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

2020-12-18 豫薦你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這些說法都出自《三國演義》。稍微有些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正史上的諸葛亮其實只北伐了五次,姜維北伐則是有十一次。有位喜愛看三國影視劇的網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蜀漢地處天府之國,易守難攻,國土面積雖然小了一點兒,但以諸葛亮的治國能力,完全可以將蜀漢打造成三國最富裕的國家,國家富有,人民生活幸福,豈不美哉?為何一定要北伐呢?連年北伐,不僅勞民傷財,還掏空了蜀漢的國力。蜀漢滅亡,諸葛亮和姜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實乍一看,這位網友說得似乎沒毛病啊,帶著一系列的疑問,筆者重新翻閱史書和諸葛亮文集,其實他寫給劉禪的《後出師表》中,早就給出了答案,也正好可以解釋這位網友的疑問。

諸葛亮曾經因為北伐寫過兩篇《出師表》,後世為了區分,將其稱為《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前出師表》曾入選中學課本,是必備的章節,從內容上看,它更像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諄諄教導,文中寫道先帝創下這點基業不容易,自己因為北伐不在劉禪身邊,希望他能任用賢臣,遠離小人,不要辜負先帝的苦心和自己的囑託。

《後出師表》因為原文很長,而且作者存在爭議,所以並沒有入選中學課本,但一般情況下,文史界是支持《後出師表》出自諸葛亮之手。

《後出師表》的核心觀點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呢?《後出師表》第一句就給出了標準答案:「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劉備認為東漢末年只能存在一個國家政權,那就是「漢」。根據《蜀書先主傳》的記載,劉備當初稱帝建立蜀漢政權,一是因為曹丕篡漢,二是漢獻帝身死,大漢後繼無人(儘管史書考證漢獻帝並沒有被曹丕殺死,但三國時期的人卻並不知道這一點,成都方面的人都以為漢獻帝已亡,還集體為他戴孝。)諸葛亮這簡單的一句話,傳達了至少三個意思:

第一, 國家不能同時存在兩個政權,曹丕是賊,竊取了漢家的天下,我們和他勢不兩立。

第二, 我們的政權才是正統的,儘管現在淪落到偏僻的蜀地,但也絕對不能偏安一隅,是我們的東西我們一定要奪回來。

第三, 這話是先帝說的,不是我諸葛亮說的,北伐也不是我個人的主意,而是先帝授權我這麼做的。

第一句話,就讓劉禪無法拒絕他北伐的請求,諸葛亮實在是高明。劉禪縱使有千萬個不願意,面對「先帝」這兩個字也不得不妥協。如果說諸葛亮第一句是拿劉備來壓劉禪,那麼接下來的文字才是句句在理,讓劉禪不得不同意他北伐的決定。

「為什麼一定要北伐」的具體原因

《後出師表》第二句說,敵強我弱,這些先帝比誰都清楚,他也知道以臣的才能去北伐討賊,勝算不大。但是,如果我們不北伐討賊,總有一天也會被賊所滅,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所以先帝決心託臣北伐,沒有任何的疑慮。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後出師表》創作於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夕,由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所以他第二次北伐,朝堂上難免出現一些非議。諸葛亮為了消除劉禪的疑慮,也為了讓這些非議閉嘴,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

首先是北伐時機的選擇上,為什麼要這個時候北伐呢?因為曹魏一方面要平息西方的叛亂,一方面又要應對東方孫權的進攻,疲於奔命。

諸葛亮認為北伐的時機到了,「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接下來,諸葛亮用自己的「六個不解」來反問劉禪。

第一個不解:高祖皇帝手下謀士如雲,尚且數次陷入危境,然後才轉危為安。陛下不如高祖皇帝,手下謀臣又不如張良、陳平等人,難道想憑藉長期相持,安安穩穩就能平定天下嗎?

第二個不解:當初劉繇、王朗也各自佔據州郡,但談到安守之計時,動不動就搬出古代聖賢的話,把大家搞得滿腹疑慮,心懷畏懼。今年不去徵伐,明年不敢徵討,坐視孫策強大,最終整個江東都被吞併。這是為何?

第三個不解:曹操的智謀遠超別人,用兵如孫武、吳起,但卻「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何況臣才能低下,想不冒一點風險就平定天下,這又怎麼可能?

