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易中天這一觀點有點扯

2020-12-23 南城太守V

諸葛亮的五次北伐約略的寫完了,文辭淺薄,望諸位看官見諒。今日之文是小編對部分觀點的個人看法,是否採信,請自行取捨。

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

有人提出,這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包括百家講壇的易中天教授。

對大國而言,確實可以通過戰爭的方式,轉移國內矛盾,但對於小國,對強國發起主動進攻來轉移矛盾,基本等於自尋死路。

戰爭是有風險和代價的,大國可以承受這種風險,小國卻未必承受得住。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劉備

戰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

這個道理諸葛亮不會不懂。以戰爭轉移國內矛盾,即使在強國,也只是個別拙劣政客採用,不適用於諸葛亮這個級別傑出政治家。

蜀漢在諸葛亮時代,沒有太大的國內矛盾,諸葛亮在百姓心中的威望達到頂點。在諸葛亮死後,遺愛尤在,以至於把蜀漢的德政歸功於其子諸葛瞻。

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鹹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諸葛亮傳》

網上傳得沸沸揚揚的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的矛盾肯定有,但絕對沒有鬧到不可調和,非要發動戰爭以避免的地步。

個別網友稱,蜀漢分裂為三大派系,足見諸葛亮水平不高,個人表示呵呵。

黨內無派,千奇百怪,誰能夠找出任何一個封建朝代,任何一個時期,沒有派系,山頭?蜀漢分為三派,只是歷史客觀現象,無法避免。

在諸葛亮以身作則,公平公正之下「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三派之分,只是現象,還不成為重大矛盾。

諸葛亮固然有重用荊州派楊儀,蔣琬,魏延,卻也同樣重用了東州派的費禕,董允,吳懿,吳班,鄧芝;提拔重用了益州派的楊洪,張裔,張嶷,李恢等人。其中費禕是第二順位繼承人,吳懿是繼任漢中都督,哪裡有半點「荊州派為主,東州派為輔,限制益州派」的意思?

有學者舉例,諸葛亮廢來敏,殺彭漾。來敏是東州派,彭漾是益州派,難道不是打壓東州派和益州派?進而得出推論,諸葛亮時代,派系矛盾很深,諸葛亮只信任荊州派。

那又如何解釋諸葛亮殺劉琰,斬馬謖,貶向朗?這三位可是荊州派!

本來是孤立的因罪受罰,偏偏貼上「派系鬥爭」的標籤,強加給諸葛亮,竊以為不太可取。

認為諸葛亮時代矛盾很深的,請舉出實錘史料證據。

個人覺得,轉移國內矛盾一說,恐難成立。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

認為諸葛亮北伐是「以攻為守」的觀點,影響很大,我認為是值得商榷的。

以攻代守的前提是敵方有進攻企圖,但是從歷史事實看,曹魏的戰略重心一直在東吳,並無主動進攻蜀漢戰略打算。曹魏對蜀漢的主動進攻一共就三次,曹真伐蜀,曹爽伐蜀,和鍾會鄧艾兩路伐蜀,遠少於蜀漢對曹魏主動進攻次數,也少於曹魏對東吳進攻次數。既然對方都太不打算進攻,又何來守?更遑論「以攻代守」。

「以攻為守」目的是偏安一隅,無進取之意,這不僅與蜀魏攻戰史實不符,也與諸葛亮志向信念大相逕庭。

《出師表》有言「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完全是信心滿滿,對北伐充滿樂觀和希望。

諸葛亮留下的散文很多,不少文章都抒發了統一中原、興復漢室志向,豈能用目光短淺保守的「以攻代守」解釋?

諸葛亮窮兵黷武,造成國力疲憊,這種觀點也頗有市場,激進的更認為諸葛亮對蜀漢滅亡負有責任。

相對於東吳,諸葛亮北伐的次數和規模,都趕不上,顯然算不上窮兵黷武,至於姜維北伐疲憊了國力,那已經是諸葛亮死後二十多年的事情,諸葛亮也不應該為此背鍋。

影視劇中的姜維

此外,姜維也不是諸葛亮的學生,姜維的北伐更不是諸葛亮生前授意。

諸葛亮只是政治家,不是神仙,不大可能會預計到他手下區區一個「中監軍」在二十年後,因一次意外的行刺,成為蜀漢軍的總司令。

諸葛亮北伐共有五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時連續進行的,可以算同一次軍事行動。第一次北伐前,準備了兩年;第二次是策應東吳盟友的政治仗,第三次北伐時趁曹魏軍事注意力被吸引在關中的形勢,趁勢擴張國土;第四次北伐,準備了兩年半,第五次北伐,準備了三年。典型的「謀定而後動」,攢夠了本錢才做事,肯定不算窮兵黷武,和姜維「連年動眾」,不顧國力,有本質區別。

