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相信大家對書中的很多人物都非常熟悉,其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過於諸葛孔明。因為他足智多謀,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政治家、軍事家,與此同時,他還是一個很成功的文學家,比如他所創作的《出師表》流傳了千年,至今仍然能夠在教科書中看到它的身影。
其實《出師表》是諸葛亮為數不多的作品之一,他雖有滿腹經綸,但由於一心撲在沙場上,所以流傳下來的作品並不多。《出師表》的寫作背景是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之前,他洋洋灑灑寫下了這篇文章來勸誡後主劉禪,全文七百多字,雖詞藻並不華麗,但處處蘊含著諸葛亮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句句訴說著他的良苦用心。
不管時間過去了多久,真正經典的東西只會愈久彌新,而《出師表》也在經歷了千年之後流傳到了我們的手中。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經典,傳承經典,於是它被收錄進了教科書,希望它能夠被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熟悉。不過近來卻有另一種聲音出現了,有人認為應該把這篇文章移出教科書,並且提出意見的人還是知名教授,這是為什麼呢?
知名教授胡覺照說出了自己的理由,他之所以覺得應該把《出師表》移出課本是因為「愚忠」二字,《出師表》固然經典,但是它所宣揚的不過是幾千年之前的事跡和思想,跟現代思想有很大的衝突,我們不應該再盲目學習經典,更不應該讓青少年接受「愚忠」思想的薰陶。
他的這個觀點引起了很大的爭論,不過大多數網友都不太同意他的觀點。首先,但凡是看過《三國演義》的人,無一不被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人格魅力所折服,有很多人甚至從小將諸葛亮當作自己的偶像來崇拜,所以胡教授的這種做法無疑是「與人作對」。
而且,胡教授所提出的「愚忠」是否是真的呢?愚忠思想是否真的會對青少年產生重大影響呢?其實對君主的忠心只是這篇文章的一部分,從精神內核來看,這篇文章遠比看起來要豐富。有著諸葛亮不畏艱險的豪情壯志,也有諸葛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更蘊含著「親賢臣,遠小人」的處世之道。而且諸葛亮之所以親自掛帥北伐,為的是劉備的知遇之恩,是兄弟之情,是家國大義,無關權,也無關利。
更何況現在的青少年也有自己的思想,自然能夠分得清歷史和當下,又怎麼可能被一篇文章牽著鼻子走呢?因為時代環境不同,古人寫的文章跟我們現在的思想觀念肯定會有相悖的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事情。