第四個不解:曹操五次攻打昌霸都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也以失敗告終;任用李服,李服卻密謀陷害他;任用夏侯淵,夏侯淵被戰敗而亡。先帝都稱讚曹操的才能,他尚且有這麼挫敗,何況臣呢?臣又怎能保證一定打勝仗呢?

第五個不解:臣進駐漢中還不滿一年,就喪失了趙雲將領及部曲將官、屯兵將官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士卒一千餘人。這些人都是各地聚集起來的真正精英,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這些精英就會越來越少,最多剩下三分之一,到時候我們拿什麼去對付敵人?

第六個不解:如今士兵疲乏百姓窮困,但戰爭卻不會跟隨人的意願而停息。戰爭不止,等著挨打和出去進攻,所耗費的勞力民力其實是對等的。如果不趁現在主動出擊進攻敵人,難道拿益州一州之地,和敵人九州之地打持久戰嗎?

諸葛亮通過六個不解,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也駁斥了那些不支持北伐的人,從他的六個不解來看,倒推出不支持北伐的人所持的觀點無非如下,和現在的鍵盤俠如出一轍:

守著蜀地挺香的,幹啥要北伐?(第一個不解)

現在未必是北伐的好時候。(第二個不解)

北伐這麼冒險的事兒,丞相不能親自去,差一員大將就可以了。(第三個不解)

你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用錯了人導致失敗,你能保證這一次能打勝嗎?(第四個不解)

能不能等幾年再北伐?(第五個不解)

連年北伐興師動眾,勞民傷財。(第六個不解)

諸葛亮用6個不解,狠狠地扇了那群不支持北伐的人一記響亮的耳光。

最後諸葛亮總結,戰事是最難判斷的。當年先帝在荊州敗給曹操,曹操以為天下大局已定,但是後來先帝和孫吳聯合起來,不僅於赤壁大敗曹操,而且西取川蜀之地,出兵北伐漢中,還斬了夏侯淵的腦袋,這是曹操萬萬沒想到的。就在復興漢室的大業即將成功之時,孫吳背棄盟約導致關羽兵敗被殺,先帝在秭歸兵敗,曹丕當了皇帝,這些都是無法預料的。臣能做的,不過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罷了。至於成功亦或者是失敗,順利還是困難,不是臣能預料的。

如果網友足夠了解三國的歷史,足夠了解諸葛亮的為人,再去細品《出師表》中的內容,就會更加明白,當初杜甫為何會寫出《蜀相》這麼傳唱千古的詩歌,而你卻不能。

《蜀相》唐 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如果有機會去成都,你會選擇去武侯祠拜祭一下千古一相諸葛亮嗎?我一定去!

本文系「豫薦你」原創,圖片來自網絡!

