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一心想要繼承先帝遺志,復興漢室。因此前前後後共六次北伐,但是都因為種種原因而失敗了,最終諸葛亮也是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諸葛亮生前一直在培養姜維成為自己的接班人,諸葛亮死後,姜維確實卻曾經出兵北伐,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諸葛亮北伐的目的雖然名義上是復興漢室,其實諸葛亮自己也知道,憑藉蜀國的這點實力,是遠遠打不過魏國的,魏國根本都不需要從全國調集大軍,只派出局部地區的軍隊就足以應付蜀國的進攻。
-
諸葛亮當初要是沒有選擇北伐,而是休養生息,蜀漢還會滅亡嗎?
當時司馬懿聽聞諸葛亮事必躬親,只要是二十軍棍以上的事情都要管,直接就說到,諸葛亮將命不久矣。很明顯,諸葛亮五十來歲就去世了,完全是因為北伐太辛苦了。如果諸葛亮不北伐的話,他肯定是還可以多活幾年的。如果諸葛亮多活幾年,熬到曹爽禍亂魏國時,這不就是天下生變時?這個時候出兵北伐,成功的概率肯定會大很多。
-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而是修生養息,二十年後三國的局面會怎樣?
一說到諸葛亮北伐,很多人都議論紛紛,大家都覺得是諸葛亮一直要北伐才導致蜀漢加速了滅亡的節奏,要是當時諸葛亮能靜下心來好好發展,那麼可能歷史會被扭轉,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要是說政權相對穩定的話,這樣做自然是最好的,但是當時曹魏實力蒸蒸日上,根本不是蜀漢能夠比的。
-
諸葛亮如果不急著北伐,修生養息,蜀漢能否多存在一段時間?
有人認為諸葛亮如果不急著北伐,而是悶頭發展,使得蜀漢帝國的國力得到了長足進步之後再去攻打曹魏,這樣成功的可能性將大很多。我認為這種看法是有是偏頗的,整個蜀漢帝國內部問題重重,並不是靠諸葛亮一個人就能完成整合的。
-
蜀漢北伐最大的勝利是哪一次?
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受託孤之重負責主持大局。此時的諸葛亮戰略放棄了荊州,與孫吳重修盟好。隨後,諸葛亮大力發展內部,堪平內亂之後便著手準備北伐事宜。夷陵之戰後的那幾年,曹魏的主要軍事目標是東吳,東吳也疲於應對而無暇西顧,因此也給了諸葛亮發展內部的時間。但是,整體實力終究是有差距的,如果保持穩定發展,那這一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
諸葛亮死後,蜀漢無人能敵司馬懿。為什麼30年後蜀漢才滅亡?
諸葛亮雖然沒有現在我們說的那麼神通廣大,可以呼風喚雨,但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他作為蜀漢丞相,輔佐劉備從一無所有到三國鼎立,毫無疑問,在謀略上,他既善於運籌帷幄,又善於管理內政,是一個內外兼修的綜合性人才。
-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蜀漢明顯弱小,為何孫權還不出手相助保持平衡
幹的那點事,真拿不出手。孫權偷襲了荊州,又擊敗了劉備,從此以後,三國局勢立刻就逆轉了。過去東吳最弱,現在蜀漢最弱。如果曹魏再擊敗蜀漢,那三足鼎立的平衡將會再次被打破。這對於孫權來說,自然也是不利的。可是孫權一聽說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取得了大勝,他這心裡又不是滋味了。這是人之常情,大家一起窮的日子,難道不香嗎?
-
《姜維傳》:北伐!北伐!北伐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在《三國演義》裡面,關於這點是大書特書,諸葛亮看姜維骨骼清奇,就想收了他,於是用計,得知姜維非常孝順母親,就把他母親接了過來,後來大致內容跟上面講的一樣。姜維同事懷疑姜維叛變,就不讓他進城,還放箭射他,姜維後來就跑到了諸葛亮這邊,母親還訓斥兒子不懂事,巴拉巴拉一頓類似愛國主義教育,姜維才恍然大悟,一種重生的感覺,從此一心一意為蜀漢服務。
-
三國姜維被迫降蜀後,為何三十餘年誓死效忠蜀漢,攻打母國曹魏?