諸葛亮的北伐,也沒有危及民生。諸葛亮時代和之後的蔣琬時代,是蜀漢國力的巔峰,這個基礎是諸葛亮奠定下的。陳壽評價「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有學者列出了張儼《黙記》「述佐篇」的觀點,證明諸葛亮北伐得不償失,造成了國家困難。

兵者,兇噐;戰者,危事也.有國者不務保安境內,綏靜百姓,而好開闢土地,徵伐天下,未為得計也。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絶之地,戰士不滿五萬,自可閉闗守險,君臣無事,空勞師旅,無歲不徵,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魏司馬懿才用兵眾,未易可輕,量敵而進,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則未見坦然之勳;若無策以裁之,則非明哲之謂,海內歸向之意也。

這個也與部分網友觀點相似,差不多可以算是實錘證據了。

我對此絕不認同。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

因為在這段話之前,另有兩個字「或曰」,翻譯過來就是「有人這麼說」。後面馬上表達了張儼的觀點:「餘竊疑焉」,然後就是一大段反駁這觀點的話。先列出對方的觀點,再加以駁斥,是議論文常規寫作方式,「餘觀彼治國之體,當時既肅整,遺教在後,及其辭意懇切,陳進取之圖,忠謀謇謇,義形於主,雖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表示諸葛亮的才能不比管仲,晏子差,哪裡有半點說諸葛亮「窮兵黷武」,危害國家的意思?

有人也提出了重要證據,《漢晉春秋》言蜀中形勢「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所謂「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者也」。

這段話出自薛珝向孫休的上書,但此時諸葛亮已經去世二十多年,蜀漢「四相」全都已經故去,拿二十多年後的情形用以證明諸葛亮北伐的危害,是不是「穿越」得狠了點?

更何況這句話後面就是孫休嘆息道「若諸葛武侯在時,何至如此乎!

還有人找出了證據,蜀漢滅亡時「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兵民比例達到了驚人的1:9,為三國最高,難道不是老百姓負擔很重,窮兵黷武?

諸葛亮的民族政策,深得少數民族之心,擁有僱傭少數民族參軍的傳統。少數民族參軍的熱情也很高,以至於每有空缺,南人即奔走呼號,刺血踴躍。

三國時,少數民族人口一般不記入戶籍,這就造成蜀漢兵員比例數據虛高,不能解釋成負擔重於魏吳。

《袁子》評價「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以至於「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又哪裡有半點國力虛弱的樣子?

根據《襄陽記》的記載,諸葛亮死後,官民紛紛請求立廟祭祀,因為不合祖制,沒有獲得朝廷批准。老百姓就自發在道路上祭拜。

後來劉禪禁不住朝野壓力,批准了在定軍山設立武侯祠紀念。如果諸葛亮因為北伐導致民生凋敝,甚至「間接導致亡國」,又怎麼可能得到老百姓這麼高的敬意?