豫薦你,一位熱愛歷史的文學青年,以正史為主,不喜歡篡改和曲解歷史,寫文以資料為準,歡迎關注了解更多真實歷史。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為何執著於北伐?《出師表》中有答案
    相信不少人在了解三國這段歷史後,都會有這樣的疑問:諸葛亮不惜勞民傷財,屢敗屢戰,頻頻北伐,究竟是為什麼?諸葛亮已經作古一千多年,我們無法聽他親口說出原因,但卻能夠在他留下的《出師表》中尋找到答案。諸葛亮上《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古文賞析——諸葛亮《後出師表》
    今天我睡了一個懶覺,快9點才起床,導致整天頭腦都很舒適,下午臥在沙發上看書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了《古文觀止》的後出師表。很多人上學時都背過前出師表,今天帶大家賞析後出師表,權當為少年生涯的缺失畫上句號。後出師表【諸葛亮】版本:清 · 吳楚材、吳調侯編選,吳兆基編譯;長城出版社出版,1999年3月第一版。PS:在讀文章之前,看到編選、編譯人的筆名,大家有沒有熟悉的感覺?本篇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
  • 諸葛亮真的寫了《後出師表》嗎?
    對於《出師表》大家都不陌生,它是蜀國丞相諸葛亮在建興五年(227年)第一次北伐前所做,全文六七百個字,雖無一句華麗的辭糙,卻處處彰顯出諸葛亮深厚的文字功底,同時又飽含他的萬千深意,讀來令人墜淚。據史料記載在建安六年(228年)諸葛亮又寫了一篇《出師表》,即建興五年的《前出師表》與建興六年的《後出師表》,《前出師表(出師表)》被公認是諸葛亮親筆所寫,從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至今仍然陪著祖國的花朵們。但是對於《後出師表》學界大多數人都認為不是諸葛亮所著而是後人偽作,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諸葛亮為什麼非要北伐?休養生息不好嗎?一切都是局面所限
    01.蜀漢的立國目的決定了它必須北伐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把先帝劉備都搬了出來。一個目的是爭取劉禪這個年輕君主對北伐的支持,「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劉禪你看著辦吧?
  • 諸葛亮的《出師表》中的明顯錯誤,後漢之傾頹豈是六個字能說清
    劉備在臨死前,上演了一出白帝託孤,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讓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為了興復漢室,完成先帝劉備的事業。公園227年,諸葛亮決定北伐討伐魏國,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恢復漢王朝的天下。臨行之前上書後主劉禪。這就是人們一直傳誦的《出師表》。諸葛亮為什麼要寫這篇《出師表》呢?
  • 諸葛亮給後主劉禪上奏章《出師表》
    諸葛亮回到成都,讓將士們好好休整一下,準備徵討魏國。過了年魏文帝曹丕病死了,他的兒子曹睿即位,就是明帝。諸葛亮聽說了這件事,覺著北伐的時機到了。公元227年,他給後主劉禪上了一個奏章[《出師表》],大意是說:「先帝[指劉備]創立基業,半道兒上駕了。現在天下三分,咱們蜀國最弱,真是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是打不上去,所以只拿了兩郡?真實目的重要多了
    建威的位置臨近祁山,這是諸葛亮北伐最愛走的一條路。郭淮看到諸葛亮出現在背後,心中的恐懼可想而知。如果諸葛亮一路往北打過去,那還了得!於是郭淮將大軍向後撤,決定死守建威。這個策略等於放棄西邊的武都和陰平兩郡,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陳式攻下了武都和陰平。
  • 諸葛亮真的寫過《後出師表》嗎?這幾點告訴您答案!
    消息傳到成都後,諸葛亮認為北伐的大好時機來了,於是在次年親率大軍準備伐魏。臨行前,他給劉禪上了一道奏章,這便是著名的《出師表》。因為數年後,他還上過另外一道出師的表章,為區別,故稱前、後《出師表》。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公元228年(建興六年),曹休在石亭被陸遜所破,東吳派人去到蜀漢,請其發兵伐魏,劉禪派人告知駐軍在漢中的諸葛亮。
  • 《後出師表》留下的千古謎題
    對蜀軍來說,此時出擊正好打一個時間差,完全有取勝的可能。諸葛亮意識到這又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不能放棄。諸葛亮決定,馬上再來一次北伐。02但是,年初剛從隴西敗回,不到一年又要北伐,勢必有一些人不理解。為了統一思想、堅定決心,諸葛亮不顧一些人的非議,再向後主劉禪上了一份奏表,重申北伐的意義,向後主同時也向蜀漢民眾解釋又要北伐的原因。這份奏表,就是《後出師表》。
  • 課本中諸葛亮《出師表》能否刪除?教授:應該刪除,宣傳愚忠思想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出師表》是中學語文經典文章,也是必須背誦的一篇文言文。關於《出師表》這篇文章有多經典,早已被歷史所證明,比如宋朝詩人陸遊就高度評價,「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白居易在讀了《出師表》後也頗為感慨,「託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
  • 諸葛亮的《出師表》裡提到的名將為什麼不是趙雲魏延?
