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授建議諸葛亮《出師表》從課本刪除,因古今思想衝突,有理?

2020-12-18 貓眼國學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相信大家對書中的很多人物都非常熟悉,其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過於諸葛孔明。因為他足智多謀,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政治家、軍事家,與此同時,他還是一個很成功的文學家,比如他所創作的《出師表》流傳了千年,至今仍然能夠在教科書中看到它的身影。

其實《出師表》是諸葛亮為數不多的作品之一,他雖有滿腹經綸,但由於一心撲在沙場上,所以流傳下來的作品並不多。《出師表》的寫作背景是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之前,他洋洋灑灑寫下了這篇文章來勸誡後主劉禪,全文七百多字,雖詞藻並不華麗,但處處蘊含著諸葛亮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句句訴說著他的良苦用心。

不管時間過去了多久,真正經典的東西只會愈久彌新,而《出師表》也在經歷了千年之後流傳到了我們的手中。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經典,傳承經典,於是它被收錄進了教科書,希望它能夠被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熟悉。不過近來卻有另一種聲音出現了,有人認為應該把這篇文章移出教科書,並且提出意見的人還是知名教授,這是為什麼呢?

知名教授胡覺照說出了自己的理由,他之所以覺得應該把《出師表》移出課本是因為「愚忠」二字,《出師表》固然經典,但是它所宣揚的不過是幾千年之前的事跡和思想,跟現代思想有很大的衝突,我們不應該再盲目學習經典,更不應該讓青少年接受「愚忠」思想的薰陶。

他的這個觀點引起了很大的爭論,不過大多數網友都不太同意他的觀點。首先,但凡是看過《三國演義》的人,無一不被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人格魅力所折服,有很多人甚至從小將諸葛亮當作自己的偶像來崇拜,所以胡教授的這種做法無疑是「與人作對」。

而且,胡教授所提出的「愚忠」是否是真的呢?愚忠思想是否真的會對青少年產生重大影響呢?其實對君主的忠心只是這篇文章的一部分,從精神內核來看,這篇文章遠比看起來要豐富。有著諸葛亮不畏艱險的豪情壯志,也有諸葛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更蘊含著「親賢臣,遠小人」的處世之道。而且諸葛亮之所以親自掛帥北伐,為的是劉備的知遇之恩,是兄弟之情,是家國大義,無關權,也無關利。