那諸葛亮為什麼要讓弱小的蜀漢不斷北伐,諸葛亮是不是軍事家呢?請看下回《北伐!北伐》

完。

本文作者:職業鏟臺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北伐有何真正目的?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說明問題
    一、諸葛亮北伐在正史記載中,諸葛亮北伐的時間大約從228年到234年,前後整整7年的時間,諸葛亮發動了5次北伐。因為當時的蜀國本就是民多兵少,100多萬平民,而士兵才區區10萬,而且大多是通過徵兵進入的,沒有經歷多少的訓練。
  • 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什麼?絕非匡扶漢室
    很多人都以為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為了匡扶漢室,直取曹魏,這樣的理解就未免有些太片面了。今天要說的是,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什麼?絕非匡扶漢室。 諸葛亮所做的第三件不能以常理度之的事情就是北伐曹魏了。這件事也是諸葛亮堅持最久的一件事。曾經連續7年5次出兵攻打曹魏。讓曹魏面對蜀國的突然襲擊頭疼不已。
  • 聊一聊諸葛亮進行的五次北伐,各自的目的、過程和影響
    諸葛亮執政時期,有過五次北伐的舉動。它們的目的、規模、影響都有所區別。總體上來說沒有達到戰略目的,但是過程可圈可點。下面小編就來簡明扼要地聊一聊這五次北伐。諸葛亮一伐——隴右震動從蜀漢開國以來,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漢就沒和曹魏發生過戰爭。蜀漢要處理內部的問題,曹魏也不願意打蜀漢。這讓曹魏對蜀漢的戒心產生了鬆懈。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最接近勝利的一次,也是取得戰果最多的一次,如果沒有馬謖的失敗的話。諸葛亮一伐的戰略目的是割取隴右地區。
  • 諸葛亮北伐「以攻為守」之說,休矣!
    #諸葛亮#諸葛亮北伐是古往今來特別引人關注的重大問題,而宥於種種原因,一直以來都是「以攻為守」之說佔據主流。然而,諸葛亮北伐的目的難道僅僅就是以攻為守?這一說法有著哪些謬錯?基於這些問題,筆者試作此文同大家探討。若有不當之處,還望各位指正。
  • 北伐成功率幾乎為零,諸葛亮為何還要大耗國力去北伐,到底圖啥?
    諸葛亮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槓桿獲取最大的收益,有點類似賭博裡面以小博大的意思,最後諸葛亮明知北伐會失敗,但是自己以攻代守的目的只要實現了,自己的身後名也會有很好的評價,作為三國有名的智者
  • 諸葛亮數次草率北伐,真的是窮兵黷武嗎?
    唯一讓人爭辯的,可能也只是他在劉備去世後,真正掌握蜀漢軍政大權後的數次北伐! 今天主要為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陳倉戰役發表一下觀點。——諸葛亮傳 季漢方面關於第二次北伐圍陳倉的記載主要就是這兩篇,其中也沒有什麼矛盾。無非就是諸葛亮攻打陳倉,沒有能夠攻的下來,糧盡退兵。
  • 易中天眼中的《三國演義》六大謀士,然而諸葛亮僅第二,第一開啟亂世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或聽過易中天評說《三國演義》,在易中天眼中,三國六大謀士或許與世人的普遍觀念並不一樣,比如世人都認為諸葛亮應該是《三國演義》第一謀士,比如魯肅這麼弱菜怎麼能上榜? TOP、6 魯肅
  • 諸葛亮北伐真正動機是什麼?魏明帝明白,但原因說出來很多人不信
    引言:想要真正了解三國的歷史,我們需要熟讀的不是《三國演義》,而是《三國志》,畢竟《三國演義》是小說,而《三國志》才是正史,而且在演義中,諸葛亮這個形象被太過於誇大了,還有很多優秀的人才都被掩蓋在了諸葛亮的光芒中。
  •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是打不上去,所以只拿了兩郡?真實目的重要多了
    其實這次北伐,沒有太多激烈的攻城或守城戰,而是一場頭腦戰。郭淮的大軍剛來到武都,突然傳來消息,諸葛亮的軍隊正在進攻建威,魏軍上下都嚇了一跳,怎麼敵軍突然就跑到我背後了!用下棋來做個比喻,當時黑子跟白子,即將在武都交鋒,而棋盤上方仍然是一片空白,諸葛亮知道棋局的發展,必須搶在北方先下一子。蜀漢也確實搶到了先機,這可以說是傑出的一手。街亭位於隴右交通的要道,而建威也是如此。建威的位置臨近祁山,這是諸葛亮北伐最愛走的一條路。
  • 天下第一謀士的五次北伐,為何又雙叒叕敗了?
    ,讓我們心生欽佩的同時也不禁扼腕,特別是很多朋友們都對諸葛亮五次北伐的失敗耿耿於懷,那麼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失利的癥結究竟是什麼呢?易中天先生也曾多次分析過這位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的軍事指揮天才在北伐中的多次失利,甚至很多人都說北伐的失敗是諸葛亮一生中唯一的敗筆,其實,在諸葛亮確定北伐之初,蜀漢和曹魏國力之間就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同時曹魏陣營人才濟濟,雖然蜀漢有諸葛亮這樣的帥才,但能堪大任的將才確是少之又少。不管是整體的經濟實力還是優秀的人才實力,蜀國較於魏國都是處於劣勢的。
  • 詳解諸葛亮第五次伐魏,秋風五丈原,北伐大業終成空
