實際上是一介白身,只能通過仁義和個人魅力打天下,創業難度比那些世家子弟難不止一點半點。赤壁之戰後曹操統一天下的夢想破裂,劉備趁機奪下荊州和益州,從此天下變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時代。劉備離世後把蜀漢託付給諸葛亮,很多朋友不明白當時蜀漢的國力很弱,諸葛亮為何執意北伐。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