不管姜維自己是什麼目的,此舉總是會讓朝廷不安的。剛好,事有不密,這件事被姜維的上司天水太守馬遵知道了。諸葛亮北伐,隴右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響應,相繼叛魏。當時,陪同雍州刺史郭淮巡視的馬遵,第一個想法就是姜維等人可能有異心,夜間就悄悄的逃入了上邽跟郭淮匯合。
-
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易中天這一觀點有點扯
相對於東吳,諸葛亮北伐的次數和規模,都趕不上,顯然算不上窮兵黷武,至於姜維北伐疲憊了國力,那已經是諸葛亮死後二十多年的事情,諸葛亮也不應該為此背鍋。諸葛亮只是政治家,不是神仙,不大可能會預計到他手下區區一個「中監軍」在二十年後,因一次意外的行刺,成為蜀漢軍的總司令。諸葛亮北伐共有五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時連續進行的,可以算同一次軍事行動。
-
費禕多活10年,蜀漢亡不了?執政期間蜀漢物阜民豐,諸葛亮有眼光
姜維九伐中原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目的是為了恢復中原,完成諸葛亮的遺志。可惜的是,當時蜀漢的國力根本就支撐不住他這麼折騰。 後十四年夏,還成都,成都望氣者雲都邑無宰相位,故冬復北屯漢壽。延熙十五年,命禕開府。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脩在坐。禕歡飲沈醉,為脩手刃所害,諡曰敬侯。子承嗣,為黃門侍郎。承弟恭,尚公主。
-
公元228年,蜀漢和東吳第一次聯手北伐,最終是什麼結果?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220年,漢朝丞相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漢朝正式結束。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眾所周知,在三國之中,曹魏的整體實力最強,而蜀漢和東吳,都和曹魏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
姜維北伐,大部分時間都是勝利,為何沒能改變蜀漢滅亡的結局?
諸葛亮五次北伐,使得曹魏提心弔膽,之後姜維更是十一次北伐,給曹魏增添諸多麻煩,看起來似乎蜀漢地戰力是非常強悍的。然而最終蜀漢還是被魏國給滅掉了,為啥姜維北伐大部分總是勝利,卻未能扭轉蜀國滅亡的命運呢?姜維北伐我們先來看看姜維十一次北伐的戰況到底如何,是否真的如大家所說,大部分都是勝利的?
-
如果有他在,蜀漢北伐會成功嗎?
圖源/攝圖文2在諸葛亮五次北伐中,魏延都能大施拳腳,多次單獨領兵,立下不少戰功。這也是他受重用的證明。蜀漢建興八年(230年),魏延率軍入羌中(今甘肅臨夏自治州),行至陽溪一帶,擊敗了曹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率領的大軍。
-
如果當年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養生息,那麼最後的蜀漢會如何?
,那麼魏國的勢力將會一步步做大,進而蠶食蜀國的北方地區,而諸葛亮也正是清楚地知道這一點,因此在有生之年趁著蜀國強大的時候發兵攻魏,使魏國只能無法整軍備戰,而不提前對魏國進行攻擊的話,那麼蜀國至少要先滅亡20年。
-
諸葛亮的北伐選擇
諸葛亮的北伐選擇作者:轅固小生三國群雄並起,蜀漢基業偏居一隅,但因為先主劉備乃正統皇室後裔,頗受歷代認可與推崇。而諸葛亮作為當然謀主,肱股之臣,與先主的君臣之義流芳千古。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平日喜歡吟誦《梁甫吟》,又常以管仲、樂毅自比,時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幹。金鱗豈是池中物!終於在長期的蟄伏與民間的炒作之後,諸葛亮的臥龍之名傳揚天下,受到了多方的關注,使節屢次延請,可安穩如常,巋然不動,但是卻在劉備的青睞尋訪之後,出爐問世,共謀大業。慧眼如炬,老成謀國。
-
蜀漢四相中除了諸葛亮,另外三個都是誰,他們有什麼貢獻?
這二十九年之中,前十二年,總統國事的是蔣琬;中七年是費禕;後十年是姜維。諸葛亮:公元207-公元234年諸葛亮,任何一個中國人恐怕都聽過他的名字。自公元207年出山後,輔佐劉備三分天下,十幾年的時間至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國。
-
諸葛亮死後,老對頭司馬懿,為何16年都沒有再攻打蜀漢?
劉備死前在白帝城託孤,將後主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希望他能好好輔佐劉禪管理蜀漢。諸葛亮對劉備赤膽忠心,自然不敢有負先主囑託,扛起了振興蜀漢的重任。他也知道劉禪不成器,所以在苦口婆心勸誡的同時,也開始了北伐中原的計劃,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可以替劉家恢復漢室江山。
-
假如諸葛亮放棄北伐,選擇休養生息的國策,蜀漢政權的未來會怎樣?
那個時候諸葛亮難啊,他必須選擇北伐,只有北伐成功了,蜀漢才不會滅亡。 諸葛亮北伐雖然是迫不得已,但是他也不能一直北伐啊,畢竟蜀國原本的國力就有限,窮兵黷武,必然對國家影響是十分大,然而大家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諸葛亮是個十分有分寸的戰略家。
-
三國那些事兒:趙雲去世後託夢給諸葛亮 諸葛亮醒來後痛哭
三國那些事兒:趙雲去世後託夢給諸葛亮 諸葛亮醒來後痛哭時間:2020-12-17 18:05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三國那些事兒:趙雲去世後託夢給諸葛亮 諸葛亮醒來後痛哭 趙雲是一位很早就著劉備混的將軍,他作戰勇猛,保護劉備有功,做事膽大心細,又救過後主劉禪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