更何況現在的青少年也有自己的思想,自然能夠分得清歷史和當下,又怎麼可能被一篇文章牽著鼻子走呢?因為時代環境不同,古人寫的文章跟我們現在的思想觀念肯定會有相悖的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事情。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出師表》應該從課本刪除?教授:應該,宣傳了愚忠思想
    任職西安市委黨校歷史系的教授胡覺照,便是其中代表,他主張將《出師表》撤出中學課本,他認為《出師表》有「負價值」,其中既有諸葛亮「愚忠」的思想,更有諸葛亮對戰爭的宣揚,不顧及蜀國民眾厭戰情緒而發動北伐,這些顯然不利於成長期的中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2007年4月時,他甚至親自修書一封致教育部,提出以華歆的《止戰疏》取而代之。
  • 課本中諸葛亮《出師表》能否刪除?教授:應該刪除,宣傳愚忠思想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北伐前夕,給後主劉禪寫的表文。稍微對三國歷史有所了解的人,在看完《出師表》後,都會被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所感動。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出師表》都是千古名篇,它能入選就語文教材多年,也足以說明這篇文章價值所在。然而,近些年來出現了將《出師表》從教科書中刪掉的消息。
  • 有教授建議刪除諸葛亮《出師表》?他一針見血指出:宣揚愚忠思想
    華歆的思想似乎與諸葛亮"北定中原,愚鈍精竭,遠離罪人,恢復漢室,回歸故都"的觀點背道而馳,因此胡覺照教授批評諸葛亮"沒有民本思想"、"視百姓如草芥",認為《出師表》的基本觀點和思路是完全錯誤的。2007年4月28日,胡覺照在社交平臺上發表了一封建議信,信中指出了將《出師表》從教材中刪除的幾點原因。第一,他認為人們把諸葛亮神化了,他有必要幫助人們把諸葛亮從神壇上搬下來。胡覺照說,如今人們在評價諸葛亮時喜歡情緒化,不自覺地"站在他的影子裡",容不得任何不好的言語,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現象。
  • 知名教授建議課本刪諸葛亮《出師表》,按他的邏輯古文要被刪不少
    近幾年來,關於課本上的哪些文章該被刪除的問題,一直都是網友們關注的重點。 如果說對《水滸傳》和一些愛情詩,家長和專家不能接受,咱們還勉強能理解得話,那對於本期要說的《出師表》被建議刪除的事,就完全讓人無法理解了。
  • 西安教授:《出師表》應該從中學課本移除,因為是「愚忠」的代表
    如同千古名篇《出師表》,一直都以鞠躬盡瘁,以身報國的思想感化世人,然而這篇名篇卻遭到了一位退休教授的抨擊,否定了諸葛亮在其中所傳達的忠君愛國思想,將其定義為「愚忠」思想,甚至提議應從課本刪除
  • 知名教授建議將諸葛亮《出師表》移出課本,他的理由有沒有道理?
    公元227年,46歲諸葛亮終於決定北上伐魏,走之前他給年輕的後主劉禪寫下了《出師表》,先生洋洋灑灑寫了700多字,可謂句句發自肺腑。此文一出受到了不少文壇名家的推崇。陸遊在《書憤》一文中稱:「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放翁一生心系抗金大業,諸葛亮心中的苦他怎會不知?
  • 有家長建議課本刪除文天祥《過零丁洋》,並給兩個理由,有理嗎?
    這就是為何時代在變遷,但很多經典作品卻在課本中一躺就是幾十年,因為有些東西咱們永遠不能忘。前幾年,陝西的教授胡覺照先生曾建議課本刪除諸葛亮的《出師表》,他認為諸葛亮這文章裡寫的是愚忠,不適合孩子們讀,這一觀點遭到了網友一邊倒的反對。
  • 諸葛亮真的寫了《後出師表》嗎?
    對於《出師表》大家都不陌生,它是蜀國丞相諸葛亮在建興五年(227年)第一次北伐前所做,全文六七百個字,雖無一句華麗的辭糙,卻處處彰顯出諸葛亮深厚的文字功底,同時又飽含他的萬千深意,讀來令人墜淚。據史料記載在建安六年(228年)諸葛亮又寫了一篇《出師表》,即建興五年的《前出師表》與建興六年的《後出師表》,《前出師表(出師表)》被公認是諸葛亮親筆所寫,從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至今仍然陪著祖國的花朵們。但是對於《後出師表》學界大多數人都認為不是諸葛亮所著而是後人偽作,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教授建議將朱自清的《背影》從課本刪除,為何?理由讓人難以接受
    在現代散文中,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絕對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父愛描寫得細膩溫暖,感動了不少人,所以這篇文章也成為了語文課本中的必學文章。但卻有教授建議將朱自清的《背影》從課本刪除,為何?說出來的理由讓人難以接受。《背影》1925年,那還是一個社會動蕩的年代,但即便如此,也不影響這世間溫暖的愛的表達。
  • 他是詞中之龍,一首佳作孤篇壓南宋,為什麼有人建議將其移出課本
    這樣的一首千古絕唱,可是如今卻飽受爭議,有人甚至還建議將這首詞移出語文課本,原因就在於「了卻君王天下事」這7個字。那麼這7個字有什麼特殊含義呢,其實在幾年前,一位叫胡覺照的教授,就曾經主張將《出師表》從語文課本移除,原因就是《出師表》處處都體現出愚忠的觀念,胡教授認為這樣的觀念會影響青少年的發展,制約他們思想上的進步。
  • 學界大多數人為什麼都認為《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