    《出師表》是諸葛亮北伐前向後主劉禪上表的一道表文。其內容,除了說明北伐的重要性和相關細節以外。最重要的是針對當下局勢對劉禪的一些勸勉。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希望劉禪能夠繼承先帝劉備的意志。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
  • 既然爭議很大,為什麼還有人認為《後出師表》是諸葛亮所寫?
    本鬼在前文《學界大多數人為什麼都認為<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中提到:很多學者都認為《後出師表》不是武侯諸葛亮所寫,而是他人冒名的。該觀點在如今學術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雖然在學術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但「《後出師表》不是武侯諸葛亮所寫」的觀點卻一直沒有成為定論。至今仍有學者認為《後出師表》確實是諸葛武侯親自寫的而非他人冒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知名教授建議課本刪諸葛亮《出師表》,按他的邏輯古文要被刪不少
    咱們自己就是讀著《水滸傳》長大的,通過這本書學到的都是一身正氣,沒聽說過誰會因此天天和同學打。 如果說對《水滸傳》和一些愛情詩,家長和專家不能接受,咱們還勉強能理解得話,那對於本期要說的《出師表》被建議刪除的事,就完全讓人無法理解了。
  • 三國風雲:《後出師表》真偽難辨,通過這些點可以看出真相
    我們在中學的時代都學過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學習了,還要求我們背誦,那成為了很多人一段痛苦的記憶。但是長大後,我們又無限感激當年背過它,可以顯得自己有文化。所以《出師表》一直都是一部膾炙人口的佳作。諸葛亮的文筆確實不錯,文章之中包含了他的一片赤膽忠心,但是《出師表》還是他作品的前半部分而已,還有一部叫《後出師表》的作品。《後出師表》為什麼沒有被選入中學語文的教科書呢?因為作者存疑。千百年來很多人都質疑過《後出師表》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一部模仿的偽作。其實,理由也很充分。
  • 諸葛亮五次北伐,無一次有所大功,為何依舊堅持耗費國力北伐?
    這看似浩蕩的北伐,前後歷經數年,最終居然沒有建功,這不免讓人疑惑。諸葛亮智慧超群,自然是不會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那他為何會不斷北伐?興復漢室、恢復中原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被請下山。常言道「士為知己者死」,劉備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這點是事實。
  • 大教授建議諸葛亮《出師表》從課本刪除,因古今思想衝突,有理?
    因為他足智多謀,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政治家、軍事家,與此同時,他還是一個很成功的文學家,比如他所創作的《出師表》流傳了千年,至今仍然能夠在教科書中看到它的身影。其實《出師表》是諸葛亮為數不多的作品之一,他雖有滿腹經綸,但由於一心撲在沙場上,所以流傳下來的作品並不多。
  • 《後出師表》作者到底是何許人也?作者成謎,一般人想不到
    多少奇人謀士皆敗於他手下,連昔日威風八方的曹操也被他玩弄於鼓掌之中。更甚至是曾經聰明到極點的周瑜都憤慨直呼「既生瑜何生亮」。就此可見諸葛亮有多麼的「高逼格」。對於一個傳奇人物,那八卦肯定是少不了的,爭議也是一籮筐的。作為一個名人壓力還是要有的。所以到現在為止,對於諸葛亮最大的爭議便是那篇老有名的《後出師表》。就其內容而言,我們這兒可以暫且稱它為「新伐魏宣言」,想必大夥沒啥意見。
  • 《出師表》背後隱藏著蜀漢內部怎麼的權力鬥爭?
    古往今來,提到《出師表》,許多人都會被諸葛亮的忠心耿耿所感動。可是,任何一部著作的產生都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去理解,才能體會到著作的原汁原味。《出師表》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的呢?劉備去世之後,年幼的劉禪繼位。根據劉備對兩位託孤大臣的分工,諸葛亮繼續擔任丞相,側重治國;李嚴擔任中都護,統領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 看「出師表」跟著諸葛亮學習如何提高情商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第一次北伐前寫給劉禪的。後世一般將其當「勵志」文來鑑賞,其實還可以跟著諸葛亮學習如何為人處世。諸葛亮在處理與劉禪的關係上是小心翼翼,既要達到目的,又不要引發皇上對自己權重的猜忌。語氣與用詞都十分慎重,這點從「出師表」中就能細品出來。為了在自己走後能有人「照看」劉禪,諸葛亮要把自己信任的幾個文臣武將安排到劉禪身邊。諸葛亮特別注意要怎麼寫才能讓劉禪能心甘情願地接受這些人。「出師表」中有不少地方體現出諸葛亮用心之苦。
  • 諸葛亮《出師表》應該從課本刪除?教授:應該,宣傳了愚忠思想
    任職西安市委黨校歷史系的教授胡覺照,便是其中代表,他主張將《出師表》撤出中學課本,他認為《出師表》有「負價值」,其中既有諸葛亮「愚忠」的思想,更有諸葛亮對戰爭的宣揚,不顧及蜀國民眾厭戰情緒而發動北伐,這些顯然不利於成長期的中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2007年4月時,他甚至親自修書一封致教育部,提出以華歆的《止戰疏》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