    公元234年2月,諸葛亮率領大軍踏上最後一次北伐之路,這也是蜀漢規模最大的一次北伐。上一次北伐後,經過三年的休士勸農,積草屯糧,訓練士卒,蜀漢的軍事實力達到了劉備稱帝以來的巔峰。」郭淮不認同,也只有他才真正看穿了諸葛亮此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出武功水向東進攻,可以攻略兵力薄弱的長安,潼關等戰略要地,給曹魏造成很大困難,但補給線很容易被司馬懿切斷,絕對不可能被穩健的諸葛亮採用。
  • 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一心想要繼承先帝遺志,復興漢室。因此前前後後共六次北伐,但是都因為種種原因而失敗了,最終諸葛亮也是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諸葛亮生前一直在培養姜維成為自己的接班人,諸葛亮死後,姜維確實卻曾經出兵北伐,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諸葛亮北伐的目的雖然名義上是復興漢室,其實諸葛亮自己也知道,憑藉蜀國的這點實力,是遠遠打不過魏國的,魏國根本都不需要從全國調集大軍,只派出局部地區的軍隊就足以應付蜀國的進攻。
  • 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這麼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一心想要繼承先帝遺志,復興漢室。因此前前後後共六次北伐,但是都因為種種原因而失敗了,最終諸葛亮也是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諸葛亮生前一直在培養姜維成為自己的接班人,諸葛亮死後,姜維確實卻曾經出兵北伐,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
  • 諸葛亮北伐,從一開始就註定無法成功,為什麼他還要強行北伐?
    今天來談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事件——諸葛亮五次北伐。諸葛亮都不陌生?大家都知道他是蜀漢丞相。曾被司馬懿稱讚為「天下奇才」。他終其一生都在為劉備「光復漢室,一統天下」的心願鞠躬盡瘁。
  • 諸葛亮五次北伐,無一次有所大功,為何依舊堅持耗費國力北伐?
    這看似浩蕩的北伐,前後歷經數年,最終居然沒有建功,這不免讓人疑惑。諸葛亮智慧超群,自然是不會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那他為何會不斷北伐?興復漢室、恢復中原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被請下山。常言道「士為知己者死」,劉備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這點是事實。
  • 諸葛亮北伐和陸遜北伐,在同一時期攻打曹魏,誰的成果更大呢?
    其中,就陸遜北伐指的是陸遜4次參與的東吳與曹魏的作戰,時間為公元277年到公元234年。陸遜四次對魏作戰未嘗一敗,戰績輝煌,戰果豐碩。由此,諸葛亮北伐和陸遜北伐,次數接近,時間上也可以說處在同一時期。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北伐和陸遜北伐,誰取得的戰果更大呢?
  •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
    根據《蜀書先主傳》的記載,劉備當初稱帝建立蜀漢政權,一是因為曹丕篡漢,二是漢獻帝身死,大漢後繼無人(儘管史書考證漢獻帝並沒有被曹丕殺死,但三國時期的人卻並不知道這一點,成都方面的人都以為漢獻帝已亡,還集體為他戴孝。)諸葛亮這簡單的一句話,傳達了至少三個意思:第一, 國家不能同時存在兩個政權,曹丕是賊,竊取了漢家的天下,我們和他勢不兩立。
  • 諸葛亮六出祁山一心北伐,動機是什麼?真如魏明帝所說嗎?
    ——杜甫引言諸葛亮無論是在演義中還是正史中,都是一個忠心不二的大臣,這和諸葛亮個人的情懷和所接受的教育有關。不過歷史上對諸葛亮也有批判的聲音,六出祁山一心北伐,這究竟是盡忠,還是別有目的呢?諸葛亮自述第一次北伐的原因在諸葛亮看來,這次北伐有兩部分原因,第一部分原因就是北邊的魏國剛換皇帝,權力交接的過程中是突襲的好機會,第二部分原因是完成劉備的遺願。在三國時期,雖然是曹孫劉三國鼎立,但是實際上曹孫之間的鬥爭要多很多,曹操,曹丕,曹叡都曾經舉兵南下攻打孫吳政權。
  • 諸葛亮為何寧願被累死都要堅持北伐?七出祁山其實別有用心
    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就是三國的精彩之處。好了,下面司馬老師帶大家進入今天的司馬與你聊三國的討論環節:為何諸葛亮寧願被累死都要堅持北伐?數次北伐是否只為排除異己?孔明究竟是忠是奸?「識時務者為俊傑」,從古至今,都是這樣能認清時代潮流,聰明能幹的人算是英雄豪傑,並在史書上萬古流芳,成為後世人心目中的偉大人物。
  • 諸葛亮為什麼非要北伐?休養生息不好嗎?一切都是局面所限
    而恢復漢室的戰略選擇,就是要實施北伐。所以,蜀漢必須北伐。如果蜀漢不北伐、堅持什麼休養生息,就是在以長策取勝,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坐而待亡,甚至在公元263年以前就被曹魏幹掉了。01.蜀漢的立國目的決定了它必須北伐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