    《出師表》是武侯諸葛亮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地位。根據史料,諸葛武侯分別在建興五年(227年)和建興六年(228年)寫了《出師表》,即《前出師表》與《後出師表》。《前出師表(出師表)》被公認是諸葛武侯親筆所作,至今仍入選了中學語文課本。然而《後出師表》的作者卻存在巨大的爭議,很多學者認為《後出師表》不是諸葛武侯寫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首先,《後出師表》最早見於東吳學者張儼的《默記》,後被裴松之放進了《三國志》的注。
  • 諸葛亮對荀子天道、禮法及兵學思想的傳承
    諸葛亮對荀子天道、禮法及兵學思想的傳承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治軍實踐的長處在於治軍和戰略謀劃,其兵學思想在《隆中對》《出師表》《將苑》均有體現。
  •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這些說法都出自《三國演義》。稍微有些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正史上的諸葛亮其實只北伐了五次,姜維北伐則是有十一次。
  • 古文賞析——諸葛亮《後出師表》
    今天我睡了一個懶覺,快9點才起床,導致整天頭腦都很舒適,下午臥在沙發上看書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了《古文觀止》的後出師表。很多人上學時都背過前出師表,今天帶大家賞析後出師表,權當為少年生涯的缺失畫上句號。後出師表【諸葛亮】版本:清 · 吳楚材、吳調侯編選,吳兆基編譯;長城出版社出版,1999年3月第一版。PS:在讀文章之前,看到編選、編譯人的筆名,大家有沒有熟悉的感覺?本篇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
  • 細讀《出師表》:諸葛亮忠臣的外衣裡,原來藏著一顆私心
    公元227年,諸葛亮平定南方後,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出徵之前,他給後主劉禪寫了一篇表文,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劉禪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了諸葛亮身先士卒、死而後已的忠君思想。
  • 《出師表》騙了你:諸葛亮是正經官二代,甚至有可能是皇帝的小號
    提起諸葛亮,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他的神機妙算、聰明才智、忠心耿耿都是聞名古今的典範,但對於諸葛亮的身世,我們卻知之甚少,其實劉備身邊的人,就數諸葛亮的來歷最為神秘……
  • 既然爭議很大,為什麼還有人認為《後出師表》是諸葛亮所寫?
    本鬼在前文《學界大多數人為什麼都認為<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中提到:很多學者都認為《後出師表》不是武侯諸葛亮所寫,而是他人冒名的。該觀點在如今學術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雖然在學術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但「《後出師表》不是武侯諸葛亮所寫」的觀點卻一直沒有成為定論。至今仍有學者認為《後出師表》確實是諸葛武侯親自寫的而非他人冒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諸葛亮真的寫過《後出師表》嗎?這幾點告訴您答案!
    消息傳到成都後,諸葛亮認為北伐的大好時機來了,於是在次年親率大軍準備伐魏。臨行前,他給劉禪上了一道奏章,這便是著名的《出師表》。因為數年後,他還上過另外一道出師的表章,為區別,故稱前、後《出師表》。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公元228年(建興六年),曹休在石亭被陸遜所破,東吳派人去到蜀漢,請其發兵伐魏,劉禪派人告知駐軍在漢中的諸葛亮。
  • 為報明主情,丹心照汗青,由《前出師表》看諸葛亮的忠心和憂思
    三國蜀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計劃率兵北伐曹魏。深夜,圓月高懸,相府人聲漸隱,室內一片安靜,燭火搖曳,隱約能聽到遠處校場的人喧馬鳴。出發前夕,諸葛亮沉思良久,最後拿起毛筆給後主劉禪上奏了一封表文,即《出師表》。此表文為區別於後來的《出師表》,後人將這兩道奏表,依寫作的先後稱為《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以示區別。
  • 看「出師表」跟著諸葛亮學習如何提高情商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第一次北伐前寫給劉禪的。後世一般將其當「勵志」文來鑑賞,其實還可以跟著諸葛亮學習如何為人處世。諸葛亮在處理與劉禪的關係上是小心翼翼,既要達到目的,又不要引發皇上對自己權重的猜忌。語氣與用詞都十分慎重,這點從「出師表」中就能細品出來。為了在自己走後能有人「照看」劉禪,諸葛亮要把自己信任的幾個文臣武將安排到劉禪身邊。諸葛亮特別注意要怎麼寫才能讓劉禪能心甘情願地接受這些人。「出師表」中有不少地方體現出諸葛亮用心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